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中(2)▪P1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。意中希求名譽利養,匿情變詐,昧心厚顔。指有言空,指空言有。見言不見,不見言見;聞言不聞,不聞言聞;知言不知,不知言知;作言不作,不作言作。欺誷賢聖,诳惑世人。至于父子、君臣、親戚、朋舊,有所談說,未嘗誠實,致使他人,誤加聽信,亡家敗國,鹹此之由。

  前忏惡口業,此忏妄語業。妄語,有小妄語、大妄語之別,現在先明忏小妄語。吾人生命體,是虛妄不真實,所觸外在環境,同是虛妄不真實。“所以妄想虛構,惑倒交懷,違心背境,出語皆虛,诳惑前人,令他妄解,致使萬苦爭纏,百憂總萃,種虛妄之因,感輕賤之報,地獄重苦,更加湯炭,迷法亂真,實由妄語”。妄語,不但诳惑于人,對己亦大不利,因爲常說妄語,到所說話,雖千真萬確,亦爲人不信,且認你是專門說大話的,不特不信你講的話,對你還極度憎惡,看你遠遠來時,就說講大話的人來,我們趕快離開,不要再受他騙。說妄語的人,爲人所不喜見,做人還有什麼意義?

  妄語明對自他不利,“又複”衆生從“無始以來”,一直“至于今日”,仍“以妄語業”,造“作種種”的“罪”。如人在“意”念“中”,亦即在心裏頭,明明是“希求名譽利養”,而卻“匿情變詐,昧心厚顔”,匿是隱藏的意思,即把自己的真情實意隱藏起來,矯設虛诳的狀態,使人以爲他是一個真實修行的人。如是變現虛詐,迷昧自己良心,厚顔無恥裝作,還能做到面無慚色。像這樣愛說妄語的人,在我們前後可說很多。如說妄語說慣了的人,問他某個事情做了沒有,他會面不改色的說已做了,事實並沒有做,因爲怕被指責,只好厚顔無恥的妄說已做,而且說得極爲自然,使人以爲他已確實做了。像這種人,初說人們以爲是真,說多了人知他是說謊,不論說得怎樣逼真,亦沒有人信。“希求名聞利養”,雖說僧俗一樣,若僧爲此而說妄語,過失更大,因本放下一切出家,現仍爲求名聞利養,說諸诳言以騙信衆,那你最初出家,是爲什麼?俗人爲名聞利養妄語,固然不對,出家爲名聞利養妄語,更要不得。經說妄語是最爲第一大火,大海都會被它燒幹,何況是說妄語的人?當更將他燒得連骨灰都一無所存,爲人怎可亂說妄語?

  先略總釋妄語:如明是有的,反“指有爲空”,如明是空的,反“指空爲有”。如人遠見籬笆間的牛角,便說我已見到牛,或見天空烏雲密布,就說我已見到雨,或見一個人的身口活動,便說我已見到他心。實際沒有見到牛、見到雨、見到心,妄說已經見到,其罪不可勝言!

  以眼助妄語說:明見某人某事,但對人說未見,是爲“見言不見”;反之,明未見到某人某事,對人說已確實見到,是爲“不見言見”。以耳助妄語說:事實他曾聽到如來正法,因爲不欲人知如來正法,妄對人說沒有聽到,是爲“聞言不聞”;反之,的確沒有聽到如來正法,爲示自己對正法愛好,妄說已經聽到正法,是爲“不聞言聞”。以鼻助妄語說:根本沒有嗅到戒香,爲表自己工夫,妄說嗅到戒香撲鼻,是爲“不嗅言嗅”;明明嗅到一股怪味,恐怕被人嘲笑,說未嗅到怪味,是爲“嗅言不嗅”。以意根助妄語說:意是知法,如知萬有諸法如何,現在有人對萬有諸法,原是一無所知,但對人說,我對萬有諸法無一不知,是爲“不知言知”;另有人確知諸法,恐人向他求知,故意說我什麼不知,是爲“知言不知”。以身根助妄語說:身能作善作惡,如人做有益社會人群的善事,本應予以表揚,但爲嫉妒心驅使,明知某人做了好事,妄說他未曾做好事,是爲“作言不作”;或自己做很多罪惡事,且爲別人所不恥的,如問你爲什麼做這樣醜事,立刻否認我曾做過這事,你不要這樣冤枉我,是爲“作言不作”;反之,有人從未做過慈善事業,卻到處宣揚自己做很多善事,是爲“不作言作”。若就他人說:有說某人確做很多有益人群的事,而你亦極清楚知道,爲什麼不對他加以表揚?其人很驚奇的反問:他真做過很多好事嗎?我怎麼一點不知道?是爲“作言不作”。

  如是錯亂顛倒,要怎樣說就怎樣說,向上是“欺誷賢聖”,向下是“诳惑世人”。事實,賢聖不會爲你之所欺誷,世人縱或爲你蒙蔽一時,但也不會永爲诳惑,自己反造下極大罪惡,將來墮入地獄受苦,做人爲什麼要這樣?

  爲人皆知,世間至親,莫過父子,所說理應真實不虛,可是事實不然,“至于”至親的“父子”,亦會相互的說假,父親既不向兒子吐露真情,兒子也就不向父親說老實話,于是整個家庭,充滿虛言妄語,終至家庭破裂,父子母女離散,這不是妄語罪惡是什麼?至于“君臣”之間,本來是至義的,同樣上下瞞騙,君以妄言害臣,臣以妄言陷君,終至國家敗亡,這豈不是也是妄語的禍患嗎?君臣關系,以現在說,就是政府間的各級官員,大家都爲國家,理應真誠坦言,但因各爲本身地位,彼此總說些不實話,致使國家遭受滅亡災禍,這不是君臣間互相瞞騙的過失是什麼?“其馀同姓之“親”,異姓之“戚”,齊心之“朋”,“舊”交之友”,“有所談說”,從來“未嘗誠實”,總是妄語往返,“致使他人誤加聽信”,以爲你所說的,都是真語實語,結果“亡家敗國,鹹”是“此”類妄語“由之”。妄語本爲希求名聞利養,小則只能利于一身,大則只能利于一家,最後不但不能達到目的,反造成國破家亡,朋友成仇,妄語之罪能說不重?是以有害于人,有害于家,有害于國的妄語,千萬不可亂說!

  壬四 忏大妄語業

  或假妖幻,每自稱贊:謂得四禅,四無色定,安那般那,十六行觀;得須陀洹至阿羅漢,得辟支佛,不退菩薩;天來、龍來、鬼來、神來,旋風土鬼,皆至我所。顯異惑衆,求其恭敬,四事供養。如是妄語所起罪業無量無邊,今日至誠皆悉忏悔。

  “或”有一些學佛行人,“假”借外道“妖”邪虛“幻”的法術,自己在佛法上沒有得到什麼受用,但爲诳惑世俗一般無知的人,“每”在人們面前,“自”己“稱贊”自己,如“謂”我已“得”到初、二、叁、四的“四禅”。四禅在經論雖常說到,但並不是佛子的獨修,宗鏡錄對此作四種說:“一、作異計,忻上厭下而修,是外道禅;二、信正因果,亦以忻厭而修,是凡夫禅;叁、了生空理,偏真道而修,是小乘禅;四、達人法二空而修,是大乘禅”。同是四禅,以什麼觀念修,乃成四種。或對人說:我已得空無邊處,識無邊處,無所有處,非想非非想處“四無色定”。真能得色界四禅定,無色界四空定,當然是不錯而又極爲難得,但這是自己的修持工夫,並不須要向外宣揚,宣揚目的何在?宣揚尚且不可,何況自稱自贊?

  或說自己已得“安那般那”。安那般那是印度話,中國譯爲持息來、持息去。安那譯持來,即是入息,般那譯持去,就是出息。入息,是引外風令入生命體內;出息,是引生命內在風令出身體以外。吾人每一刹那都在呼吸,但呼吸的出入,從來沒有注意。經說行者修數息觀,是對息的出入加以計數,使出入息微細到而得入定。數息的方法,向分爲四種:一、以一爲一算數,如以入息爲一算數,初緣入息,不觀出息,數以爲一;若入息滅,出息生,出向外時,數爲第二。如是展轉數至第十,是名以一爲一算數。二、以二爲一算數,如入出二息,合數爲一,如是漸至第十,是名以二爲一算數。叁、順數,或由以一爲一算數,或由以二爲一算數,即前二數,從一至十,名爲順數。四、逆數,是由前叁算數,逆次展轉,從第十數,逆次九、八乃至于一,名爲逆數。數息觀法,是叁世諸佛入道初門,亦是一切禅定基礎。釋尊初詣菩提道樹,欲習叁世佛法,內思安那般那,豁悟禅數奧秘,因稱甘露法門。有說:“自爾以來,印度諸祖,師資相傳,永遠不絕,多以此法,爲學之初。四依大士,六通菩薩,說法度人,此爲首唱”,數息觀能修好,終于能令智慧解脫完成。

  或有妄自稱贊已得“十六觀行”:佛法行者,具修四聖谛境,由此具修十六行相。能趣入四實谛理,所以名之爲行,或時從理得名,即名爲十六谛。首觀苦谛下的四行相:一、觀無常,顯觀五蘊和合的生命體,不斷的新新生滅,無一刹那可以暫住;二、觀苦,顯觀五蘊和合的生命體,不斷受到生命無常的逼迫,感到相當的痛苦;叁、觀空,顯觀五蘊和合的生命體,是沒有主宰而無實自體的,根本沒有一異相可得;四、觀無我,顯觀五蘊和合的生命體,于中沒有我我所相可得,與一般妄執的自我相違。次觀集谛下的四行相:一、觀集,觀屬有漏的煩惱,能感苦果的現前;二、觀因,觀六因生于苦果,名爲因行;叁、觀緣,觀四緣生苦果,名爲緣行;四、觀生,謂在未解脫前,還要感受未來的新生命,名爲生行。再觀滅谛的四行相:一、觀滅,觀種種痛苦永息,不再感受怎樣痛苦;二、觀靜,觀貪等煩惱的猛火,已經息滅無馀,得到究竟寂靜;叁、觀妙,觀涅槃無有衆患,于一切法最爲第一;四、觀離,觀涅槃永離世間的一切災患,而所得解脫永極安穩。末觀道谛下的四行相:一、觀道,觀叁學、八正道,能至涅槃而得解脫;二、觀如,觀所修正道無有顛倒,如實契于法性之理;叁、觀行,觀叁學、八正道,爲一切聖人趣向涅槃解脫之地;四、觀出,觀所修聖道,能令行人永遠出離生死苦海,不再逗留于叁界中受生死苦。如上觀四聖谛,每谛有四行相,四四成十六行觀,修此,就可漸漸接近見谛善根。行觀雖有十六,約自體說,以慧爲本,修好十六行觀,就快證得聖果,未修好不可妄言已得。

  還有一些佛法行者,妄自以爲已經證“得須陀洹至阿羅漢,得辟支佛,不退菩薩”。須陀洹,是聲聞行者所證的初果,中國譯爲入流,就是入于聖者之流,或譯預流,就是參預聖者之流,亦譯逆流,就是逆于生死之流,不再隨順生死而流。證得須陀洹果的聖者,在修十六行觀,到前十五心,亦即從第一苦法智忍,乃至第十五道類智忍,見四聖谛的真理,斷除八十八使見惑,名爲預流向…

《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中(2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