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中(2)▪P1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到第十六心道類智,名預流果,至阿羅漢,簡去中間的二果及叁果。二果在印度,叫斯陀含,中國譯一往來,已證初果聖者,繼續向前修學,斷欲界九品思惑中的前六品,就證斯陀含果,尚有最後叁品思惑未斷,仍須一往天上,一來人間受生,名爲一來,或名一往來。有學聖者,爲斷感受欲界一番生死最後叁品思惑,再繼續不斷進修,終斷欲界下叁品思惑,上生色界寄居四禅天中,不再來到欲界人間受生。證得第叁阿那含果,不再來到欲界,名爲不還。再向前進一步,證得第四阿羅漢果。“阿羅漢是印度話,中國譯有叁義:一、應供,理應受人天供養,爲世間作大福田,這是約他的恩德說。二、殺賊,謂殺盡一切煩惱賊,不再受煩惱的騷擾,這是約他的斷德說。叁、無生,謂徹證無生寂滅性,生死從此了卻不受後有,這是約他的智德說。具此叁義,名阿羅漢”。辟支佛,譯爲獨覺,出無佛世者多,或譯緣覺,出有佛世者多,以觀十二因緣,截斷生死之流。雖與聲聞同稱二乘,但根性略勝聲聞,不但能斷煩惱,更能稍侵習氣。

  最後不退轉菩薩,是指不退轉*輪的大士。大般若經第四百四十九轉不轉品說:“如是不退轉菩薩摩诃薩,定于聲聞,獨覺等地不複退墮,必得無上正等菩提,由是因緣名不退轉……如是不退轉菩薩摩诃薩,以自相空觀一切法,已入菩薩正性離生,乃至不見少法可得,不可得故無所造作,無所造作故畢竟不生,畢竟不生故名無生法忍,由得如是無生法忍故,名不退轉菩薩摩诃薩”。經說菩薩入于正性離生,得無生法忍,畢竟不墮二乘地,應證無上正等菩提。大乘學者對不退位有諸說,現不列舉。前說得須陀洹,乃至得不退轉,皆約未得謂得,未證謂證的大妄語說,如是說大妄語其罪極重,將來必定墮于地獄,任你怎樣如法忏悔,總難得以忏悔清淨。

  有些修學佛法行者,爲了求得名聞利養,根本沒天來、龍來,妄對人說“天”曾“來”我這裏,對我恭敬供養,“龍”亦“來”我這裏,對我恭敬供養,甚至“鬼”亦“來”我這裏,“神”亦“來”我這裏,對我恭敬供養。“旋風”是鬼陣風,“土鬼”是鄉土中鬼,如是鬼等,不但不來擾我,且對我恭敬供養。“皆至我所”,是說這些無一不到我這兒來。事實並非如此,只是“顯異惑衆”,用意在“求”得一般世人,對之生起高度“恭敬”,並求得飲食、衣服、臥具、湯藥“四事供養”。

  “如是”像上所說“妄語所起罪業”,有“無量無邊”那麼多。禅秘要經說:“若有四衆于佛法中,爲利養故,貪求無厭,爲好名聞,而假僞作惡,實不坐禅,身口放逸,行放逸行,貪利養故,自言坐禅”。諸如此類的妄語之輩,將來定墮阿鼻地獄。妄語正報頌說:“妄語诳人巧,地獄受罪拙,焰鋸解其形,熱鐵耕其舌,灌之以洋銅,磨之以鋼鐵,悲痛碎骨髓,呻吟常嗚咽”。這是多麼難受的苦報?然則應當怎樣?唯有在于“今日至誠”懇切的“悉皆忏悔”,從忏悔中消除妄語罪業,免受地獄苦報。

  壬五 忏绮語業罪

  又複無始以來至于今日,以绮語業作種種罪。言辭華靡,翰墨豔麗,文過飾非,巧作歌曲,形容妖冶,摸寫淫態,使中下之流,動心失性,耽荒酒色,不能自返。或恣任私仇,忘其公議,彼雖忠臣孝子,志士仁人,強作篇章,文致其惡,後世披覽,遂以爲然,令其抱恨重泉,無所明白。如是绮語所起罪業,無量無邊,今日至誠,皆悉忏悔。

  前忏妄語業,此忏绮語業。不論說什麼話,凡是不正當的,使人生起胡亂遐思,甚至做出不合理行爲,皆得名爲绮語。不論是怎樣绮語,除增自他放逸,長諸不善,可說全無利益,因而佛示人多說正語,不得濫說绮語。可是愚昧衆生,“複”從“無始以來”,一直“至于今日”,“以绮語業”,造“作種種罪”惡,實在令人可怕。

  如所說的“言辭”,聽來非常“華靡”。華說語言中帶著光彩,靡是其言多所奢侈,用句現代話說,就是異常動聽。做人相當奇怪,真正有益的話,不大愛聽,不叁不四的話,反而喜聽,因人喜聽不正當語言,能言善辯的人,就專用巧言善谑的話來講,以逗人之所好,無怪社會每一角落所聽到的,都是些不正的绮語。語言如此,文字亦然。如有些愛耍筆杆的文人,正當的思想理論寫不出,寫些精彩動人的豔詩,美麗生動的小說,卻非常出色,所以說“翰墨豔麗”。

  或有“文過飾非”。文過,是說其人本來有過,但卻能以巧妙文字,將其過失掩蓋過去,使人以爲他沒有過;飾非,是說其人確有錯誤,同樣能以巧妙文字,將其錯誤掩覆起來,使人以爲他無錯誤。簡單說,掩飾自己過失,名爲“文過飾非”。還有無聊文人,想入非非的“巧作”有關男女間的“歌曲,形容妖冶,摸寫淫態”,如社會流行的各種言情小說,描寫男女間的醜態,“使”得“中下之流”的人“動”了欲“心,失”去真“性”,于是“耽荒酒色,不能自返”。如有很多人本極規矩,因看了不正當的言情小說,爲其生動的描模所惑,就到花街柳巷尋花問柳,不特弄得身敗名裂,且使身體滿身是病,終于搞得家破人亡,或使家庭時起糾紛,這不是在社會上所明白見到的事實嗎?如是流毒社會的小說淫書,古今流傳的很多,禁止也禁止不了,最好不要寫出有害廣大人群!

  “或”有人爲“恣任”自己的“私仇,忘其”天下的“公議”,于是“使彼”本是“忠臣孝子,志士仁人”,但因爲了要報私仇,不管你人是怎樣好,我卻要用不實绮語,“強作篇章,文致其惡”。強作,是說其人本無罪惡,但勉強的羅致他的罪惡,寫出一篇一篇的文章,將其罪惡加以無情渲染,說成罪大惡極,好像世人沒有哪個像他那樣罪惡深重。如是篇章流傳到廣大社會,社會人群看了,以爲他真是個奸臣,真是不孝之子,如爲最高當局知道,可能將忠臣誤認爲奸臣,甚至身爲父母者,亦以爲子女確是不孝,這對忠臣孝子的陷害,其過失多麼重大?志士,指有志氣節操的人,仁人,是有高度道德的人,像這樣的人,是社會國家之寶,應對之愛護尊敬,可是世間有沒有道德的無恥小人,爲了嫉妒他們,受到人們尊敬,于是妒火中燒,乃以生花妙筆,從無缺點中描寫其人缺點,說他是假裝的僞君子,根本沒有氣節道德,一般人不知其假,看他這樣的文章,就爲這文章所轉,認爲他們不是真的志士仁人,不特不再對之尊敬,反而對之加以鄙視,想想這對“志士仁人”的傷害多大?

  不特如此,文字不同語言,語言說了就算,文字能傳久遠,因而“後世”的人,不管是他的家族,或社會大衆,“披覽”其文,“遂以爲然”,就是信以爲真,把“忠臣孝子,志士仁人”,看成天地間第一等壞人。他們生命固已結束,世人對他們誤解,沒辦法加以解說,所以說“令其抱恨重泉,無所明白”。如中國文化大革命時代,不知多少高級知識份子,優秀人才,被關進牛棚,打入黑五類,將他們祖宗八代,都說成罪惡滔天,沒有翻身的一日。不過一個人的德行,不論文人怎樣描寫他的過失,有德的畢竟有德,會有德行的人爲之複反,不會永遠爲人誤會。結果,顯揚他人罪惡的文人,反而受到人群萬世惡名的唾罵,說他故入人罪!好以文字羅致他人罪惡的文人,不要以爲大筆一揮,就會傷害他人令譽,而實自受惡報。

  绮語正報頌說:“绮語無義理,令人心惑亂,爲喪他善根,烊銅擘口灌,焰鐵燒其舌,腹髒皆焦爛,此痛不可忍,悲號常叫喚”!智論又有偈說:“有墮餓鬼中,火焰從口出,四向發火聲,是爲口過報。雖複多聞見,在大衆說法,以不成信業,人皆不信受。若欲廣名聞,爲人所信受,是故當至誠,不應作绮語”!是則做人哪可隨便亂說绮語?然則怎辦?“如是绮語所起罪業”,有“無量無邊”那樣多,唯有從“今日”起,“至誠”懇切的“皆悉忏悔”,得使绮語罪業清淨。

  壬六 忏兩舌罪業

  又複無始以來至于今日,以兩舌業,作種種罪。面譽背毀,巧語百端,向彼說此,向此說彼,惟知利己,不顧害他,讒間君臣,誣毀良善,使君臣猜忌,父子不和,夫妻生離,親戚疏曠,師資恩喪,朋友道絕。至于交扇二國,渝盟失歡,結怨連兵,傷殺百姓。如是兩舌所起罪業,無量無邊。今日至誠,向十方佛、尊法、聖衆,發露求哀,皆悉忏悔。

  前忏绮語業,此忏兩舌業。舌爲人說話的工具,任何人口中,只有一條舌頭,什麼人都知道,如有兩條舌頭,必被視爲怪人。舌頭確只一條,經中說爲兩舌,不是說人真有兩舌,是約在這邊說這樣話,在那邊說那樣話,兩邊說話不同,破壞人的關系,所以說爲兩舌。法苑珠林第七十六兩舌部說:“今見流俗之徒,乃專搆屏辭,惡傳彼此,令他眷屬分離,朋友乖散,樂種不和之業,感得生離之苦”。成實論說:“若以惡心令他鬥亂,則是兩舌,得罪最深,謂墮地獄、畜生、餓鬼;若生人中,被他誹謗,唯得弊惡,破壞眷屬”。兩舌的罪惡,能說不重嗎?

  可是生死中的衆生,“又複”從“無始以來”,一直“至于今日:以兩舌業”,亦曾造“作種種罪”惡。如對一個人,當“面”稱“譽”他怎樣好,甚至說他是世間第一好人,“背”後對他又作種種“毀”謗,說他是怎樣壞,壞到沒有哪個人比他更壞,這不是兩舌是什麼?善用兩舌說話的人,“巧語百端,向彼說此,向此說彼”。即在那人面前說這人將要對付他,在這人面前又說那人要破壞你,而且說得活靈活現,使雙方信以爲真,像這樣的挑撥離間,播弄是非,終使彼此關系失和,甚至不再往來。諸如此類播弄是非,中國說爲嚼舌,這種人亦很多。

  人之所以花樣百出的說兩邊話,目的無非“唯知”怎樣“利己”,根本“不”曾“顧”及有“害”他人。殊不知這樣鬥搆兩頭,其過失是很重的。華手經佛說偈言:“惡口而兩舌,好出他人過,如是不善人,無惡而不造”。正法念處經有偈說:“太喜多言語,增貪令他畏,口過自誇誕,兩舌第一處”。如有賣買房子,在賣方說確沒有賺,在…

《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中(2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