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到第十六心道类智,名预流果,至阿罗汉,简去中间的二果及三果。二果在印度,叫斯陀含,中国译一往来,已证初果圣者,继续向前修学,断欲界九品思惑中的前六品,就证斯陀含果,尚有最后三品思惑未断,仍须一往天上,一来人间受生,名为一来,或名一往来。有学圣者,为断感受欲界一番生死最后三品思惑,再继续不断进修,终断欲界下三品思惑,上生色界寄居四禅天中,不再来到欲界人间受生。证得第三阿那含果,不再来到欲界,名为不还。再向前进一步,证得第四阿罗汉果。“阿罗汉是印度话,中国译有三义:一、应供,理应受人天供养,为世间作大福田,这是约他的恩德说。二、杀贼,谓杀尽一切烦恼贼,不再受烦恼的骚扰,这是约他的断德说。三、无生,谓彻证无生寂灭性,生死从此了却不受后有,这是约他的智德说。具此三义,名阿罗汉”。辟支佛,译为独觉,出无佛世者多,或译缘觉,出有佛世者多,以观十二因缘,截断生死之流。虽与声闻同称二乘,但根性略胜声闻,不但能断烦恼,更能稍侵习气。
最后不退转菩萨,是指不退转*轮的大士。大般若经第四百四十九转不转品说:“如是不退转菩萨摩诃萨,定于声闻,独觉等地不复退堕,必得无上正等菩提,由是因缘名不退转……如是不退转菩萨摩诃萨,以自相空观一切法,已入菩萨正性离生,乃至不见少法可得,不可得故无所造作,无所造作故毕竟不生,毕竟不生故名无生法忍,由得如是无生法忍故,名不退转菩萨摩诃萨”。经说菩萨入于正性离生,得无生法忍,毕竟不堕二乘地,应证无上正等菩提。大乘学者对不退位有诸说,现不列举。前说得须陀洹,乃至得不退转,皆约未得谓得,未证谓证的大妄语说,如是说大妄语其罪极重,将来必定堕于地狱,任你怎样如法忏悔,总难得以忏悔清净。
有些修学佛法行者,为了求得名闻利养,根本没天来、龙来,妄对人说“天”曾“来”我这里,对我恭敬供养,“龙”亦“来”我这里,对我恭敬供养,甚至“鬼”亦“来”我这里,“神”亦“来”我这里,对我恭敬供养。“旋风”是鬼阵风,“土鬼”是乡土中鬼,如是鬼等,不但不来扰我,且对我恭敬供养。“皆至我所”,是说这些无一不到我这儿来。事实并非如此,只是“显异惑众”,用意在“求”得一般世人,对之生起高度“恭敬”,并求得饮食、衣服、卧具、汤药“四事供养”。
“如是”像上所说“妄语所起罪业”,有“无量无边”那么多。禅秘要经说:“若有四众于佛法中,为利养故,贪求无厌,为好名闻,而假伪作恶,实不坐禅,身口放逸,行放逸行,贪利养故,自言坐禅”。诸如此类的妄语之辈,将来定堕阿鼻地狱。妄语正报颂说:“妄语诳人巧,地狱受罪拙,焰锯解其形,热铁耕其舌,灌之以洋铜,磨之以钢铁,悲痛碎骨髓,呻吟常呜咽”。这是多么难受的苦报?然则应当怎样?唯有在于“今日至诚”恳切的“悉皆忏悔”,从忏悔中消除妄语罪业,免受地狱苦报。
壬五 忏绮语业罪
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,以绮语业作种种罪。言辞华靡,翰墨艳丽,文过饰非,巧作歌曲,形容妖冶,摸写淫态,使中下之流,动心失性,耽荒酒色,不能自返。或恣任私仇,忘其公议,彼虽忠臣孝子,志士仁人,强作篇章,文致其恶,后世披览,遂以为然,令其抱恨重泉,无所明白。如是绮语所起罪业,无量无边,今日至诚,皆悉忏悔。
前忏妄语业,此忏绮语业。不论说什么话,凡是不正当的,使人生起胡乱遐思,甚至做出不合理行为,皆得名为绮语。不论是怎样绮语,除增自他放逸,长诸不善,可说全无利益,因而佛示人多说正语,不得滥说绮语。可是愚昧众生,“复”从“无始以来”,一直“至于今日”,“以绮语业”,造“作种种罪”恶,实在令人可怕。
如所说的“言辞”,听来非常“华靡”。华说语言中带着光彩,靡是其言多所奢侈,用句现代话说,就是异常动听。做人相当奇怪,真正有益的话,不大爱听,不三不四的话,反而喜听,因人喜听不正当语言,能言善辩的人,就专用巧言善谑的话来讲,以逗人之所好,无怪社会每一角落所听到的,都是些不正的绮语。语言如此,文字亦然。如有些爱耍笔杆的文人,正当的思想理论写不出,写些精彩动人的艳诗,美丽生动的小说,却非常出色,所以说“翰墨艳丽”。
或有“文过饰非”。文过,是说其人本来有过,但却能以巧妙文字,将其过失掩盖过去,使人以为他没有过;饰非,是说其人确有错误,同样能以巧妙文字,将其错误掩覆起来,使人以为他无错误。简单说,掩饰自己过失,名为“文过饰非”。还有无聊文人,想入非非的“巧作”有关男女间的“歌曲,形容妖冶,摸写淫态”,如社会流行的各种言情小说,描写男女间的丑态,“使”得“中下之流”的人“动”了欲“心,失”去真“性”,于是“耽荒酒色,不能自返”。如有很多人本极规矩,因看了不正当的言情小说,为其生动的描模所惑,就到花街柳巷寻花问柳,不特弄得身败名裂,且使身体满身是病,终于搞得家破人亡,或使家庭时起纠纷,这不是在社会上所明白见到的事实吗?如是流毒社会的小说淫书,古今流传的很多,禁止也禁止不了,最好不要写出有害广大人群!
“或”有人为“恣任”自己的“私仇,忘其”天下的“公议”,于是“使彼”本是“忠臣孝子,志士仁人”,但因为了要报私仇,不管你人是怎样好,我却要用不实绮语,“强作篇章,文致其恶”。强作,是说其人本无罪恶,但勉强的罗致他的罪恶,写出一篇一篇的文章,将其罪恶加以无情渲染,说成罪大恶极,好像世人没有哪个像他那样罪恶深重。如是篇章流传到广大社会,社会人群看了,以为他真是个奸臣,真是不孝之子,如为最高当局知道,可能将忠臣误认为奸臣,甚至身为父母者,亦以为子女确是不孝,这对忠臣孝子的陷害,其过失多么重大?志士,指有志气节操的人,仁人,是有高度道德的人,像这样的人,是社会国家之宝,应对之爱护尊敬,可是世间有没有道德的无耻小人,为了嫉妒他们,受到人们尊敬,于是妒火中烧,乃以生花妙笔,从无缺点中描写其人缺点,说他是假装的伪君子,根本没有气节道德,一般人不知其假,看他这样的文章,就为这文章所转,认为他们不是真的志士仁人,不特不再对之尊敬,反而对之加以鄙视,想想这对“志士仁人”的伤害多大?
不特如此,文字不同语言,语言说了就算,文字能传久远,因而“后世”的人,不管是他的家族,或社会大众,“披览”其文,“遂以为然”,就是信以为真,把“忠臣孝子,志士仁人”,看成天地间第一等坏人。他们生命固已结束,世人对他们误解,没办法加以解说,所以说“令其抱恨重泉,无所明白”。如中国文化大革命时代,不知多少高级知识份子,优秀人才,被关进牛棚,打入黑五类,将他们祖宗八代,都说成罪恶滔天,没有翻身的一日。不过一个人的德行,不论文人怎样描写他的过失,有德的毕竟有德,会有德行的人为之复反,不会永远为人误会。结果,显扬他人罪恶的文人,反而受到人群万世恶名的唾骂,说他故入人罪!好以文字罗致他人罪恶的文人,不要以为大笔一挥,就会伤害他人令誉,而实自受恶报。
绮语正报颂说:“绮语无义理,令人心惑乱,为丧他善根,烊铜擘口灌,焰铁烧其舌,腹脏皆焦烂,此痛不可忍,悲号常叫唤”!智论又有偈说:“有堕饿鬼中,火焰从口出,四向发火声,是为口过报。虽复多闻见,在大众说法,以不成信业,人皆不信受。若欲广名闻,为人所信受,是故当至诚,不应作绮语”!是则做人哪可随便乱说绮语?然则怎办?“如是绮语所起罪业”,有“无量无边”那样多,唯有从“今日”起,“至诚”恳切的“皆悉忏悔”,得使绮语罪业清净。
壬六 忏两舌罪业
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,以两舌业,作种种罪。面誉背毁,巧语百端,向彼说此,向此说彼,惟知利己,不顾害他,谗间君臣,诬毁良善,使君臣猜忌,父子不和,夫妻生离,亲戚疏旷,师资恩丧,朋友道绝。至于交扇二国,渝盟失欢,结怨连兵,伤杀百姓。如是两舌所起罪业,无量无边。今日至诚,向十方佛、尊法、圣众,发露求哀,皆悉忏悔。
前忏绮语业,此忏两舌业。舌为人说话的工具,任何人口中,只有一条舌头,什么人都知道,如有两条舌头,必被视为怪人。舌头确只一条,经中说为两舌,不是说人真有两舌,是约在这边说这样话,在那边说那样话,两边说话不同,破坏人的关系,所以说为两舌。法苑珠林第七十六两舌部说:“今见流俗之徒,乃专搆屏辞,恶传彼此,令他眷属分离,朋友乖散,乐种不和之业,感得生离之苦”。成实论说:“若以恶心令他斗乱,则是两舌,得罪最深,谓堕地狱、畜生、饿鬼;若生人中,被他诽谤,唯得弊恶,破坏眷属”。两舌的罪恶,能说不重吗?
可是生死中的众生,“又复”从“无始以来”,一直“至于今日:以两舌业”,亦曾造“作种种罪”恶。如对一个人,当“面”称“誉”他怎样好,甚至说他是世间第一好人,“背”后对他又作种种“毁”谤,说他是怎样坏,坏到没有哪个人比他更坏,这不是两舌是什么?善用两舌说话的人,“巧语百端,向彼说此,向此说彼”。即在那人面前说这人将要对付他,在这人面前又说那人要破坏你,而且说得活灵活现,使双方信以为真,像这样的挑拨离间,播弄是非,终使彼此关系失和,甚至不再往来。诸如此类播弄是非,中国说为嚼舌,这种人亦很多。
人之所以花样百出的说两边话,目的无非“唯知”怎样“利己”,根本“不”曾“顾”及有“害”他人。殊不知这样斗搆两头,其过失是很重的。华手经佛说偈言:“恶口而两舌,好出他人过,如是不善人,无恶而不造”。正法念处经有偈说:“太喜多言语,增贪令他畏,口过自夸诞,两舌第一处”。如有卖买房子,在卖方说确没有赚,在…
《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中(2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