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中(2)▪P1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。意中希求名誉利养,匿情变诈,昧心厚颜。指有言空,指空言有。见言不见,不见言见;闻言不闻,不闻言闻;知言不知,不知言知;作言不作,不作言作。欺誷贤圣,诳惑世人。至于父子、君臣、亲戚、朋旧,有所谈说,未尝诚实,致使他人,误加听信,亡家败国,咸此之由。

  前忏恶口业,此忏妄语业。妄语,有小妄语、大妄语之别,现在先明忏小妄语。吾人生命体,是虚妄不真实,所触外在环境,同是虚妄不真实。“所以妄想虚构,惑倒交怀,违心背境,出语皆虚,诳惑前人,令他妄解,致使万苦争缠,百忧总萃,种虚妄之因,感轻贱之报,地狱重苦,更加汤炭,迷法乱真,实由妄语”。妄语,不但诳惑于人,对己亦大不利,因为常说妄语,到所说话,虽千真万确,亦为人不信,且认你是专门说大话的,不特不信你讲的话,对你还极度憎恶,看你远远来时,就说讲大话的人来,我们赶快离开,不要再受他骗。说妄语的人,为人所不喜见,做人还有什么意义?

  妄语明对自他不利,“又复”众生从“无始以来”,一直“至于今日”,仍“以妄语业”,造“作种种”的“罪”。如人在“意”念“中”,亦即在心里头,明明是“希求名誉利养”,而却“匿情变诈,昧心厚颜”,匿是隐藏的意思,即把自己的真情实意隐藏起来,矫设虚诳的状态,使人以为他是一个真实修行的人。如是变现虚诈,迷昧自己良心,厚颜无耻装作,还能做到面无惭色。像这样爱说妄语的人,在我们前后可说很多。如说妄语说惯了的人,问他某个事情做了没有,他会面不改色的说已做了,事实并没有做,因为怕被指责,只好厚颜无耻的妄说已做,而且说得极为自然,使人以为他已确实做了。像这种人,初说人们以为是真,说多了人知他是说谎,不论说得怎样逼真,亦没有人信。“希求名闻利养”,虽说僧俗一样,若僧为此而说妄语,过失更大,因本放下一切出家,现仍为求名闻利养,说诸诳言以骗信众,那你最初出家,是为什么?俗人为名闻利养妄语,固然不对,出家为名闻利养妄语,更要不得。经说妄语是最为第一大火,大海都会被它烧干,何况是说妄语的人?当更将他烧得连骨灰都一无所存,为人怎可乱说妄语?

  先略总释妄语:如明是有的,反“指有为空”,如明是空的,反“指空为有”。如人远见篱笆间的牛角,便说我已见到牛,或见天空乌云密布,就说我已见到雨,或见一个人的身口活动,便说我已见到他心。实际没有见到牛、见到雨、见到心,妄说已经见到,其罪不可胜言!

  以眼助妄语说:明见某人某事,但对人说未见,是为“见言不见”;反之,明未见到某人某事,对人说已确实见到,是为“不见言见”。以耳助妄语说:事实他曾听到如来正法,因为不欲人知如来正法,妄对人说没有听到,是为“闻言不闻”;反之,的确没有听到如来正法,为示自己对正法爱好,妄说已经听到正法,是为“不闻言闻”。以鼻助妄语说:根本没有嗅到戒香,为表自己工夫,妄说嗅到戒香扑鼻,是为“不嗅言嗅”;明明嗅到一股怪味,恐怕被人嘲笑,说未嗅到怪味,是为“嗅言不嗅”。以意根助妄语说:意是知法,如知万有诸法如何,现在有人对万有诸法,原是一无所知,但对人说,我对万有诸法无一不知,是为“不知言知”;另有人确知诸法,恐人向他求知,故意说我什么不知,是为“知言不知”。以身根助妄语说:身能作善作恶,如人做有益社会人群的善事,本应予以表扬,但为嫉妒心驱使,明知某人做了好事,妄说他未曾做好事,是为“作言不作”;或自己做很多罪恶事,且为别人所不耻的,如问你为什么做这样丑事,立刻否认我曾做过这事,你不要这样冤枉我,是为“作言不作”;反之,有人从未做过慈善事业,却到处宣扬自己做很多善事,是为“不作言作”。若就他人说:有说某人确做很多有益人群的事,而你亦极清楚知道,为什么不对他加以表扬?其人很惊奇的反问:他真做过很多好事吗?我怎么一点不知道?是为“作言不作”。

  如是错乱颠倒,要怎样说就怎样说,向上是“欺誷贤圣”,向下是“诳惑世人”。事实,贤圣不会为你之所欺誷,世人纵或为你蒙蔽一时,但也不会永为诳惑,自己反造下极大罪恶,将来堕入地狱受苦,做人为什么要这样?

  为人皆知,世间至亲,莫过父子,所说理应真实不虚,可是事实不然,“至于”至亲的“父子”,亦会相互的说假,父亲既不向儿子吐露真情,儿子也就不向父亲说老实话,于是整个家庭,充满虚言妄语,终至家庭破裂,父子母女离散,这不是妄语罪恶是什么?至于“君臣”之间,本来是至义的,同样上下瞒骗,君以妄言害臣,臣以妄言陷君,终至国家败亡,这岂不是也是妄语的祸患吗?君臣关系,以现在说,就是政府间的各级官员,大家都为国家,理应真诚坦言,但因各为本身地位,彼此总说些不实话,致使国家遭受灭亡灾祸,这不是君臣间互相瞒骗的过失是什么?“其馀同姓之“亲”,异姓之“戚”,齐心之“朋”,“旧”交之友”,“有所谈说”,从来“未尝诚实”,总是妄语往返,“致使他人误加听信”,以为你所说的,都是真语实语,结果“亡家败国,咸”是“此”类妄语“由之”。妄语本为希求名闻利养,小则只能利于一身,大则只能利于一家,最后不但不能达到目的,反造成国破家亡,朋友成仇,妄语之罪能说不重?是以有害于人,有害于家,有害于国的妄语,千万不可乱说!

  壬四 忏大妄语业

  或假妖幻,每自称赞:谓得四禅,四无色定,安那般那,十六行观;得须陀洹至阿罗汉,得辟支佛,不退菩萨;天来、龙来、鬼来、神来,旋风土鬼,皆至我所。显异惑众,求其恭敬,四事供养。如是妄语所起罪业无量无边,今日至诚皆悉忏悔。

  “或”有一些学佛行人,“假”借外道“妖”邪虚“幻”的法术,自己在佛法上没有得到什么受用,但为诳惑世俗一般无知的人,“每”在人们面前,“自”己“称赞”自己,如“谓”我已“得”到初、二、三、四的“四禅”。四禅在经论虽常说到,但并不是佛子的独修,宗镜录对此作四种说:“一、作异计,忻上厌下而修,是外道禅;二、信正因果,亦以忻厌而修,是凡夫禅;三、了生空理,偏真道而修,是小乘禅;四、达人法二空而修,是大乘禅”。同是四禅,以什么观念修,乃成四种。或对人说:我已得空无边处,识无边处,无所有处,非想非非想处“四无色定”。真能得色界四禅定,无色界四空定,当然是不错而又极为难得,但这是自己的修持工夫,并不须要向外宣扬,宣扬目的何在?宣扬尚且不可,何况自称自赞?

  或说自己已得“安那般那”。安那般那是印度话,中国译为持息来、持息去。安那译持来,即是入息,般那译持去,就是出息。入息,是引外风令入生命体内;出息,是引生命内在风令出身体以外。吾人每一刹那都在呼吸,但呼吸的出入,从来没有注意。经说行者修数息观,是对息的出入加以计数,使出入息微细到而得入定。数息的方法,向分为四种:一、以一为一算数,如以入息为一算数,初缘入息,不观出息,数以为一;若入息灭,出息生,出向外时,数为第二。如是展转数至第十,是名以一为一算数。二、以二为一算数,如入出二息,合数为一,如是渐至第十,是名以二为一算数。三、顺数,或由以一为一算数,或由以二为一算数,即前二数,从一至十,名为顺数。四、逆数,是由前三算数,逆次展转,从第十数,逆次九、八乃至于一,名为逆数。数息观法,是三世诸佛入道初门,亦是一切禅定基础。释尊初诣菩提道树,欲习三世佛法,内思安那般那,豁悟禅数奥秘,因称甘露法门。有说:“自尔以来,印度诸祖,师资相传,永远不绝,多以此法,为学之初。四依大士,六通菩萨,说法度人,此为首唱”,数息观能修好,终于能令智慧解脱完成。

  或有妄自称赞已得“十六观行”:佛法行者,具修四圣谛境,由此具修十六行相。能趣入四实谛理,所以名之为行,或时从理得名,即名为十六谛。首观苦谛下的四行相:一、观无常,显观五蕴和合的生命体,不断的新新生灭,无一刹那可以暂住;二、观苦,显观五蕴和合的生命体,不断受到生命无常的逼迫,感到相当的痛苦;三、观空,显观五蕴和合的生命体,是没有主宰而无实自体的,根本没有一异相可得;四、观无我,显观五蕴和合的生命体,于中没有我我所相可得,与一般妄执的自我相违。次观集谛下的四行相:一、观集,观属有漏的烦恼,能感苦果的现前;二、观因,观六因生于苦果,名为因行;三、观缘,观四缘生苦果,名为缘行;四、观生,谓在未解脱前,还要感受未来的新生命,名为生行。再观灭谛的四行相:一、观灭,观种种痛苦永息,不再感受怎样痛苦;二、观静,观贪等烦恼的猛火,已经息灭无馀,得到究竟寂静;三、观妙,观涅槃无有众患,于一切法最为第一;四、观离,观涅槃永离世间的一切灾患,而所得解脱永极安稳。末观道谛下的四行相:一、观道,观三学、八正道,能至涅槃而得解脱;二、观如,观所修正道无有颠倒,如实契于法性之理;三、观行,观三学、八正道,为一切圣人趣向涅槃解脱之地;四、观出,观所修圣道,能令行人永远出离生死苦海,不再逗留于三界中受生死苦。如上观四圣谛,每谛有四行相,四四成十六行观,修此,就可渐渐接近见谛善根。行观虽有十六,约自体说,以慧为本,修好十六行观,就快证得圣果,未修好不可妄言已得。

  还有一些佛法行者,妄自以为已经证“得须陀洹至阿罗汉,得辟支佛,不退菩萨”。须陀洹,是声闻行者所证的初果,中国译为入流,就是入于圣者之流,或译预流,就是参预圣者之流,亦译逆流,就是逆于生死之流,不再随顺生死而流。证得须陀洹果的圣者,在修十六行观,到前十五心,亦即从第一苦法智忍,乃至第十五道类智忍,见四圣谛的真理,断除八十八使见惑,名为预流向…

《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中(2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