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业确可忏除,现我“愿承是忏悔淫欲等罪,所”能“生”起种种“功德”,以此功德,求我于“生生世世”中,皆得“自然化生,不”再“由胞胎”生。吾人生命受生,胎生是不理想的,化生当然很好,但生及堕地狱的化生,同样是不美满,理想化生,是能常得莲花化生,或生西方极乐净土,或生十方所有净土,皆是莲华化生,不同浊世胞胎受生。莲华化生,无有染污,心不混浊,所以清净皎洁。“相好光明”,如前赞佛偈解说,不再重述。“六情开朗”的六情,就是六根,凡夫六根,时为六尘迷惑,不得开朗,现在不为六尘迷惑,得获开朗。六情既然开朗,当亦“聪利明达”,并且“了悟”世间“恩爱”,原是“犹如桎梏”一样把人牢牢的系住,根本苦不堪言,哪里如一般人所想像的有什么快乐?桎梏就是“脚镣手铐”。扣在手上的叫梏,套在脚上的叫桎。
同时运用智慧,“观彼”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“六尘”,皆是“如幻如化”,无一是实在的,有什么可贪着?如有五百太子,集坐莲华池边,各见水底自己影像,立即悟达诸法,原是如幻如化,如梦所见,如水中影,无有真实,因而发心出家学道,皆得道果,是知道果非不能证,问题是否了达诸法如幻,有此了达,“于五欲境”,就能“决定厌离,乃至”在睡“梦”中,也“不起”一念“邪想”。邪想不起,“内外”任何一种“因缘,永”远“不能”再“动”其心,哪里还会再去造作淫欲的罪业。
如此“忏悔发愿已”,至诚“归命”顶“礼三宝”。
辛四 口业
壬一 忏口业过患
前已忏悔身三业竟,今当次第忏悔口四恶业。经中说言:口业之罪,能令众生堕于地狱、饿鬼受苦;若在畜生,则受鸺鹠、鸲鹆鸟形,闻其声者无不憎恶;若生人中,口气常臭,有所言说,人不信受,眷属不和,常好斗诤。口业既有如此恶果,是故今日至诚归依三宝,皆悉忏悔。
初两句,是结前起后。“前”面“已”经“忏悔身”所造的杀等“三业”,现“今当”再“次第忏悔口”所造的恶口等四种“恶业”。为人生而有口,必要说话,若说有伤于人,或者挑拨离间,或说不诚实言,或说不三不四使人生起不好心念的,皆是恶业,为佛法所不许可,亦为人所不当言,所以口所造业,理应如法忏悔。
一般以为说话随便,没有什么关系,其实关系很大。如世俗说:“一言兴邦,一言丧邦”。特别是办外交的,说错一句,会使国家丧亡,说话怎不重要?吾佛更在“经中说言:口业之罪,能令众生”,或“堕于地狱”受苦,或堕于“饿鬼”受苦。地狱、饿鬼二趣,前都说过,此不重说。或时堕于畜生,“若在畜生,则受鸺鹠、鸲鹆鸟形”。鸺鹠是食母的怪鸟,亦叫怪鸱鸟,属于猛禽类,俗称猫头鹰,白天虽不怎样看到事物,到晚上什么都看得见,不特会食其他飞禽,就是生母亦会吃的,是性情凶残鸟。鸲鹆是涉禽类鸟,全身灰白色,翼尾是黑色,形似鹤而顶不红,颈嘴都很长,常栖江湖池沼近旁。叫声难听且含多淫,人听到其声,都对它憎恶,所以说“闻其声者无不憎恶”,可见是非常不受人类欢迎的鸟。
“若”从三恶趣出“生”到“人中”,因过去经常出口污人,所以现生为人,常从口出臭气,所以说“口气常臭”。如有人一开口说话,就有一股秽气随口而出,使与对话的人,感到相当难受。设或与人谈论什么问题,明明是说事实,确有它可靠性,因过去说太多骗人的话,现虽“有所言说”,但“人不”肯“信受”,认你所说最靠不住,说话没人肯信,做人有何意义?不说外人对你如此,就是家中“眷属”,彼此亦“不和”睦,“常”爱“好斗诤”,不是三天一小吵,就是五天一大吵,闹得整个家庭,没有和乐气氛。如世间有很多家庭,常闹得妻离子散,或发生严重悲剧,都由口业罪恶而来。“口业既有如此”令人可畏的“恶果”,为不受种种恶果所苦,“是故今日至诚归依三宝,皆悉”予以“忏悔”,令是口业清净。
壬二 别忏口恶业
某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:以恶口业,于四生六道造种种罪,出言粗犷,发语暴横,不问尊卑、亲疏、贵贱,稍不如意,便怀瞋怒,骂詈毁辱,猥亵秽恶,无所不至,使彼衔恨,终身不忘,连祸结仇,无有穷已。又或怨黩天地,诃责鬼神,贬斥圣贤,诬污良善。如是恶口所起罪业无量无边,今日至诚皆悉忏悔。
上已总忏口业恶报,下再广举口四恶业,一一次第加以忏悔。先别忏口业中恶口所造罪业。为人有时一怒冲口而出,所冲出的恶毒语言,使人听如刀割一样痛苦,特别是无保留的揭发他人阴私,所触恼的对方更难忍受,恶口所感受的正报,如有颂说:“恶口如毒箭,着物则破伤,地狱开门待,投之以镬汤,割刀令自啖,楚毒难思量,若与身无益,慎口也何妨”?是以做人说话,应慎于口,俗说“三思而后言”。如此,方不致于造成极重恶口罪业。
可是在会“某等自从无始以来”,一直“至于今日,以恶口业”,对“于四生六道”的有情,不知造了多少口业罪恶,所以说“造种种罪”。恶口习重的人,“出言”吐语,总是“粗犷”。犷是蛮横犷悍,本指不可接近的凶恶之狗,现喻丑恶粗强的语言,使人感到难以听闻。又或“发语横暴”,是指强横粗暴的语言,同样使人难以入耳。由对众生发出这样的语言,众生不但在内心中对你憎恶,就是见到亦被视为仇人。法句经说:为人不摄身口,粗言恶说,多所中伤,为大众所不爱,为智者所不惜,到了生命结束,必堕恶道受苦。
在这现实人间,人与人的关系,无可否认的,有尊卑差别,出言应有分寸,可是恶言粗语,成为习惯的人,“不问尊卑”,无礼说出不堪入耳的话,“不问亲疏”,说出无仁损德的话,“不问贵贱”,说出没有义理的话。“稍”为感到有些什么“不如意”,心里“便怀”极大的“瞋怒”,对于有关无关的人,立刻冲口烧心的,予以“骂詈毁辱”。骂是以恶言伤人,或当他人面前谩骂,或在宾客满座时大肆辱骂,骂得那人没有面目见人,想想他对你的憎恶怎会平息?詈是同以恶言伤人,不过是在背后谩骂,但人口快如风,你骂他的话,很快传入被骂者的耳中,被骂的人知你背后说他坏话,甚至无中生有的乱骂,那他对你怎不怀恨在心?
或复说出“猥亵秽恶”的语言,使人亦感难以入耳。猥是杂乱鄙陋的意思,亵是亵狎相渎的意思,总是污秽轻慢肮脏的话。诸如此类不近人情的语言,“无所不至”,致“使彼”被骂詈毁辱的人,“衔恨在心”,而“终”其“身不”会“忘”记,于是彼此之间,“连祸结仇”,“横则结怨于四方,竖则连祸于旷劫”,哪里会有穷尽时?所以说“无有穷已”。佛对诸比丘说:不论什么人,在欲说话时,应说善言好语,不当说粗恶语言。说善语自感清凉,说恶语自生热恼。畜生受人毁骂,尚感相当惭愧,不愿继续工作,何况生而为人,受到他人毁辱,能不有所惭愧?是以不可随便用恶口骂人。如以恶口骂人,成实论说:“若人恶口种种骂詈,随语受报”。有感正报颂说:“恶口如毒箭,着物则破伤,地狱开门待,投之以镬汤!割舌令自啖,楚毒难思量,若与身无益,慎口也何妨”?
恶口苦报,不可不畏。中国唐朝时代,有杨师操者,在贞观年间,曾任蓝田县尉,到贞观二十一年,年老退休,回乡躬耕,但他生性毒恶,喜见人过,乡中每有小事,立即告到官府,县司因他曾在朝中,做过国家的事,多少给他面子,可是长恶不改,恶口日盛,受人不喜见苦报!
“又或”有些恶口极重的人,不但骂詈毁辱世人,还会“怨黩天地,诃骂鬼神,贬斥圣贤,诬污良善”。天地间的风雨阴晴没有一定,但人总望风调雨顺,一旦需雨而雨不来,不需雨而雨偏下不停,因而瞋天骂地,咒雨诃风,说老天不长眼睛,明明需雨为什么不来?诸如此类的瞋天骂地,是为“怨黩天地”。或有恶口极重的人,竟也胆敢“诃责鬼神”。如有想发财的,或是做生意的,甚至体弱有病,就去求神问鬼,卜问觅祸,若能满其所求,就说鬼神很灵,用诸祭品祭祀,如不满其所愿,就又诃责鬼神,说既没有灵验,还当什么鬼神?衰鬼恶神,种种诃责,并说以后再也不信。诸如此类,是为“诃责鬼神”。
圣贤,有世间圣贤,有出世圣贤,都极端正而有高度修养,理应予以恭敬尊重,现不但不如此,反对圣贤,无理贬斥,说像他这样人,哪有资格称为贤圣?不过是估名钓誉而已,我才不信他们是贤是圣。诸如此类,名为“贬斥圣贤”。像这样人,在这世间亦可说是很多!
百缘经说:过去拘留孙佛出世时,有一叫做婆罗,出家为一寺主,有诸檀越,沐浴众僧,复以香油涂身,其中有一罗汉,寺主不知他是圣者,见到对之瞋恚骂詈,说你是出家人,还用香油涂身,岂不等于人用粪秽涂身?罗汉为怜愍他,不对他说什么,即现种种神通。寺主见了,知非普通僧人,立刻向他忏悔,愿除自己罪恶。缘此恶口谩骂罪业,五百世中身常臭秽,无人敢以与之接近。由于过去出家,知错立即忏悔,现值佛陀出家得道。是以在世做人,应护自己口业,不得随便恶口骂人!
除此,复有“诬污良善”,就是世间极为善良,有道有德的正人君子,如略有惭愧者,看到他人如此,理应恭敬尊重,因为崇重贤善,是做人的美德,现不但不尊重,反而构恶掐丑,污人清白令名,使人蒙受不白之冤,试想这个罪恶多重?佛曾对阿难说:“人生世间,祸从口出,当护于口,甚于猛火,猛火只烧一世,恶口炽火烧无数世,火烧世财,恶口烧七圣财”,人生于世,怎不谨慎防护于口?恶口对己确极不利,不但堕入地狱,会为大火燃烧,再为为人,亦会听到如刀如剑语言,使你心难忍受!
“如是”像上“恶口所起”的“罪业”,细说起来,有“无量无边”那样多,现在唯有从“今日”起,“至诚”恳切的“皆悉忏悔”,以后不再用恶言伤人!
壬三 忏小妄语业
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,以妄语业作种种罪…
《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中(2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