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中(2)▪P1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買方或第叁方面,說賣方賺了叁二十萬,這不是兩舌是什麼?這不是破壞他人名譽是什麼?又如有人,在這個大德面前,說那個大德是怎樣破壞你,到那個大德面前,說這個大德根本沒有把你看在眼裏,像這樣的播弄,播弄者以爲很得意,殊不知雙方早就知道他的技倆,根本沒有把播弄者的話當作話聽,徒然顯得自己爲人的卑鄙。

  過去帝王時代,君臣關系融洽,對國家很有利,有見君臣如此,就用“讒言”離“間君臣”關系,“使”得“君臣”間互相“猜忌”。如在君王前說某忠臣,不是真的忠心于你,而是想奪你的王位,複在忠臣前說帝王想利用你,並非真的對你信任,如此這般,使君臣間,你猜忌我,我防範你,不是君王解決忠臣,就是忠臣離王而去,這在曆史上不是常見的事嗎?由于君臣猜忌,彼此疏遠,政治不上軌道,以致國家敗亡,其過失多麼重?又如國家人民,本是極善良的,忠君愛國無微不至,可是播弄是非者流,看到國家安定,人民愛護帝王,于是又鼓如簧之舌,以不誠實的“誣”言,“毀”壞“良善”的人民,說人民將要起來推翻帝王,帝王因此防範人民,人民因此惶惶不安,這不是兩舌的過失是什麼?

  再就一般家庭說,至親莫若父子,父慈子孝,爲理想家庭的楷模,有人爲了離間他們父子,鼓其兩舌挑撥,在其父前說子怎樣不孝,在其子前說父怎樣對你不加慈愛,于是使得“父子”不和,甚至使得脫離父子關系。家庭中最恩愛的莫過夫妻,夫唱婦隨,爲家庭和樂之本,喜歡挑撥離間的人,看到他們夫婦恩愛,于是在他們間散布不和,對妻說夫在外有了外遇,或說其夫在外金屋藏嬌,對夫則說其妻怎樣不貞,經常與某某有不正當的行爲,于是使得“夫妻”疑神疑鬼,不時爲此吵鬧,以爲確是真的,終于一拍兩散,活“生”生的“離”別,世間很多家庭悲劇,能說不是兩舌所造成的?還有內“親”外“戚”,經常往來,關系極爲親切,有人從中讒言,使親者日漸“疏”闊,戚者日漸曠“遠”,終不再見像過去那樣往來頻繁,不是兩舌造成彼此疏遠是什麼?

  再如“師資”之間,爲師者愛護弟子,無論有什麼事,總使弟子得益,或增進弟子的智慧,或長養弟子的善根,或促進弟子的德行,師對弟子不能不說有著深恩,爲弟子者感于師恩而報恩,可說是當然的,因而師資之間,親切猶如父子。有人見不得他們這樣親切,于是有人從中扇起彼此異語,說師沒有真正把他的學問傳給弟子,說弟子沒有真正報答師長的深恩,師資之間的“恩”惠,由此達于“喪”亡,彼此間好像從沒有師資關系,兩舌罪惡豈可謂小?世間多少師生,被兩舌所破壞?

  生存在這人間,父子、夫婦、師資,固然關系重要,朋友之情亦不可缺,有說友誼過于骨肉,如得善友益友,對己確極有利,與朋友交,最重要的是道義,彼此需肝膽相照,信守誠實。有人不願看到別人友誼增進,就在友人之間搆鬥兩頭,說你對某人這樣友好,可是某人根本沒有把你當作朋友看待,如再跟他友好下去,那你決定會吃大虧。在兩方面都這樣說,朋友間就發生猜疑,態度沒有過去自然,終使“朋友”的“道”義,因此而“絕”,友好反成仇敵,在這世間不也常見有這事情發生嗎?

  “至于交扇二國,渝盟失歡”,更是一切戰亂之源。國與國間本是和平相處,或是結盟對抗共同敵人,但第叁國看到兩國盟誼日進,恐對自己國家不利,于是派出善于說詞的外交大員,在甲國說乙國的壞話,在乙國說甲國的壞話,以兩舌風交扇二國,使得兩國最高當局,內心動起瞋火,說真豈有此理,我看你爲盟友,你竟想要謀我,如此變前盟約,彼此相互失歡,既不能敦睦邦交,就在戰場上鬥個勝負,于是“結怨連兵”,烽煙四起,“傷殺百姓”,動辄無數,這不是因兩舌而發動的戰爭嗎?戰火一起,積骸高如山嶽,流血成爲河川,斷手削足的慘狀,孤兒寡婦的號哭,其聲不絕于耳,多麼令人痛楚!

  “如是”像上所說“兩舌所起罪業”,確有“無量無邊”那麼多,將來感受兩舌的苦果,自是不忍卒言。兩舌正報頌說:“兩舌鬥亂人,地獄被分裂,獄卒擘其口,焰刀割其舌,苦痛既如此,加之以饑渴,惡業不自由,還飲身中血”。然則應當怎辦?唯有從“今日”起,至誠懇切的,“向十方佛”、十方“尊法”、十方“聖衆、求哀”叁寶慈悲加被,讓我“皆悉忏悔”,使我兩舌所造成的種種罪惡,皆得忏悔清淨,以後誓不再造。

  辛五 願成口四善業

  願承是忏悔口四惡業,所生功德,生生世世,具八音聲,得四辯才,常說和合,利益之語,其聲清雅,一切樂聞,善解衆生方俗言語,若有所說,應時應根,令彼聽者,即得解悟,超凡入聖,開發慧眼。忏悔發願已,歸命禮叁寶。

  如上至誠求哀忏悔後,現願以此成口四善業。

  過去我造口四惡業,不知那是不對,現在知道錯了,已作如上忏悔,忏悔不但忏除過失,同時亦生種種功德,現我“願承是忏悔口四惡業所生功德,生生世世”的,皆能“具”有如佛所有的“八”種“音聲”,同時也能“得”如佛所得的“四”種無礙“辯才”。八音聲,又名八清淨音,或稱八種梵音聲,即佛音聲有八種德。梵摩渝經說:“大說法聲有八種德:最好聲,易了聲,濡軟聲,和調聲,尊慧聲,不誤聲,深妙聲,不女聲”。婆沙論第百七十七說:“佛于喉藏中有妙大種,能發悅意和雅之聲,如羯羅頻伽鳥,及發深遠雷震之聲如帝釋鼓。如是音聲具八功德:一、深遠;二、和雅;叁、分明;四、悅耳;五、入心;六、發喜,七、易了;八、無厭”。佛的音聲妙好廣大,使諸聞者皆得入道,名最好聲;佛的音聲言辭辨了,能使聞者成無盡果,名易了聲;佛的音聲柔軟可愛,使諸聞者舍剛強心,名濡軟聲;佛的音聲調和中適,使諸聞者心和會理,名和調聲;佛的音聲尊嚴谛了,使諸聞者解慧開明,名尊慧聲;佛的音聲明晰無謬,使諸聞者能獲正見,名不誤聲;佛的音聲深遠微妙,使諸聞者悟甚深理,梵行高遠,名深妙聲;佛的聲音高大雄朗,使諸聞者能生敬畏,名不女聲。四辯才,就是四無礙辯。辯是應答如流的意思,才是巧應物機的意思。四無礙辯,前講過,不再說。以如實語對前妄語,從此不再宣說妄語。

  願我生生“常說和合利益之語”,是對兩舌而言。兩舌是破壞人家和合的,自是有害于人,現在發現他人有了意見,立刻盡我所能說得到的和合語,促進雙方和解如初,不因意見有所破裂,所說自是利益彼此。

  願生生世世說話音“聲,清”晰和“雅”,不論什麼人聽到,都很樂意的愛聽,所以說“一切樂聞”。同時,“善”能了“解衆生方俗言語”,說出各種不同的方言,彼此沒有語言的隔閡,能善溝通彼此的思想。古德說:“四方風俗,華夷土音,乃至九天禽語,九地獸言,皆善解之,亦能道彼雜言以博濟焉”。對各種方俗語言,果能多多的善解,就弘法說,確實方便得多,因爲語言不通,不說不善佛法,就是精通叁藏,亦沒辦法弘化。

  願生生世世,“若有”什麼“所”要“說”的,皆能“應時應根”,就是適應時代,不與時代相背,適應各類根性,不與機宜相違,“令彼聽”你說法的人,立“即得”到“解悟”,從而“超凡入聖,開發慧眼”。如是“忏悔發願已”後,再誠摯的“歸命禮叁寶”。

  辛六 諸根

  壬一 忏六根罪業

  前已忏悔身叁、口四業竟,今當次第忏悔六根所作罪障。某等無始以來至于今日,或眼爲色惑,愛染玄黃,紅綠朱紫,珍玩寶飾;或取男女長短黑白之相,姿態妖豔,起非法想。或耳貪好聲,宮商絃管,伎樂歌唱;或取男女音聲語言啼笑之相,起非法想。或鼻藉名香,沈、檀、龍麝、郁金、蘇合,起非法想。或舌貪好味,鮮美甘肥,衆生血肉;資養四大,更增苦本,起非法想。或身樂華绮,錦繡缯縠,一切細滑,七珍麗服,起非法想。或意多亂想,觸向乖法。由此六根所造罪業無量無邊,今日至誠向十方佛、尊法、聖衆,皆悉忏悔。

  “前”面“已”經“忏悔身”體上所有“叁”業,“口”頭上所有“四業”,現“今當”再“次第”的“忏悔六根所作”的“罪障”。原來身口意叁業所造的種種罪,實是源于六根而來,沒有六根,叁業就不會造罪。如眼等前五根,是促成造罪的緣由,而第六意根,則是造罪的內因,如是因緣和合,造成各種罪惡,由六根構成罪業,不得不予以忏悔。當知“某等”從“無始以來”,一直“至于今日”,由六根所造成的罪業很多,現在次第說明如下:

  一、眼根對色塵:色塵,有外在的無情色,有相對的有情境,而人“或眼爲色”所“惑”:如“愛染玄、黃、紅、綠、朱、紫”,是惑于各種不同的顔色。玄色,是形容黑色而無光澤的顔色,黃色,是形容五谷成熟時的顔色,如說谷子爲金黃色;紅色,是形容一種淺赤的顔色;綠色,是青黃混合的一種顔色;朱色,是指的赤色;紫色,是指青紅混合的一種顔色。諸如此類的顯色,衆生各有所好,從人所穿所用的什麼顔色,就知他或她所愛好是什麼顔色。“珍玩寶飾”,是貴重的色境,亦爲人們之所愛染。珍玩,是指珍貴的玩物,寶飾,是指寶貴的莊飾,同樣是爲人人之所愛著,如有人愛用鑽石,有人愛用綠玉,有人愛用黃金,以此等製成莊飾品,作爲自己之所把玩,或向他人作爲炫耀。“或取男女長短黑白之相,姿態妖豔,起非法想”,是對男女色的形容,如男女身相的長短,膚色的黑白,形貌的嚴醜,丹唇皓齒,明眸善睐,種種可愛的姿態,各式各樣的妖豔,如是貪愛男女形色有情正報,而起一種不正常的非法妄想。如頻婆王的貪愛色欲,不顧國家的重要,甘願獨身入敵國,居于淫女阿梵波羅房中,終于受到極大的災難。古今多少英雄好漢,莫不于此欲海中,爲恩愛奴,作色情魔,造種種罪,不特現生會遭遇災禍,來生還要墮叁惡趣受極大苦,此即眼根造成罪惡的過患。

  二、耳根對聲:聲塵,同樣有無情聲及相對的有情境,而…

《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中(2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