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中(2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視誣衊佛語,毀謗佛所說的方等大乘,如是謗正法業,其罪相當重的。大品般若經第十一信毀品說:“毀呰深般若波羅密故,則爲毀呰過去、未來、現在諸佛一切智、一切種智。是人毀呰叁世一切諸佛智故,起破法業,破法業因緣集故,無量百千萬億歲墮大地獄中”。法華經第叁譬喻品說:“若人不信,毀謗此經,則斷一切世間佛種。或複颦蹙而懷疑惑,汝當聽說,此人罪報。若佛在世,若滅度後,其有誹謗如斯經典,見有讀誦、書持經者,輕賤、憎嫉,而懷結恨,此人罪報,汝今複聽,其人命終,入阿鼻獄”。無量壽經卷上說:“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。唯除五逆、毀謗正法”。此誹謗正法說,在小乘阿含經,幾乎沒有見到,獨在大乘經中,到處有所宣示。原因大乘學者,承認小乘是佛所說,可是小乘行人,不信大乘是佛所說,見到大乘方等經典,就予極力毀謗。其實大乘經典亦是佛說,怎麼可以毀謗?誣衊佛語怎能無罪?

  四、“破滅叁寶毀正法業”:叁寶是佛、法、僧,爲最尊貴,所以稱爲叁寶,或稱叁尊。佛是佛教的教主,被尊爲一切智人,法是佛說的教法,僧是修學佛所指示正法而行的僧衆。佛如看病的良醫,法如治病的妙藥,僧如照顧病人的看護,是世間最極希有難得的,真是所謂“千生罕遇,萬劫難逢”,理當恭敬尊重,誠求叁寶久住,怎可破滅叁寶?怎知有人毀謗叁寶?大般涅槃經說:“若言闡提,舍一闡提,于異身中,得無上菩提,是人即謗叁寶;若言闡提,能生善根,生已相續不斷,得無上菩提,當知是人不謗叁寶”。向說叁寶是一切衆生福田,理應承事供養,以期紹隆叁寶,哪裏可以毀謗?由于邪見作祟,亦即由錯誤思想誤導,乃不期然的毀謗叁寶,極成極重罪惡,將來必墮叁途,受極重苦,“千佛出世,不通忏悔”。

  五、“不信罪福起十惡業”:善惡罪福不可不信,唯有笃信善惡罪福,爲人行爲活動,始能入于軌道,社會秩序方能保持,對此不能深信,就會無所不作的“起十惡業”。如人人皆作十惡,人世間就會變成你殺我,我殺你,你盜我的財物,我盜你的金銀,你奸淫我的妻女,我與你的妻女苟合,乃至互相貪求、瞋恚,試問人還能像個人嗎?社會又怎能安甯而不大亂?可是世間確有人不信罪福,如印度六師中的富蘭那迦葉,就認爲殺人、偷盜、侵占、奸淫,乃至妄語、兩舌等種種不道德的行爲,並不是做壞事或造惡,甚至將整個人類毀滅,也不構成什麼大罪!現在不是有人時刻想要毀滅世界?無怪人類世界已瀕于毀滅邊緣,而這都是這些人造成。作惡如此,行善亦然,如廣行布施、供養、救人以及其他各種善事,根本沒有什麼好的結果可得。還有斷滅論者,唯物論者,皆不信有罪有福,是以現實世界總是紛擾擾的,不時發生小戰大戰死傷無數人,想想這是多麼殘忍!幸這類人不多,假定人人皆不信善惡罪福,世界人類信早毀滅,哪裏還有人的存在?所以爲人定要堅信善惡罪福,佛弟子對此更要加強宣傳!

  六、“迷真反正癡惑之業”:迷真,是迷于諸法真理,不知真理究是什麼,反自以爲錯誤的認識就是真理;反正,是違反所應修的正道,反自以爲不正的修道就是正道。迷失真理,所行所爲不能契合真理,總是漂流于真理之外;違反正道,所行所爲不能符合正軌,總是徘徊于歧途不能踏上正道。人爲什麼會得如此?病以無明迷惑爲本,無明蒙蔽真理,怎不迷失真理?迷惑遮蔽本心,怎不違反正道?是以要想正確體悟真理,如法遵循正道,應求智慧,唯有般若智慧,方不迷失真理,可以趣向正道。

  七、“不孝二親反戾之業”:二親,是生育我人的父母,對父母應孝順,世學固重孝道,佛法更重視孝順父母,因父母對我人養育之恩太重,應不遺馀力的孝敬,盡所能的加以奉養,方可說是孝順之人。佛在經說:假定有人從地上積聚珍寶,一直堆到叁十叁天,然後以此珍寶施舍于人,其功德當然很大,但不如供養乳哺自身的父母功德大,假使有人不孝父母,反對父母有所乖戾,處處違背父母慈意,時時對于父母不敬,這種人的過失亦是很大,並將永沈苦輪,沒有辦法救濟,做人怎可不孝二親?

  八、“輕慢師長無禮敬業”:師長,有世俗師長,有出世師長。世俗師長,傳授我人各種知識,教導我人如何做人,使我人明白種種道理,怎樣對人有所禮貌;出世師長,開示我人如何修道,怎樣得到出世解脫,知道怎樣利于衆生,怎樣使人得到智慧。是以世出世間師長,對我人都有恩德,理當對諸師長恭敬有禮,不得絲毫輕慢、輕視怠慢師長,罪惡亦是很重,當然會墮阿鼻地獄!果能隨順師長,尊崇師長指示,只要是正當事,就應如說而行,縱然現在不得世出世間的利益,當然定會窮盡受苦之因,對于師長怎可輕慢而不加以禮敬?

  九、“朋友不信無義之業”:在世爲人,不但有父母師長,稍大還有朋友。朋友,向分益友與損友,亦即佛法說的善友與惡友。交到善友,對自己相當有益,善友能坦誠的對自己規誡,什麼可做,什麼不可做,依循善友做人,不會做不正當事,自成君子之人,爲人之所敬愛。有了善友,應予信任,確信友人對我有益,信任朋友非常重要,如曾子的每日叁省,就有“與友人交其不信乎”的一省,證知信對交友不可缺少。如對朋友不信,自然也就無義,如是不信而作無義之業,怎會得到益友?

  十、“或作四重、八重障聖道業”:四重,指比丘的殺、盜、淫、妄四根本戒。律稱四波羅夷,中國譯名極重罪;八重,指比丘尼的八波羅夷,于比丘四重戒外,加與男身相觸;與染心男捉手捉衣、入屏處共立共語、共行、身相倚相期;覆他重罪;隨舉大僧供給衣食。波羅夷,亦翻爲棄,意即犯四重、八重重戒,將爲僧團永棄佛法海外,猶如大海不宿死屍。爲求僧團和樂清淨,對犯重戒的人,決不予以寬恕,必被擯出僧團。任何僧人犯了重戒,不特不能住在僧團,且障聖道修學,難入聖者之流。

  己叁 明犯輕業

  毀犯五戒破八齋業;五篇七聚多缺犯業;優婆塞戒輕重垢業;或菩薩戒不能清淨如說行業;前後方便汙梵行業;月無六齋懈怠之業;年叁長齋不常修業;叁千威儀不如法業;八萬律儀微細罪業;不修身戒心慧之業。

  此又列出十種罪業。科文雖說明犯輕業,實際亦說到重業。現依文次解說如下:

  一、“毀犯五戒破八齋業”:五戒,指在家男女居士所受的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,不飲酒五戒。受此五戒的在家二衆,不但不可以殺人,凡是有生命的動物,都不得加以殺害;不但不可以偷竊貴重的財物,就是一針一草,亦不得不與而取;在家學佛男女,除正常的夫婦外,不得與其他任何男女妄行不淨;不但不得說大妄語,就是小妄語能不說最好不說;飲酒會令人神志昏迷,狂亂無知,做不正當行爲,所以滴酒皆不得飲。于有違犯,就是破戒。于中,前四戒是性罪,不論受不受戒,做了就是犯戒;後一戒是遮罪,是佛爲佛子所特別遮止的,受不飲酒戒而又飲酒,當然是犯戒,未受這戒飲酒不犯。飲酒,特別是飲醉,會令智慧衰退,忘失所曾做事,在醉酒後,口不遮攔的將之說出,使人知你曾做或好壞的事,所以爲人最好不飲酒,免得露出自己的醜惡而不自知。

  違犯五戒自會破八齋業,八齋就是八關齋戒,亦佛爲在家學佛者所製一日一夜戒,律中稱爲近住律儀。佛法以出世爲目標,但要完成出世解脫,必需要過出家生活,因佛及二乘聖者,皆由出家而得成佛及得寂滅解脫,出家生活,不是人人可以做到,爲使在家信衆學習出家生活,佛特製此八關齋戒。八齋戒,除上五戒,再加第六不塗香鬘及不歌舞觀聽,第七不坐高廣大床,第八不非時食。以此望于出家沙彌十戒,只缺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,在家學佛行人,是可手中拿錢,而八齋戒的第六戒,是將沙彌第六及第七合爲一戒。至五戒中的不邪淫戒,應改爲不淫戒,因受八齋戒期,正淫也不可以。要像出家沙彌一樣不淫。不非時食,是出家衆所當遵守的戒,八齋戒的行人,雖還未正式出家,因學過出家生活,應如出家衆過午不食。對所受八齋戒,如有違犯,就造成破八齋戒,過失很重,如法受持,功德亦大,因這八戒,不但是得人天勝福之因,亦是出世解脫殊勝之緣。經論對此八戒功德,皆盛贊歎。如菩薩處胎經說:“八關齋者,是諸佛母”,其功德殊勝可知。受此八齋戒者,應嚴格受持不得毀犯。

  二、“五篇七聚多缺乏業”:此是比丘所受具足戒,亦即比丘二百五十戒,分爲五篇七聚。五篇是:一、四波羅夷,爲四重戒或四根本戒,爲馀戒法所依,名根本戒,爲比丘戒最重戒,名重戒。僧殘戒下,皆爲護持此戒而說。波羅夷,除前說譯棄,亦譯他勝,意說比丘應伏煩惱魔軍,今反爲他煩惱魔軍之所勝伏,受敗于他,名爲他勝。或譯極惡,于諸惡中,無過于此。二、十叁僧伽婆屍沙,譯爲衆殘,或稱僧殘。犯了此戒,如爲他斫,只殘留有咽喉,命根未斷,在清淨衆中,如法忏悔,此罪可滅。叁、叁十尼薩耆及九十波逸提,合爲波逸提,譯爲舍墮,或雲盡舍,犯了此戒,應將所有財物,盡舍于僧衆中,馀有墮罪,若對清淨比丘,如法忏悔,罪可消滅。四、四波羅提提舍尼,義說向彼悔,犯了此戒,只須向他發露,表示忏悔之意,罪就滅除。五、百衆學,此篇戒相繁多,說之爲衆,現列百數,說之爲百。如是百衆法,應如法學習。若有所犯,名突吉羅,譯爲惡作,或名惡說。惡作,就身業失儀說,惡說,就口業違製說。如故意犯,對他說悔,若錯誤犯,對自責心。七聚是:一、波羅夷;二、僧伽婆屍沙;叁、偷蘭遮,從第一、第二開出,另成一聚;四、波逸提;五、提舍尼;六、惡作;七、惡說,是將第五篇突吉羅,分爲二聚。五篇、七聚,戒相衆多,共二百五十條,要想一一守持清淨不犯,很難,所以多所殘缺或違犯。古德說:“若正結罪名,能招當惡果”。就律說,犯四波羅夷罪業,當墮焰熱地獄…

《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中(2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