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;犯僧殘罪業,當墮大嗥叫地獄;犯偷蘭遮罪業,當墮嗥叫地獄;犯波逸提罪業,當墮衆合地獄;犯提舍尼罪業,當墮黑繩地獄;犯突吉羅罪業,當墮等活地獄。因而對所受戒,宜應謹慎守持。
叁、“優婆塞戒輕重垢業”:優婆塞戒或優婆夷戒,是在家學佛清信士女所當受持的淨戒。優婆塞譯近事男,優婆夷譯近事女。所受戒有五:一、不殺生;二、不偷盜;叁、不邪淫;四、不妄語;五、不飲酒。前四爲重戒,後一爲輕戒。經論說有四種優婆塞:受持一戒名一分優婆塞,受持二戒名二分優婆塞,受持叁戒或四戒名多分優婆塞,五戒全受名滿分優婆塞。就五戒具持說,有輕重的不同,若有違犯,就造成垢業,當來同樣感受苦果,所以在家信衆,受了五戒,亦應嚴格守持。
四、“或菩薩戒不能清淨如說行業”:此指大乘行者所受的菩薩戒。大乘菩薩戒,依梵網戒本說,有十重、四十八輕戒;依優婆塞戒經說,有六重、二十八輕戒。兩種菩薩戒,不論輕重多少,綜合不出叁聚淨戒,就是攝律儀戒、攝善法戒、饒益有情戒。受了此菩薩戒,不論出家在家,都應清淨守持,如說而如實行。叁聚淨戒:前二聚戒,妨惡行善,是屬自利,後一聚戒,饒益有情,是屬利他。受此戒後,不能如所說的,實行自利利他,即違犯菩薩戒,其戒不淨,就要成爲敗壞菩薩,所以亦應嚴持。
五、“前後方便汙梵行業”:梵是清淨的意思,梵行就是清淨行。對所受戒,離諸罪過,清淨無染,就成梵行。前後方便,指大小便,如有罪業深重的人,不依律規而妄其行,汙穢所修清淨之行,其過極重。
六、“月無六齋懈怠之業”:佛製每月六齋日,當受八關齋戒。六齋日,每月初八日、十四日、十五日、二十叁日、二十九日、叁十日。于此六齋日,所以要受八關齋戒,旨在精進行善。經說:忉利天天主釋提桓因,于每月六日,集善法堂,稱量世間善惡多少,見行善者就予擁護,見造惡者就共嫌棄。怎知世人行善造惡?原因帝釋天主,統領四天王天,而此四天王天,又各主理一方,負責視察人類,或行善或作惡。每月初八日,派遣使者案行天下,十四日派遣太子案行天下,十五日四大天王親自案行天下;二十叁日又遣使者下來人間視察,廿九日太子又來人間視察,叁十日四王親下人間視察。對人類行善作惡發現後,報告帝釋天主,天主對人間善惡,得以清楚明白。學佛行人于六齋日,理應精進行善,如其不然,就造成懈怠業,要想獲得身心解脫,自不可能。
七、“年叁長齋不常修業”:年叁長齋,指每年的正月、五月、九月。相傳此叁善月,爲毗沙門天王分鎮南贍部洲的月份。相傳天王以大寶鏡,照四大部洲,而正、五、九叁月,鏡正照到南贍部洲,此洲人的或善或惡,在其鏡中清楚照出,所以在此叁月,應當持齋修福。不但一年如此,年年都應如此,如偶一年叁月持齋,馀年不爾,是名不常修業。智論說:“天帝以大寶鏡與諸天,從正月一日共照南洲,善惡俱錄。如是二月東,叁月北,四月西。至五、九二月亦複如初。故此叁月常修諸善。世士大夫,以是月上任爲忌,亦避刑殺”。依這,唐代叁長齋法,一般廣行。不常修此,當成罪業。
八、“叁千威儀不如法業”:威儀,有威的儀容之意,即一舉一動善合規矩,語默做作悉不失方正,見以使起崇仰畏敬之念。若廣泛說,爲佛弟子,從日常的洗手、洗面、洗足,乃至屙尿送屎等,悉有相應的作法,皆爲僧伽的威儀。大比丘叁千威儀經,廣說比丘的威儀,即將戒儀加以細分,總成叁千威儀。天臺智者首楞嚴經文句第五說:“言叁千威儀,行住坐臥各二百五十戒共成一千,以對叁聚即成叁千”。如是叁千威儀,皆應如法奉行,不得有所違背,若不如法奉行,就成不如法罪業。有說大比丘衆日常所應守護的威儀規矩,該經雖說大比丘叁千威儀,但其條數實不過一千叁百馀條,示其大數,說爲叁千威儀。恐是取于中庸所說:“優優大哉,禮義叁百,威儀叁千”。菩薩善戒經第五說:總說身有四威儀:“一、行;二、住;叁、坐;四、臥。菩薩若行、若坐,晝夜常調惡業之心,忍行坐苦,非時不臥,非時不住。所住內外,若床,若地,若草,若葉,于是四處,常念供養佛法僧寶,贊歎經法,受持禁戒,持無上法,廣爲人說,正思惟義,應如法住”。至二百五十戒,唯以四重禁爲戒分,馀僧殘等總爲威儀分;又離性罪名具足戒,馀遮罪皆名威儀。所謂叁千威儀,不過是顯大比丘所應行的戒儀很多就是。
九、“八萬律儀微細罪業”:以如上所說叁千威儀,經曆身的殺、盜、淫,語的兩舌、惡口、妄言、绮語的七支,每支有叁千威儀,叁七就成二萬一千。對治貪分煩惱有二萬一千,對治瞋分煩惱有二萬一千,對治癡分煩惱有二萬一千,對治等分煩惱有二萬一千,合爲八萬四千細行。現說八萬律儀,唯是舉其大數。有作這樣分別:菩薩戒有八萬律儀,聲聞戒有叁千威儀。八宗綱要卷上,又以僧尼分別:“僧戒之叁:廣則無量,中則叁千威儀、八萬細行,略則二百五十;尼戒有叁重:廣則無量,中則八萬威儀,十二萬細行,略則叁百四十戒”。
十、“不修身戒心慧之業”:此指不修戒、定、慧叁學無漏之業。身戒,是身口七支所應遵守的戒行,不說不嚴格遵守是不修戒,就是見有戒、戒相、戒因、戒果、上戒、下戒、此戒、彼戒等,同樣是不如法修戒。心就是定,如定學,有些經論說爲心學,爲佛子者,于寂靜處,應多修定,使馳散心集中起來,不向外奔放,是爲修定。但在修定過程中,若見心、心相、心因、心果、心聚、此心、彼心等,名不善修定。慧是慧學,就是修無漏慧,唯有得無漏慧,方可斷除煩惱,獲證無上菩提。在修慧時,如見慧、慧相、慧因、慧果、慧聚、此慧、彼慧等,同樣不是如法修慧。大涅槃經說:“衆生不修身、不修戒、不修心、不修慧,不能修習如是四法,則能造五逆,犯四重,謗叁寶,故常淪生死海,弗克到彼岸”。所以不修身戒、心、慧之業,將來會感受極大的苦報,不應不修。
己四 雜舉諸業
春秋八王造衆罪業;行十六種惡律儀業;于諸衆生無愍傷業;不矜不念無憐愍業;不拔不濟無救護業;心懷嫉妒無度彼業;于怨親境不平等業;耽荒五欲不厭離業;或因衣食園林池沼生蕩逸業;或以盛年放恣情欲造衆罪業;或作有漏善回向叁有障出世業。
此列十一種業,綜前二十種業,合爲叁十一業。
一、“春秋八王造衆罪業”:于一年中,依提謂經說:立春、春分、立夏、夏至、立秋、秋分、立冬、冬至,以此爲八王日,傳說這是天地諸神陰陽交代日,于此節持齋不犯禁,自得增壽益算。原因在這八日,四天王案行天下,以比諸天,如民有福,爲之增壽,如民有罪,爲之減算,不預作善,收付地獄。我佛慈悲,以拔苦爲本,所以勸修齋戒,令修齋戒者,得大福樂。
二、“行十六種惡律儀業”:惡律儀對善律儀說,如佛教所說五戒、八戒、十戒,具足戒,都屬善律儀,爲佛教行者之所遵守,大般涅槃經所說十六種,皆名不律儀,即惡律儀,或名惡戒。如爲自活而又爲利,以屠殺等爲業。俱舍論十四,說十六惡行,有五種異名:是諸智者之所诃厭,得果是不可愛,立惡行名;障清淨屍羅守持,名爲惡戒;是身語之所造作,名之爲業;屬根本所攝,名爲業道;不禁身語,名不律儀。經說十六種惡律儀是:一、爲利益飼養羔羊,到肥大時轉賣得利;二、爲利益買諸動物,然後殺了出售圖利;叁、爲利飼養豬豚,肥後轉賣得利;四、爲利買諸豬豚,買後屠殺得益;五、爲利飼養牛犢,肥後轉賣得利;六、爲利買諸牛犢,肥後屠殺得益;七、爲利養雞使肥,肥後轉賣得利;八、爲利買雞以後,屠殺轉售得利;九、釣魚;十、獵師;十一、劫奪;十二、魁脍;十叁、網捕飛鳥;十四、兩舌;十五、獄卒;十六、咒龍。此外,大方便佛教恩經,說有屠兒、魁脍、養豬、養雞、捕魚、獵師、網鳥、捕蟒、咒龍、獄吏、作賊、王家常差捕賊,是爲十二種惡律儀。行惡律儀受諸苦報。
叁、“于諸衆生無愍傷業”:世間衆生,特別是衆生中的人類,或有年老無所依靠,或加老病不能走動,或是貧窮生活無著,或又不能得到救濟,對于此類人士,應當有所憐愍,或是感到悲傷,盡己力所能及,予以有所關顧,才是做人之道,亦爲真誠佛子,可是對此等輩,不能愛老憐貧,更無愍傷之情,當就造成惡業,將來受大痛苦。
四、“不矜不念無憐愍業”:世間有很多鳏寡孤獨的人,掙紮在生活的死亡線上,生存瀕于滅亡邊緣,健全而生活安定的我人,對之應常懷抱哀矜之念,無時無刻不予憐愍,方可說是具慈悲心,予以善爲有力救濟,始可說對人有憐愍業。現在既不哀矜,又不愍念,當就沒有造成憐愍的善業,既是“嘉善而矜不能”,反會造成罪惡之業,既未能有益于現前困難,當對自己的未來不利。
五、“不拔不濟無救護業”:衆生特別是人,有什麼痛苦,應設法爲之拔除,對周給不足的人,應予以財物給濟,使之得過安定生活,不爲生活感受艱苦,才是具有同情心的爲人,現既不能爲人拔苦,亦不能舍心濟物,自然無有救護之業,又哪裏會有施舍善業?
六、“心懷嫉妒無度彼業”:人與人間,不論對方有什麼高過自己,都應對之生起隨喜,認爲這人德學兩具,確是極爲難得,應該學他做人,可是世人不然,只要見到別人勝過自己,立刻對他心懷嫉妒,如他有什麼困難,不特不爲其解決,使他度過難關,反而心裏高興,認爲他應受此災難,如是幸災樂禍的,沒有度彼的善業。在世間,像這樣的人很多,所以人與人間,難得和諧相敬,總是你妒忌我,我妒忌你,爲人群社會添出很多麻煩!
七、“于怨親境不平等業”:人與人間的關系,有怨親的現象,似乎是必然的,但這不一定現在造成,在過去就已種下了根子,到了現在,親怨關系,自然分得清楚。對諸怨者的逆境多所憎恨,對諸親者的順境多所…
《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中(2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