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照,不能內照,明在這邊照耀,不能及于那邊,唯能照于白晝,夜間其光不及。佛日遍照內外,無有晝夜之別,圓明常在。一切衆生若得佛日出時,就能生長一切如來善根,行如來事。世間之日不可爲喻,但只得到少分而已。以是毗盧遮那,而以日爲別名。
實際毗盧遮那,是釋尊理想化。晉譯六十華嚴第四如來名號品說:“此四天下佛號不同:或稱悉達,或稱滿月,或稱獅子吼,或稱釋迦牟尼,或稱神仙,或稱盧舍那,或稱瞿昙”。五十八入法界品又說:“在此世界,摩耶夫人爲盧舍那佛母”。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說:“釋迦牟尼,名爲毗盧遮那遍一切處”。可見釋尊與毗盧遮那,原來是一。後來中國佛教諸家,論佛叁身差別時,特別是天臺智者,以法身爲毗盧遮那,報身爲盧舍那,應身爲釋迦文。以叁身配叁佛,後多依于此說。不過智者亦有所本,如地論師說,佛有叁身:一、應身就是釋迦,二、報身就是舍那,以修十地因滿之所感得,叁、即梨耶真如之法,本性清淨,名爲法佛,法佛就是法身佛。諸如此類,古德有各種說法,但在印度沒有這樣複雜。
“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”,前已說過。
“南無阿彌陀佛”,現來略爲解說。阿彌陀是印度話,又稱阿彌多庾、阿彌多庾斯、阿彌多婆等。庾斯,是壽的意思,婆,是光明的意思。譯阿彌多庾斯爲無量壽,譯阿彌多婆爲無量光。阿彌陀經說:“彼佛何故號爲阿彌陀?舍利弗!彼佛光明無量,照十方國無所障礙,是故號爲阿彌陀。又舍利弗!彼佛壽命及其人民(壽命)無量無邊阿僧祇劫,故名阿彌陀”。阿彌陀佛號爲無量,不特佛的光明無量,佛及其國人民壽命亦是無量。彼佛光明無量、壽命無量,如此說法,已經明白。平等覺經又說:“彼佛號爲無量清淨佛”;又有偈說:“世界名清淨,得佛號無量”。稱贊淨土佛攝受經也說:“彼界中,唯有無量清淨喜樂”。依諸經說,可知無量清淨佛的名號,是從國土清淨無量而來。
依阿彌陀經說:阿彌陀佛離開現在十劫前就已成道,現仍在西方極樂世界爲諸大衆說法。阿彌陀佛得以成爲阿彌陀佛,無量壽經卷上說:過去久遠無量劫,錠光如來出興于世,其次,有光遠等五十二佛相繼出世,到世自在王如來出現時,有位國王,聽彼佛說法後,內心生大歡喜,立發無上大菩提心,舍棄王位而爲沙門,號曰法藏。到世自在王如來前,以偈贊歎彼佛,並欲修淨佛國土法,佛就爲他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刹土,複說天人的善惡,國土的粗妙。爲適應他的心願,特將是諸佛刹爲之顯現,讓他明白看見。法藏比丘聞佛所說,又見彼諸清淨佛土,于是發起無上殊勝大願,以五劫的時間,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,接著到世自在王如來前,發四十八大願,從此于永劫間積功累德,終于距今十劫前成等正覺。
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,說到阿彌陀佛的父母及其兒子:父爲月上轉輪聖王,母名殊勝妙顔,子名月明。
阿彌陀佛的崇拜,古來最盛行的,不獨中國、韓國、西藏、日本、越南如此,就是在印度及西域等地,亦曾廣爲弘通。現存大乘經論中,散說彌陀與極樂淨土的事,凡有二百馀部,不得不承認這是彌陀本願及其淨土教義,深深投入人心的結果。中國淨土行者說:“諸經所贊多在彌陀”。是則我人對于阿彌陀佛除了深信,對阿彌陀佛的研究,對淨土教的起源及發達,應多下一番工夫不可忽視!
“南無彌勒佛”:彌勒爲梵語梅呾麗耶的略譯,又作梅怛麗藥、末怛唎耶、彌帝禮、彌帝麗、彌帝隸、梅任梨等。中國譯爲慈氏或慈尊。彌勒所以譯爲慈氏,窺基觀彌勒菩薩上生經疏說:一、從母得名,其母性格,原來極不調柔,自懷孕後,心情大變,特別慈愍苦厄人民,所以生子名爲慈氏;二、從父得名,其父本來姓慈,依父姓氏,所以彌勒稱爲慈氏;叁、從彌勒自身得名,向說弗沙佛時,有一比丘入慈叁昧,身相柔和安靜,放光照耀諸方,時有法愛王,見比丘入定如是,問佛是什麼定,佛說是入慈定。王聽後歡喜之馀,亦要修習慈定,生生不絕。當知該法愛王,就是現在慈氏。從他最初發心,就修慈心叁昧,久習成爲習慣,所以名爲彌勒。
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叁說:“彌勒菩薩法王子,從初發心不食肉,以是因緣名慈氏,爲欲成熟諸衆生”。彌勒對于衆生的慈護,窺基上生疏說:“甯當殺身破眼目,不忍行殺食衆生。諸佛所說慈悲經,彼經中說慈悲者,甯破骨髓出頭腦,不忍噉肉食衆生,如佛所說食肉者,此人行慈不滿足”。如是生生不食衆生肉,愛護慈愍一切衆生,稱爲慈氏最極相宜。有次佛從外面回來,聽完阿那律過去供養諸佛情形;對諸比丘開示說:未來人壽八萬四千歲,身高八丈時,彌勒出生婆羅門家,出家學道成等正覺。時閻浮土地平坦方正,佛于此國土說法度生:初次大會度九十叁億衆生,第二大會度九十六億衆生,第叁大會度九十九億衆生。彌勒聽了佛說,起座對佛陀道,我願爲彼彌勒世尊。佛也對他說:願你當作彌勒如來。佛在大衆前爲彌勒授記,說他當來成佛,仍然名爲彌勒。但跟著而來的問題,彌勒要到什麼時候才在人間成佛?經說要到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,才得成爲人間佛陀,時娑婆世界成爲淨土。是則一般所說,現在是彌勒時代,絕對是不足信。
“南無龍種上尊王佛”:有說這是文殊菩薩過去成佛的聖號,如說文殊是七佛之師或諸佛之師,可見文殊早已成佛,現在只是權現菩薩,協助釋尊宣揚佛化。有說龍種是智慧之種,龍能興雲致雨,潤澤五谷植物,以濟人群生命,佛常現身說法,滋潤衆生慧命,得以繼續增長。就度生言,佛比菩薩,更能自在,爲無上尊,所以稱爲此號。有說龍是勇健的意思,種是種族的意思,上尊是說在諸種族中,爲最尊最上,王是自在的意思,意顯到了佛陀最高階位,不特各式各樣煩惱斷盡,就是分段、變易二種生死,亦已澈底消亡,往來無礙,得大自在,至于說法度生,亦能自在的要怎樣說就怎樣說,決不會受到什麼障礙,突然停下來無法說法。以是因緣,名爲龍種上尊王佛。
“南無龍自在王佛”:佛的聖號,隨德立名,此佛種種自在,如前佛所具有,比例可知,不用再說。
“南無寶勝佛”,亦名寶勝如來。爲蒙山施食七如來之一。寶指摩尼寶珠,或說如意寶珠,能隨衆生心意,想要得到什麼,就可得到什麼,在諸珍寶當中,此寶超勝一切。佛爲十法界的至寶,等覺以下所有聖者,無一可以與佛相比,于諸聖衆最尊最上,所以名寶勝佛。
“南無覺華定自在王佛”,這是地藏經中所說到的一尊佛,曾指示婆羅門女怎樣救其母親出離地獄。佛號是從所修定得名。此佛所入的定,叫做覺華定。覺是果智,以表本覺,華是因華,以表始覺,顯示在行菩薩道時,廣植無量功德的因華,莊嚴無上菩提的果覺,所以叫做覺華。此佛在修覺華定時,已經縱任自在的,普緣法界一切衆生,令諸衆生皆得解脫,所以叫做定自在。此佛所得的覺華定,在諸定中,最尊最勝,所以稱王。依地藏經說:此佛壽命,有四百千萬億阿僧祇劫這麼長。
“南無袈裟幢佛”:地藏經卷中稱佛名號品,亦曾說到此佛,佛號是由譬喻之所安立。由于佛是住在袈裟幢世界,因而亦可說是依所住世界立名。袈裟,是佛及僧伽所披著的福田衣,亦名解脫幢相,就是服此袈裟,就可得到解脫,一切世間魔梵,無能著此袈裟。律中說:袈裟,是叁世諸佛賢聖標幟。大乘心地觀經說:“袈裟,是佛淨衣,是人天寶幢相,見者歡喜,遠離邪心,生梵天福。能令一切衆生滅諸罪垢,廣植衆德,猶如良田,善能增長菩提之芽,圓成佛道。猶如甲胄,煩惱毒箭,所不能害。是故叁世諸佛,皆共服之”。幢是幢幡,以表高正,佛能摧邪顯正,建大法幢,所以名爲袈裟幢佛。地藏經說:“若有男子女人,聞是佛名者,超一百大劫生死之罪”。證知是佛名號,含有殊勝功德,令諸聞者得益。
“南無師子吼佛”:地藏經卷中稱佛名號品所稱念的第四尊佛,就是師子吼如來。師爲獸中之王,如其一吼,百獸皆驚。師子平時住在窟中,百獸皆可于林中自由來去,一旦師子從窟中出,百獸立刻潛隱無蹤,恐爲師子之所吞食。大經說:“一切禽獸聞師子吼,水性之屬潛沒深淵;陸行之類藏伏窟穴;飛者墮落;諸大香象怖走失糞。師子子始滿叁歲,則能哮吼如師子王。如來正覺智慧爪牙、摧伏諸魔軍故”。長阿含經說:“所謂師子者,是如來至正等正覺。如來于大衆中廣說法時,自在無畏,故號師子”。又說:“如來在大衆中,勇悍多力,能師子吼,善能說法,諸來會者,皆一心聽,歡喜信受”。所以佛師子出,一切天魔外道,無不驚恐毛豎,甚至群魔竄伏,不敢張牙舞爪的亂來,不但天魔外道如此,就是諸菩薩等,聽到佛師子吼,皆悉勇猛精進,不敢放逸懈怠!
“南無文殊師利菩薩”:上面是講禮敬諸佛,而以十尊佛爲代表;現在講禮諸大菩薩,而以六大菩薩爲代表。有問:禮佛而求忏悔,本來是就可以,爲什麼還要禮諸菩薩?因求忏悔能得諸大菩薩加被,對忏悔者是有大利益的。當知諸佛菩薩,是佛法行者能得一切善法的根本處,好像雪山是種微妙上藥根本地方;又如雪山有上香藥,叫娑诃,人如見到,皆可得壽無量,沒有什麼病苦,如接觸到,亦可增長壽命;諸佛菩薩也是如此,若人能見到佛或菩薩,就可斷一切煩惱,四魔不能幹觸。佛菩薩爲行者真正的大善知識,爲什麼不可禮敬菩薩?
文殊師利是印度話,又作曼殊室利、文殊屍利、曼殊屍利,或略稱文殊、濡首、溥首,中國譯爲妙吉祥、妙德,亦稱妙音。又名文殊師利法王子,曼殊室利童子、文殊師利童子菩薩、儒童文殊菩薩等。佛滅後,出世于印度,宣揚般若大乘教義,與般若教說的開展,有著緊密關系。諸大乘經中皆尊此菩薩爲諸菩薩上首。文殊師利般涅槃經說:此菩薩是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子。誕生時,他家房子變如蓮華,從右脅生,身紫金色,能夠言語,如天童子,接著到諸仙人…
《慈悲叁昧水忏講記卷上(1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