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我們真正的歸宿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放下執著的時候了。

  你活在這世上已經有一段時間了,你的雙眼曾看過形形色色的東西,你的兩耳也曾聽過許許多多的聲音。你有過無數的經驗,而它們就是——經驗而已。你曾吃過好吃的食物,而好吃也只是好吃,沒有更多的了。令人不愉快的滋味也只是不愉快,就是這樣。如果眼睛看到美麗的外貌,也只是美麗的外貌;醜陋也只是醜陋;耳朵聽到吸引人的音聲、美妙的音聲、而這些聲音也只是這樣而已。

  佛陀說過,無論富有或貧窮,年輕或年老,人類或動物,沒有任何的生命,可以在這世界上永久的將自己保持在一種狀態當中,每一件事都會經曆變化和疏離,這就是生命的真相,而我們沒有任何的對策,但佛陀說,我們能做的是去思維這身和心,去了解到它們的無自性,觀察到它們既不是“我”也不是“我的”;它們擁有的只是一個時性的存在。這就好像這間房子,它只在名義上屬于你,你卻無法帶著它跟你到處跑,你的金錢、財産和家庭也是一樣——它們都只在名義上是你的,它們並不是真正屬于你,它們屬于自然。這個真理,不單單適用于你一個人,每一個人也都在同一種情況下:即使是世尊以及他已開悟的弟子們也都一樣。他們會不同于我們,只在于他們接受了事物的本來面目,看到了這些本來就是如此的。

  因此,佛陀教導我們,要仔細地觀察這個軀體,從腳底到頭頂,然後再回到你的腳底。看看這軀體吧!你看見了什麼?在你的身體裏,有任何東西實質上就是幹淨的嗎?你能找到任何不變的本質嗎?這整個身體都在衰退中,而佛陀要我們去了解,它並不屬于我們。身體會這樣,那是自然的,因爲一切都隨因緣在變化著,你還要它怎麼樣呢?事實上,身體的這個樣子並沒有什麼不對,導致你受苦的不是身體,而是你錯誤的知見;當你有了錯誤的見解時,你就被混淆了。

  這就好像一條河裏的水,它會很自然地往下流;它絕不會逆流而上,那是它的本性。如果有人站在河邊,看著水急速往下流,心卻異想天開地要水逆流而上,他因此而痛苦。無論他如何努力,他錯誤的思想,將不會讓他得到心靈的平靜。他將因他錯誤的知見+想要逆流而上的想法,而不快樂。要是他有正確的知見,一定上會知道水必然是往下流的;他如果無法覺悟和接受這個事實,就會感到煩擾不安。

  河水必須往下流的道理,就如同你的身體;一度年輕的身體變老了,而今,它正趨向死亡。別去期望還會有別的方式出現,那並不是你擁有什麼力量可以挽回的,佛陀告訴我們,要看清楚事物的真相,而後放下我們對那些事物的執著。以這種“放下”的感覺做爲你的依歸吧!縱使你感到疲勞和倦累,也要繼續禅坐;讓你的心于呼吸同住,做幾下深呼吸,再利用咒語“哺——哆(Buddho)”,將心專注在呼吸上,使這樣的修習成爲一種習慣。愈是疲倦,你感到愈須要細微且專注你的注意力;那樣的話,你便可以對抗痛覺的升起了。當你開始感到疲倦時,將你所有的思緒停止,讓心自然會集,然後再轉回來注意呼吸。就只是不斷地在心中持念“哺——哆、哺——哆”。放下外在的一切,別對你小孩和親戚念念不忘,別抓取任何的事物,完全的放下。讓心系在一個單一的點上,讓那安靜心住于呼吸;讓呼吸成爲唯一的認知對象、集中注意,直到這顆心變得愈來愈細微,直到感覺已無關緊要了,而心卻是一片的清涼和覺明,直到感覺已無關要緊,而心境卻是一片清明和覺醒。那麼,當痛覺升起時,它就會自然而然地逐漸停止,最後你看待這呼吸就好像一位親戚來拜訪你一樣——當一個親戚要離開時,我們會隨他出來,看他離去;我們會注視著,直到他走或駛離視線,我們這才返回家門。我們也可以同樣的方法來觀照呼吸:如果呼吸粗大,我們知道它是粗的;如果它是細微,我們知道它是細的。當它愈是細微,我們愈要跟進,同時使心覺醒,最後,呼吸會全然地消失,而所存留的,只是清明覺醒的感受,這便叫做“見佛”。我們所擁有的那種清楚的覺知稱做“哺哆”,是正知者、覺醒者、光明者,那是與佛陀,與清明、覺知相遇而同住的。因爲入滅的,只是曆史上血肉之軀的佛陀,真正的佛陀——就是清澄、明覺的,今天我們仍能經驗及達到,而如果我們達到它,便是與佛陀的心相應了。

  因此,放下吧!除了這覺知,放下所有的一切。禅坐時,不要被你心中升起的幻想或聲音愚弄了。把它們全都放下,完全不要抓住任何事物。只要住于這“不二”的覺知,別煩惱過去或未來;只須靜靜地,你將到達那不前、不後、不住的境地。在那兒,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抓住或執著的。爲什麼呢?因爲無我,沒有“我”或是“我的”,一切都沒有。佛陀教導我們,要用這個方法去空掉一切,不要讓任何事物系縛了我們;要去了解這個道理,了解之後,就是放下!

  去領悟佛法——這從生死輪回中得到解脫的“道”,是我們必須獨自完成的工作。因此,繼續試著去放下,並了解佛陀的教導,真正地在觀想上下功夫吧!別擔心你的家人,目前他們仍保有著他們的樣子,未來他們也將跟你一樣;在這世上,沒有一個人能逃避這個命運。佛陀告訴我們,去放下一切不實而無意義的事物;如果你放下,你將見到真理,如果不能,你便見不到真理。就是這樣,它對世上的每一個人來說,都是相同的。因此不要去煩惱,也不要去執著任何事物。

  縱使你發覺你在想,那也無所謂,只要你不是一味愚癡地想,而使用智慧想。如果你想你的孩子,用智慧,不要用愚癡。無論心想到了什麼,都要以智慧去想、去了解,覺知到它的本然;如果你以智慧了解事物,那麼你就能放下事物而不會有痛苦。這顆心是明亮的、快樂的,處于平靜中的,而且從散亂中轉向,它是專注的。此刻,你所能尋求幫忙和支持的,就是你的呼吸。

  這是你的工作,不是其他人的。讓別人去做他們自己的工作吧!你有你自己的工作,不是其他人的。讓別人去做他們自己的工作吧!你有你自己的責任與義務,你不須去背負你家人的;不要執取任何什麼,完全地放下,放下將會使你的心平靜,目前你唯一的責任就是專注你的心,讓它得到平靜。把其他一切的事物都留給其他的人,色、聲、香、味。。。。,那些都留給其他的人去照料。把所有的事情都抛諸腦後,去做你自己的工作,履行你自己的責任吧!無論任何念頭在你心中升起,不管是對痛苦的恐懼、對死亡的恐懼,或是對其他種種的憂慮,對它們說:“別來煩擾我,你們再也與我無關了!”當你面對“諸法”的升起時,只要不斷地這樣告訴自己。

  “法”(dhamma)這個字,到底指的是什麼?一切事物都是法,沒有一件事物不屬于法。而“世間”又是什麼呢?世間就是你此刻正在波動的心境:“這個人將怎麼辦?那個人將怎麼辦?當我死後,誰會去照顧他們?他們又會如何去處理?”這些全都是“世間”,甚至只是恐懼死亡或痛苦的一個念頭之升起也是“世間”。舍棄這世間吧!世間本來就是這個樣子。假如你允許“世間”在你的心中升起,並支配你的意識,那麼心便會變得曚昧不清而不能見到它自己的本來的面目了。因此,無論什麼在心中顯現,只須說:“這不關我的事,它是無常、苦、無我的。”

  心想著你要繼續活的長久,這樣的想法,將會使你痛苦。但是想著要立刻死或快點死,也是不正確的;那不也是苦嗎?因緣條件不屬于我們,它們隨著它們自己的自然法則。對身體的這種現象,你絲毫沒有辦法。你可以使這身體變得漂亮一些,短時間內看起來動人而且幹淨,就像年輕的少女,塗上口紅,讓指甲留長;然而當年紀到時,每一個人都是相同的命運。這就是身體的自然現象,你沒有其他任何的辦法了。但你所能提升和美化的,是這一顆心。

  任何人都可以建一棟磚瓦木造的房子,但佛陀卻說那種房子不是我們真正的家,他只是名義上歸屬于我們。它是世俗的家,會隨著世俗的方式改變,而內心的平靜才是我們真正的歸宿。外在有形的家也許是美好的,但並不十分平靜,有時擔心了這,又但心那,愁慮滿懷,所以我們說那不是我們真正的家。對于我們,它只是外在的,遲早,我們必得放棄它。這不是一個我們能長久居住的地方,因爲它並不是真正屬于我們,它只是這世間的一部分。我們的身體也是一樣,我們認爲那是“自我”,是“我”,但事實上卻不全然如此,它只不過是另外一個世俗的家而已。從出生到現在,你的身體隨著自然的過程,它老了,病了,你卻無法從中阻止;就是那樣。如果希望它會有任何的不同,就會愚蠢得像要一只鴨變得、像一只雞一樣。當你知道那是不可能——一只鴨就是一只鴨,一只雞就是一只雞,而身體會逐漸老化、死亡時——你就會找到力量和精力。無論你多想讓這身體延續下去,並持續長久,那終究是不可能的。

  佛陀說:“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;生滅滅已,寂滅爲樂。”

  “行”(sankhara)這個字,指的是身和心。“諸行”(sankhara)是無常和變異的,出現了之後,它們就消失,升起了之後,他們便消逝;然而每一個人卻希望它們都能永恒不變,這是非常愚癡的。注意這呼吸吧!一旦進來,它會離開;那就是它的自然,它便是那樣。呼與吸必須要交替,必要要變化。“諸行”的存在來自于無常變異,你無法阻止。只要想想:“你能只呼而不吸嗎?這樣的感覺好嗎?或者你可以只吸而不呼嗎?我們希望一切事物都能夠永恒不變,但那卻是不可能的,這呼吸一旦進,就必須出,當它呼出時就會再次的吸進,這是很自然的,不是嗎? 我們有了出生,就有老、病、乃至死亡,而那是完全自然且正常的。因爲諸行履行了它們的工作,因爲入息和出息以這種的方式交替,因此今天人類種族仍然存在這兒。

  很快的,我們生、我們死。我們的出生和死亡恰是一樁事。就…

《我們真正的歸宿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