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音希聲 二、徐恒志老人書信 答保定胡智金居士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與氣功不同,佛法主要在息妄顯真,明悟心性,打掃業習,了脫生死,達到自在無礙。 

  4、修心中心誦咒時用金剛持(即唇動,但不出聲傷氣,自己聽到,別人聽不到)若二小時大聲念,必然傷氣,有損健康。 

  5、皈依佛後,永不皈依天魔外道及外道徒衆,根據尊處情況,適當將佛像請至清淨室內。宜供釋迦佛、西方叁聖及觀音、地藏、普賢等諸大菩薩像,其余天地、宅神、太公、財神、竈君等宜一律撤去,一切邪道百神,非是佛弟子皈依對象。佛爲九界導師,一切諸天、神鬼無不崇敬于佛,凡念佛菩薩名號者,都受尊敬,豈敢加害。至于回家身痛加重,此與我執、業障有關,執著重者,氣血不通,形成全身痛楚,常宜放下觀空,勿妄想馳逐,使身心二傷,千萬!

  “心中心”法原是依據《大藏經》中《秘密儀軌部-佛心經》所傳承,是唐菩提流志法師所譯,惟文句過長、過雜,譯筆也不最適宜于漢人,後有大愚阿阇黎經行整理,刪繁就簡,潤文明義。另成一冊,茲寄上一冊,以便了解,並作參證。(正式經文,《大正藏》中有,文雖不同,含義相同)另附,“心中心”法陀羅尼及結印說明一份,以備學用,事忙,余不一一。複頌定慧圓明。

  愚恒志 合十

  6月21日

  此信將發,又接6月19日函。知您神經衰弱,腎虛、頭痛。目前:

  一、要節欲,常作不淨觀。

  二、要少看書,以息心養息爲主,文字言語,非即真性。

  叁、愛人皈依、信仰佛法,只能逐步隨緣而行,萬事不離因緣,不能勉強。

  四、心中心法,時間長,若身體不行,不要勉強修(修七天二印,也要隨力而行)。一心念佛,求佛加持,消業除障,轉危爲安,否則心身二傷,有苦無樂。一定要自強不息,奮發向上,去除種種執著,自救自度,自己掌握命運。色欲一事,多生習氣,只有深觀不淨,男女根身,九竅都流出不淨之物,膿血尿糞,腥臭不淨,何足留戀,若不節製,苦惱叢生,不僅學佛難成,世間事業,也難成就。千萬注意。事忙,草草批複。

  恒志

  6月23日

  

  智金仁者慧眼:

  11月19日的信,于11月24日收到,由于佛法事忙,近又在上海居士林講《無量壽經》,時間較緊,故遲複了多天,甚歉!

  仁者所談各點,茲提供愚見,供仁者參考。

  一、一切佛法都是方便,目的在使學者歇下妄想雜念,徹見常住真心,故經說:“無有定法,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亦無有定法,如來可說。”仁者既覺念佛不能得力,而修心密,卻能使“身心泰然”,“身體狀況好轉許多”,既然如此,就應從實際出發,加緊對心中心法的修持,不必再從頭修起,以前修的仍可算數,目前就從2、4印加功,(一星期六次4印、一次2印)修時全身放松,讓氣血流通,減少頸部等處的疼痛,同時口念咒不停,手結印不散,耳自聽咒音,意根自然攝持,這樣一切不理,一切放下,老老實實修二小時下座。下座後處處不離覺照,仍做到“即相離相”,攀緣重時,只是不理——不取它、不舍它,自然逐漸歸于空寂 ,總之時時凜覺,諸妄消落 ,即是菩提。

  二、我們請仁者念佛,亦是一時方便,希望得 佛加持,漸消粗重業障,若不適應,可以及時改變,不必拘執,若不知變通,便成耽誤。

  叁、淫欲必須節製,多淫易造成心識悶塞煩亂,于修道實不相宜,平時用一“化”字,臨時用一“忍”時,只要思想上一轉,淫意當下轉化。《四十二章經》中(第叁十一章)佛教示古佛所教除淫一偈:“欲生于汝意,意以思、想(二種“心所”)生,二心(指思與想)各寂靜,非色亦非行”,(觀一切色如幻化,觀一切行如泡沫等,即非色非行)又宜常觀不淨,觀一切男女根身,皆是不淨——“革囊糞、血、蟲,幻化不淨身”,常常觀之,漸能生厭離之心,但此在雙方能共同修之,更好。

  四、吃肉並不一定能補身,肉是各種細胞所成,其中也有不良細胞,目前不能斷,亦以少吃腥,多吃素爲原則,更不能殺生,有違慈悲,故《楞嚴》、《涅槃》等經都教人不食肉,“夫食肉者,斷大悲種。”

  五、回頭修心法,並不違背“師教”,我們的教法,也是“隨宜施法,無有定法”啊!故不必顧慮重重,能息心的就是妙法。

  六、修心中心要發願度生,修淨土求生西方也要度生,凡發菩提心,就是“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”,大乘佛法都是一樣。但目前以自度爲主,度人是以後之事,如破爛之舟,豈能渡人于彼岸?

  七、凡修心,功夫得力,第八識中習氣翻出益多,此即內魔,內心散亂也可引起外魔,故以淨心空念爲主,心空境寂,諸魔齊退。《楞嚴》所說五十種陰魔,莫非是習氣的顯現,故經說:“當處禅那,覺悟無惑,則彼魔事,無奈汝何”。故不必恐懼、顧慮。

  八、工作問題請仁者從實際出發,細心衡量、考慮而決定之。 余不一一。

  即頌學健,自強不息,奮發向上。

  愚徐恒志手啓

  12月6日

  

  智金同學如見:

  2月10日手書已悉。近日既隨息念佛,又回光返照心念,此即觀念雙修,並無不可,吾人妄心流浪,不用種種法對治,欲其安于一處,甚難,甚難。但須知念佛時能口念耳聽,清清楚楚,即寓有觀心作用,即念即觀,即觀即念,觀念合一,定慧雙融,貴在堅持勿見異思遷,勿得少爲足,偶覺輕安,也勿自喜,爲要。觀心、念佛《般若花》中都已詳說,不再一一。既修淨土法門,拙作《淨宗講話》請細閱。複頌自在無礙。

  愚恒志手啓

  2月19日

  

  智金仁者如晤:

  3月17日函悉。修淨宗持名法門,重在淨念相繼,轉化煩惱習氣,逐步將進入無相、無念境界,而與實相相應矣。祈精進用功,自強不息。聖賢功夫,全在不動心處著眼,若妄念漸息,則空寂、靈明之境時時現前,豈不快哉!即頌學健。

  恒志手啓

  3月23日

  

  智金仁者:

  4月29日函悉 。所詢問題,確很重要,今解答如下:

  一、真空(體)妙有(用)乃同時存在,如明鏡是體,能照物是用。正照物時,即空即有,即體即用,即寂即照。《修心訣》所說:“言之不可及”即是真空,“明明不昧”即是妙有。(“妙有”用而不粘,“妄有”處處粘著,此即聖賢與凡夫的不同處。)

  二、《壇經》說:“若只百物不思,念盡除卻… 是爲大錯”,此指壓製念頭,不會起用之過。所謂“無念”是“于念而無念”,也即雖然起用,了了分明,而心體寂然不動。這種“無念”境界,也可說是“正念”,修至定慧圓明時,自然寂照同時,體用不二,決非念盡除卻之斷滅空和頑空也。仁者但認真修法除習氣,時至便自了知,若分別求解,即使解得通,仍是隔靴搔癢。

  叁、觀心與參禅下手方便,略有不同,但開悟見性則一。六祖對惠明說:“汝若返照,密在汝邊”。而觀心、參禅都不離“返照”。仁者果能時時證入“頓然無念,卻了了見聞”的光景,正是自性現前,既是“了了見聞”與六祖所呵“念盡除卻”不同,因前者是“正念”、“妙有”,後者是“妄念”、“妄有”,故何須猶豫懷疑!(妄念不能除卻,只是轉化之。如去波覓水,則水也不可得。)

  四、觀心時提起正念返照昏沈相,這正是以慧照力轉化妄心,有何不可。永嘉大師之偈應爲:“惺惺寂寂是,惺惺妄想非;寂寂惺惺是,寂寂無記非。”這裏“惺惺”指“了了不昧”(妙有)。“寂寂”指“寂然無念”(真空),也即空有不二,昧此即非真見性者,而落入“妄想”或“無記”中。

  五、觀心、念佛交互使用,達到同一目的——息妄,完全可以,佛法皆是方便,亦無定法可說。有工作人思考之時,則“覺照”更爲適用,此即起用也。

  六、自己造業,也由自己消業。但密宗極重師承,若能堅信上師之加持力,由于極度尊重恭敬,便能消除自己之業力,轉化自己的煩惱;且上師示疾,能促進學人了悟“有漏皆苦”而勇猛進道,此中寓有自他不二、理事不二之妙旨。(全他即自,全事即理。)且如“好好照顧”上師,正可培福消業。雖不能說“弟子之業,師能代消”(若如此衆生早已爲佛度盡),但能借上師示疾因緣,在各方面促使自己消除業障。佛法貴在圓融無礙,不宜就事論事,而致執著、挂礙。複頌

  定慧交資。

  愚恒志手啓

  5月7日

  

  智金仁者慧眼:

  7月9日函悉。與仁者通信累年,可謂無語不談,今知仍苦悶徬徨,未入正修,可深浩歉!其病在于不曾老實依法修持,又想修淨,又要觀心,又擬參禅,又欲學密,如此用心,決定難得受用。蓋“法門無量誓願學”,在于會通諸法,利益衆生,豈可于自修中如開雜貨鋪,樣樣俱備,而件件不精。爲今之計,實應一門深入,如今既改淨宗隨息念佛,有何不可,因“自心作佛,自心是佛”,一句彌陀提起,一切妄想煩惱,便立即轉化;且此一句佛號,正是自心實相,古人所謂“我今念佛心,全體是法界(實相)”。故在方法上可改變一下:

  一、可在清晨趺坐金剛持四字名號(取其簡單緊湊,易于追頂),口念耳聽(不出聲,而用意回顧到這一句佛號)兩手結法界定印,修時萬緣放下,單提一念,此即叁密相應之密法,以一句阿彌陀佛爲無上密咒,不取于相,念來即掃,掃至無可再掃,便證叁昧,得定開慧,見本來面目。其功用與“六字大明咒”、“心中心法”同一旨趣,同一效果。

  二、家務必須樂于承擔,如《行願品》說:對一切衆生要“種種承事,種種供養,……菩薩若能隨順衆生,則爲隨順供養諸佛,……若令衆生生歡喜者,則令一切如來歡喜。”在家與愛人共,宜以“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”,四攝法而攝取之,並逐步教以正道,與人爲善,因果分明,必能忍受一切而逢凶化吉,遇難成祥。

  叁、仁者到處求法,甚至欲多參高僧大德,以爲如此便能解我…

《大音希聲 二、徐恒志老人書信 答保定胡智金居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