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之煩惱乎?此即心外取法,不曾返照心地,如此學佛,何日才得受用!今後必須一面修念佛叁昧,逐步轉化妄想,一面要事事、處處,“與自己逆,與自己習氣奮鬥”,越不易化除,越要化除,于一切有障礙處忍得過,便能進功。
救渡衆生是今後問題,目前先求自救,未有破船能濟人者也。“貴在行持”此言不錯,但行持非徒具形式,必于心地上刻苦砥砺,改造習氣,才能日進于道。
四、身體不好,神經衰弱,等等,大多與業障有關,若能息下妄念,定慧力強,氣血和順,諸病將有所好轉。
五、佛堂有條件設之,可以即相證性;無條件不設也不妨,因到處是佛在放光,吾人自不覺耳。禮忏全在心田,心拜心香,皆無不可,偈曰“罪從心起將心忏,心若滅時罪亦亡,心亡罪滅兩俱空,是則名爲真忏悔”。記之,記之。
六、心中心有六印一咒,外地學者難以傳授,且每座2小時,時長,很多人不能堅持,故非人人可當機。某居士請試以上述叁密法修“持名法門”,即改變一下修法,或可進展。淨宗即淺即深,即事即理,不可思議之妙法也。複頌夏健。
愚恒志手啓
7月16日
智金仁者 :
9月12日函收。知常以“奮發向上”自勉,此乃出苦之根由,人能向上,便不至墮入下流,解脫有份矣。祈常念而實踐之。修持過程中,習氣上下翻騰,忽興忽滅,此是正常現象,必經千百次的翻騰上下,自可逐步證入不動,而到達彼岸矣。
來信談及某小乘行者因誹謗大乘而墮入阿鼻。按大小乘佛法,皆是佛說,皆應尊重,故《瑜伽菩薩戒》中規定,勸人發二乘之心,速盡生死入般涅槃者,是犯戒;而勸人不應聽受聲聞經典,說聲聞法中無大果報,不能斷除結使煩惱,毀謗二乘者,也是犯戒。可見法貴當機,有所毀謗,即毀謗叁寶,故得重罪。仁者若未謗大乘,則何須恐怖,若自知前曾毀謗,則應向佛菩薩像前至誠忏悔,後不複謗,其罪即除,何須恐懼。此乃“事忏”,若再加“理忏”,知“罪性本空,放下便了” ,“罪從心起將心忏,心若滅時罪亦亡,心亡罪滅兩俱空,是則名爲真忏悔。”誦此偈文,明其深意,心空罪亡是真忏悔也。
“我慢”乃根本煩惱之一,亦惟有回光返照,及時察覺,以事理二種忏悔之,自可逐步轉化而明達“我空”矣。總之,不論舊業、新殃總在時時覺照,惺惺不昧,所謂“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”也。祝日新又新。
愚恒志手啓
9月18日
智金仁者存閱:
忍辱:孔子說:“小不忍則亂大謀”;《金剛經》說:“知一切法無我,得成于忍。”;應常修忍辱波羅密。
恒順:十大願王中有“恒順衆生”之願。對一切衆生“我皆于彼隨順而轉,種種承事,種種供養,如敬父母,如奉師長……”。恒順衆生,亦應恒順于妻子。
誠厚:應誠厚待一切人,亦當以誠厚對待妻子。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 說:“若令衆生生歡喜者,則令一切如來歡喜。”處處關心、尊重妻子,互相敬愛,互相幫助,互相諒解,就能平安吉祥。
慎言:慎言是修德行的一門重要功夫,應處處“敏于事,而慎于言”,在家庭中尤爲重要。所謂“禍從口出”,“言多必失”,希多加注意。
恒志書
一九九叁年十一月六日
智金仁者:
函悉。二位比丘尼師,出于慈悲利生,教你改正修法,固很難得,但其所說,並不妥切。當知一切佛法,皆是方便,隨不同根性,修不同法門,作不同行持,功夫純熟則行、住、坐、臥四威儀中逐步打成一片,在淨宗叫“淨念相繼”,在禅宗叫“寂照現前”,所以修法並不拘一定形式,但初心學人都從靜坐下手,較易得力,因靜中,心力容易集中,萬緣也易放下,故動中念佛拜佛固好,靜中一心持念更好。“胡亂打坐,要神經錯亂”,這是對不明修法或修丹田氣功,大小周天之類,不明心性狀態,錯亂用心,或著相而求者說。仁者用功有年,何至因靜坐而神經失常,故說法、修法必須對機對症,不能固執一方,以應萬病,“無有定法,如來可說”。仁者腳跟未穩,妄心未伏,正知正見未開故聽公說公有理,婆說婆有理,此修學者之大病,切宜注意。又說您有宿冤糾纏,當知更是著相取境,而不知返觀自心。我們無始以來,誰無宿冤,其實所謂宿冤即是無始以來所作“業障”,故要念佛、禮拜、忏悔、發願,若能刻苦修法,妄想脫落,則一切業障,本來是空,只因妄執不舍,認妄作真,自尋苦惱,妄想內魔不消,很易招致外魔,豈不冤枉可憐!故希您一心依法修持,並常與習氣奮鬥(過去已說很多),待妄念消落,則真心現前,一切煩惱、業障皆化爲大光明藏矣。若聽二尼師之說做佛事,度冤主,自心不安,外境又來,弄得彷徨忙亂,無事生非,真是極大可憐!
愚見仁者仍可照今所修“隨息金剛持名法”,但:
1、不念經,則開經偈可不念。
2、念釋迦佛後,便念“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”叁稱;接念“南無西方極樂世界接引導師阿彌陀佛”一稱,隨著便吸氣念“阿彌”,呼氣念“陀佛”。(但不能過于著意于呼吸,聽其自然)。
3、以舌抵上颚,而唇動念佛、無聲,呼吸即不從口出入,而以鼻呼吸爲宜。逐步訓練。
4、坐時背痛、頭痛,時而搖晃,皆氣血不通之象,但因靜坐,氣血欲通而未通,故有痛、酸、搖晃等現象,堅持做去,漸能改變,所謂“病障漸除,舒適慢慢生起,”即是逐步打通氣脈之現象。
5、念佛號結束,念觀音、勢至、清淨大海衆菩薩各一稱,功課以簡要爲主,功課後能心空無念,無牽挂,無系縛尤爲重要。(一切法都要求得定開慧)。忏悔、四弘誓願、回向。這些內容均可放在念佛結束之後。使念佛心力集中。
6、凡修佛法是否會出毛病,只要看:修後反而粘著、煩惱或系縛即如藥不對症;否則便是當機之法。仁者照此法而修,只要心不執著,勿胡思亂想是可以趨向清淨寂滅的。凡修法以簡要、深入爲主,不必太多太雜。(特別貴在堅持,勿叁心兩意)。此複即頌新年吉祥。
恒志
1月17日
智金仁者慧鑒:
5月3日函悉。
一、知能以隨息念佛法門,持之以恒,甚好。凡一切修法總在一門深入,持之以恒。此法既可調息,又可調心,心身二利,座上念可手結定印,用金剛念,兩耳唯聽六字名號無聲之聲,此即叁密相應,易入一心。若能從有念入無念,恬淡虛明,即與實相相應,也是禅淨不二的境界。
二、照上述修法,即是淨心,即是淨土,再加坐後發往生之願,便與極樂相應。“信願”是目標,“心安”(一心)是要求,故經雲,“若一日……若七日,一心不亂,……心不顛倒,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”。故求“心安”,即是取得往生之資格,二而一也。
叁、“生則決定生”,是說事,念佛人定生極樂四土;“去則實不去”,是說理,自性盡虛空,遍法界,極樂乃自心中之一土,何嘗有去。詳見《般若花》“淨宗講話”。
四、能帶領大家唱誦作課,也是淨業,也是往生資糧,因“佛事門中,不舍一法”也。
五、修心人于病苦關,人人難免。當有病痛時:(一)常作空華觀,想我此身父母精血和合,生滅代謝,如幻如化,緣生性空本不可得;能知諸法無我,誰受苦者。如此觀想成熟,自可一切平淡處之,痛苦便可減少。(二)時時以至誠心念阿彌陀佛聖號,當知念佛即是念心,念心即是念佛;心外無佛,佛外無心。如此念去,久則心佛一如,能所不二。氣血便可調和,痛苦也可減少。昔弘一大師曾雲:(二偈):
阿彌陀佛,無上醫王,舍此不求,是謂癡狂.
一句彌陀,阿伽陀藥,舍此不服,是謂大錯.
某居士之心髒間歇症,更宜息心念佛,氣血和暢,可得實益,也可于念佛時,作腹式深呼吸,推動血液循環,所謂“氣沈丹田保健康”。
六、“頑空”,即“空無”之意,如瓶中無油,便成空瓶。與“斷滅”有類似處,如木石無知,便成斷滅。真性則真空、妙有,二而不二,既不常亦不斷,既不生亦不滅,…體用、寂照、性相、理事,都是不二,故曰不二法門。“無記”是叁性之一,即善性、惡性、無記性。無記即不可稱善,也不可稱惡,無可記別,故曰無記,但也能染汙自性,如逛公園、作娛樂,既無善惡之心,但也能使自心受到汙染。按“法相學”,與第七識相應的叫“有覆無記”——雖非善惡而其性汙染;與第八識相應的叫“無覆無記”——既非善惡亦不汙染。總之與“斷滅空”不同。仍屬“心所”範圍。與觀照的無分別智,更大不相同,切勿混淆。
七、成佛是恢複自己本有、具備智慧、光明、自在、清淨、慈悲、大神通、大禅定…之功德;也是斷輪回路,閉生死門,自他共出苦海,成就無上菩提,妙德難思,不能一一,亦不要懷疑。
八、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”,因所有現象,無不在變化之中,幻化不實,故曰虛妄。至于成佛後,自性具有體、相、用,即叁即一,非叁非一,因非虛妄之相,是萬德莊嚴之相,故曰“實相”,此實相者,無相,而無不相,無知而無不知,實證後自能了然。
仁者對此等道理,總是以分別妄想,進行推理。《圓覺經》說:“以有思維心,測度如來圓覺境界,如取螢火,燒須彌山,終不能著”。故希精進修持,蓦直持名,妄想息處,便能親證本地風光,獲得佛法真實受用也。然後一切佛理,一切經教,自可了然胸中,當知叁藏十二部,莫非自心注腳,關鍵總在認識自性,但得本,就不愁末矣。 草複即頌學健。
愚恒志拜啓
5月10日
智金仁者道席:
印光法師已說:“隨息念佛確好,有肯心者,易成叁昧”,可見此法並非不好。但應知一切佛法都是方便,是手段,不是目的,目的在息妄顯真,得定開慧。如果所修之法,能使自己入于一心不亂、清淨安定境界,便是妙法。如不能相應,便可更換。如隨息不相應,便可用“靜…
《大音希聲 二、徐恒志老人書信 答保定胡智金居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