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聽”佛號的辦法。一般來說,隨息適宜于妄念粗重的人;隨著妄念漸輕,便可改用“靜聽”,口念耳聽,自心喚醒自心,易入念佛叁昧。隨息是隨著呼吸自然規律而念佛,目的在易使佛號不斷,此中似不存在“隨得如法”不如法的問題。故仁者可靈活變動,以相應不相應,作爲所修之法契機不契機的考驗。經雲“無有定法,如來可說。”對法亦不要死執,以免受“法執”之累,您這個“擺不掉這個執著習氣,”正是“法執”啊 !
當妄想、執著習氣現前時,應采取不理它,不取它、不舍它的態度,力不足時,要堅毅奮發,並念佛號加持,轉化之,假以時日,自然化于無形矣。
某居士昏沈之病,亦是多生所積,昏沈和掉舉都是隨根本煩惱而起的“心所”,力量很大。坐中翻出嚴重,與休息不足和打掃積垢都有關。今是否請某居士注意:
1、仍堅持晨坐,精神好。但5時在公園入坐,則晚上宜適當提早入睡,能保持8-9小時睡眠,則早晨坐時,可能神清氣爽。
2、提高警覺心,口念咒,耳聽咒,寂寂惺惺,與昏沈作鬥爭。仍不能清醒時,索性下坐,繞行念咒;昏沈去後再坐(或禮拜忏悔也妙)。
3、堅持一段時間,當習氣松動時,便可逐步明朗虛靈。
某居士與其長子亦是宿因使然,當受其苦難,費盡心力時,應作“償債”之想,不要怨尤,不要悔恨,凡事都是因緣所生。(遭到這種情況的人很多)祈轉告某居士以耐心處之。常念觀世音菩薩聖號,求加被去苦消災,當得大士慈力冥佑。即頌定慧。
愚恒志拜啓
6月18日
智金仁者慧鑒:
7月19日函悉。由于仁者于修法中,常生執著,因此痛苦大增,特再函告:
一切佛法皆是方便,如因病服藥,病愈藥廢。“眼觀鼻、鼻觀口、口觀心”,這也是攝心的一種方便,如能因此攝心,用之有何不可。但此只能用于一時,若心定後,仍執此不放,便成“法執”,反而使心不能入于空寂。觀腳踏蓮花,使引血下降,理也如此,如有心火上炎現象,則不妨方便對治,若無此病,則又何必執此幻相,以爲究竟。有相修法,皆用于一時,執則成病,不可不知。特此再寫數行,以爲仁者助道。
“心聲相依,六字分明,專注而念”,此乃下手善巧方便,不會出現流弊。此頌夏健。
恒志合十
7月23日
智金仁者道席:
來函收到多日,最近因《般若花》再版完成,分發各方以及其他法務也多,終日忙碌,故不能及時奉複,甚歉!
一、造成五十種陰魔,全是修證過程中的種種魔事。見性之人,雖明根本,而多生習氣紛然堅固,分別顛倒,“客得其便”,歸根到底乃是“堅固妄想以爲其本”。故說“當處禅那,覺悟無惑,則彼魔事,無奈汝何”。仁者目前仍以依法修持爲主,一旦妄想消歇,親見此不生滅藏性,依體起用,漸掃魔障,增長智慧。若從文字言語中蔔度、揣摩而來,乃是識神,非無分別正智也。故目前不必急于從《楞嚴經》上討消息,今後借此印證可也。
二、持咒、念佛乃同一旨趣,目的都是息妄顯真,促使“淨念相繼”。今只靠倒六字音聲,自能逐漸風平浪靜,巧入無生,但總在真實踐履,勿以種種推理代修證證界,當知諸佛菩提,唯證相應。
叁、若本來已徹,照見一切皆幻,而不取不舍,則一切魔事,無奈汝何矣。
四、念佛時,自宜攝心專注而念,妄想旋散旋收,旋收旋散,久則漸少而成片,總在專精用功,假以歲月。念佛、念咒時頭痛如裂,是業障翻動,影響血液循環,氣血不通,故而有痛,漸漸自能緩和,業消智朗,自然體氣和平輕安。但攝心專念雖重要,也不要用意太甚,總要“不忘、不助”,任運入道,所謂“巧入無生”。
五、印光大師所說治心火上炎之法,乃因人而設,他人病情,自與仁者不同,故方法也應不同,不必強求一律。又攝心而念,實即觀心而念,因“攝”時即寓有“觀”的作用,若觀照不住,便不成爲“攝”矣。
六、“正統的觀心法本無從何處起觀的”此語正是,心不可得,“處”從何來。但初學人必有所依,才好下手,故或觀腦部,因大腦是意識工具故;或觀心窩以免引血上升,引發病症。但都是一種方便,不必執著。以念佛、咒攝住心念,可見正是妙法,實際上,上面已說,攝時正是觀時,故印光大師有“即觀即念,即念即觀”之說也。
七、觀心方法,動中觀,與靜中照,實是一回事,至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時,便打成一片矣。六祖雲:“用自真如性,以智慧觀照,于一切法不取不舍,即是見性成佛道”。故仁者所說“努力觀照,不取不舍,不隨不遣”,是正法。至于經典所說“知幻即離”,“有相皆妄”是觀心過程中之助力,久則由“解知”證入“證知”,定慧等持矣。又修心去妄,原似剝皮,層層去妄,先空“我執”,再空“法執”,最後“空執”也需空去,得光明自在之極樂。此乃功夫必經之過程,故宜少分別考究,多埋頭實幹,爲要。
恒志
11月12日
智金仁者慧鑒:
某同修,修法久而彌笃,佛門中之良伴也。願兩位遇境返看,即不取,亦不舍,一切境界自然歇落,此乃息妄妙法也。妄息自得自在受用。
專函致謝,不一一。順祝吉祥。
愚恒志手啓
4月11日
智金仁者:
來書謹收,前寄來之《心中心經典》,也已拜悉,謝謝!有此經典,可使許多同修減少對傳承此法的疑慮。(不必再寄)
內人今年虛歲81,往生時確尚安祥,不慌不亂,也是平日持名念佛之故,蒙您回向助念,誠心誠意,萬分感激!
人生、一切、都是有爲法,有爲法都是緣生性空,一切無常、無我、無法,平時修法,力與習氣鬥爭,妄想脫落時,不生滅的本性,頓然現前,豈不是慶快平生嗎?衆生太苦,佛法難聞,願互相促進,奮發圖強!順祝隨緣自在,不取不舍!
恒志拜啓
1998年7月1日
智金仁者法喜:
仁者一片至誠懇切之心,福慧兼修,善根福德因緣,不可多得,惟祝戒定智慧,不斷增上,成就佛道,廣度有情!
世間一切皆因緣和合而有,緣生性空,如幻如化,常作空觀,我空、法空,便能轉煩惱妄想爲大光明藏!得佛法真實受用。順祝夏日安祥。
愚恒志拜啓
1998年7月13日
娴之同學:
來信已收,您有心學道,十分難得!人生無常,種種苦惱逼迫身心,只有學佛是唯一出路。修六字大明咒半月,現在未修。是否改修淨土彌陀大法。即坐時手結法界定印,口金剛念彌陀聖號(六個字),兩耳細聽六字,萬緣放下,這叫淨土密宗修法,是身、口、意叁密相應,每天早晚各坐1小時左右,能很快定心開慧,平時還須與自己習氣奮鬥,行、住、坐、臥不離心空念佛,求生西方,能即生了脫生死,不然六道輪轉,衆生太痛苦了。其余有問題,可與智金商量,您們是夫婦,也是道侶,共同奮發前進,脫離苦海。好嗎?即祝清淨自在!
愚恒志手啓
1999年5月17日
徐老師:您好!
敬知您老已遷新居,並悉您老身體狀況甚好!亦學人之厚福也!我等無限欣慰。也敬望您老多多保重爲是。
【徐恒志上師批語:賤體尚好,請勿念。】
徐老師,秋天之際,我趁放假數日,在保定西郊一居室“心中心”打七七日。“打七”後,向元音上師寫信詢釋數疑,後接回信批示:
“你不能修禅宗,趕快念佛求生西方”。接信後又電話聯系一次,上師講我知見太差,禅宗根基太差,還是念佛生西保險,等等。這樣,叁年零叁個月的連續“心中心”打坐修持告以終結。
【徐恒志上師批語:雖然未明心地,但打坐叁年另叁個月,多少培養了毅力和定力。】
萬法緣生緣滅,或許我本該如此。
現我改修念佛法門。既然法法皆是方便妙法,愈衆生八萬四千煩惱之良藥,則以西方爲歸宿,爲進修深造之良所。今持名念佛,知念念轉化叁毒妄習,念念喚醒主公靈知!【徐恒志上師批語:理確如此。】
今有愚癡二問。您老只簡略批示即可,以免占用您太多時間。拜求您老慈悲:
(一) 修“心中心”法,二祖師公曾講千座之限,恐生法執,故千座後可舍去打坐。當然今衆生根基差了,可延長打座座數等。甚至叁千座也無妨,等。那麼,念佛法門,念到什麼時節便舍去呢?還是一直要念,以保一生了辦生西之願呢?念佛不存在法執問題吧?
【徐恒志上師批語:由功夫深入,可以進入“念而無念”境界,故不必舍去,下根可信願持名,直往西方,上根可進入“念而無念”,“無念而念”境界。
心中心法,在修法時,最需善知識點撥,可以迅速開悟見性,也須經善知識印證。才能明白其悟否?悟與不悟全在機緣巧合,而不是以多坐爲勝,即使坐了叁千座也不一定見性。
今仁者改弦易轍,決心修持名念佛,甚好!因“無有定法如來可說”,一切法門無非都是善巧方便。念佛之法,先從憶佛念佛下手,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說:“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必定見佛。”這不但說明下手方法,而且可淺可深,所謂“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”。念佛之時,功夫深入,全心是佛,全佛是心,心佛不二,能所雙忘,由于念佛之心,全體即是圓融本體,故不存在法執問題。所以淨土法門,稱爲“叁根普被”。】
(二)有居士來探討,“臨命終時,是以清淨心念佛,還是以願心念佛而保生西呢?
【徐恒志上師批語:臨終念佛,是願心,也即是清淨心。無信願不能生西,而一句佛號,是最極清淨故,與真如相應,故多念佛,即能證入無念。】
還有“臨命終時,是只念佛號才可往生嗎?若念咒、觀心等也可往生吧”?
【徐恒志上師批語:臨終時能正念分明,即可往生,但必須有信願力。念咒、觀心,“願”生西方,一樣可生,無願不能生。故藕益大師說:“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…
《大音希聲 二、徐恒志老人書信 答保定胡智金居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