答保定劉建才、明慧兩位居士
1993年書信:
建才仁者慧鑒:
11月24日函悉,所問各點,奉複如下:
二、修心中心上座修定,下座修慧,故不坐時以“觀照”爲主。返觀自心(心念),如光普照,故叫“觀照”;若觀時心念不起,常覺不迷,便是“覺照”,總之,都是“觀心”功夫,意思一樣。觀心是根本法門,但非“定”不易起觀,故修法以助定,達到定慧雙修。上座修法,定力增進;下座時,便應時時返照、內視,觀自己心念的生生滅滅,不取不舍,一切不理,妄念便能逐步息下。妄念息時,觀慧更明朗,這樣便逐步進入定慧雙運、止觀並修的境界。(拙作《學佛是怎麼一回事》有“簡要的修法——觀心”一節,請參閱。)
叁、慈氏咒即彌勒根本真言,可照旁注的漢語拼音念,或照自己習慣的讀音念。作爲求生彌勒菩薩兜率天的助願;若願生西方極樂,則可不念此咒,改念“拔一切業障根本,得生淨土陀羅尼”,願力各有不同,但求明心見性,得定開慧則是一樣。
四、念咒時吸氣,咒可以停念一下,但如呼吸並不影響持咒時,最好持續念下去,便于念力相繼。
五、念時有痰可以吐。(念佛、念咒的“念”字,應用“念”,不宜用“唸”,因都以心念爲主,口念而無心,功用較弱。)
六、目前初修在上班或路上可默念持咒作爲助行,今後定力增進,能回觀自心時,則可時時注意練習“覺照”功夫,使行住坐臥時時息妄顯真,寂照現前。
最後祝仁者切實修法,埋頭苦幹,早得定慧,早證菩提。祝精進不懈。
愚 恒志 手拜
1993年11月29日
1994年書信:
建才仁者慧眼:
來函敬悉,知認真修法,邊修邊學,刻苦用功,甚爲難得。所問各點,謹奉告于下,以供參考。
一、修心的主要目的,是息妄想、去執著,但因多生習氣,非一時可除,故人人都有一個過程。特別是修心中心法,功夫加深,習氣被迫而翻出的力量也愈大,故翻種子,是好事,不是壞事,翻到一定時侯,定慧力逐步增長,習染、執著便逐步松下。在初步用功中,一面依法修持,一面要與煩惱、妄想作鬥爭,常常與自己過不去。《四十二章經》上說:“夫爲道者,如一人與萬人戰。”但是鬥爭方法,並非如兩軍相對,對峙不放,能逐步不取(不隨順它,此即鬥爭),也不舍(也不必著意去掉、排除),因爲妄性本空,若過于著意排除,則能所不忘,畢竟不能空寂、朗照。總之,修心方法,總在以種種方便調伏妄心:如鬥爭、隨它、不理、觀空,知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則諸妄自然不去而去。此“知”是從“解知”到“證知”,證知一切法緣生性空,隨著定慧力增進,妄心自然逐步調伏。目前用“著意大砍”,也是一種方法,但不能固執一法,以免妄上加妄,永遠不能解脫。
二、“看它要起什麼念”,時時觀察、返照,從起心動念處下手,這便是觀心法門,觀到後來知妄心生滅畢竟不可得,這時便是自性顯現的時候。“觀心”法門是佛法的根本法門。
叁、妄心無端起來,看得清楚,這時便應用“不取不舍”法,既不要隨它流浪,也不要著意舍除,只是不理,與之挨磨,用功久久,妄心逐步力弱,定慧便逐步增加矣。切不可用“先想完了事再守吧”的原諒心,若如此用功,即是生死系縛。但遇到世間人事,也不是不想,沈著觀察事來便應,事過便空,不能留滯、粘著,經雲: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”,切宜注意。
四、坐中睡魔重,易打瞌睡,睏昏,這是一種過程,要方便調伏,如竭力注意持咒,一切不顧,或索性起來停坐,作禮拜等,待昏沈去後再作。有時掉舉重時,則又要加功多坐,促使定靜。碰頭至牆上,依然不醒,說明無始昏沈力量正在打掃出門,不驚不怖、繼續用功,沈著應付,用功日久,自然逐步安靜,總在循序漸進,切勿急于求效,功夫一到,自然天下太平了。
五、人人本來具足妙性,與佛不二,只以多生業識障礙,不能解脫,故因業受報,各有不同,今修心地法門,知自性本具無量功德,知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處處無住離相,福德智慧自然日增,命苦福薄之人,便可轉而成爲多善根福德之人,因命由業造,業隨心轉,即使命苦之人,能修佛法,發菩提心,自利利人,先世罪障消滅,便可出生死、成佛道,何況世間小小順境。至于修持,不外除妄想,消習氣,自度度人,積儲福慧資糧,虛空非大,願王最大,只要發心,定可成就菩提,堪任大法。
六、大日如來即毘廬遮那佛,是法身,盧舍那佛是報身,而釋迦牟尼佛是應身,故叁佛,配合法、報、化叁身。釋迦如來之法身即是毘廬遮那佛(大日如來)。
七、觀心時,呼吸變深變緩,脈亦跳慢,這是氣血逐步調和的現象,總的說是好的。但一心觀心,看妄想起滅,不理不隨,不要太著意于呼吸。總之,用功不緩不急,任運進道。此複,順祝新春吉祥。
愚 徐恒志 手拜
1月30日
建才仁者慧席:
3月4日函悉。各問題奉告如下:
1.“無記”問題,上次漏答,甚謙!“無記”是善、惡、無記叁性之一,凡所作的業,不可記爲善,不可記爲惡,處于中間狀態,無所記錄,故稱“無記”,如作畫、遊公園、搞雕刻以及無心的行住坐臥等,是無記業。此業雖非善惡,力量較弱,但稍稍著意,便是“無記”,無記便有業,不加注意而發展,便又轉入昏沈或掉舉(心不靜寂),故無記雖非善惡,也是應凜覺、不著,一念不生,見聞了了,善、惡、無記叁性皆空,才與自性本來面目相應。但此本來自性面目,不能用意識加以了知,稍有意識,便非本來,故只有老實依法修持,待功夫到家,瓜熟蒂落,自然寂照現前,徹悟自己本具的不生滅真心,若用心去求,便如認賊爲子,易認妄作真。
2、只要老實修法,萬緣放下,善、惡、無記叁性都不著,更不管它無記如何“反動”、“反生”。(雖微微起意,但很快轉入第六意識的分別和第七識的執著,此即反動而亂。)總之,善、惡、無記都是妄性,粘著便入生死,空去便是聖人。(從唯識學說,無記還有有覆、無覆的不同,第七識是“有覆無記”,第八時是“無覆無記”,暫時可不去研究它。)當修心至一念不生,而了了分明時,則“叁性”皆空。寂照境界便能現前。
3、修法時,似有兩個人,一爲“能”知,(知清明在躬),一爲“所”知(知念咒),這正是真妄交攻時,但既有能所,都是妄心。不過此能知,即是“始覺”的開始,“始覺”力強,便能逐步合符“本覺”,而證入常住真心了。正在這時仍應竭力注意念咒,一切莫管。否則自以爲“清明在躬”,實在上仍是無明,故《楞嚴經》說:“知見立知,爲無明本。”若不提醒,很易墮入業識而不自知!
4.現在仁者先埋頭苦幹,一心修法,待功夫成熟,妄想脫落,就有入“中道”的可能。中道境界不能求,愈求愈遠,只要息妄,就顯中道自性了。六祖大師說:“你們自性是佛,切莫狐疑!”您能信佛、學佛、修法,就是有福之人,您相貌忠厚誠實,便是有深厚善根,切勿自疑!好嗎?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裏。定慧力愈強,則福德便愈厚。
5.淫欲是生死根本,故經上叫人斷欲,但佛爲方便在家弟子,叫人不犯邪淫(五戒只戒邪淫)。但學佛人起碼應做到節欲,因淫欲能使人心智昏塞,喪失定慧功德。一般節欲、斷欲方法:①知淫念虛妄,才動便立即察覺,覺之便無,這是釜底抽薪法。②作男女根身不淨觀,九竅常流不淨之物。③常思淨戒一切功德。④持咒、念佛,轉而化之。總之,要以種種法節之、斷之,方便對治之。(修“心法”對淫欲問題,也是一樣,由“節”逐步到“斷”。)
6.不落空、有、無記,只要依法修持,自能到達此境界,並不難,最要的是一面修法,一面常與習氣奮鬥,進步就快。此複,即頌法樂。
愚 恒志 拜啓
3月8日
建才仁者道鑒:
10月20日手書已悉。承贈裝裱的書法,今尚未收到。一片至誠,謹表謝意。恐仁者記挂,故先將所問各點,奉告如下:(此書正待發出,郵局已經寄來。所書八字渾厚挺秀,十分難得,惟自顧愧惶,敬致懇切謝意!)
一、有時在座中對咒音不能逐字清楚,但能連念不誤,印不散,心不亂,也不昏沈,這是定力漸增的現象,此時仍應照樣堅持念下去,並努力提起精神照顧念咒,使之聽清楚,久久,自然昏散減少,清明心體,自然現前,但不必用心去求,我只依法老實修持,諸妄消落,當體即真矣。
二、觀心時,是觀照當下一念,不隨它流浪,亦不著意舍掉它,此即“不取不舍”,只要知妄想本空,即有妄想也無妨,六祖所謂“無念者于念而無念”,——于正念時,知其本空,不取不舍,即入無念境界,決不是“使不起念”,若如此做功夫,卻成頑空死定,成爲無想外道。故臥輪禅師偈:“臥輪有伎倆,能斷百思想,對境心不起,菩提日夜長”,便被六祖所呵斥。(見《六祖壇經》)
叁、上座修定,下座修慧(即境練心)都很重要,上座如磨刀,下座如殺敵,定慧雙修,止觀並運,久之打成一片矣。無座上定功,不能開慧,無下座慧照,不能息妄。兩者交資,即能任運進道。
四、仁者在修法過程中,要但事耕耘,不問收獲。不要認爲修了叁百叁十座,應該大有收獲,再修叁分之二,即可見性,此希望“有所收獲”和“成就見性”之心,全是妄想,有此“希求心”和“等待心”正如攔路虎,障礙您前進,因爲妄心不息,何能一念脫落,親見本來不生不滅之覺性?故望在做功夫時,一心持咒,結印,一切放下,連放下也放下,一旦進入寂然不動,而仍了了分明時,回光一照,自悟本來面目。又須知吾侪凡夫,無始以來妄想雜亂,正如千年積灰,非一朝一夕可除。…
《大音希聲 二、徐恒志老人書信 答保定劉建才、明慧兩位居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