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故在修持過程中,自有一番忽進忽退,忽明忽昧之過程,如打掃屋塵,搬運正忙,只要大願不退,修持精進,自有妄想脫落,親見靈明湛寂之一日,故不能急,不能緩,也不要急于求成,功夫若到,任運(“任運”即自然之意)悟道。且悟道後尚有一番悟後正修、打掃習氣的過程。
五、觀心時,有時清楚,有時混混沌沌,這正是覺迷相交,無明在內翻動的景象,如濃雲初散,日光忽明忽暗一樣,只要依法修去,這些都是進步現象,不必懷疑。至于觀心中“遇緣就散,不知回頭”,總是定力尚不足之故,只要方法對頭,理路清楚,盡管如小舟在海,波騰上下,終可到達彼岸也。(一般說來,有覺便能照,但也可能正在始覺之時,照力尚感不足,這可能是虛老所說的“有覺無照”之意。)
六、元音老人《禅海微瀾》所說:“並非念不起的時間越長,就是功夫越深”,說明不能做壓念不起功夫,前已說明。至于耕耘先生所說:“務必要把心守住,勿令一念空過”,其意是要念念觀心,不要失去覺照,這與元老所說,實際上並不矛盾。(一是不做壓念功夫,一是不要忘記覺照,故不矛盾。)劉洙源先生[劉洙源著有《佛法要領》,編者注]所說的很好。妄念來時不排除,不迎合,妄念原無自性,不理它,就消于無形了。您說“妄念一起自然跟去,不知返”,乃是覺照力、定慧力不足之故,觀之愈勤,漸漸自能得力,特別要在人事處磨練,處處反對自己,功夫便易增進。我在《學佛是怎麼一回事》,觀心和人事磨練一章都有說明,祈參考。常與自己逆,便易進功。“逆”就是處處與自己過不去。
七、《禅》雜志(第一季度)我未找到,“心路”之文,無從記憶,祈諒。修心總在逐步前進,切勿心急,急則生障。複頌堅毅奮發。
愚 徐恒志 手拜
10月28日
1995年書信:
建才仁者慧眼:
仁者已超過400座,埋頭苦幹,打好基礎,今後自能定慧迸發,徹見本來法性。既晚上5時坐,越坐越精神,今後就改爲黑夜坐,佛法並無定法,總在調攝適宜,有利進展。至于好差、得失目前不要過于分別計較,有時看似退步,心緒紛亂,實際上可能是舊習翻出,如灰塵打掃出門,是好事,不是壞事。已能回光照看,于觀心有下手處,即是成效。多觀多看,則成熟,到忘照時少,漸漸打成一片,便知過去妄想紛飛,都是冤枉受苦,自性本來清淨寂滅。只要勇往直前不急不緩,必有到家之一日。有時看電視、聽廣播,故意試之,如能視如不見,聽而不聞,無染無著,接而不染,便是定慧力增長之印證。如有條件能在寺廟中打七,精進一下,功不唐捐。
“心路”作者雖勤于觀心,找“失落的心”,但由于諸見未忘,動靜相對,處于真妄交攻的狀態,故未必是開悟見性境界。必須“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”方有少分相應。順祝合府吉祥,新春愉快!(附上尿療法一冊,對患癌症等病人,不妨試用。)
愚 恒志 手拜
1月28日
建才仁者道鑒:
3月13日函收悉。令親之病,已無任何辦法,可請其多多念佛、念觀世音以種善根,早登淨土。仁者已修500坐,功不唐捐,目前平時或觀照、或念觀世音菩薩,都可轉化妄想、淨化自性,此無定法,仁者可隨宜對治。
仁者在持咒時能字字分明,竭力使每個字不含糊,這是息妄的下手功夫;促使專心致志地持咒,念到心中一片空淨,不去字字體會,這是功夫進一步純熟的現象,逐步無能念所念;至于念咒時,有一點靈明,能照見妄想的跑與不跑,這是妄想將息未息,已能起觀照作用,但尚須不斷成熟,能做到上座時或日常之間,境界來時寂然不動,而了了分明,則功夫又進一步矣。
在下座時,立一無形的“我”,以便妄念來時能一來便覺,這是“覺照”在前,起念在後的功夫,當定慧力增強時,不管起念不起念,常現“覺照”之境,使妄念來時,似片雪投于烘爐中,立即熔化,這時功夫較前更成熟,再下去便能打成一片。又覺照時時在前,妄來便覺,不至被動流浪。在《般若花》91頁上,關于覺照力量的分析,有幾種層次,請作參考。又觀妄念起處,是從觀妄下手,先照後覺妄歸空,是從觀真下手,後者層次比前者爲高。但也無定法,或先觀空除妄,或先觀妄歸空,方法上隨時有變換,直至心無系縛,自在光明爲止。
來信說:“回頭看妄念起處,還是沒有”說明種種妄心本不可得,能常常與之“逆”,挨將過去,便是勝利。憨山大師說:“一切不留,無可記憶,虛明自照,不勞心力”,此即“無心”功夫。所謂“用心維護”乃是靈知覺照境界,而非用心思維,前者無分別,後者有分別。總之,念念警覺,“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”,既非無記,又非妄想,爲要。王師尊[王骧陸上師,編者注]所說:“用慣這顆心”,正是叫人認透本來面目,而自在運用,無所粘滯!
您說:“叫人盯住妄心”,嚴格地說,這仍有對待,不得解脫。但初心修法,難免有能有所,不斷地以覺心化除妄心,使之處處解脫自在,便是要“用慣這顆心”,處處不失覺照。
在看電視、聽廣播時,只宜對形形色色,過而不留,不是不見,不是不聞,但心無染著,不隨境分別,這便是無著妙用,如果“把全部注意力放到這上面”,便成汙染、執著,使自性難以淨化。總在努力用功修法,增加定慧力,自然能不動不搖,而隨緣起用,用而不著,念而無住了。《維摩經》上說:“能善分別諸法相,于第一義而不動。”就是“念而無住”的境界,只要老實埋頭苦幹,于妄想習氣上做功夫,久久自然瓜熟蒂落,不變隨緣,隨緣(用)不變(體)了。複頌
解脫輕安。
愚 徐恒志 手啓
3月20日
1997年書信:
建才仁者慧鑒:
接五月六日手書。修持1千多坐,勇猛前進,十分可貴!現在重點應在下座時,多多與習氣奮鬥。上座修法爲磨刀,下座觀照,如殺敵!能“念佛時,心已安穩多了”,正是進步、受用之處,于患難處著力,必能進趨菩提。娑婆苦難,正是辦道資糧,令郎之病,多是業障,能否漸漸引之念佛、忏悔,以種善根。敬複,順祝內外吉祥!
愚 恒志 拜啓
1997年5月10日
建才仁者惠鑒:
10月24日手書已悉,仁者努力辦道,精進用功,十分難得!您處的某居士,由于習禅用功,啓發夙世靈根,故易于化空得定,根性很好。由于習染輕薄,能發微少神通,亦是常事,但切不能執取,《楞嚴經》五十種陰魔中,色陰第九,說明有時“于中夜遙見遠方市井街巷、親屬眷屬……此名迫心逼極飛出……”並非真正神通,能不作聖心,不去追求,也是善境界,否則偏離學道方向,易走邪入魔。
仁者能妄念不起一段時間,即是修心密的成就,也是很不容易的。某居士說:“止息時才是化空時”。不錯,因爲止息,就是化空,此時寂然不動,心境兩忘,但靈靈明明,並不斷滅,這正是自性顯現之時。只要常常凜覺,久久成熟,打成一片。
照此常覺常照,轉化妄想習氣,本無生死可得,但無始妄想,根深蒂固,若慮即生不能解脫,則淨土念佛法門,正可借用,要知見到本來,開悟明心之後,就能得佛法受用,即使不能除盡習氣,而明心念佛與不明心念佛,功德利益大不相同。曆來大德如印光、徹悟、蓮池、蕅益大師等都是明心見性後,回向淨土,往生後繼續修煉,必能圓滿菩提,成辦大事,故愚與黃念祖居士相同主張“以般若爲先導,以淨土爲歸宿”,效法古德,理正在此。
至于“打不開”問題,當您“妄念不起一段時間”,這時不正是“化空”嗎?不正是打開嗎?于此不當下體認,而妄期另有一個“打開”境界,正像騎驢覓驢,徒自辛勞!
骧公師尊說:“妄不能息”,又說“只要能轉可耳”,兩句正是互相說明。應知妄想即是自性,如波即水,若去波覓水,則水也不可得,故開悟見性的人,知煩惱即如菩提,生死即是涅槃;于煩惱不取不舍,不加斷滅,只是隨起隨覺隨轉,不粘不著。若粘著不舍即是凡夫;若一切息滅,又成外道的斷滅知見。又應知無相、無住、無念,並非滅盡念頭,只是念念轉空。六祖所謂“無相者,于相而離相。”、“無念者,于念而離念。”、“于相”、“于念”,即說明並非滅相、滅念。
下再解釋一些問題:
1.“想一會後才知轉行嗎?”、“剛一轉後,一會又打妄想。”是定慧力不足之故,能常常回光返看無念境界,久則由生而熟,而能念起即覺,覺照時時在前。
2.“怕心被境奪,把心壓住不動”,這如以石壓草,草還是從四面叢生。必須明白“心”本不可得,則自然寂然不動了。
3.趙州所說:“如急水打球子,念念不停留。”“不停留”就是“無住”,把妄想化空;這與凡夫妄想一個接一個,念念粘著,大不相同。
4.《般若花》上說:“念起不隨”,即是不取;“也不著意遣除”即是不舍,不取不舍,這是息妄妙訣。若著意遣除,妄想本空,遣除什麼?若有個“遣除”,又成妄想,其實只要一覺,頓然光淨。若“妄想盡管打,只是不粘”,要知妄想盡管打,念念不息,即是粘,哪有不粘之理?不正是被妄想縛住,欲息不能嗎?
5.閑中無事,這時正可回光返照,默契自心,自在受用。真用功的人,在與習氣相遇時,正如率兵攻敵,義無反顧,在平時則一切放下,視若無事,這正是精進。
6.仁者總不能化空的原因,還在于定慧力不足,如能常常與習氣奮鬥,常與自己逆,習氣便可由濃轉淡,由長轉短,由勉強轉自然,由著意轉不覺,而逐步證入空境,由空境而空心、而空法、而空空,離大自在不遠了。順祝(小胡居士均此)自在,安詳。
愚 徐恒志 手拜
1997年10月30日
…
《大音希聲 二、徐恒志老人書信 答保定劉建才、明慧兩位居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