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音希声 二、徐恒志老人书信 答保定刘建才、明慧两位居士

  答保定刘建才、明慧两位居士

  1993年书信:

  建才仁者慧鉴:

  11月24日函悉,所问各点,奉复如下:

  二、修心中心上座修定,下座修慧,故不坐时以“观照”为主。返观自心(心念),如光普照,故叫“观照”;若观时心念不起,常觉不迷,便是“觉照”,总之,都是“观心”功夫,意思一样。观心是根本法门,但非“定”不易起观,故修法以助定,达到定慧双修。上座修法,定力增进;下座时,便应时时返照、内视,观自己心念的生生灭灭,不取不舍,一切不理,妄念便能逐步息下。妄念息时,观慧更明朗,这样便逐步进入定慧双运、止观并修的境界。(拙作《学佛是怎么一回事》有“简要的修法——观心”一节,请参阅。)

  三、慈氏咒即弥勒根本真言,可照旁注的汉语拼音念,或照自己习惯的读音念。作为求生弥勒菩萨兜率天的助愿;若愿生西方极乐,则可不念此咒,改念“拔一切业障根本,得生净土陀罗尼”,愿力各有不同,但求明心见性,得定开慧则是一样。

  四、念咒时吸气,咒可以停念一下,但如呼吸并不影响持咒时,最好持续念下去,便于念力相继。

  五、念时有痰可以吐。(念佛、念咒的“念”字,应用“念”,不宜用“唸”,因都以心念为主,口念而无心,功用较弱。)

  六、目前初修在上班或路上可默念持咒作为助行,今后定力增进,能回观自心时,则可时时注意练习“觉照”功夫,使行住坐卧时时息妄显真,寂照现前。

  最后祝仁者切实修法,埋头苦干,早得定慧,早证菩提。祝精进不懈。

  愚 恒志 手拜

  1993年11月29日

  

  1994年书信:

  建才仁者慧眼:

  来函敬悉,知认真修法,边修边学,刻苦用功,甚为难得。所问各点,谨奉告于下,以供参考。

  一、修心的主要目的,是息妄想、去执著,但因多生习气,非一时可除,故人人都有一个过程。特别是修心中心法,功夫加深,习气被迫而翻出的力量也愈大,故翻种子,是好事,不是坏事,翻到一定时侯,定慧力逐步增长,习染、执著便逐步松下。在初步用功中,一面依法修持,一面要与烦恼、妄想作斗争,常常与自己过不去。《四十二章经》上说:“夫为道者,如一人与万人战。”但是斗争方法,并非如两军相对,对峙不放,能逐步不取(不随顺它,此即斗争),也不舍(也不必着意去掉、排除),因为妄性本空,若过于着意排除,则能所不忘,毕竟不能空寂、朗照。总之,修心方法,总在以种种方便调伏妄心:如斗争、随它、不理、观空,知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则诸妄自然不去而去。此“知”是从“解知”到“证知”,证知一切法缘生性空,随着定慧力增进,妄心自然逐步调伏。目前用“着意大砍”,也是一种方法,但不能固执一法,以免妄上加妄,永远不能解脱。

  二、“看它要起什么念”,时时观察、返照,从起心动念处下手,这便是观心法门,观到后来知妄心生灭毕竟不可得,这时便是自性显现的时候。“观心”法门是佛法的根本法门。

  三、妄心无端起来,看得清楚,这时便应用“不取不舍”法,既不要随它流浪,也不要着意舍除,只是不理,与之挨磨,用功久久,妄心逐步力弱,定慧便逐步增加矣。切不可用“先想完了事再守吧”的原谅心,若如此用功,即是生死系缚。但遇到世间人事,也不是不想,沉着观察事来便应,事过便空,不能留滞、粘着,经云: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切宜注意。

  四、坐中睡魔重,易打瞌睡,睏昏,这是一种过程,要方便调伏,如竭力注意持咒,一切不顾,或索性起来停坐,作礼拜等,待昏沉去后再作。有时掉举重时,则又要加功多坐,促使定静。碰头至墙上,依然不醒,说明无始昏沉力量正在打扫出门,不惊不怖、继续用功,沉着应付,用功日久,自然逐步安静,总在循序渐进,切勿急于求效,功夫一到,自然天下太平了。

  五、人人本来具足妙性,与佛不二,只以多生业识障碍,不能解脱,故因业受报,各有不同,今修心地法门,知自性本具无量功德,知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处处无住离相,福德智慧自然日增,命苦福薄之人,便可转而成为多善根福德之人,因命由业造,业随心转,即使命苦之人,能修佛法,发菩提心,自利利人,先世罪障消灭,便可出生死、成佛道,何况世间小小顺境。至于修持,不外除妄想,消习气,自度度人,积储福慧资粮,虚空非大,愿王最大,只要发心,定可成就菩提,堪任大法。

  六、大日如来即毘庐遮那佛,是法身,卢舍那佛是报身,而释迦牟尼佛是应身,故三佛,配合法、报、化三身。释迦如来之法身即是毘庐遮那佛(大日如来)。

  七、观心时,呼吸变深变缓,脉亦跳慢,这是气血逐步调和的现象,总的说是好的。但一心观心,看妄想起灭,不理不随,不要太着意于呼吸。总之,用功不缓不急,任运进道。此复,顺祝新春吉祥。

  愚 徐恒志 手拜

  1月30日

  

  建才仁者慧席:

  3月4日函悉。各问题奉告如下:

  1.“无记”问题,上次漏答,甚谦!“无记”是善、恶、无记三性之一,凡所作的业,不可记为善,不可记为恶,处于中间状态,无所记录,故称“无记”,如作画、游公园、搞雕刻以及无心的行住坐卧等,是无记业。此业虽非善恶,力量较弱,但稍稍著意,便是“无记”,无记便有业,不加注意而发展,便又转入昏沉或掉举(心不静寂),故无记虽非善恶,也是应凛觉、不著,一念不生,见闻了了,善、恶、无记三性皆空,才与自性本来面目相应。但此本来自性面目,不能用意识加以了知,稍有意识,便非本来,故只有老实依法修持,待功夫到家,瓜熟蒂落,自然寂照现前,彻悟自己本具的不生灭真心,若用心去求,便如认贼为子,易认妄作真。

  2、只要老实修法,万缘放下,善、恶、无记三性都不着,更不管它无记如何“反动”、“反生”。(虽微微起意,但很快转入第六意识的分别和第七识的执著,此即反动而乱。)总之,善、恶、无记都是妄性,粘着便入生死,空去便是圣人。(从唯识学说,无记还有有覆、无覆的不同,第七识是“有覆无记”,第八时是“无覆无记”,暂时可不去研究它。)当修心至一念不生,而了了分明时,则“三性”皆空。寂照境界便能现前。

  3、修法时,似有两个人,一为“能”知,(知清明在躬),一为“所”知(知念咒),这正是真妄交攻时,但既有能所,都是妄心。不过此能知,即是“始觉”的开始,“始觉”力强,便能逐步合符“本觉”,而证入常住真心了。正在这时仍应竭力注意念咒,一切莫管。否则自以为“清明在躬”,实在上仍是无明,故《楞严经》说:“知见立知,为无明本。”若不提醒,很易堕入业识而不自知!

  4.现在仁者先埋头苦干,一心修法,待功夫成熟,妄想脱落,就有入“中道”的可能。中道境界不能求,愈求愈远,只要息妄,就显中道自性了。六祖大师说:“你们自性是佛,切莫狐疑!”您能信佛、学佛、修法,就是有福之人,您相貌忠厚诚实,便是有深厚善根,切勿自疑!好吗?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。定慧力愈强,则福德便愈厚。

  5.淫欲是生死根本,故经上叫人断欲,但佛为方便在家弟子,叫人不犯邪淫(五戒只戒邪淫)。但学佛人起码应做到节欲,因淫欲能使人心智昏塞,丧失定慧功德。一般节欲、断欲方法:①知淫念虚妄,才动便立即察觉,觉之便无,这是釜底抽薪法。②作男女根身不净观,九窍常流不净之物。③常思净戒一切功德。④持咒、念佛,转而化之。总之,要以种种法节之、断之,方便对治之。(修“心法”对淫欲问题,也是一样,由“节”逐步到“断”。)

  6.不落空、有、无记,只要依法修持,自能到达此境界,并不难,最要的是一面修法,一面常与习气奋斗,进步就快。此复,即颂法乐。

  愚 恒志 拜启

  3月8日

  

  建才仁者道鉴:

  10月20日手书已悉。承赠装裱的书法,今尚未收到。一片至诚,谨表谢意。恐仁者记挂,故先将所问各点,奉告如下:(此书正待发出,邮局已经寄来。所书八字浑厚挺秀,十分难得,惟自顾愧惶,敬致恳切谢意!)

  一、有时在座中对咒音不能逐字清楚,但能连念不误,印不散,心不乱,也不昏沉,这是定力渐增的现象,此时仍应照样坚持念下去,并努力提起精神照顾念咒,使之听清楚,久久,自然昏散减少,清明心体,自然现前,但不必用心去求,我只依法老实修持,诸妄消落,当体即真矣。

  二、观心时,是观照当下一念,不随它流浪,亦不着意舍掉它,此即“不取不舍”,只要知妄想本空,即有妄想也无妨,六祖所谓“无念者于念而无念”,——于正念时,知其本空,不取不舍,即入无念境界,决不是“使不起念”,若如此做功夫,却成顽空死定,成为无想外道。故卧轮禅师偈:“卧轮有伎俩,能断百思想,对境心不起,菩提日夜长”,便被六祖所呵斥。(见《六祖坛经》)

  三、上座修定,下座修慧(即境练心)都很重要,上座如磨刀,下座如杀敌,定慧双修,止观并运,久之打成一片矣。无座上定功,不能开慧,无下座慧照,不能息妄。两者交资,即能任运进道。

  四、仁者在修法过程中,要但事耕耘,不问收获。不要认为修了三百三十座,应该大有收获,再修三分之二,即可见性,此希望“有所收获”和“成就见性”之心,全是妄想,有此“希求心”和“等待心”正如拦路虎,障碍您前进,因为妄心不息,何能一念脱落,亲见本来不生不灭之觉性?故望在做功夫时,一心持咒,结印,一切放下,连放下也放下,一旦进入寂然不动,而仍了了分明时,回光一照,自悟本来面目。又须知吾侪凡夫,无始以来妄想杂乱,正如千年积灰,非一朝一夕可除。…

《大音希声 二、徐恒志老人书信 答保定刘建才、明慧两位居士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