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心經》的真實義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心經》、修的《心經》。見、修、行、果,從每一個字,見、修、行、果,從每一個角度可以來講《心經》。如果我現在講,從果的角度來講這個《心經》的話,我講到行,色受想行。一個聖人他證悟到,他按照這個修,按照這個見,已經修到證悟,已經證到這個果了,這樣的人會怎麼樣?你知道嗎?

  他要證到“行不異空,空不異行,行即是空,空即是行。”這樣的一個人,他有什麼?這個果有什麼功德力?你知道嗎?他可以坐在這裏講,講一百年,然後讓大家的感覺,只好像坐在這裏,只坐了了一小時。厲害不厲害?

  佛說《法華經》的時候就是這樣,一個大劫過去了,但是大家覺得,只像吃了一頓飯的功夫。證得這個聖果的人,像有一些阿羅漢祂走到這條河面前,走到黃河面前,祂對著黃河,祂只要祂入這個定,這個黃河的水可以停下來,不流了。祂不僅可以讓時間的流改變,讓地球停止轉動,讓太陽可以定在那個位置不動,祂可以改變時間,可以改變河流,一個了生脫死的人甚至祂可以讓河流倒著流上去。

  爲什麼聖賢不到人間來?聖賢到人間來幹嘛?因爲聖賢和凡夫是完全不同的境界,聖賢在聖賢的世界裏,凡夫在凡人的世界裏。但是凡人要不要聖賢來救啊?

  我是講見修行果,但是今天主要講見,不講行、修、果。因爲這個要講很多的。《心經》那是有講很多的,我只是點到爲止,今天也是。色受想行識,最後這個識。就像這次我弘法,也有人來問,他學過兩天藏傳佛教,學過兩天那個,他也來問了:“阿賴耶跟阿賴耶識,有什麼區別?”我說:“我跟你講,這有什麼用呢?我再怎麼講,你還是第六意識分別的。”因爲老實說,你沒有見到第七意識的人,是沒有資格講第八意識的。第八阿賴耶識那只是書本上的字,就是嘴裏講的一個名詞,跟實際上是不一樣的。我怎麼講你怎麼聽,都是第六意識分別。

  包括我們念阿彌陀佛,請問我們念阿彌陀佛,要不要聽經聞法?因爲你念的阿彌陀佛,跟果地的阿彌陀佛不是一回事,我比個例子。我常講這個故事的啊。有一個盲人,然後別人說:“今天的雲好白哦!”他就聽了:“雲白,那白雲是什麼樣子啊?”他一看,他是盲人,不知道白雲什麼樣子。“哦,那白雲像棉花一樣白。”“那棉花怎麼樣的白?”他也不知道,但是看棉花地裏跑去了,正好有只大白鵝過來,“哦,棉花就像一個大白鵝一樣白。”“那大白鵝怎麼白啊?”還是不知道,他雖然他也會嘴裏講大白鵝什麼樣。對不對?你說大白鵝,他也說大白鵝。但是你看的大白鵝和盲人講的大白鵝是一回事嗎?哦,沒辦法怎麼辦呢?他就把大白鵝抓起來塞到這個盲人的懷裏,“哝,大白鵝就是這樣的。”然後他抱著,那大白鵝“哇哇”叫,“哦,大白鵝是這樣的。”請問他還知道那個白嗎?

  就是一樣的道理。我們念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,請問你念阿彌陀佛,跟印光大師念阿彌陀佛一樣嗎?你念,跟開悟的人念阿彌陀佛一樣嗎?初地菩薩念阿彌陀佛,跟二地菩薩都不一樣。那阿彌陀佛到底什麼意思?經典裏怎麼說?“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了知。”就是佛跟佛兩位智慧是一樣的,才講得清楚。佛跟初地菩薩講,初地菩薩都聽不清楚。那請問佛來跟我們講,我們聽得清楚嗎?佛都講不清楚,我算老幾,我能把你講清楚喽?那我們念阿彌陀佛請問要不要學?要不要聽經聞法?要不要修?要修的。

  信,是你的主觀,我相信,我很謙虛,我願意信;願,我主觀上,我也願意去,這麼好的地方我願意去;還要一個什麼?信願,還有行,要腳踏實地去做,去依教奉行。所以千經萬論處處指歸。請問千經萬論要不要學?不學你怎麼知道阿彌陀佛是什麼啊?你說:“大海真大啊,我也想做大海。”請問你做大海,你拒絕雨滴掉到你的生命裏嗎?你拒絕雨滴掉進去嗎?你說:“我要大海,我要雨滴幹嘛?”“這溪水,這點水,我要成大海我要溪水幹嘛?”納百川而成大海,你要想成大海,你拒絕百川,你能成大海嗎?

  你念一句阿彌陀佛,你拒絕去念佛的經典,你懂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嗎?阿彌陀佛來接你,你都不知道。請問現在阿彌陀佛在不在?(衆答:在)你看得到嗎?(衆答:看不到)你心眼打開了嗎?(衆答:沒打開)你心眼沒打開,你怎麼看到阿彌陀佛啊?你跟誰去啊?你說:“跟你去。”跟我去?你拉著我的手就能去了嗎?到時候陰陽兩隔你怎麼辦?你說:“跟你心去啊。”我的心是什麼?你知道嗎?你不長期的跟著我,你不慢慢體驗體驗,然後感動,我的身口意感動你,然後你越來對師父越來越虔誠,越來越敞開。

  人心隔肚皮啊,對不對?一娘生九子,連娘十條心。你跟你媽這麼久,你知道你媽想什麼嗎?所以這個修行就是要皈依,要虔誠,要隨學,隨學慢慢慢慢地體驗,然後心與心才能連啊。我送你東西,你接受很簡單的,但是心相互的敞開,心相互的交融是很難的一樁事啊!

  所以知人知面,下一句叫什麼?不知心。交朋友還要日久才能見人心,日久你真的見到他心嗎?你還是見不到,因爲你還沒有這個智慧。所以我們要修行,要戒定慧叁無漏學,自己的資糧慢慢增長,對這句阿彌陀佛越來越豐富,萬德洪名。你開始真的了解到,了解到一個德、兩個德、叁個德、四個德了。

  你能了解到一個德,請問你能不能往生?就能往生。就怕你一個德都不知道。所以佛經典裏講到,你一念乃至十念都可以往生。反過來說,十念乃至一念都可以往生。就怕你念一輩子阿彌陀佛,你一念都沒念到過,你口裏念著,跟心不相應,你的心跟阿彌陀佛不相應。有的很多人念著阿彌陀佛,心還是散亂的,祖師說:“口念彌陀心散亂,念破喉嚨也枉然。”你心雖然不散亂了,你心跟阿彌陀佛的心真的相應的嗎?所以修行是一個很認真的事情,爲什麼我要講,講破喉嚨還在講。

  現在社會上,香客也真的不少,每個廟燒香的人都很多。一不小心後背都燒兩個洞出來。搶拜墊也搶不到,有的燒搶頭香還搶打起來。我說你是燒香的嗎?燒香還打起來罵起來的。你是來拜佛的嗎?這現象多不多?請問這些燒香的,是學佛的嗎?燒香的、跟信佛的是兩個概念;信佛,你說我信我信;但是跟修行又是兩個概念。我說你修了沒有?我修了。修跟你,你這個方向對不對?方向對,對是很了不起的。有的人修是修了,方向修錯了。

  所以依止善知識重要不重要?特別重要啊。連做世間的事情都要有老師啊,更何況修行呢。這是人生最偉大的一個課題。如果能照見五蘊皆空,如果能照見色受想行識都是空的,你就會發現,你能照見的那個本光、那個心光、這個智慧光、那個佛性是不增不減、不垢不淨、不生不滅的。

  這個當中雖然有眼睛,但是你已經超越眼睛的障礙。雖然有眼睛,卻無眼耳鼻舌身意;雖然有外在的一切,卻無色聲香味觸法;雖然有這個眼耳鼻舌身意的那個識,但是什麼?轉識成智。因爲你根本智慧開了之後,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。這個無眼界,這一句話你知道有多偉大嗎?佛經無眼界這句話,你如果安住會修,當下你就會開天眼。

  我們現在看到,我們現在有沒有眼界?你的肉眼有沒有眼界?你就看著大禮堂,看著每一個人,用肉眼的境界。請問你要智慧眼開了,請問這個大禮堂還能夠障礙你嗎?那個就叫做無眼界,智慧眼是沒有眼界的。請問智慧眼現在我們坐在這裏,假如說我們在座的有人證得了這個智慧眼,無眼界的智慧眼。現在你家裏發生什麼事,你能不能看到?誰講話你能不能聽到?就能。

  無眼界不僅僅說,你可以超越這個大禮堂的界限,可以看到你家,你想到哪就可以看到哪,甚至你可以看到極樂世界。不僅可以看到,眼睛,你的這個智慧眼還可以聽到,誰在講什麼?誰心裏想什麼?你都可以知道。所以這個叫什麼?六根可以互用。這個時候的眼就跟耳朵一樣,就像觀音菩薩那個手,手中還有一個眼,手既能幫助你,手還能夠看到。千眼照見,千手護持,千手觀音真的就一千個手嗎?是指無量無邊個手,無量無邊個眼睛。請問我們現場,現場觀音菩薩的手有沒有在現場?(衆答:有)觀音菩薩的眼睛有沒有在現場

  有。

  那如果我們如果按照這個經典去思維、去修,今天我給你們講了,你們能抓到要點能夠去修,你們也會開那個智慧眼,無眼界。就是照見五蘊皆空的那個照見的智慧光,那個佛性光,那個佛光,它是無眼界的,也是無意識界的。

  我們現在第六意識分別念想的話,你是有意識界的,但是你的佛光的智慧,你的智慧開了之後,轉識成智之後,就無意識界了。這個時候不僅你自己想什麼會知道,別人想什麼你也會知道。你說這下好了,這下我先生藏了多少私房錢我就知道了。所以你沒有神通。你說這個好我也去學,我當茅山道士去,你有自私自利的心,你有“我”,你就沒有智慧,就不神了。

  你有自私自利,不但不神,你還有鬼。請問鬼有沒有鬼通?現在社會上很多人,所謂的有神通,其實是什麼通?是鬼通。老實說現在能修出神通的人很少,很多人自私自利,我追求神通,我追求我的能力,我要讓別人羨慕我。這樣跟佛不相應,跟鬼到相應了。所以學佛的第一步就是破我執,沒有我啊,人無我、法無我。要去修的。

  觀身不淨,觀受是苦,觀心無常,觀法無我,這個叫四法印。我們第一關就要修這個,你要去觀。你想想這地球轉動,這四季變化,這有沒有“我”?請問你死了,地球轉不轉?殡儀館那人躺在那,這社會有沒有亂?知道這個道理了,你就會有出離心了。你會想:哎呦有什麼了不起哦,我做該做的事。那些煩惱的事,該放下就放下。因爲什麼?因爲你死了,別人照樣活啊,你說我公司呢,我養了一千個員工啊。你死了,那員工就沒飯吃啦?別那麼想,你就那麼偉大,我跟你說。我死了,佛法照樣在外面很興盛,對不對?只不過呢,我活著我盡點…

《《心經》的真實義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夢醒時分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