夢醒時分
2013.06.11北京金臺夕照
有時候兩、叁個小時一部電影啊,對人的震撼是很大的。比如說看一個《阿凡達》,《阿凡達》看下來之後,對我們的啓發是什麼?是講的潘多拉星球的事,其實講的就是我們地球的家園。我們那個文化的大樹,然後爲了要搞經濟建設,各種力量就把這文化的大樹摧毀了。
我們人類棲息在這棵大樹下的,相互依存的。文化本來是人産生的,但是文化又滋養著我們人。但是我們有時候爲了經濟的建設破壞文化的大樹。你看那裏面幾個角色,一個政治家、軍事家、經濟學家,但是這些人一旦成“家”了之後,怎麼樣?就沒人性了。他的專業學科就淹埋了他的人性。恰恰是這麼一個阿凡達,因爲他哥哥死了,但是他卻是培養了好多年的,結果沒辦法了嘛,只有找替身,找誰呢?因爲在那個地方是用他的基因克隆出來的那個阿凡達,要製造一個這樣的人,要很多錢很多錢。他哥哥這個科學家死了,後來就找他的孿生兄弟,孿生兄弟是一個沒有經過培訓的,就把他孿生兄弟征召來完成這個項目。
所以這個片子一開始就是從這裏開始的,他躺進了一個設備,然後宇宙飛船把他送到潘多拉星球去,因爲他是沒有經過系統訓練的一個人,但是他哥哥的那個身體克隆的阿凡達已經長成了,讓他的神識入到這個阿凡達的肉體裏去做事,一個是他,一個是那個女的。那個女的是什麼?是搞教育的,是老師。這個老師呢還有一點人性,後來慢慢慢慢,在整個任務當中人性被喚醒了。
這個片子裏面其實很奇特,這個演員你們去觀察他的眼神,他剛剛一開始做的時候,眼神是迷茫的,到後來越來越覺得有了正義感之後,他的眼神越來越堅定,甚至能夠付出自己生命的代價,去爲了潘多拉星球,爲了那一群原始的人類。
最後,這個片子結束的時候,我們所謂的這些人,失敗了。然後潘多拉原住民戰勝了。然後把他們俘虜的時候,有一句臺詞叫:“沒有資格留下的,全部遣返地球。”遣返回地球。那有一批人,像覺悟了的,被留下來,留在了這個潘多拉星球。其實雖然講的是潘多拉星球,去爭奪那個礦,好像所謂那個礦的這麼一個故事。但是所講的影射我們地球上所發生的事情。
就像莫言寫的那個小說啊,豬啊、馬啊、牛啊、驢啊,寫的這些,他獲諾貝爾獎的時候,外國稱爲它叫“魔幻主義小說”。雖《生死疲勞》這一篇長篇小說然講的是一個神話似的一個內容,但是它揭示的,所真實反映的是從50年開始。這是莫言自己推薦大家的代表作,因爲他出名了之後,他就說:“我推薦你們看那篇那個長篇小說,叫《生死疲勞》。”
這個書翻開第一頁就是:“佛曰:生死疲勞,從貪欲起”。然後佛的這一句話,然後用整個這幾百萬字的長篇小說,來注解這幾句話,他用的小說形式,又是中國傳統的章回式小說。他小說開頭跟結尾是一樣的,但是從一九五零年到二十一世紀,他把中國的這段曆史全部寫下來了,他即寫了這個故事,又沒有違反什麼規定。雖然莫言寫的是豬馬,牛啊驢啊,豬啊狗,但是這個裏面所表現的就是現實,就像阿凡達的這個故事一樣,雖然講的是潘多拉星球,卻反映了我們地球人類的思想。
所有曆史博物館裏面的脈絡,給我們的一個訊息,總是告訴我們好像是原始部落,人是多麼的愚昧和落後;奴隸社會人進步了,好像有進步了,人與人之間有了等級的製度了;然後再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,封建社會好像更進步了,比奴隸社會更進步了;然後封建社會的替代品,是所謂的現代民主社會,在講的這個。所有東西方都在講著這樣一個事情。
如果我們不修行,如果我們不回光返照,不修這顆心,如果我們不講人天相應、人天合一這個主題,我們就會認爲那個是正確的。但是如果你修行,你會發現,恰恰相反。你會發現越原始的那個狀態,越是符合人天相應、人天合一的狀態。我們中國那個時候,你比如說伏羲帝,後來女娲,這個時代的,我們如果看那時代的曆史,那個時代所講的,就像神話小說一樣。他人天相應的,人天合一的,他可以做到呼風喚雨。但是他這個呼風喚雨,不是充斥著自私自利,損人利己的。他承載的是天下爲公,想著爲一切蒼靈的。所以他雖然沒有稱王,卻所有人尊他爲王,他的王不是打仗打來的。就好像那個山,我們這個原始部落的人,把山當成神去崇拜。不是山來迫使大家要向他磕頭,沒有這樣的。是人對自然的總結,覺得這個山多雄偉、偉岸啊,一年四季的變化,風啊雨啊,就是對自然形成的一種崇拜。這種崇拜是什麼?這種對外在山的崇拜,其實是對內在生命的一種反省和肯定。
就像攀登珠穆朗瑪峰的人,攀峰的人,如果你們有機會會接觸這樣的人,你會發現他其實不是在攀登外在的山,他是在攀登自己心中的山。你說攀登那個有意義嗎?攀登那個是要付出生命代價的。就爲了攀登外面的山嗎?其實不是的,登山的人最後就說:每邁進一步,都是征服自己。如果不是這樣的毅力,根本是攀登不了的。
所以在古代的時候,一個人對大自然的崇拜,恰恰是自己生命的一種完美。因爲物我是不分的。不能把山完完全全,就當成是我們生命之外的一座山。是自我迷失之後對山的崇拜,不是這樣的。
反省的時候我才發現,我們人類對我們祖先的認識是不到位的,甚至是誤解。最明顯的就可以知道,我們的生活在北京啊,你看現在很多拍一些宮廷劇,大家認可嗎?真的清政府的時候宮廷裏面生活是這樣子的嗎?所拍的這個電視劇啊,電影啊,跟真實的那個真實度有多少啊?真實度有百分之十嗎?現在的這些演員,懂得一百年前我們中國古人的道德准則、人生修養是什麼?現在的他知道嗎?。
那過去女的戴耳環是一種修養,是擺頭的時候這個不會碰到,是提醒自己,笑該怎麼笑,眼神達到什麼程度,著裝、走路的樣子,都是有行爲准則的,那現在人根本不知道,不懂得一百年前中國人的,那個時候的修養,不知道。所以中國傳統道德修養,除了這個文化,這種修養之外,他有他的力量。
香河老人,她的身體的不朽,就代表了中華民族傳統優良文化的不朽,所以當時她兒子、孫子叫我題字的時候,我就寫“中國母親”。爲什麼我講中國母親?她確實是一個很平凡的農村老太太,她也不是國家元首的夫人,第一夫人,不是什麼國母,爲什麼我稱她爲中國母親呢?因爲她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,從她這個不朽的肉身上,折射出我們中華文化的不朽價值啊!在當前中國這個時代,太重要了。不是多少美金的儲備,也不是多少軍事的力量,也不是說現在我們載人的飛船飛得多高,大海裏降得多深。你說那跟老百姓過日子有關系嗎?大海裏降到八千米,“可下五洋捉鼈,可上九空攬月。”我們自身已經腐爛了。
現在是需要我們中國人,來反省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日子。這是在一個打碎一個舊中國,幾十年的教育、媒體,各種這個社會機器作這樣努力之後,中國人已經面對著這個強大的,各種錯綜複雜的危機。甚至當今世界的人類看中國人嚴格說是能不能稱爲人。
那個《魔戒》裏有一個叫“半獸人”,那以前傳統的教育是聖賢的文化。那什麼叫聖呢?什麼叫凡呢?覺悟就是聖;迷惑、在貪嗔癡上不能夠自我掌控就叫凡。聖人是戒貪嗔癡,自我覺悟,生命升華。所以這個不管是儒家也好,也有自身成長的修法,道家也有自身成長的修法,佛教也有。甚至我們中國說,叁百六十行,行行都可以出狀元;叁百六十行,行行有道。這就是中華民族的道統,現在道統沒有了。
我也是分析呢,中國這個字很奇怪的,字,你看這個“國”,這個國字啊,國字,一個四框,然後裏面有一個那個寫著“或”,這個“或”是由什麼組成的呢?是一個“戈”,戈是代表軍事、武力;然後“戈”字下面一個“口”,“口”是代表媒體宣傳;還有“一”就是要統一,統一思想。中國現在這個都有,媒體是統一的,這個軍事也統一的,這都有。中國現在缺什麼?中國現在缺那個四方的“框”,“道”沒有。這個道沒有就怎麼樣?老百姓還不知道,稍微進入一點社會那個主流的,或者是有一點思維的人,他就會覺得,沒有安全感,沒有圍牆、沒有安全感。
老百姓賺錢嘛,你說他有道德沒道德,商人有道德沒道德的,就是連國家的,比如說核心人物他自己都沒有安全感。所以才會出現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現象,裸官,拼命賺錢,把錢弄到國外去,把家裏最親的人弄到國外安全的地方放好,一邊罵他們是資本主義要打到他們,一邊心裏又說:“那裏還是安全的。”所以就出現了現在社會這種怪現象。
所以中華民族文化的,這些文化的反省,在現在是很重要的一樁事情。中華文化又是那麼可行可實踐,每一個人,婦孺老少都能做到的。這個不需要等國力強盛,等發大財了才來做人,不是那麼回事。現在很多人會有一個誤解,會認爲人的生活條件好了,物質豐富了,自然就會講究文明,不是這個概念。
那古人講,雖然渴,還不飲“盜泉”之水呢。不是說喝了水才遵循道德,而是因爲有了道德,什麼樣的水能喝,什麼水不能。現在很多社會上普遍認爲,是因爲中國太窮了,中國真的窮嗎?中國在曆史上的地位,曾經是多麼的高,在乾隆年代還是這樣,你看世界各地還到中國來進貢呢,再往上推就更不得了了,世界各國的人才都以到中國來做一個官爲榮耀,到中國來留學一下爲榮耀。從馬可波羅的傳記裏就可以看到,他是怎麼評價評價中國的:“這個在西方這是一種夢想的社會形式,是由一批懂得哲學的人來管理國家。”中國就是聖賢之道的教育,就是把每一個人變成聖賢,由聖賢來自我製約。這…
《夢醒時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