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關于破瓦法的開示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老人家也是在表法,其實對他來說無所謂,怎樣都可以。他的事業是恒常的,是任運自在的,因爲他和佛是無二的。但是他爲什麼發這樣一個特殊的願?也是在給我們表法,意思是弘法利生的事業永遠不停止。我也應該跟他老人家學習,我也希望在沒有做完一件事,比如某部經、某部論還沒有講完時就離開,來世再繼續做,繼續講。真正成就了以後,死就是換個地方,換個房子,也許換一個更好的,也許換一個更差的。我現在就像在出差,無論在哪裏都一樣,都不是我要長住的地方,但利益衆生的事業永不會停止。

  修好加行是通達一切法門的方法

  修加行和念修儀軌要結合。修加行主要是以學習理論爲主,做早晚課等念修儀軌主要是以實修爲主,這二者必須要結合。如果只學理論而不實修是不行的,如果只實修而不學理論也不行,不然就是修偏了。

  聞思修缺一不可。聞思可以說是學理論,我們在學佛修行的過程中,也需要理論,但是理論掌握得差不多就行,過多的理論也是一種障礙,沒有必要。如果懂得太多,就很難把握重點,也會變成一種法執,徒勞無益。我們在喇榮學五部大論,學很多顯密經典,是爲了考堪布、考法師。你們不考堪布,就不必學過多的理論。但是最基本、最主要的理論一定要明白,比如四外加行、五內加行的內容,都是必須要掌握的,不然怎麼修行?

  這些基本的理論相當于眼睛,沒有眼睛怎麼能順利地到達目的地,到達彼岸?所以也要有理論,這些最基本的道理,最主要的內容,一定要弄明白,一定要掌握,然後再去實修。

  偈頌、儀軌有很多,有的非常複雜,出家人要學修這些,居士沒有必要學修這些,只學早課、晚課、會供、往生破瓦法等這些最基本的、最重要的儀軌就行了。這些儀軌的前行、正行、後行都非常圓滿,非常完善,都不離叁個殊勝的攝持。盡管我們用的這些儀軌比較簡單,但是內容也不離加行,都是有傳承的。這些儀軌、偈頌,早晚課等實修方法,相當于腿、腳。你只有眼睛,卻沒有腿、腳,也無法行走。

  要知道我給你們傳的法是全面的、完整的,這樣才能成就佛果,才能達到最終的目的。這些法不管是從理論方面,還是從實修方面,都是非常簡單、非常方便、非常殊勝的,都有傳承的力量。

  理論和實修要結合,聞思修要結合,先聞思然後再修持。雖然我們現在都在修加行,但是說實話,修得都不紮實。只是聽一聽,看一看,生起的智慧也只是聞慧,是非常淺薄的一種智慧。

  在聞、思、修這叁種智慧裏,聞慧是最初的一種智慧,是最沒有力量的。雖然你們現在明白了很多道理,有時候也能對治一些煩惱習氣,但是沒有力量,遇到更大對境的時候根本不頂用。這都是因爲力量不夠。

  思維是你把每一段、每一句真正的含義、精華都掌握了,然後再叁地思考,就會越來越明白。越明白,信心會越堅定,越有力量。有的人不會思維,先把詞句背下來,然後再去思考,不用這樣。每一句、每一段都有它的重點和精華,要抓重點,抓精華,然後再去反複地思考。這是一種禅定,讓自己的心專注。什麼叫禅,什麼叫定?禅是專注,定是不散亂。禅定是能將注意力放在一個正念上,一個正見上,一個正確的道理上不散亂。

  修是一點一滴地去體會,去感受,然後落實到生活中、工作中。我給你們講過,萬事萬物都在給你表法,都在給你機會,都不離佛講的這些道理。在任何境界當中都能體會得到,都能感受得到,這才是修慧,才是自己內心深處真正的智慧,才是有力量的。

  力量不夠,這是我們的現狀。自己覺得好像修得很不錯,其實什麼也不是。很多人連基本的聞慧都沒有生起。有的人有一點點,就自認爲已經很好了,別人也認爲很好,但只達到了聞慧,根本達不到思慧和修慧。加行的每一段落都不離聞思修,對每一個道理都有甚深的體會和感受的時候,才是圓滿。在每一個段落中,真正生起修慧的時候,才是成功了。

  現在大家的狀態是:偶爾看一看,看一兩遍就覺得自己有修行了,明白了。其實根本沒有明白。“我怎麼沒明白啊?我明明知道這些道理,不僅是知道,還能給別人講,滔滔不絕啊!”這不一定是懂。印度的大德高僧那若巴,精通經、律、論叁藏,可以說精通一切佛法。他在布紮瑪希拉寺擔任守護北門的班智達時,智慧空行母告訴他:“你只是精通詞句而並沒有通達意義,所以仍然需要依止上師。”于是尊者便遵照空行母的授記,曆盡千辛萬苦而依止帝洛巴尊者。

  即使能懂、能講,也不一定是精通。還沒有生起修慧的時候,這些都是別人的東西,是佛的智慧,不是自己的智慧。自己能用心去體會的時候,佛的智慧才能變成自己的智慧。

  我們還是修行不夠,聞思不夠。其實我們現在聞思的內容並不多,只要掌握了四外加行、五內加行的內容,一切就都掌握了。這是曆代上師們給我們做好的飯,修好的路,這些缺一不可,給我們安排得都恰到好處,沒有必要掌握更多,有這些就可以了。

  宗喀巴大師的《叁主要道論》裏講了諸法最重點的地方,講了我們修行必須掌握的叁個要義:第一個是出離心,第二個是菩提心,第叁個是般若空性智慧。四外加行、五內加行就是修這叁種要義的方法。無論是出離心、菩提心,還是證悟空性的智慧,都是通過正確的方法修出來的,不可能隨隨便便就有,不可能想有就有。

  我們都要修這些,而且還要有方法。修出離心的方法是四外加行,對人身難得、壽命無常、輪回過患、因果不虛這些道理有甚深的體會與感受。真正精通了,真正修好了這些,才會生起真正的出離心;然後通過皈依,通過慈悲心的學修,一定能産生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;最後通過消業積福,通過上師的竅訣,一定能證悟大圓滿。

  從一地到十地,般若空性智慧在不同的層次有不同的智慧;大圓滿是十一地,就是佛地、佛果,佛的智慧是最究竟、最圓滿的智慧。這些般若空性智慧必須通過修行才能證得,通過邏輯推理、分析是無法能夠證得的。即使你的邏輯推理再好,也只能成就比量的境界,不可能現量證悟。那怎麼辦?佛在經中、續中都講過,只能消業、積福,業障消得差不多了,福報積得差不多了,對上師生起了無比的信心,獲得了上師加持的時候,通過上師的竅訣,立即就能契入佛的境界,這叫大圓滿。

  大圓滿的立斷法和頓超法,是立即、頓時,當下成就、圓滿的一種方法,沒有過程。真正的大圓滿正行是無可修、無可證——沒有什麼可修的,也沒有什麼可證的。爲什麼這樣說?它是山頂,已經到達頂端了,再也無處可去了。如果還想往前走,只能返回來,但那是錯誤的。《大圓滿願文》裏講:“尋覓修行自己徒勞因,緣法修習延誤入樊籠。”這些都是過錯。爲什麼?那是圓滿,那是佛的境界,那是山頂。大圓滿正行和禅宗的境界差不多,沒有可修的,那是最高的境界,不是修行的方法。

  加行才是修行的方法,加行是通向大圓滿的唯一之路。我們現在在山腳下,想要爬到山頂,就要修加行。整個爬山的過程要過叁個關:首先是出離心;然後是菩提心;最後是般若空性智慧。我們靠修加行,一定能生起出離心、菩提心、般若空性智慧,最後獲得大圓滿的智慧。我們通過修加行,完全能夠獲得佛果,到達彼岸。

  所以我講,八萬四千法門都在加行裏,我們要認真學修加行,別的學不學、念不念都可以。“法門無量誓願學”,雖然我們發願的時候說,但不是每個法門都要學。一通一切通,精通了一個法門等于精通了一切法門,通達了一個法門等于通達了一切法門,成就了一個法門等于成就了一切法門。所以,如果你把加行修好了,就等于修好了所有的法門,因爲所有的法都在這裏,沒有必要再去學其他的。但是人都愛執著、愛分別,放不下,其實沒有必要,都一樣。

  密宗裏講的本師、本尊是什麼意思呢?本師就是你的根本上師,你要把他當作所有上師的總體,他是根。所有的具德上師都是一體的,都是他的幻化和遊舞,你恭敬他就等于恭敬所有的上師。本尊是與你有緣的佛,也是諸佛的總集,所有的佛菩薩、空行護法,都是從他那裏幻化的。所以說根本上師是“根”,本尊是“本”,“根本”就是主要的,都要歸到他那裏。

  比如,無論你修、念哪位本尊,最後都要歸到自己的本尊那裏,你修哪個都一樣,都是他的幻化。比如你的本尊是金剛薩垛佛,但是你現在念阿彌陀佛,實際上阿彌陀佛也是金剛薩垛佛的化身,你念的也是金剛薩垛佛。你念本尊金剛薩垛佛的時候,也就是念了阿彌陀佛,念了蓮花生大士,念了觀音菩薩。爲什麼?因爲他是叁世諸佛之總體,所以就叫本尊。如果你沒有這麼高的見解,沒有這麼高的修行,你根本就沒有本尊,就沒有根本上師。若是你能將一個當成一切,將一切歸爲一個,這樣學修,那也是有根本上師,也有本尊了。

  其實都是一樣的,一是一切,一切也是一,都是一體的。所有的具德上師都是一體的,所有的本尊都是一體的。如果擔心,“我今天只念了蓮花生大士和金剛薩垛佛,沒念觀音菩薩和阿彌陀佛,怕他們兩位不高興。”然後就去念,這是分別,沒有必要。

  我們講金剛薩垛佛的時候,說他是叁世諸佛的總體,是一切壇城的主尊;講蓮花生大士的時候,依然說他是叁世諸佛的總體,一切本尊的總集,一切壇城的主尊;講阿彌陀佛的時候也是如此。到底誰是主尊?到底誰是總體?可以說都是主尊,都是總體。那爲什麼化現那麼多尊佛呢?是根據衆生的因緣意樂而化現的。有的衆生喜歡阿彌陀佛,有的衆生喜歡蓮花生大士,有的衆生喜歡金剛薩垛佛。對你來說,你喜歡金剛薩垛佛,他就是主尊,其他的佛都是他的幻化,都可以歸到他那裏。

  無論是幻化還是總集,也都是緣起性空的一種作用。諸法的本性是空,所以怎麼都可以。兩個次第是這…

《關于破瓦法的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