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關于八關齋戒的開示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心的基礎上受持的戒,最起碼也是爲了自己的解脫。比如說我們受持不殺生的戒了,這不一定是別解脫戒。如果在你的相續中沒有出離心,不是爲了脫離輪回而受持戒律,而是爲了人天福報之類的種種目的,你受持居士五戒、沙彌戒、比丘戒、比丘尼戒,這就是一般的戒律,而不是別解脫戒。

  殺盜淫妄酒這五條戒律,是佛陀對弟子們最起碼的要求,這五條都是根本戒。與八關齋戒不同,受持居士五戒所能得到的戒體是一生一世的。

  一、不殺生

  居士五戒的第一條是不殺生,主要指的是不殺害人的生命。殺害其他衆生也犯戒,也有嚴重的罪過,但是不犯根本戒。人與其他衆生不一樣,得到了人身才有解脫的機會,你斷滅了他解脫的機會,這個罪過特別嚴重。不僅在佛法中殺人是犯根本戒的,從世間法的角度來講,殺人也是很重的罪。

  犯根本戒要具備四個條件:對境、思想、行爲和結果。

  1、對境:犯殺生根本戒的對境是人。所有的人,老人、少兒、嬰兒、胎兒都包括在內了。

  2、思想:分爲觀念和動機。如果想殺害張叁,結果誤殺了李四,這是觀念上的錯亂,雖然也犯戒,但是不犯根本戒。然後是動機,要有故意殺害他人生命的動機,才算犯根本戒。無意當中把人嚇死了,或者不小心把人打死了,這就不具備殺人的動機,所以不犯根本戒。

  3、行爲:不管是自己動手殺、讓別人殺,還是通過念咒、神通等一切殺人的手段,都是行爲。

  4、結果:有了行爲以後,他確實死亡了,才算犯根本戒。如果他沒有死亡,則不犯根本戒。

  這四個條件是一個界限,超越了這個界限才犯根本戒。所以,根本戒不是很容易犯的。犯了根本戒,相續中的戒體就消失了,要重新受戒。如果犯了其他的支分戒或相似戒,也有罪過,但相續中的戒體還存在,所以不需要重新受戒。

  當然,殺害任何衆生的生命都是不應該的。我們行善斷惡,斷十種惡業,首先就是斷殺生。我們受八關齋戒的時候,殺害任何一個生命都犯根本戒。居士五戒中,犯根本戒的對境主要強調的是人的生命,殺害蚊子、蒼蠅等其他生命也有罪過,也要感受惡報,但是不犯根本戒。

  在別解脫戒中,任何時候都不允許殺害人的生命。但是,大乘佛法是饒益衆生的,在沒有自私自利的前提下,如果不殺他,他就會對衆生造成很大的傷害;如果殺了他對衆生有益,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殺人。小乘佛法主要強調形式和表面,而大乘佛法完全看發心和動機。發心動機是善,一切行爲都是善行;發心動機是惡,一切行爲都是惡行,任何時候都一樣。

  二、不偷盜

  居士五戒的第二條是不偷盜。犯偷盜的根本戒,也要具足對境、動機、行爲和結果這四個條件。

  1、對境:所有權完全屬于別人,與自己沒有任何關系,自己與他人之間沒有任何糾紛的財物(飲食、日常用品等物品也包括在內),並且一次所偷的東西價值超過兩元。偷兩元以下的東西也有罪過,但是不犯根本戒。國家的、單位的財産也是一樣,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拿走國家、單位的財物,或者亂花亂用公家的財物,都是偷盜。

  2、思想:分爲觀念和動機。觀念不能有錯亂,想偷的東西和實際偷到的東西要一致。想偷錢,結果拿到的是衣服,這是觀念上的錯亂,不犯根本戒。還要有動機,如果沒有偷盜的動機也犯戒,但不犯根本戒。

  3、行爲:采取何種方法都一樣,無論是自己偷還是指使他人偷,無論是明著搶還是暗地偷,無論是通過念咒還是用神通得到,都是偷盜的行爲。

  4、結果:最終得到這個東西了,心裏也知道偷到了,在相續中有這個想法的時候就犯根本戒了。

  在現今社會,占用、浪費、揮霍公家和單位財物的現象非常普遍,其實這個罪過特別嚴重,因爲這都是消耗自己的福報。有的人覺得這是別人的、老板的、國家的,就不珍惜了,殊不知你有這樣的機會,是你自己積來的福報。但是衆生愚癡迷惑,沒有智慧,不懂這些道理,以爲占了便宜,實際上是損害了自己。

  珍惜財物,節約資源,就算是一個普通的好人也能做到,更不用說我們這些學佛的人了。在任何地方都不應該亂花亂用,比如在壇城,這些水電等等,你認爲是別人的,實際上這都是十方衆生供養上師叁寶的財物。浪費壇城的財物,福報消耗得特別快。

  叁、不邪淫

  居士五戒的第叁條是不邪淫。大概地說,邪淫就是與夫妻以外的人發生不淨行爲,但是詳細地講起來有很多。

  1、非人。與家族七代之內的親屬有不淨行爲是邪淫;與父母兄弟姐妹、僧尼有不淨的行爲屬于邪淫;與別人已經付了錢財的人,或未成年的少男少女有不淨的行爲也是邪淫。這是在對境上的要求。

  2、非處。在密處以外的地方,比如在口腔、肛門有不淨的行爲(包括用手)也是邪淫。

  3、非境。在父母、老師、上師、僧衆附近(能聽見、能看見的地方),在佛像、佛塔、佛經等叁寶物所在的地方有不淨的行爲都是邪淫;身上戴著佛像(包括在佩戴系解脫、加持品)做不淨的行爲也是邪淫;在人群當中(衆人聚集處),或在有光線的地方有不淨的行爲也是邪淫。這都是在環境上的要求。

  4、非時。在白天、受持齋戒日(包括佛菩薩的聖誕、成道、涅槃日)、哺乳期、妊娠期、月經期、患病期間、産婦尚未完全康複期間和傷心憂愁之時有不淨的行爲也是邪淫。

  5、非法。通過毆打、強暴等手段發生不淨的行爲也屬于邪淫。

  6、非量。一夜之內做超過五次以上的不淨行爲也是邪淫。

  以前我們可能不是很清楚,現在知道了,以後要多注意,不要隨便地犯這些戒。如果實在不方便的情況下,也可以忏悔。

  犯邪淫的根本戒,要具足四個條件:對境、思想、行爲、結果上都有要求,沒有結果不會犯根本戒。邪淫戒跟其他戒也有不同之處,其他戒強調思想、觀念上不能有錯亂,還要有動機,但是這條戒就沒有這些要求了,觀念錯沒錯都一樣,動機有沒有都一樣,只要有結果就犯戒了。

  在漢地,如果要求你們完全按照這些要求做,肯定有一定的難度,因爲夫妻之間一方信佛,一方不信佛的情況特別多,有些人不僅不信還反對、誹謗。在這樣的情況下也可以隨他的意,這並不是你自己想造這些惡業,所以不會有罪過,不會犯戒。我們都是修大乘佛法的人,大乘裏只講心,不講行爲和形式,沒有表面上的善惡,如果你的發心動機是善的,一切都是善的。

  我爲什麼在這裏講戒律?就是爲了讓大家懂得這些詳細的內容,懂了以後再看自己能不能做到,能做到就盡量做,做錯了最起碼也會忏悔。如果不懂這些道理,你連忏悔的方法都沒有,這樣造業就更嚴重了。只要你會調整心,就不會犯戒。如果你沒有做到,犯戒了,忏悔就行了,忏悔沒有什麼可難的。佛說過,兩種人可以成就,一種是不犯戒的人,一種是犯戒以後會忏悔的人。如果犯戒了還不忏悔,那你是相信因果的人嗎?是相信輪回的人嗎?是想解脫的人嗎?

  四、不妄語

  居士五戒的第四條是不妄語。妄語可分爲普通妄語、大妄語、聖人法妄語(上人法妄語)。聖人法妄語不屬于一般凡夫人的境界,比如說“我看見天堂了”,“我去地獄了”,“我看見佛了”,“我看見魔了”這些,超越了凡夫的思想境界,打這樣的妄語才算犯根本戒。打一般的妄語也有罪過,但是不犯根本戒。

  妄語的根本戒在對境、思想、行爲、結果上也有一定的要求。

  1、對境:妄語的對境是人,其他非人或動物不算。如果跟精神有問題的人說謊,不算犯根本戒;如果跟精神正常的人說謊話,因爲他能聽懂你的意思,就算犯根本戒。

  2、思想:動機是爲了欺騙他人而說的,沒有神通說有神通,沒有看見佛說看見佛了,沒有看見魔說看見魔了,就犯戒了。自己真正有神通了,無意當中說了這些不犯戒。然後是觀念,你想說的是“我看見佛了”,但說出來的是“我看見魔了”,這是觀念上的錯亂也犯戒,但是不犯根本戒。

  3、行爲:行爲是采取某種方法讓他人知道。是親自說、通過別人說,還是打電話、發信息說,都一樣犯戒。

  4、結果:結果是對方聽到了、聽懂了。對方相信不相信都沒有關系,只要對方聽見了而且聽懂了你的意思,就犯根本戒了。如果對方沒有聽見或沒有聽懂,也犯戒,但不犯根本戒。

  其實打任何的妄語都有罪過,都會犯戒,但是犯根本戒必須具足這四個條件。

  五、不飲酒

  居士五戒的第五條是不飲酒。在對境上,任何酒都一樣,只要是能讓人喝醉的東西,喝了就犯戒;在思想上,動機、觀念都要有;在行爲和結果上,喝了並且咽下去了,就犯根本戒,如果只是漱漱口、消消毒,不犯根本戒。

  人喝酒以後很容易喪失意志,很容易放逸,還會犯其他的戒,所以佛對酒的要求特別嚴。作爲佛弟子,任何時候都不允許飲酒。但我們是修大乘佛法的人,要看發心,只要是爲了衆生、爲了叁寶,怎麼做都行。

  我們這裏有很多做生意的人,出于業務上的需要,經常會有應酬,這就要觀察自己的發心與動機。你是爲了什麼做生意賺錢的?如果發心動機是善,是爲了弘揚佛法、救度衆生,是爲了對社會做貢獻而做生意賺錢,這就是大乘修行者、大菩薩的行爲,你飲酒不會有罪過,不會犯戒。如果完全是自私自利,不可能有允許飲酒的時候。

  大家都要好好地學一學,學明白了,考慮好了再來受戒。受戒的時候,受一條戒也行,因爲你是居士啊,不受居士戒怎麼當居士?當居士就應該受持居士戒。酒戒是所有戒的基礎,如果不受酒戒,受其他的戒也不能成爲完整的戒。酒戒是必須要受的,受這一條戒叫一戒居士,在此基礎上,再受一條戒叫二戒居士,受叁條戒叫多戒居士,受四條戒也是多戒居士,能受五條戒是最好的,是圓滿居士。你們要根據自己的條件和修行程度…

《關于八關齋戒的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