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如何功德圓滿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咕咕”地叫,小雞們就一窩蜂地跑過去吃,母雞自己是不吃的。母雞就是在無我地奉獻,那一刻它就是佛啊!你們以爲佛只在我們人中間嗎?其他道裏面也有佛存在。我們在電視或者網絡上看到過很多動物救動物,或者動物救助人的感人事件,動物在救動物或者救人的那一刻,它就是佛菩薩!動物也有佛性,在它的佛性顯現出來的那一刻,它就是佛了。爲什麼我們要學佛呢?何謂學佛?我曾經講過,學佛就是學佛的智慧,學佛的品德,學佛的奉獻精神、忘我的精神,就是以佛的標准來要求自己。如果你不學佛,你的人性就跑出來了,表現出來的就是貪婪、自私、嫉妒、怨恨。而我們每天都在學佛,我們的佛性就出來了,表現出來的就是慈悲、奉獻、無我。我問一問東華寺的出家人,包括常住居士,有誰誦過或者經常誦《普賢行願品》?舉手看一看。

  一個出家人沒有誦過《普賢行願品》,沒有經常誦《普賢行願品》,並按行願品所說的去做,就不配做一個出家人,不配做一個學佛的人。每一個佛子、每一個學佛的人都應該按普賢菩薩所說的那樣去行願。你一輩子誦《行願品》,按照《行願品》所說的去做,你的功德自然會圓滿,你自然就成就了。

  現在有兩種人:一種人只誦經典,不按經典所說的去做;另一種人也誦經典,也按經典所說的去做。只有後者才會功德圓滿,才會成就。只誦經典,不按經典所要求的去做,是不可能圓滿的。比如《普賢菩薩行願品》最後的十大願王:禮敬諸佛、稱贊如來、廣修供養……你天天背誦,是不是也天天按這樣去做了呢?所謂“稱贊如來”,這個如來指的是你身邊的每一個人。“廣修供養”是把身邊的每一個人都當作供養的對象。可是我們都喜歡舍近求遠,到處去拜訪明師,追尋明師。實際上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可以作我們的明師,每一個人身上都有美好的品質,只要他具備的優點我們不具備,僅此一點,他就可以作我們的明師!

  問問我們自己,以我們目前這種修行的力度和進度,要累積多久,我們的功德才會圓滿?你沒有付出過,哪裏來的功德?我不是經常問大家:你的存在讓多少人受益了?你給多少人帶來了好處?既然你沒有給大家帶來好處,你哪裏來的功德呢?你自己都沒有受益,怎麼會有力量給別人呢?我們每天都在渴望這個,渴望那個,從來都沒有滿足過,當然也就沒有力量給別人。就如同你小時候從來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愛,長大後你也不會愛別人。即便結了婚,生了孩子,你也沒有把愛給你的家人。因爲你從來就沒有得到過愛,不知道什麼是愛,根本不會愛,所以你也沒有辦法給別人愛。

  今天你們學佛也一樣,盡管你們因爲把萬行當作明師而來到這裏,但是萬行也沒有讓你們得到多大好處,也沒有讓你們受益。所以你們也沒有辦法爲衆生作奉獻,而是每天都向衆生索取。有時候索取不到自己想要的就起煩惱了。實際上我們要想向對方索取什麼,我們先要爲對方奉獻什麼。我們不是都想成佛嗎?既然如此,我們就先給佛作奉獻,只要你敢不停地爲佛作奉獻,最後你就會功德圓滿,你就是佛。

  今天和大家談到一個問題:爲什麼釋迦摩尼佛在山上開悟得道以後要下山弘法?難道真的是因爲幾個天人祈請他,他就下山弘法嗎?他下山弘法是因爲天人祈請的緣故嗎?

  答:在他成佛之前,是衆生先成就了他,所以成佛以後他要下山回報衆生。

  答:因爲他證得了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,衆生本是一體,衆生也是他的一部分。

  答:佛祖不希望僅僅他一個證得宇宙人生的真相,他想把這些真理實相奉獻給所有的衆生。

  答:圓滿衆生就是圓滿自己。

  答:是衆生成就了佛,不是佛成就了衆生。

  答:要想果位圓滿就必須服務衆生,否則果位不會圓滿。

  師:爲什麼我們今天還記得雷鋒呢?

  答:因爲他無私奉獻,讓大家受益了。

  師:爲什麼我們今天還記得佛呢?

  答:因爲佛成道,讓我們受益了。

  師:佛讓我們得到好處了嗎?是佛讓你們得到好處了,還是萬行讓你們得到好處了?

  答:都有。

  師:佛給你什麼好處了?

  答: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理。

  師:什麼是宇宙人生的真理?

  答:就是要了脫生死。

  師:呵呵,佛還沒有萬行讓你受益的多!

  答:師父讓我們受益的更多。

  師:所以我說我們學佛的人都是舍近求遠。佛真的讓你受益了嗎?是佛讓你受益了,還是你的父母讓你受益了?還是你身邊的朋友讓你受益了?還是你的師父讓你受益了?

  答:都有。

  答:是師父讓我們受益了。

  師:佛沒有讓我受益,我的師父讓我受益了。如果把釋迦摩尼佛和我的師父擺在一起讓我選擇,我會選擇我的師父,不會選擇釋迦摩尼佛。因爲我沒有從釋迦摩尼佛那裏得到好處,我從我師父那裏得到好處了。所以我心目中的釋迦摩尼佛就是我的師父。爲什麼我們今天還認可雷鋒呢?因爲很多人從他那裏受益了。就如同我們今天認可佛祖一樣,我們從佛祖座下受益了,他開啓了我們的智慧,指明了我們的人生方向,糾正了我們的心態,所以我們才感恩佛祖,才念念不忘佛祖。誰讓我們受益,我們就認可誰。你們說凡夫是不是這樣的思想和心態?

  答:是。

  師:誰讓我們受益,我們就認可誰。你沒有讓我們受益,我們怎麼會認可你呢?所以古人告訴我們,要想得到衆生的認可,要想活在衆生的心中,就必須在衆生身上做滿功德。離開了衆生就沒有功德可做,我們也就不可能活在衆生的心中。釋迦摩尼佛開悟了,他開什麼悟呢?——我不能一直坐在山上不下山啊。坐在山上我是受益了,但是我受益有什麼用呢?在衆生心目中我是個“死”人啊。我要下山讓芸芸衆生受益,才會活在衆生的心目中,我才不會死。否則我活著也是一個死了的人,一個死了的佛。

  佛祖爲什麼要下山?他必須下山。因爲他認識到一個很嚴重的問題:他已經“死”了六年了,這六年他已經是一個“死”人,再不下山,大家已經把他遺忘了,世間上根本就沒悉達多這個人了。所以他下山了。從他下山的那一天開始,他就馬不停蹄地四處奔走講法,一直到現在他還活著,剛才我還聽到他托缽的腳步聲,剛才我還聽到他在講《金剛經》呢!你們聽到沒有啊?

  答:聽到了,釋迦摩尼佛無處不在!

  師:剛才我們聽到的十大願王,不就是釋迦摩尼佛在講法嗎?我們天天背十大願王,不就是釋迦摩尼佛的聲音嗎?我們每天在背誦釋迦摩尼佛的話,就等于釋迦摩尼佛在對我們說法,他的聲音不就在我們耳邊嗎?他不就活在我們心中嗎?如果我們按十大願王去做,不就等于他在教導我們嗎?學佛真的很簡單!正因爲太簡單了,我們反而把它想複雜了,明明是很容易做的事,我們把它想成是很難做的!

  前段時間天那麼熱,寫功德瓦的那幾個人中午也不休息。中午哪裏會有人來寫功德瓦呢?而且也沒有人監督他們,爲什麼他們不去睡午覺,我們都知道要睡午覺呢?這就是責任心的問題,這就是品德的問題,這就是境界的差別。她們認爲:我來到東華寺,就要爲東華寺做事,就要爲東華寺出力。一個人的能力可以鍛煉出來,一個人的境界也可以培養出來。但是如果你不去鍛煉,不去培養,你的能力、你的境界永遠都不會提升。就像這幾天我天天都把知客師罵一頓,罵完以後他也不起煩惱,他的承受力就變大了。要是我罵其他人一句,他早就煩惱得睡不著覺,內心開始敵視你了!

  實際上我們要成就自己,真的需要一些逆緣。既然是逆緣成就了我們,我們就不應該把它當作逆緣來看,而應該感恩它。因爲受益的是我們自己,爲什麼我們不感恩它呢?如果沒有對方作鏡子,我們是看不清自己的。昨天中午我們在會客室聊到東華寺的現狀問題,常住的出家人和居士中都存在一個現象,就是住久了以後不知道自己是誰了。剛來的時候,爲人處事還很謙虛謹慎。時間一久就忘我了,忘掉自己是誰了,忘掉自己幾斤幾兩了,忘掉自己在幹什麼了!這種忘我的人,你不覺得可怕嗎?你怎麼敢跟他交朋友,怎麼敢跟他共事呢?一個人做事小心、謹慎、穩重不可怕,可怕的是什麼?什麼樣的人可怕?你們說一說。

  答:忘乎所以。

  師:對,忘乎所以的人最可怕!他忘掉了自己是誰,開始張牙舞爪,放縱自己。這樣的人是很可怕的,可怕到我們不敢接近他,不敢跟他說話。謙虛、謹慎、低調、內斂,這樣的人我們跟他共事交友會感覺到安全,知道跟他在一起不會出問題。另外一種人張揚、忘我,不知道自己是誰,我們怎麼敢跟他打交道呢?什麼話都不敢跟他說,什麼事都不敢跟他共。他是一個忘我的人,你看到他身上的缺點,很真誠地跟他說,他就受不了,就敵視你。爲什麼他的承受力這麼小,人家指出他的缺點希望他改正,他心裏會那麼不舒服,那麼不愉快,會那麼惱火,那麼敵視甚至怨恨人家呢?他又不是汙蔑你,陷害你,爲什麼你會惱他的火呢?就算他汙蔑你,陷害你,這不正是檢驗你的承受力、你的心態最好的時機嗎?況且他還不是汙蔑你,只是指出你的缺點,說你心量小、自私。如果你認爲你沒有這些問題,爲什麼你會煩惱呢?如果你有,你也不應該煩惱,而是應該馬上改正。我們通常說“有則改之,無則加勉”,你生什麼煩惱呢?就算你被冤枉了,你是個學佛的人,你是相信因果的,別人冤枉了你,說明你前世欠人家的,你也冤枉過別人,你應該想:前世我也冤枉過他,現在他冤枉我,幫我把業障消掉了,我應該感恩他。這才是相信因果的表現。

  爲什麼別人說話,很多人都相信;你說話,別人都不相信呢?你應該好好問問自己爲什麼會這樣。根本原因還是你自己的德性不夠,你過去沒有廣結善緣,現在即便叫人家做好事,跟人家說:“學佛好啊,能幫你消業障,開智慧啊……”人家也不相信你的話。因爲你…

《如何功德圓滿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德不配位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