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咕咕”地叫,小鸡们就一窝蜂地跑过去吃,母鸡自己是不吃的。母鸡就是在无我地奉献,那一刻它就是佛啊!你们以为佛只在我们人中间吗?其他道里面也有佛存在。我们在电视或者网络上看到过很多动物救动物,或者动物救助人的感人事件,动物在救动物或者救人的那一刻,它就是佛菩萨!动物也有佛性,在它的佛性显现出来的那一刻,它就是佛了。为什么我们要学佛呢?何谓学佛?我曾经讲过,学佛就是学佛的智慧,学佛的品德,学佛的奉献精神、忘我的精神,就是以佛的标准来要求自己。如果你不学佛,你的人性就跑出来了,表现出来的就是贪婪、自私、嫉妒、怨恨。而我们每天都在学佛,我们的佛性就出来了,表现出来的就是慈悲、奉献、无我。我问一问东华寺的出家人,包括常住居士,有谁诵过或者经常诵《普贤行愿品》?举手看一看。
一个出家人没有诵过《普贤行愿品》,没有经常诵《普贤行愿品》,并按行愿品所说的去做,就不配做一个出家人,不配做一个学佛的人。每一个佛子、每一个学佛的人都应该按普贤菩萨所说的那样去行愿。你一辈子诵《行愿品》,按照《行愿品》所说的去做,你的功德自然会圆满,你自然就成就了。
现在有两种人:一种人只诵经典,不按经典所说的去做;另一种人也诵经典,也按经典所说的去做。只有后者才会功德圆满,才会成就。只诵经典,不按经典所要求的去做,是不可能圆满的。比如《普贤菩萨行愿品》最后的十大愿王:礼敬诸佛、称赞如来、广修供养……你天天背诵,是不是也天天按这样去做了呢?所谓“称赞如来”,这个如来指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。“广修供养”是把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当作供养的对象。可是我们都喜欢舍近求远,到处去拜访明师,追寻明师。实际上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作我们的明师,每一个人身上都有美好的品质,只要他具备的优点我们不具备,仅此一点,他就可以作我们的明师!
问问我们自己,以我们目前这种修行的力度和进度,要累积多久,我们的功德才会圆满?你没有付出过,哪里来的功德?我不是经常问大家:你的存在让多少人受益了?你给多少人带来了好处?既然你没有给大家带来好处,你哪里来的功德呢?你自己都没有受益,怎么会有力量给别人呢?我们每天都在渴望这个,渴望那个,从来都没有满足过,当然也就没有力量给别人。就如同你小时候从来没有得到过父母的爱,长大后你也不会爱别人。即便结了婚,生了孩子,你也没有把爱给你的家人。因为你从来就没有得到过爱,不知道什么是爱,根本不会爱,所以你也没有办法给别人爱。
今天你们学佛也一样,尽管你们因为把万行当作明师而来到这里,但是万行也没有让你们得到多大好处,也没有让你们受益。所以你们也没有办法为众生作奉献,而是每天都向众生索取。有时候索取不到自己想要的就起烦恼了。实际上我们要想向对方索取什么,我们先要为对方奉献什么。我们不是都想成佛吗?既然如此,我们就先给佛作奉献,只要你敢不停地为佛作奉献,最后你就会功德圆满,你就是佛。
今天和大家谈到一个问题:为什么释迦摩尼佛在山上开悟得道以后要下山弘法?难道真的是因为几个天人祈请他,他就下山弘法吗?他下山弘法是因为天人祈请的缘故吗?
答:在他成佛之前,是众生先成就了他,所以成佛以后他要下山回报众生。
答:因为他证得了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,众生本是一体,众生也是他的一部分。
答:佛祖不希望仅仅他一个证得宇宙人生的真相,他想把这些真理实相奉献给所有的众生。
答:圆满众生就是圆满自己。
答:是众生成就了佛,不是佛成就了众生。
答:要想果位圆满就必须服务众生,否则果位不会圆满。
师: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记得雷锋呢?
答:因为他无私奉献,让大家受益了。
师: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记得佛呢?
答:因为佛成道,让我们受益了。
师:佛让我们得到好处了吗?是佛让你们得到好处了,还是万行让你们得到好处了?
答:都有。
师:佛给你什么好处了?
答: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理。
师:什么是宇宙人生的真理?
答:就是要了脱生死。
师:呵呵,佛还没有万行让你受益的多!
答:师父让我们受益的更多。
师:所以我说我们学佛的人都是舍近求远。佛真的让你受益了吗?是佛让你受益了,还是你的父母让你受益了?还是你身边的朋友让你受益了?还是你的师父让你受益了?
答:都有。
答:是师父让我们受益了。
师:佛没有让我受益,我的师父让我受益了。如果把释迦摩尼佛和我的师父摆在一起让我选择,我会选择我的师父,不会选择释迦摩尼佛。因为我没有从释迦摩尼佛那里得到好处,我从我师父那里得到好处了。所以我心目中的释迦摩尼佛就是我的师父。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认可雷锋呢?因为很多人从他那里受益了。就如同我们今天认可佛祖一样,我们从佛祖座下受益了,他开启了我们的智慧,指明了我们的人生方向,纠正了我们的心态,所以我们才感恩佛祖,才念念不忘佛祖。谁让我们受益,我们就认可谁。你们说凡夫是不是这样的思想和心态?
答:是。
师:谁让我们受益,我们就认可谁。你没有让我们受益,我们怎么会认可你呢?所以古人告诉我们,要想得到众生的认可,要想活在众生的心中,就必须在众生身上做满功德。离开了众生就没有功德可做,我们也就不可能活在众生的心中。释迦摩尼佛开悟了,他开什么悟呢?——我不能一直坐在山上不下山啊。坐在山上我是受益了,但是我受益有什么用呢?在众生心目中我是个“死”人啊。我要下山让芸芸众生受益,才会活在众生的心目中,我才不会死。否则我活着也是一个死了的人,一个死了的佛。
佛祖为什么要下山?他必须下山。因为他认识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:他已经“死”了六年了,这六年他已经是一个“死”人,再不下山,大家已经把他遗忘了,世间上根本就没悉达多这个人了。所以他下山了。从他下山的那一天开始,他就马不停蹄地四处奔走讲法,一直到现在他还活着,刚才我还听到他托钵的脚步声,刚才我还听到他在讲《金刚经》呢!你们听到没有啊?
答:听到了,释迦摩尼佛无处不在!
师:刚才我们听到的十大愿王,不就是释迦摩尼佛在讲法吗?我们天天背十大愿王,不就是释迦摩尼佛的声音吗?我们每天在背诵释迦摩尼佛的话,就等于释迦摩尼佛在对我们说法,他的声音不就在我们耳边吗?他不就活在我们心中吗?如果我们按十大愿王去做,不就等于他在教导我们吗?学佛真的很简单!正因为太简单了,我们反而把它想复杂了,明明是很容易做的事,我们把它想成是很难做的!
前段时间天那么热,写功德瓦的那几个人中午也不休息。中午哪里会有人来写功德瓦呢?而且也没有人监督他们,为什么他们不去睡午觉,我们都知道要睡午觉呢?这就是责任心的问题,这就是品德的问题,这就是境界的差别。她们认为:我来到东华寺,就要为东华寺做事,就要为东华寺出力。一个人的能力可以锻炼出来,一个人的境界也可以培养出来。但是如果你不去锻炼,不去培养,你的能力、你的境界永远都不会提升。就像这几天我天天都把知客师骂一顿,骂完以后他也不起烦恼,他的承受力就变大了。要是我骂其他人一句,他早就烦恼得睡不着觉,内心开始敌视你了!
实际上我们要成就自己,真的需要一些逆缘。既然是逆缘成就了我们,我们就不应该把它当作逆缘来看,而应该感恩它。因为受益的是我们自己,为什么我们不感恩它呢?如果没有对方作镜子,我们是看不清自己的。昨天中午我们在会客室聊到东华寺的现状问题,常住的出家人和居士中都存在一个现象,就是住久了以后不知道自己是谁了。刚来的时候,为人处事还很谦虚谨慎。时间一久就忘我了,忘掉自己是谁了,忘掉自己几斤几两了,忘掉自己在干什么了!这种忘我的人,你不觉得可怕吗?你怎么敢跟他交朋友,怎么敢跟他共事呢?一个人做事小心、谨慎、稳重不可怕,可怕的是什么?什么样的人可怕?你们说一说。
答:忘乎所以。
师:对,忘乎所以的人最可怕!他忘掉了自己是谁,开始张牙舞爪,放纵自己。这样的人是很可怕的,可怕到我们不敢接近他,不敢跟他说话。谦虚、谨慎、低调、内敛,这样的人我们跟他共事交友会感觉到安全,知道跟他在一起不会出问题。另外一种人张扬、忘我,不知道自己是谁,我们怎么敢跟他打交道呢?什么话都不敢跟他说,什么事都不敢跟他共。他是一个忘我的人,你看到他身上的缺点,很真诚地跟他说,他就受不了,就敌视你。为什么他的承受力这么小,人家指出他的缺点希望他改正,他心里会那么不舒服,那么不愉快,会那么恼火,那么敌视甚至怨恨人家呢?他又不是污蔑你,陷害你,为什么你会恼他的火呢?就算他污蔑你,陷害你,这不正是检验你的承受力、你的心态最好的时机吗?况且他还不是污蔑你,只是指出你的缺点,说你心量小、自私。如果你认为你没有这些问题,为什么你会烦恼呢?如果你有,你也不应该烦恼,而是应该马上改正。我们通常说“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”,你生什么烦恼呢?就算你被冤枉了,你是个学佛的人,你是相信因果的,别人冤枉了你,说明你前世欠人家的,你也冤枉过别人,你应该想:前世我也冤枉过他,现在他冤枉我,帮我把业障消掉了,我应该感恩他。这才是相信因果的表现。
为什么别人说话,很多人都相信;你说话,别人都不相信呢?你应该好好问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。根本原因还是你自己的德性不够,你过去没有广结善缘,现在即便叫人家做好事,跟人家说:“学佛好啊,能帮你消业障,开智慧啊……”人家也不相信你的话。因为你…
《如何功德圆满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