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德行天下

  德行天下

  大家靜靜地坐在這裏用心感受這座養正堂。當初我們設計養正堂的時候,爲什麼在頭頂上設計了一千盞小燈和一輪明月呢?這一千盞小燈代表了一千顆星星,這輪明月代表了我們每個人心中本來就有的那輪明月。當大家在養正堂裏把修行的基本功練好,心中的明月升起以後,就可以進入禅堂修行,也就達到我當初的預想了。

  當初建養正堂是爲了接引初學。什麼叫“養正”呢?就是在這裏培養學佛做人的正知正見的思想。大家都知道,無論有什麼理想,做什麼事,做人是第一位。人做不好,什麼事都做不成。即便做成了,也做不久。近幾年各行各業都在喊“做人是做一切的根本”,尤其商業界,大家都說“經商就是做人”。確實,經商就是經營人,先經營自己,再經營他人。無論做哪個行業都是先做人,我們當和尚也是先做人,先修人道。可以說萬事萬物都是爲人服務的,都要建立在以人爲本的基礎上,脫離了人,抛棄了人,什麼也無法存在,即便存在也沒有意義。出家人學了滿腹經綸,目的就是爲了服務衆生。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做人做事的准則呢?

  佛門裏有一個做人的基本准則,就是遵循五戒十善。出家人和學佛人把五戒十善做到位了,可以說就是成功的人。世間人做人的准則基本上也離不開佛門的五戒。要想知道一個人的德性就看他的行爲。因爲我們的言行舉止、起心動念,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,都是我們內心的顯現。如果你明白了這個道理,做人做事的時候就會輕松自如,不會犯錯誤。

  每個行業都有它的潛規則,都有它的道。道是如何體現出來的呢?是通過德體現出來。要看一個人有沒有道,就看他有沒有德。什麼是德?德又是如何體現出來的呢?一個出家人要想把德體現出來,就要把五戒十善做到位。世俗人的德則是體現在講信用,能按時完成工作,能兌現承諾,遇事能包容,有氣量,能忍讓……古人說大德以道立命,小德以術安身。這個“術”就是方法、技巧,小德之人就是以方法、技巧來安身。凡夫俗子面對功名利祿都會不擇手段,不惜一切代價地追求,見到名利都會忘掉自己的身份,忘掉自己的初衷。實際上一個人求名、求利、求功不是過,過就過在他不知道如何求,以什麼方式求,求到哪個度上。

  求名當求百世名,求利當求千秋利,求功當求萬世功。一個人要是有這種氣魄、這個心量,在他身上就會體現出不急不躁,四平八穩。可是現在的人又哪裏會想到求百世名、千秋利、萬世功呢?都是只顧眼前利益,不擇手段,不講道,不講德,只講術(手段、方法、技巧、訣竅);都是爲了短暫地安身,不講立命(思想或靈魂)。其實人生一世,到最後什麼都留不下,唯一能留下的只有思想。思想如何留下呢?就是剛才講的“大德以道立命”。

  如果每個人在每個行業、每個崗位都能遵守規則,不僅自己沒有煩惱,周圍的人也沒有煩惱,領導也沒有煩惱。爲什麼有時候我們跟有些人長期相處,卻不敢相信這個人呢?就是因爲這個人在爲人處事的時候,不按道的規則來做事,而是用術,用手段。用術只能達到當下的目的,不會得到長遠的結果。通常種一棵果樹也要兩叁年才會結果。我們要想爲人類留下一些美好的回憶,爲人類留下精神食糧,所想所做的必須符合道,符合德。因爲道的具體體現就是德。而德的具體體現是包容,是奉獻。只有培養了一顆包容的心、奉獻的心,我們才能在自己的心靈裏面建立起一座萬能的寶藏。我們常說:“量大,福大,造化大。”你想獲得多大的福報,想爲社會、爲人類作出多大貢獻,首先取決于你的心量。心量不夠,德是建立不起來的。德建立不起來,就無法入道。道和德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,它們是一體分不開的,誰離開了誰都沒有辦法起用。德以道爲體,道以德爲相。

  我們身邊並不缺有能力的人,可是爲什麼當我們碰到一些有能力的人,卻不願意和他共事,即便和他共事,心裏也會想:先和他共事把事情做成了,未必繼續與他合作,未必和他做真正的朋友呢?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有知心的朋友、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。既然如此,爲什麼我們不做一個忠誠的人、有德的人、有道的人,而喜歡用術用技巧來爲人處事呢?古人爲什麼能建立百世名、千秋利、萬世功?就是因爲他們對德對道有深刻的感悟,掌握了德與道的內涵。他們明白只有德與道才是暢通無阻的,無論什麼力量、什麼東西,遇到了德,全部被吃掉,遇上了道,全部被融化。即便短時間內靠術能取勝的,最後也要歸入道裏面。

  平時我們在爲人處事的時候,所學所用的都是一些技巧和方法。如果一個人懂得安身立命的根本就是道和德,他就不會在方法和技巧上下功夫了。在爲人處事的時候,首先要把自己的心敞開,讓對方看清楚。如果每個人都能把心打開,彼此看清對方,大家就可以直接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,這樣可以少走多少彎路,減少多少誤會啊!大到整個地球,小到人與人之間,無論對道和德是否信奉,是否會用,最終都必須歸入道和德裏面。否則,你所想所做的都行不通。

  我們看到自然界中有一個現象,就是弱肉強食,弱小的被強大的吃掉。其實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,也是符合道和德的。如果你想人爲地改變這種現狀,把弱小的保護起來,短期內會收到效果,可是從長遠來看,弱小的還是會倒下,還是會消失。凡是能在自然界中長期存在的,都是能適應自然規律的。如何才能適應自然規律呢?入了道才能適應。未入道,以何安身呢?入道的具體體現在哪裏?在德上。德又如何體現出來呢?通過包容,通過爲人服務。世間萬事萬物最終都是以爲人服務爲榮,爲其存在的價值。無論你是學什麼幹什麼的,都是以爲人服務爲榮,只有如此才能體現你存在的價值。如果你不願意拿你的所學來爲人所用,爲人服務,你的所學又怎麼會有價值,你又如何體現你存在的意義呢?

  所謂的德,主要體現在爲人服務、爲人使用上。只有當你願意爲人所用時,才能把自己的福德資糧建立起來。大家是否觀察過一個現象:世間上存在的植物或動物,哪一種被人利用得越多,它的價值越高;人越離不開它,它的價值越高。比如大米小麥被人吃得最多,所以最值錢。可能你會說它沒有黃金、翡翠值錢。可是真正能長盛不衰,永久立于世間的不是黃金,不是翡翠,而是大米、小麥,關鍵時候還是糧食管用。

  就像我們的德性一樣,可能你會說德性在這個現實社會是施展不開的,身邊的人都是用手段手腕來爲人處事,我一個人用德來爲人處事,不是會吃虧嗎?從眼前來看,你用德爲人處事可能會比別人慢半步,沒有用術的人快。但是我們中國有一句話,“誰笑到最後,誰才是勝利者”。以德爲道的人一定會笑到最後,一定能留到最後;以德爲道的人永遠不敗。除此,無論以什麼爲道,眼前或許行得通,最終都會敗下陣來。唯有德才是放之四海人皆喜之。有時候我們看一個人書讀得不多,長相平平,也沒有什麼錢財地位,可是爲什麼我們願意看他,和他打交道,和他共事,甚至願意把自己托付給他呢?就是因爲這個人有德性,身上散發出德的味道,跟他打交道很放心。

  在社會上,我們衡量一個人要看他的業績,看他對社會的貢獻。可是爲什麼很多人做了很多業績,有很大的作爲,最終卻倒下,被同行擊敗了呢?因爲他沒有德性。如果他是以德取勝,以德爲社會作了很多貢獻,不僅不會被人擊敗,還會有很多人擁護。很多人剛開始做事時,因爲急功近利,都是通過方法和訣竅取勝。如果他不能很快地轉到德上,行使德性的力量,用德來經營出世,他所建立的基業很快就會崩潰。

  世間上,大到一個國家,中到一個企業,小到一個家庭,最需要的都是德。包括我們現在的執政黨提倡和諧社會也要靠德,離開了德,不可能有真正的和諧。任何時候、任何時代都離不開德。盡管老子在《道德經》上一味地強調道,但是最終能讓人類受益的還是德。人與人之間唯有德才是最好的潤滑劑、粘合劑。人與人和睦共處,國與國和睦共處,靠的都是德。

  人的生命很短暫,就這一世而言都只有一次,要想珍惜自己的生命,活出自己的價值,下手處就是德。要想完善自己的人格,也是從德上修煉。一個人能在自己所處的人群裏立于不敗,在同行中立于不敗,關鍵因素都是德。可是當今社會處處顯現出來的都是術,在很多人身上流露出來的都是術。今天的社會讓人缺乏安全感、信任感。本來按上蒼給我們設計的大自然的運行規律,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法寶就是德和道。可是現在無論社會上,還是人與人之間,都不用這個法寶了,都是在術上用功夫。所以人心才那麼浮躁,社會才那麼動蕩,什麼都在做,什麼都做不起來,即便做起來,頃刻間又倒下了。

  當今這個時代,各行各業都出了很多大師,很多名人、明星,據有關統計,無論大師還是名人明星,他們的平均“星運”只有叁年。爲什麼他們的事業生命這麼短暫呢?因爲他們的名是以術取得,靠術炒作起來的。爲什麼佛門裏有些幾百上千年前的高僧大德讓我們那麼崇拜,至今我們仍在學習他們的精神、他們的德行、他們的思想呢?爲什麼他們到現在還活著?他們是以什麼方式建立起他們的生命力,又是以什麼樣的方式維系他們的生命力呢?他們用的還是德。

  每個年輕人都想轟轟烈烈地幹一番事業,都想受人尊重,受人崇拜,被人追隨。但這是靠炒作、運作能獲得的嗎?是靠業績能實現的嗎?業績只能讓人信服一時,但說明不了一切。古人講“立功,立言,立德”,實際上功和言在今天這個時代是很容易立起來的。但是如果一個人沒有立德,先前他所立的功和言,人一死就消失了;如果他立了德,就算他的肉體死了,他的精神、他的靈魂還會存留在世間,不會消失。可是,有的人的確立了德,但沒有立功,沒有立言,他的德也顯得蒼白無力。在某些特定…

《德行天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✿ 继续阅读 ▪ 如何功德圓滿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