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德行天下

  德行天下

  大家静静地坐在这里用心感受这座养正堂。当初我们设计养正堂的时候,为什么在头顶上设计了一千盏小灯和一轮明月呢?这一千盏小灯代表了一千颗星星,这轮明月代表了我们每个人心中本来就有的那轮明月。当大家在养正堂里把修行的基本功练好,心中的明月升起以后,就可以进入禅堂修行,也就达到我当初的预想了。

  当初建养正堂是为了接引初学。什么叫“养正”呢?就是在这里培养学佛做人的正知正见的思想。大家都知道,无论有什么理想,做什么事,做人是第一位。人做不好,什么事都做不成。即便做成了,也做不久。近几年各行各业都在喊“做人是做一切的根本”,尤其商业界,大家都说“经商就是做人”。确实,经商就是经营人,先经营自己,再经营他人。无论做哪个行业都是先做人,我们当和尚也是先做人,先修人道。可以说万事万物都是为人服务的,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,脱离了人,抛弃了人,什么也无法存在,即便存在也没有意义。出家人学了满腹经纶,目的就是为了服务众生。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做人做事的准则呢?

  佛门里有一个做人的基本准则,就是遵循五戒十善。出家人和学佛人把五戒十善做到位了,可以说就是成功的人。世间人做人的准则基本上也离不开佛门的五戒。要想知道一个人的德性就看他的行为。因为我们的言行举止、起心动念,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,都是我们内心的显现。如果你明白了这个道理,做人做事的时候就会轻松自如,不会犯错误。

  每个行业都有它的潜规则,都有它的道。道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?是通过德体现出来。要看一个人有没有道,就看他有没有德。什么是德?德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?一个出家人要想把德体现出来,就要把五戒十善做到位。世俗人的德则是体现在讲信用,能按时完成工作,能兑现承诺,遇事能包容,有气量,能忍让……古人说大德以道立命,小德以术安身。这个“术”就是方法、技巧,小德之人就是以方法、技巧来安身。凡夫俗子面对功名利禄都会不择手段,不惜一切代价地追求,见到名利都会忘掉自己的身份,忘掉自己的初衷。实际上一个人求名、求利、求功不是过,过就过在他不知道如何求,以什么方式求,求到哪个度上。

  求名当求百世名,求利当求千秋利,求功当求万世功。一个人要是有这种气魄、这个心量,在他身上就会体现出不急不躁,四平八稳。可是现在的人又哪里会想到求百世名、千秋利、万世功呢?都是只顾眼前利益,不择手段,不讲道,不讲德,只讲术(手段、方法、技巧、诀窍);都是为了短暂地安身,不讲立命(思想或灵魂)。其实人生一世,到最后什么都留不下,唯一能留下的只有思想。思想如何留下呢?就是刚才讲的“大德以道立命”。

  如果每个人在每个行业、每个岗位都能遵守规则,不仅自己没有烦恼,周围的人也没有烦恼,领导也没有烦恼。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跟有些人长期相处,却不敢相信这个人呢?就是因为这个人在为人处事的时候,不按道的规则来做事,而是用术,用手段。用术只能达到当下的目的,不会得到长远的结果。通常种一棵果树也要两三年才会结果。我们要想为人类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,为人类留下精神食粮,所想所做的必须符合道,符合德。因为道的具体体现就是德。而德的具体体现是包容,是奉献。只有培养了一颗包容的心、奉献的心,我们才能在自己的心灵里面建立起一座万能的宝藏。我们常说:“量大,福大,造化大。”你想获得多大的福报,想为社会、为人类作出多大贡献,首先取决于你的心量。心量不够,德是建立不起来的。德建立不起来,就无法入道。道和德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,它们是一体分不开的,谁离开了谁都没有办法起用。德以道为体,道以德为相。

  我们身边并不缺有能力的人,可是为什么当我们碰到一些有能力的人,却不愿意和他共事,即便和他共事,心里也会想:先和他共事把事情做成了,未必继续与他合作,未必和他做真正的朋友呢?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有知心的朋友、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。既然如此,为什么我们不做一个忠诚的人、有德的人、有道的人,而喜欢用术用技巧来为人处事呢?古人为什么能建立百世名、千秋利、万世功?就是因为他们对德对道有深刻的感悟,掌握了德与道的内涵。他们明白只有德与道才是畅通无阻的,无论什么力量、什么东西,遇到了德,全部被吃掉,遇上了道,全部被融化。即便短时间内靠术能取胜的,最后也要归入道里面。

  平时我们在为人处事的时候,所学所用的都是一些技巧和方法。如果一个人懂得安身立命的根本就是道和德,他就不会在方法和技巧上下功夫了。在为人处事的时候,首先要把自己的心敞开,让对方看清楚。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心打开,彼此看清对方,大家就可以直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,这样可以少走多少弯路,减少多少误会啊!大到整个地球,小到人与人之间,无论对道和德是否信奉,是否会用,最终都必须归入道和德里面。否则,你所想所做的都行不通。

  我们看到自然界中有一个现象,就是弱肉强食,弱小的被强大的吃掉。其实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,也是符合道和德的。如果你想人为地改变这种现状,把弱小的保护起来,短期内会收到效果,可是从长远来看,弱小的还是会倒下,还是会消失。凡是能在自然界中长期存在的,都是能适应自然规律的。如何才能适应自然规律呢?入了道才能适应。未入道,以何安身呢?入道的具体体现在哪里?在德上。德又如何体现出来呢?通过包容,通过为人服务。世间万事万物最终都是以为人服务为荣,为其存在的价值。无论你是学什么干什么的,都是以为人服务为荣,只有如此才能体现你存在的价值。如果你不愿意拿你的所学来为人所用,为人服务,你的所学又怎么会有价值,你又如何体现你存在的意义呢?

  所谓的德,主要体现在为人服务、为人使用上。只有当你愿意为人所用时,才能把自己的福德资粮建立起来。大家是否观察过一个现象:世间上存在的植物或动物,哪一种被人利用得越多,它的价值越高;人越离不开它,它的价值越高。比如大米小麦被人吃得最多,所以最值钱。可能你会说它没有黄金、翡翠值钱。可是真正能长盛不衰,永久立于世间的不是黄金,不是翡翠,而是大米、小麦,关键时候还是粮食管用。

  就像我们的德性一样,可能你会说德性在这个现实社会是施展不开的,身边的人都是用手段手腕来为人处事,我一个人用德来为人处事,不是会吃亏吗?从眼前来看,你用德为人处事可能会比别人慢半步,没有用术的人快。但是我们中国有一句话,“谁笑到最后,谁才是胜利者”。以德为道的人一定会笑到最后,一定能留到最后;以德为道的人永远不败。除此,无论以什么为道,眼前或许行得通,最终都会败下阵来。唯有德才是放之四海人皆喜之。有时候我们看一个人书读得不多,长相平平,也没有什么钱财地位,可是为什么我们愿意看他,和他打交道,和他共事,甚至愿意把自己托付给他呢?就是因为这个人有德性,身上散发出德的味道,跟他打交道很放心。

  在社会上,我们衡量一个人要看他的业绩,看他对社会的贡献。可是为什么很多人做了很多业绩,有很大的作为,最终却倒下,被同行击败了呢?因为他没有德性。如果他是以德取胜,以德为社会作了很多贡献,不仅不会被人击败,还会有很多人拥护。很多人刚开始做事时,因为急功近利,都是通过方法和诀窍取胜。如果他不能很快地转到德上,行使德性的力量,用德来经营出世,他所建立的基业很快就会崩溃。

  世间上,大到一个国家,中到一个企业,小到一个家庭,最需要的都是德。包括我们现在的执政党提倡和谐社会也要靠德,离开了德,不可能有真正的和谐。任何时候、任何时代都离不开德。尽管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上一味地强调道,但是最终能让人类受益的还是德。人与人之间唯有德才是最好的润滑剂、粘合剂。人与人和睦共处,国与国和睦共处,靠的都是德。

  人的生命很短暂,就这一世而言都只有一次,要想珍惜自己的生命,活出自己的价值,下手处就是德。要想完善自己的人格,也是从德上修炼。一个人能在自己所处的人群里立于不败,在同行中立于不败,关键因素都是德。可是当今社会处处显现出来的都是术,在很多人身上流露出来的都是术。今天的社会让人缺乏安全感、信任感。本来按上苍给我们设计的大自然的运行规律,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法宝就是德和道。可是现在无论社会上,还是人与人之间,都不用这个法宝了,都是在术上用功夫。所以人心才那么浮躁,社会才那么动荡,什么都在做,什么都做不起来,即便做起来,顷刻间又倒下了。

  当今这个时代,各行各业都出了很多大师,很多名人、明星,据有关统计,无论大师还是名人明星,他们的平均“星运”只有三年。为什么他们的事业生命这么短暂呢?因为他们的名是以术取得,靠术炒作起来的。为什么佛门里有些几百上千年前的高僧大德让我们那么崇拜,至今我们仍在学习他们的精神、他们的德行、他们的思想呢?为什么他们到现在还活着?他们是以什么方式建立起他们的生命力,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维系他们的生命力呢?他们用的还是德。

  每个年轻人都想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,都想受人尊重,受人崇拜,被人追随。但这是靠炒作、运作能获得的吗?是靠业绩能实现的吗?业绩只能让人信服一时,但说明不了一切。古人讲“立功,立言,立德”,实际上功和言在今天这个时代是很容易立起来的。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立德,先前他所立的功和言,人一死就消失了;如果他立了德,就算他的肉体死了,他的精神、他的灵魂还会存留在世间,不会消失。可是,有的人的确立了德,但没有立功,没有立言,他的德也显得苍白无力。在某些特定…

《德行天下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✿ 继续阅读 ▪ 如何功德圆满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