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有德有位

  有德有位

  這幾天翁源縣下暴雨,縣城到我們東華寺之間的線路被沖壞了,所以今天晚上估計是來不了電了。我們就點著蠟燭,坐在這裏聊一聊天吧。也很難得,平時大家都忙,尤其是今天來的居士菩薩們,平時在家裏都忙得不得了,如果不是明天浴佛節,恐怕很難有時間來,可以說居士菩薩們是百忙之中趕來參加這個浴佛節。

 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一個主題——學佛的人應該如何修福德?

  無論你是修行人還是世俗中人,要想在修行上有所成就,或在世間法上有所成就,都不能缺福德。“福”是福氣,“德”是德行、品德。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知道自己是在修福修德呢?不管你修什麼,首先你必須是一個有智慧的人。如果沒有智慧,你就不能肯定你所做的一切與修福德是相符合,還是相違背。爲什麼有些人事業做得很大很有影響力?就是因爲他有福德的緣故。一個人的福德有多大,他的事業就能做多大,修行的果位就能證多高。尤其是出家人經常講:“我們要培福報,修功德。”通過哪些方面能證明我們在修福德呢?都知道出家人是人天師表,既然是人天師表,在你身上就應該體現出福德厚重,福德感人。所以做事情不成功,你誰都不要埋怨,要埋怨自己沒有福德。如果你有德行,誰不推崇你,不認可你呢?如果你有福報,做任何事情碰到的都是順緣,而不是逆緣。相反,如果你沒有福德,只要做事,處處碰到的都是逆緣。實際上我們平時省吃儉用,包容,忍讓,這些都是修福德不可缺少的方法和途徑。

  東華寺的硬件建設已經基本完工了,可以說目前像東華寺建得這麼好、檔次這麼高的寺院,在國內外還不是很多。有些出家人和居士就是沖著東華寺的環境來的。不管你們是什麼心態留在東華寺,我都希望大家能在修福修德方面多下功夫。

  前幾天我去了東北的大連和大慶,因爲那裏有我們東華寺的和尚在開山。當地的居士說:“他們是東華寺的富二代,到我們這裏來開山,肯定會建得比東華寺還好。”爲什麼他們把從東華寺出去的和尚稱爲“富二代”呢?爲什麼東華寺出去的和尚給人這樣的感覺呢?東華寺的富裕和這些“二代”之間有什麼關系呢?古人講好兒女不用爹媽的錢。你有本事自己掙錢花,爲什麼長大了還要用爹媽的錢,甚至想盡一切辦法要爹媽的錢呢?爹媽給不給你是他們的事,作爲兒女,我們應該自己想辦法去掙錢,不應該伸手向爹媽要,或者老惦記著爹媽的那一點存款。爲什麼我們沒有讓人感覺到我們很有修行,很有德行,很艱苦樸素,很大度,很包容,很慈悲,恰恰相反,給人感覺是富二代呢?只要是你自己努力得來的東西,你都可以炫耀。可是現在很多人炫耀的都不是自己努力創造得來的,而是父母的。一個出家人給世俗人的感覺,應該是很樸素,很大度,很慈悲,很有奉獻精神,而不是富有。你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十方信徒捐贈的,都是借叁寶的力量得來的,不是你自己掙的。現在社會上一個普通工人每天累死累活,一個月只能掙兩千塊錢。我們出家人在寺廟裏究竟付出了多少?不是用自己血汗掙來的東西,我們不應該用,或者應該盡量少用。記得90年還是91年,我在廈門讀佛學院的時候,星雲大師到廈門,他住的是招待所,當時是30塊一個晚上。我想問大家:招待所和賓館最大的區別是什麼?

  答:招待所比賓館便宜、簡陋。

  師:最大的區別是招待用的是公共衛生間,而賓館的房間都有獨立的衛生間。星雲大師當時已經是我們佛門的泰鬥了,爲什麼他不住五星級賓館、四星級賓館,或者叁星級賓館,要住只有公共衛生間的招待所呢?因爲他沒有錢嗎?或者他的信徒不給他訂賓館的房間?我問問在座的出家人,你出門的時候,心中是不是有一個食宿的標准?還是信徒給你訂什麼賓館,你就住什麼賓館?可能你會說那不是我花的錢,是信徒花的錢。信徒花錢更不應該住!就是你自己花錢,你的錢也是信徒供養的,你什麼都沒有,包括你這身臭皮囊都不是你自己的,都是屬于叁寶的,你都應該將身心奉獻給叁寶,爲叁寶作貢獻,所謂的“將此身心奉塵刹”,哪有一樣東西是屬于你自己的呢?千萬不要說是信徒給你開的房。你自己花錢更不應該,你所有的一切都是叁寶的,都是常住的。

  我知道東華寺有幾個小和尚出門都是住五星級賓館,他的理由是信徒給他開的房。就是信徒給你開的五星級賓館,你也不能住,要住就住二星級賓館,或者住招待所就行了。爲什麼信徒給你開五星級賓館,你就去住呢?你憑什麼讓信徒給你開房呢?你有沒有修行,有沒有德行,有沒有爲人家服務過?就算是信徒給你開了賓館房,那也是消耗你自己的福報,你在這方面得到了,享受了,在另一方面就會失去。力量是平衡的,你這邊得,那邊就失。你認爲你花了幾百塊幾千塊開了賓館的房間,晚上睡覺燈也不關,用水的時候,水龍頭開得大大的,讓水“嘩嘩嘩”地流,你說:“我花了錢,不用電不用水劃不來。”實際上你就是花了錢,沒有用電,沒有用水,這還是屬于你的福報,它還是存在你的“賬戶”上。你只要用了,浪費了,都會從你的福報“賬戶”上扣除。不管做什麼事情,需要多少用多少,一點也不能浪費。我和頓翰兩個到東華寺以後,穿的都是十年前的衣服。但是現在東華寺有幾個小和尚一年就丟掉好幾套衣服。他認爲衣服舊了,跟不上潮流了,碰到更好的料子、更好的款式、更好的牌子,他就把舊衣服扔掉了。凡是這樣做的和尚都是尖嘴猴腮,一副窮酸相。如果他不出家,怎麼可能享受到這麼好的待遇——什麼都是信徒買了送給他呢?信徒這麼做是有福報有功德的。你接受了,如果真的需要,另當別論;如果不需要,而是出于貪心把它浪費掉了,這些都會從你的福報中扣除。現在的料子,哪一套衣服不要穿個五六年,甚至十來年?哪有真穿破的?

  來到一個好的環境,我們更應該生慚愧心:我有什麼福報,有什麼功德,付出了什麼,能吃得這麼好,住這麼好?我應該做什麼來回報這一切?我們應該利用這個環境來培福報做功德,做利益一切衆生的事。可是現在很多人都顛倒了,他是來享受這個環境,滿足自己的貪欲。一個人連基本的物質都超越不了,都不知道知足感恩,不知道珍惜節儉,他哪裏還會有內在的精神世界?哪裏還會有精神生活呢?即便是你自己通過勞動,通過能力,通過智慧掙來的錢,也不能浪費啊!比如有一種人家裏有遊泳池,他認爲:我有錢,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,遊泳池的水想換就換。沒錯,你是有錢,但是你隨意換遊泳池的水,浪費了大量的水資源,城市自來水的消耗量太大了,自來水公司相應地就要提高自來水的費用,結果窮人用水也增加了費用。如果你有錢,但知道節約用水,整個城市的用水量就不會太高,水費相應地也就不會提高。實際上很多東西之所以那麼貴,就是因爲有市場有需求。好多人不知道勤儉節約,認爲我有錢,想怎麼用就怎麼用。可是大自然的資源是有限的,只會越來越少,不會越來越多。一個人的壽命是有限的,福報也是有限的,唯獨心量可以修煉成無限。這個心量包括你的慈悲、智慧、包容等等。除非你開悟成佛了,否則你的一切都是有限的。但是開悟成佛的人更懂得節儉和珍惜,反而是凡夫俗子處處在浪費資源。

  我們今生能不能聞到正法,能不能遇到明師,能不能開悟,都取決于我們福德的深淺。所以無論你是不是修行人,培福修德是一輩子都不能放松的,時刻都要培養自己的福德。無論到哪裏,有事就做事,沒事就好好待在一個角落裏默默地誦經、學習,看住自己的起心動念。一個人如果真的有福德,到任何地方都會得到重用。有些人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。如果你真的有才華,難道會久居人下,不被人發現嗎?也許你真的有一點才華,但是你的德行不夠,誰都不會重用你。一個人能讓人家用,而且用到放心踏實,說明他的福德深厚,這也是他的成功。爲什麼有一種人到一個地方,雖然領導也在用他,但處處看著他,提防他,提醒他呢?那說明他的福德不夠,德不配位,讓領導不放心。

  所以到一個地方,不需要急于表現自己的能力,只要用心把事情做好了,大家自然看得見。一個人有沒有智慧,有沒有德行,就看他做的事。智慧德行不是靠嘴巴說的,是看你的所作所爲。到了一個新的環境,領導不信任你,你不要抱怨。你要抱怨,就怨自己的福德不夠,無法讓人家信任你,認可你。實際上我們到一個地方,人家認可我們,是通過我們做事讓人家感覺到我們很認真很踏實,對工作盡職盡責,處處爲領導考慮。只有通過事情才能讓我們的德行和智慧展現出來。不是初到一個地方就希望領導信任你。你剛來,從沒跟領導打過交道,從沒給領導做過事,就要求領導信任你,除非這個領導腦袋進水了!認可和信任是建立在多年共事、磨合的基礎上,通過事實來證明的。你這個人有智慧,做事有始有終,能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,彼此之間自然就建立了信任和依賴的關系。無論你想給對方傳遞什麼信息,都是通過做事來傳遞,而不是空口說白話。

  我們東華寺有幾個出家人非常優秀,爲寺廟買東西從來不報銷,要求他報,他也不報。他認爲:我人都出家了,我所有的一切都是寺廟給的,爲寺廟買點東西還報什麼呢?還有幾個出家人把好幾年的收入全部捐給了東華寺。他認爲:這就是我的家了,我還要錢幹什麼?我並不要求出家人這麼做,但是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成本,都要爲自己負責,也要爲他人負責,尤其是要爲自己的信仰負責。實際上當初我們學佛、出家,並沒有人要求我們或強迫我們這麼做,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,甚至好多人是自己強烈要求師父爲他剃度的。可是爲什麼當我們滿了願出了家以後,我們的行爲方式、爲人准則又不符合出家人的准則呢?社會上的人見不到佛菩薩,會通過我們出家人的言行舉止來猜測佛菩薩,所以…

《有德有位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