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善惡皆有心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腦。外行抛開了這些顧慮,所以敢說。就像我看出家師父寫的這些作文,就不像L居士他們,可能注重你的手法、技巧,我看你們的作文,首先是看你是真心流露,還是矯柔造作。你只要用心做一件事,一定比你用頭腦做的事情更容易讓人接受,更具感染力,因爲頭腦所做的一定是方法、技巧偏多,如果我們用自性、用真心來做事,往往會更直接、更直白,會一步到位。所以在與人溝通時,最容易打動人的不是方法和技巧,而是用我們的心靈與人溝通。可是現在所謂的各種培訓課程,都是教你如何與人溝通、如何展示自己才華、如何在五分鍾之內把自己推銷出去的技巧,包括怎麼當官、發財。教你的全是一些技巧,很難上升到心靈這個層面。但是大家最後都意識到,能夠打動人、感染人的不是技巧,而是真心的流露!

  身爲出家人,在我們身上世間的某些技術、手藝、學問你不會,都說得過去,但是我們的專業知識和修行你必須通達。來到我們面前的信衆,不是沖著我們在社會上有多少閱曆和知識而來,是沖著我們對佛法的掌握和個人的修爲與境界而來。如果說一個學佛的人或者一個出家人不懂佛學,修爲很膚淺、很薄弱,雖然你懂得的社會知識比較多,股票、唱歌、跳舞等等你都懂,什麼都知道,但這些只會讓人覺得你是個俗人。即使你會,也不應該把心用在表現世俗的這一面上,因爲你是一個學佛的人,是個法師,更應該給俗人的感覺是——你是一個出家人。

  過去我給大家講過一個觀點,我說人生的第一堂課,是家庭,由父母來教;第二堂課是由師長來教;第叁堂課,步入社會,會被領導或者同事教。這些你都經曆了,才有資格回過頭來再教別人。你哪一堂課都沒有經曆,都沒學好,所以顯得我們什麼都不懂。盡管大家很渴望通過努力來完善自己,但是人一過二十歲,很多思想觀念都已成形,再想改變,再想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和觀念是很難很難的。不是說不能改變,對于一個有理想、有抱負、有願力的人,任何時候他都會像一塊海綿,都是在充分地汲取、吸收。但是更多的人,到了二十歲就變成一個鐵疙瘩了,什麼都進不去了。

  四十歲作爲我人生的一個分水嶺,在結束了自己的第一個階段——修證,第二個階段——建寺之後,現在是我的第叁個階段——培養人才。至于以後有沒有機會弘揚佛法並不重要,我認爲在寺廟裏教大家,本身就是一種弘揚佛法,難道一定要跑到體育館、跑到運動場講法才叫做弘揚佛法嗎?其實與人交流交往的過程中都是一種弘揚佛法的方式。身爲一個出家人,你開口不離佛法,閉口不離佛法,只要是與人交往談的都是佛法,這難道不是弘揚佛法麼?只要我們有信心,有長久心,拿出十年的時間來落實自己製定的計劃,就做一件事情,朝一個目標努力,你肯定能夠成就。

  如果說修學佛法有技巧、有訣竅的話,那麼古時候的祖師們肯定會毫無保留的都傳給我們。經常有些學佛的人問我有沒有捷徑,可不可以走後門?我說佛法只有正門,沒有旁門左道,沒有後門。如果說有左右門、有後門的話,那就不是佛法了。對于一個修學佛法的人,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心量和胸懷打開,對任何一個人都敢于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展露無遺,都敢讓對方走進來,而且你也敢走進對方的內心。修學佛法的人應該以一顆單純的心來面對一切人和事,不要把人和事想得那麼複雜。本來人生是很簡單的,結果你一用頭腦就變得複雜了。所謂離道近,是指我們的心靈離道近;所謂離道遠,是指我們的頭腦離道遠。何時你學會了用心靈來做事、看問題,你的修行就上路了,你的人生也就解脫了。佛教講直心方能入道,這個直心指的就是清淨心。何謂清淨心呢?用世俗話講,一個人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,沒有那麼多顧慮,內心怎麼想,嘴巴就怎麼說。他不會想盡一切辦法來掩飾自己,他是自己內心世界的忠實聽衆和觀衆,他敢于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,也敢把自己的內心世界直接陳述給大家。一個學佛的人,連你的內心都不敢打開,不要說佛不能進入你的內心世界,你又如何進入佛的內心呢?進不去的!如果你能打開自己的心,也就不存在是你入佛的心中,還是佛入你的心中,打開的同時就是萬物融爲一體的時候。既然大家都學佛,都是很簡單的人,彼此都不需要把對方看得那麼複雜。

  掌握知識沒有太多的技巧,就是大量閱讀,不停地閱讀,同時還要多觀察,多思考。讀書一定要懂它的意思,否則讀了有何用?你每天讀了大量的書,但沒有讀懂,就變成機器人了。如果你沒有機會讀書,對于生活中所看到的、聽到的,都要去思考、學習,並學會隨時能夠進入角色,因爲凡是讓你聽到、看到的,都和你有因緣、有關系,所以你不能袖手旁觀,不能說和自己沒關系。既然和你沒關系,怎麼會讓你聽到、讓你看到、讓你遇到呢?凡是有關系的事情,你就不能讓它白白錯過、白白發生。真正會學習的人是讀懂了自己、讀懂了這個社會的人;不會學習的人就只會死讀書。能把自己讀明白的人在讀書時,很快就能抓住書中的核心內容。有時我們在陳述一件事情的時候,表達了半天,對方也沒聽懂你在表達什麼,而有的人一上來就把要害陳述給你,多一句話都不說。說的越多越擾亂別人的視覺。

  問:上師你好!我有一點發愁的事情,就是有個別的法師和居士來東華寺之前在別的地方學習過,被別的地方很多古板的套路套住了。我想幫他解開,給他點新的方法,結果我發現,用了七八天時間,他還是放不下在外面所學的,他說那才是正宗的方法。搞的我就有點沒辦法了,我想讓上師就這個事情,給解析一下。

  師:這種情況我碰到的非常多。可以說在座的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碰到這種情況。古人說:“藥不必華陀之方,病愈者良”。意思是說,你有病了,不一定非要找扁鵲、華陀,無論誰給你開的藥方子只要能解決你的問題,就是好方子,就是好藥。我始終持一個觀點:你可以不服一個人,但這個人的思想觀點只要正確,你就必須要服。我們敬畏一個人,不是敬畏這個人的一百六十斤的臭皮囊,而是敬畏他的知識,敬畏他的思想,敬畏他的智慧和人品。他的五官、他的軀殼有什麼好敬畏、好認可的呢?

  君子有叁畏——畏大人,畏君子,畏天命。這個君子和大人指的就是有智慧、有正義感的人。既然你想學習,你就要把自己打開,你認爲你的東西是正確的,你可以把它打開放在桌子上,讓大家討論一下,扒一扒,看一看,檢驗一下。知識不怕學亂了,就怕學少了,你要是把中國的儒釋道都學了,當代大師的思想你也都涉獵過,他們的法門你都嘗試過,並拿自己的身心來驗證過,你一定會有一個比較,誰的圓滿圓融,誰的比較僵硬,誰有爲的占得多,誰無爲的占得多, 你一定會很清楚!真的不怕你學的多,就怕你學的少。實際上我們碰到這一類型的學生,比如說放不下他過去所學的,總是被過去的東西牽著走,那是因爲他學得太少了,否則他自己就會理出一個頭緒,他會把好的提出來掌握在自己手裏。

  佛教祖師爲何說法門無量誓願學?並提倡一個出家人或是居士,可以拜好幾個師父呢?就是不讓你局限在一個師父的門下。按過去寺廟的叢林規矩,你在一個叢林裏住上叁年就應該出去參訪了。但是現在的師父都不允許自己的徒弟出去參訪、參學,他認爲徒弟學多了容易學雜學壞,會把自己毀掉。一個真正對真理渴望的人,他學多了不僅不會變得雜亂,反而有利于自己的進步。學習,就怕你學得少,一知半解,如果你追隨叁個以上的師父,學習他們的思想以後,慢慢你就能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。爲什麼大家都沒有自己的思想體系,手法都不具足呢?就是因爲你手裏的素材太少。既然大家是來學習的,就把你所學的暫時放下,這個放下並非放棄,這個放下是把你的心打開,放松地學習你目前所面臨的東西,學完之後再和你過去的東西做個比較。

  現在有好多人所謂的學習,通常帶著一種排斥、懷疑,甚至以挑戰的心態來學習,以這種心態學習怎麼可能進步呢!學習的惟一方法與決竅就是把你過去所學的暫時放在一邊。這並不是叫你丟掉它,只要是曾經學過的是丟不掉的,當你在某種場合需要你所學的東西時,它一定會發揮出來,因爲人是有記憶的。不怕知識“誤”人,就怕知識未透頂,任何一位大學問家、大成就者都是飽覽群書、融貫中西、融貫古今的大家!我常說,在知識面前我們永遠都是幼兒、小學生。你如果認爲你的知識很淵博,說明你尚未涉入知識的海洋。

  所謂知識能夠誤人,那是因爲你學得太少、太單一、太單調了。作爲老師,碰到這樣的學生,你不需要著急,也不需要急著扭轉他。相反,你要鼓勵他多去讀別人的書,怕就怕他不去讀別人的書,怕就怕他死死地抓住一個人的書死讀下去。有時候我們讀一本書,有可能整本書中就一句話讓我們受益了,這已經很值得了。這一句話或一個觀點,也許就能把我們從黑暗帶向光明,從人間帶到天上。接觸一個人也是這樣,並非他的每一句話都能觸動你的心靈,有可能你和他交往了很多年,就一句話觸動了你,打開了你的內心。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,只要你到一個新地方去學習,你首先要空掉自己的頭腦,先把別人的東西拿過來看了再說,學了再做比較。

  一個有思想、渴望進步的人,不應該把自己封閉起來,要讓自己像海綿一樣隨時隨地都在吸收汲取。我們要和一些比自己強的人打交道,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打交道。人往往都喜歡和不如自己的人打交道,這樣會感到輕松,並能展現自我的價值,往往和笨人打交道才能找到感覺,和強者打交道你是沒有尊嚴、沒有價值、找不到自我的。但是,你想進步就必須和高人打交道,必須和一些刁鑽古怪的人打交道,經常跟你說好話的人,滿足的只是你的耳根,雖然令你感到很舒服,但是他不能提升你,不能激發你,有什麼用呢?作爲一個成熟的人,其…

《善惡皆有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有德有位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