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脑。外行抛开了这些顾虑,所以敢说。就像我看出家师父写的这些作文,就不像L居士他们,可能注重你的手法、技巧,我看你们的作文,首先是看你是真心流露,还是矫柔造作。你只要用心做一件事,一定比你用头脑做的事情更容易让人接受,更具感染力,因为头脑所做的一定是方法、技巧偏多,如果我们用自性、用真心来做事,往往会更直接、更直白,会一步到位。所以在与人沟通时,最容易打动人的不是方法和技巧,而是用我们的心灵与人沟通。可是现在所谓的各种培训课程,都是教你如何与人沟通、如何展示自己才华、如何在五分钟之内把自己推销出去的技巧,包括怎么当官、发财。教你的全是一些技巧,很难上升到心灵这个层面。但是大家最后都意识到,能够打动人、感染人的不是技巧,而是真心的流露!
身为出家人,在我们身上世间的某些技术、手艺、学问你不会,都说得过去,但是我们的专业知识和修行你必须通达。来到我们面前的信众,不是冲着我们在社会上有多少阅历和知识而来,是冲着我们对佛法的掌握和个人的修为与境界而来。如果说一个学佛的人或者一个出家人不懂佛学,修为很肤浅、很薄弱,虽然你懂得的社会知识比较多,股票、唱歌、跳舞等等你都懂,什么都知道,但这些只会让人觉得你是个俗人。即使你会,也不应该把心用在表现世俗的这一面上,因为你是一个学佛的人,是个法师,更应该给俗人的感觉是——你是一个出家人。
过去我给大家讲过一个观点,我说人生的第一堂课,是家庭,由父母来教;第二堂课是由师长来教;第三堂课,步入社会,会被领导或者同事教。这些你都经历了,才有资格回过头来再教别人。你哪一堂课都没有经历,都没学好,所以显得我们什么都不懂。尽管大家很渴望通过努力来完善自己,但是人一过二十岁,很多思想观念都已成形,再想改变,再想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和观念是很难很难的。不是说不能改变,对于一个有理想、有抱负、有愿力的人,任何时候他都会像一块海绵,都是在充分地汲取、吸收。但是更多的人,到了二十岁就变成一个铁疙瘩了,什么都进不去了。
四十岁作为我人生的一个分水岭,在结束了自己的第一个阶段——修证,第二个阶段——建寺之后,现在是我的第三个阶段——培养人才。至于以后有没有机会弘扬佛法并不重要,我认为在寺庙里教大家,本身就是一种弘扬佛法,难道一定要跑到体育馆、跑到运动场讲法才叫做弘扬佛法吗?其实与人交流交往的过程中都是一种弘扬佛法的方式。身为一个出家人,你开口不离佛法,闭口不离佛法,只要是与人交往谈的都是佛法,这难道不是弘扬佛法么?只要我们有信心,有长久心,拿出十年的时间来落实自己制定的计划,就做一件事情,朝一个目标努力,你肯定能够成就。
如果说修学佛法有技巧、有诀窍的话,那么古时候的祖师们肯定会毫无保留的都传给我们。经常有些学佛的人问我有没有捷径,可不可以走后门?我说佛法只有正门,没有旁门左道,没有后门。如果说有左右门、有后门的话,那就不是佛法了。对于一个修学佛法的人,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心量和胸怀打开,对任何一个人都敢于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展露无遗,都敢让对方走进来,而且你也敢走进对方的内心。修学佛法的人应该以一颗单纯的心来面对一切人和事,不要把人和事想得那么复杂。本来人生是很简单的,结果你一用头脑就变得复杂了。所谓离道近,是指我们的心灵离道近;所谓离道远,是指我们的头脑离道远。何时你学会了用心灵来做事、看问题,你的修行就上路了,你的人生也就解脱了。佛教讲直心方能入道,这个直心指的就是清净心。何谓清净心呢?用世俗话讲,一个人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,没有那么多顾虑,内心怎么想,嘴巴就怎么说。他不会想尽一切办法来掩饰自己,他是自己内心世界的忠实听众和观众,他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,也敢把自己的内心世界直接陈述给大家。一个学佛的人,连你的内心都不敢打开,不要说佛不能进入你的内心世界,你又如何进入佛的内心呢?进不去的!如果你能打开自己的心,也就不存在是你入佛的心中,还是佛入你的心中,打开的同时就是万物融为一体的时候。既然大家都学佛,都是很简单的人,彼此都不需要把对方看得那么复杂。
掌握知识没有太多的技巧,就是大量阅读,不停地阅读,同时还要多观察,多思考。读书一定要懂它的意思,否则读了有何用?你每天读了大量的书,但没有读懂,就变成机器人了。如果你没有机会读书,对于生活中所看到的、听到的,都要去思考、学习,并学会随时能够进入角色,因为凡是让你听到、看到的,都和你有因缘、有关系,所以你不能袖手旁观,不能说和自己没关系。既然和你没关系,怎么会让你听到、让你看到、让你遇到呢?凡是有关系的事情,你就不能让它白白错过、白白发生。真正会学习的人是读懂了自己、读懂了这个社会的人;不会学习的人就只会死读书。能把自己读明白的人在读书时,很快就能抓住书中的核心内容。有时我们在陈述一件事情的时候,表达了半天,对方也没听懂你在表达什么,而有的人一上来就把要害陈述给你,多一句话都不说。说的越多越扰乱别人的视觉。
问:上师你好!我有一点发愁的事情,就是有个别的法师和居士来东华寺之前在别的地方学习过,被别的地方很多古板的套路套住了。我想帮他解开,给他点新的方法,结果我发现,用了七八天时间,他还是放不下在外面所学的,他说那才是正宗的方法。搞的我就有点没办法了,我想让上师就这个事情,给解析一下。
师:这种情况我碰到的非常多。可以说在座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碰到这种情况。古人说:“药不必华陀之方,病愈者良”。意思是说,你有病了,不一定非要找扁鹊、华陀,无论谁给你开的药方子只要能解决你的问题,就是好方子,就是好药。我始终持一个观点:你可以不服一个人,但这个人的思想观点只要正确,你就必须要服。我们敬畏一个人,不是敬畏这个人的一百六十斤的臭皮囊,而是敬畏他的知识,敬畏他的思想,敬畏他的智慧和人品。他的五官、他的躯壳有什么好敬畏、好认可的呢?
君子有三畏——畏大人,畏君子,畏天命。这个君子和大人指的就是有智慧、有正义感的人。既然你想学习,你就要把自己打开,你认为你的东西是正确的,你可以把它打开放在桌子上,让大家讨论一下,扒一扒,看一看,检验一下。知识不怕学乱了,就怕学少了,你要是把中国的儒释道都学了,当代大师的思想你也都涉猎过,他们的法门你都尝试过,并拿自己的身心来验证过,你一定会有一个比较,谁的圆满圆融,谁的比较僵硬,谁有为的占得多,谁无为的占得多, 你一定会很清楚!真的不怕你学的多,就怕你学的少。实际上我们碰到这一类型的学生,比如说放不下他过去所学的,总是被过去的东西牵着走,那是因为他学得太少了,否则他自己就会理出一个头绪,他会把好的提出来掌握在自己手里。
佛教祖师为何说法门无量誓愿学?并提倡一个出家人或是居士,可以拜好几个师父呢?就是不让你局限在一个师父的门下。按过去寺庙的丛林规矩,你在一个丛林里住上三年就应该出去参访了。但是现在的师父都不允许自己的徒弟出去参访、参学,他认为徒弟学多了容易学杂学坏,会把自己毁掉。一个真正对真理渴望的人,他学多了不仅不会变得杂乱,反而有利于自己的进步。学习,就怕你学得少,一知半解,如果你追随三个以上的师父,学习他们的思想以后,慢慢你就能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。为什么大家都没有自己的思想体系,手法都不具足呢?就是因为你手里的素材太少。既然大家是来学习的,就把你所学的暂时放下,这个放下并非放弃,这个放下是把你的心打开,放松地学习你目前所面临的东西,学完之后再和你过去的东西做个比较。
现在有好多人所谓的学习,通常带着一种排斥、怀疑,甚至以挑战的心态来学习,以这种心态学习怎么可能进步呢!学习的惟一方法与决窍就是把你过去所学的暂时放在一边。这并不是叫你丢掉它,只要是曾经学过的是丢不掉的,当你在某种场合需要你所学的东西时,它一定会发挥出来,因为人是有记忆的。不怕知识“误”人,就怕知识未透顶,任何一位大学问家、大成就者都是饱览群书、融贯中西、融贯古今的大家!我常说,在知识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幼儿、小学生。你如果认为你的知识很渊博,说明你尚未涉入知识的海洋。
所谓知识能够误人,那是因为你学得太少、太单一、太单调了。作为老师,碰到这样的学生,你不需要着急,也不需要急着扭转他。相反,你要鼓励他多去读别人的书,怕就怕他不去读别人的书,怕就怕他死死地抓住一个人的书死读下去。有时候我们读一本书,有可能整本书中就一句话让我们受益了,这已经很值得了。这一句话或一个观点,也许就能把我们从黑暗带向光明,从人间带到天上。接触一个人也是这样,并非他的每一句话都能触动你的心灵,有可能你和他交往了很多年,就一句话触动了你,打开了你的内心。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,只要你到一个新地方去学习,你首先要空掉自己的头脑,先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看了再说,学了再做比较。
一个有思想、渴望进步的人,不应该把自己封闭起来,要让自己像海绵一样随时随地都在吸收汲取。我们要和一些比自己强的人打交道,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打交道。人往往都喜欢和不如自己的人打交道,这样会感到轻松,并能展现自我的价值,往往和笨人打交道才能找到感觉,和强者打交道你是没有尊严、没有价值、找不到自我的。但是,你想进步就必须和高人打交道,必须和一些刁钻古怪的人打交道,经常跟你说好话的人,满足的只是你的耳根,虽然令你感到很舒服,但是他不能提升你,不能激发你,有什么用呢?作为一个成熟的人,其…
《善恶皆有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