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恶皆有心
今天看了你们写的作文,无论从内容、设计、标题都很好,很有长进,我很高兴!说明大家都很用心。现在能够用心做一件事,未来你也会用心做一件事。如果现在,也就是说当下你不会、也不用心做一件事,到了明天和未来,你也不会用心做那个当下的事情。
不开口讲话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会讲,不动笔写作,你还认识不到自己原来很会写,写的也很好。都说上等人才不是教出来的,也不是培训出来的。但如果能够通过教和培训,把我们变成一个中等,或者中上等人才的话,那也不错。上等人才很难遇,那是无量劫以来,累世修炼累积起来的福报,实际上也是人为累世努力出来的。
尽管我们现在缺乏知识,没有文化,但不要报怨,既然你已经认识到了,现在努力还来得及。古人讲,事在人为,那么人为的这一部分你是否作为了?是否努力做到人为了?如果说人为的这一部分你都没有做到位,那么不可为的那一部分就更不用说了,因为这一部分累世已经铺垫好了,今生就是直接来收获的。
人的命运究竟能不能改变?如果不能改变,那我们都顺其自然的话,结果会怎样呢?有智慧的人顺其自然,他自然会契合道;没有智慧的人顺其自然,就会违背道、脱离道,顺势下去必然会堕落。有智慧的人顺其自然,他会顺势而为,自然升华并取得成就。而我们通常理解的顺其自然却是一种无可奈何,也不愿意去努力了,因为努力也扭转不过来了,于是我们会说,唉呀!算了吧!顺其自然啦!其实真正的顺其自然是一种非常积极的、很有把握、很准确、很有针对性的作为,即所谓的自然入道。你的基础打好了,自然就入道了。人为的这一部分你不去努力,另外一部分你肯定无法获得。
这段时间通过培训,大家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。今天看了大家的作文,感觉教育人还真不是一个人的工作,需要一个团队来进行。一个人教一个团队会很难,也很辛苦,组合一个团队来教育一个团队,大家都很轻松,因为教育人也需要全面考虑,需要各种师资力量,各负其责,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可能是个比较全面的、综合素质较强的人。如果由一个人来教育,不仅这个人会累得精疲力尽,他也无法提升大家的综合素质。
只要是个人,你就有灵魂有思想,那么你的思想如何表达出来是有方法、有技巧的,只有累积到一定的量、达到一定的高度时,才不要方法。任何一个工作、一门学问,一项技术,刚开始学习时都是有方法、有技巧,到后来就是自性的流露了。开始要经过头脑,最后就要绕开头脑,只有超越了头脑,才是自然的流露,本性的流露。做任何一件事,初期如果不经过头脑,是很难规范的,不到一定高度,还不能超越头脑上升到更高的境界。头脑非常有限,它一直处于四分五裂、散乱的状态,总喜欢重复一件事情,因为头脑不是全然的,所以它只能局限于自己的很有限的范围内。为何人生在世经常讲“人要忘我啊”?忘我就是指忘掉头脑的思想,忘掉头脑的欲望。佛教讲“无识不想,思尽还原”。何谓有识有想?有头脑就会有分别,还会思考,不用头脑就无分别了。但是,在初始的基础阶段,头脑还是要用的。虽然我们每个人的自性具足万法,正如六祖所言: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,的确勿须修证。只需把基础的手法、技巧稍微规范、捋顺一下即可,如同神秀所言,“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”,就是指这个头脑,如果基础打得牢固,它就不会干扰自性之光了。
有时看到大家进步一点点,我就非常高兴。东华寺从落成庆典以后,我就把中心工作转移了,因为在此之前我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东华寺的硬件建设中,寺庙落成庆典以后我开始注重抓软件建设,也就是如何培养人才。东华寺这么大,的确需要一个团队,需要人才来管理,一个人再有能力,他的精力是有限的。一个人抓得太多,内在就会紊乱。出家人都不喜欢做太多的事,都把修行看得非常重要,认为修行就是打坐、诵经,如果过多地做事会妨碍修行,大家的这种认识也没错。但再多的事情也是一件一件的去做,不会让你同时抓很多事,今天把今天的工作完成,这个月把这个月的工作完成,再多工作都要按部就班地进行,否则你也抓不好,我也不会让你这样做。
下午和L居士谈到下一步怎样培养大家讲法,大家可能会想:“我没读多少书,又不懂经典,下的功夫也很少”。这些倒不是我考虑的,佛教里翻译经典也是有方法、分步骤的,讲法同样如此。当你往讲台上一坐时,你就有个初步的轮廓:今天晚上要讲的主题是什么?分几个步骤把这个主题讲完?做任何事都有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,谁都不是天生的人才,虽然我们的智商是天生的、无法改变的,它是我们祖上积德留给我们的,也是我们自己累世修行的成果带到今生来使用。知识和技巧也有必要学,这一世不学,就没有知与识,因为知识属于头脑范畴,不学就不知道。比如说中国的二十六史,即使你开悟了,也不懂二十六史,但即使你没开悟,只要学习、研究过二十六史,你往讲台上一坐就会讲。如果你开悟了,学二十六史相对就容易一点。所以,你虽然没有开悟,但头脑也可以学,学了就能促使你的智慧萌发。
学佛人常常说要开智慧,实际上,在我们的一生当中没有几件事需要用到智慧。也许你们不赞同我的观点,人在一生中能用上智慧的时候没有几次。作为普通百姓,一生当中几乎没有用上智慧的机会,除了耕田种地、娶妻生子、就是做家务,哪里需要用什么智慧。你每天都在重复一件事,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,如果你是个农民,你今年插秧,明年还要插秧,年年都要插秧;你做饭,天天都要做饭,始终都在重复着一件事情。除非你出生的家庭背景很高,除非你的身份有别于一般的人,否则的话,你就是有智慧也用不上,因为你的人生并没有面临什么重大的选择,也没有碰到大风大浪,只是重复做事情而已。
本来我们学佛的人应该是生活的高手,可是事实上,很多修行人就生活这一块儿来讲是非常薄弱的。生活涵盖的面很广,如果你的生活很有情趣、很高雅,就能体现出你内在的综合素质。为什么有一种人,你接触他时会觉得就像一道放盐不够、没有味道的菜,没有什么穿透力和感染力,你从他身上学不到东西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生活阅历,内在综合知识匮乏,像一张薄纸,一下子就看透了。再比如日常生活中有一种人,你看他穿的、用的、家里的摆设都很单薄,而另一种人,他喜欢的东西都很厚重、敦实,每个人所喜欢的就是他自己内心的显现和写照。
每个人的成长进步都是从小到大、由弱变强,你只要不懈地努力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。我在学习知识方面体会最深的是,你努力学习一年,可以说看不见、摸不着、没感觉;你努力学习三年,才开始有点势头、产生了裂缝;你努力学习五年,彼此才有了个间距;你坚持不懈地学习十年、二十年,才能产生天上人间之差别——脱胎换骨。我一直很欣慰,总在重复一句话:“我们都还很年轻,才三十岁、四十岁,五十岁,我们一起共同努力二十年、三十年,也还是一个年轻和尚。”佛教里讲和尚六十方得志,你们在座的好多都比我年轻,我都不着急,你们着急什么呢?如果你真有才,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多的是,尤其是现在,国家宗教政策越来越开放,宗教人员弘扬佛法、做事的机会也越来越多,你不用着急自己没有表现的机会、没有出头的机会,你应该着急我有什么才华可以出头,有什么知识能够教导众生。现在的交通、通迅如此发达,你一年的工作量、成果、速度就相当于过去的十年、二十年、三十年。我常和小和尚们聊天时提到一个观点,过去的大师一生都在马不停蹄、兢兢业业地弘法,即便这样他们弘法的范围也非常有限,连出省的机会都很少,更不要说出国弘法了。而我们今天,=只要有一部电脑,坐在房间里就可以面向全球弘法了,弘法十年就相当于过去祖师们好几辈子弘法的速度和范围。
现在你弘法十年和弘法三、五十年是没有区别的。你十年可以弘遍全球,五十年还是在全球范围内。打个比喻,有人算过当今社会的名星和名人,他们走红的“平均寿命”三年就过去了。一个歌星一首歌曲就可以走红大江南北,乃至全世界,一个演员一场电影就可以走红全中国。但是,就一首歌曲、一部影片,很少能做到持续走红,更多的名人名星在出名之后,其作品就很难再进步了,尤其在歌唱行业,一首歌走红后很难再有更好的突破!
作为宗教人士,我们不要急于弘扬佛法,要拿出三十年的时间来武装、充实自己,再弘法时,十年足够体现你的广度和深度了,努力十年就应该隐居山林让位了。现在整个地球就相当于一个单位,一天之内你就可以世界闻名,你的所作所为会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世人面前。所以你在这个单位里不需要做三十年、五十年,十年足够了,但是你为了这个十年,至少要努力三十年。
一个上档次的作品一定是简单的,一个好的方案同样如此,越是简单的作品反而越难做,方方面面都必须涵盖进去,需要高度的浓缩。说起来也很有意思,世上很多事都是由外行来评价内行,有时还真的被外行给评价对了。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外行作为局外人不受任何框架的制约和行业规矩的约束,他没有任何概念性的东西,也没有所谓的方法和技巧,完全凭着直觉来评价专家的作品。往往你找专家来评论时,专家会按行业的诸多要求,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全面的鉴别和鉴定,而外行则会抛开所有的繁文搙节和种种程序,直接来评价一个作品。
所以有时内行碰到外行还真不好沟通,但又不得不认可。就像有很多绘画大师在办个人画展时,往往去参观画展、指手画脚点评的人真不是专业人士。真正的专家往往不敢轻易点评,不会轻易下注语,因为他的点评就代表着他的水平,学这个专业的人就容易被这个专业束缚住头…
《善恶皆有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