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惡皆有心
今天看了你們寫的作文,無論從內容、設計、標題都很好,很有長進,我很高興!說明大家都很用心。現在能夠用心做一件事,未來你也會用心做一件事。如果現在,也就是說當下你不會、也不用心做一件事,到了明天和未來,你也不會用心做那個當下的事情。
不開口講話總認爲自己什麼都會講,不動筆寫作,你還認識不到自己原來很會寫,寫的也很好。都說上等人才不是教出來的,也不是培訓出來的。但如果能夠通過教和培訓,把我們變成一個中等,或者中上等人才的話,那也不錯。上等人才很難遇,那是無量劫以來,累世修煉累積起來的福報,實際上也是人爲累世努力出來的。
盡管我們現在缺乏知識,沒有文化,但不要報怨,既然你已經認識到了,現在努力還來得及。古人講,事在人爲,那麼人爲的這一部分你是否作爲了?是否努力做到人爲了?如果說人爲的這一部分你都沒有做到位,那麼不可爲的那一部分就更不用說了,因爲這一部分累世已經鋪墊好了,今生就是直接來收獲的。
人的命運究竟能不能改變?如果不能改變,那我們都順其自然的話,結果會怎樣呢?有智慧的人順其自然,他自然會契合道;沒有智慧的人順其自然,就會違背道、脫離道,順勢下去必然會墮落。有智慧的人順其自然,他會順勢而爲,自然升華並取得成就。而我們通常理解的順其自然卻是一種無可奈何,也不願意去努力了,因爲努力也扭轉不過來了,于是我們會說,唉呀!算了吧!順其自然啦!其實真正的順其自然是一種非常積極的、很有把握、很准確、很有針對性的作爲,即所謂的自然入道。你的基礎打好了,自然就入道了。人爲的這一部分你不去努力,另外一部分你肯定無法獲得。
這段時間通過培訓,大家確實有了很大的進步。今天看了大家的作文,感覺教育人還真不是一個人的工作,需要一個團隊來進行。一個人教一個團隊會很難,也很辛苦,組合一個團隊來教育一個團隊,大家都很輕松,因爲教育人也需要全面考慮,需要各種師資力量,各負其責,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可能是個比較全面的、綜合素質較強的人。如果由一個人來教育,不僅這個人會累得精疲力盡,他也無法提升大家的綜合素質。
只要是個人,你就有靈魂有思想,那麼你的思想如何表達出來是有方法、有技巧的,只有累積到一定的量、達到一定的高度時,才不要方法。任何一個工作、一門學問,一項技術,剛開始學習時都是有方法、有技巧,到後來就是自性的流露了。開始要經過頭腦,最後就要繞開頭腦,只有超越了頭腦,才是自然的流露,本性的流露。做任何一件事,初期如果不經過頭腦,是很難規範的,不到一定高度,還不能超越頭腦上升到更高的境界。頭腦非常有限,它一直處于四分五裂、散亂的狀態,總喜歡重複一件事情,因爲頭腦不是全然的,所以它只能局限于自己的很有限的範圍內。爲何人生在世經常講“人要忘我啊”?忘我就是指忘掉頭腦的思想,忘掉頭腦的欲望。佛教講“無識不想,思盡還原”。何謂有識有想?有頭腦就會有分別,還會思考,不用頭腦就無分別了。但是,在初始的基礎階段,頭腦還是要用的。雖然我們每個人的自性具足萬法,正如六祖所言:“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”,的確勿須修證。只需把基礎的手法、技巧稍微規範、捋順一下即可,如同神秀所言,“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”,就是指這個頭腦,如果基礎打得牢固,它就不會幹擾自性之光了。
有時看到大家進步一點點,我就非常高興。東華寺從落成慶典以後,我就把中心工作轉移了,因爲在此之前我的整個身心都投入到東華寺的硬件建設中,寺廟落成慶典以後我開始注重抓軟件建設,也就是如何培養人才。東華寺這麼大,的確需要一個團隊,需要人才來管理,一個人再有能力,他的精力是有限的。一個人抓得太多,內在就會紊亂。出家人都不喜歡做太多的事,都把修行看得非常重要,認爲修行就是打坐、誦經,如果過多地做事會妨礙修行,大家的這種認識也沒錯。但再多的事情也是一件一件的去做,不會讓你同時抓很多事,今天把今天的工作完成,這個月把這個月的工作完成,再多工作都要按部就班地進行,否則你也抓不好,我也不會讓你這樣做。
下午和L居士談到下一步怎樣培養大家講法,大家可能會想:“我沒讀多少書,又不懂經典,下的功夫也很少”。這些倒不是我考慮的,佛教裏翻譯經典也是有方法、分步驟的,講法同樣如此。當你往講臺上一坐時,你就有個初步的輪廓:今天晚上要講的主題是什麼?分幾個步驟把這個主題講完?做任何事都有一個經驗積累的過程,誰都不是天生的人才,雖然我們的智商是天生的、無法改變的,它是我們祖上積德留給我們的,也是我們自己累世修行的成果帶到今生來使用。知識和技巧也有必要學,這一世不學,就沒有知與識,因爲知識屬于頭腦範疇,不學就不知道。比如說中國的二十六史,即使你開悟了,也不懂二十六史,但即使你沒開悟,只要學習、研究過二十六史,你往講臺上一坐就會講。如果你開悟了,學二十六史相對就容易一點。所以,你雖然沒有開悟,但頭腦也可以學,學了就能促使你的智慧萌發。
學佛人常常說要開智慧,實際上,在我們的一生當中沒有幾件事需要用到智慧。也許你們不贊同我的觀點,人在一生中能用上智慧的時候沒有幾次。作爲普通百姓,一生當中幾乎沒有用上智慧的機會,除了耕田種地、娶妻生子、就是做家務,哪裏需要用什麼智慧。你每天都在重複一件事,日複一日、年複一年,如果你是個農民,你今年插秧,明年還要插秧,年年都要插秧;你做飯,天天都要做飯,始終都在重複著一件事情。除非你出生的家庭背景很高,除非你的身份有別于一般的人,否則的話,你就是有智慧也用不上,因爲你的人生並沒有面臨什麼重大的選擇,也沒有碰到大風大浪,只是重複做事情而已。
本來我們學佛的人應該是生活的高手,可是事實上,很多修行人就生活這一塊兒來講是非常薄弱的。生活涵蓋的面很廣,如果你的生活很有情趣、很高雅,就能體現出你內在的綜合素質。爲什麼有一種人,你接觸他時會覺得就像一道放鹽不夠、沒有味道的菜,沒有什麼穿透力和感染力,你從他身上學不到東西。爲什麼會這樣呢?就是因爲我們沒有生活閱曆,內在綜合知識匮乏,像一張薄紙,一下子就看透了。再比如日常生活中有一種人,你看他穿的、用的、家裏的擺設都很單薄,而另一種人,他喜歡的東西都很厚重、敦實,每個人所喜歡的就是他自己內心的顯現和寫照。
每個人的成長進步都是從小到大、由弱變強,你只要不懈地努力就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和願望。我在學習知識方面體會最深的是,你努力學習一年,可以說看不見、摸不著、沒感覺;你努力學習叁年,才開始有點勢頭、産生了裂縫;你努力學習五年,彼此才有了個間距;你堅持不懈地學習十年、二十年,才能産生天上人間之差別——脫胎換骨。我一直很欣慰,總在重複一句話:“我們都還很年輕,才叁十歲、四十歲,五十歲,我們一起共同努力二十年、叁十年,也還是一個年輕和尚。”佛教裏講和尚六十方得志,你們在座的好多都比我年輕,我都不著急,你們著急什麼呢?如果你真有才,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多的是,尤其是現在,國家宗教政策越來越開放,宗教人員弘揚佛法、做事的機會也越來越多,你不用著急自己沒有表現的機會、沒有出頭的機會,你應該著急我有什麼才華可以出頭,有什麼知識能夠教導衆生。現在的交通、通迅如此發達,你一年的工作量、成果、速度就相當于過去的十年、二十年、叁十年。我常和小和尚們聊天時提到一個觀點,過去的大師一生都在馬不停蹄、兢兢業業地弘法,即便這樣他們弘法的範圍也非常有限,連出省的機會都很少,更不要說出國弘法了。而我們今天,=只要有一部電腦,坐在房間裏就可以面向全球弘法了,弘法十年就相當于過去祖師們好幾輩子弘法的速度和範圍。
現在你弘法十年和弘法叁、五十年是沒有區別的。你十年可以弘遍全球,五十年還是在全球範圍內。打個比喻,有人算過當今社會的名星和名人,他們走紅的“平均壽命”叁年就過去了。一個歌星一首歌曲就可以走紅大江南北,乃至全世界,一個演員一場電影就可以走紅全中國。但是,就一首歌曲、一部影片,很少能做到持續走紅,更多的名人名星在出名之後,其作品就很難再進步了,尤其在歌唱行業,一首歌走紅後很難再有更好的突破!
作爲宗教人士,我們不要急于弘揚佛法,要拿出叁十年的時間來武裝、充實自己,再弘法時,十年足夠體現你的廣度和深度了,努力十年就應該隱居山林讓位了。現在整個地球就相當于一個單位,一天之內你就可以世界聞名,你的所作所爲會一覽無余地展現在世人面前。所以你在這個單位裏不需要做叁十年、五十年,十年足夠了,但是你爲了這個十年,至少要努力叁十年。
一個上檔次的作品一定是簡單的,一個好的方案同樣如此,越是簡單的作品反而越難做,方方面面都必須涵蓋進去,需要高度的濃縮。說起來也很有意思,世上很多事都是由外行來評價內行,有時還真的被外行給評價對了。爲什麼會這樣?因爲外行作爲局外人不受任何框架的製約和行業規矩的約束,他沒有任何概念性的東西,也沒有所謂的方法和技巧,完全憑著直覺來評價專家的作品。往往你找專家來評論時,專家會按行業的諸多要求,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全面的鑒別和鑒定,而外行則會抛開所有的繁文搙節和種種程序,直接來評價一個作品。
所以有時內行碰到外行還真不好溝通,但又不得不認可。就像有很多繪畫大師在辦個人畫展時,往往去參觀畫展、指手畫腳點評的人真不是專業人士。真正的專家往往不敢輕易點評,不會輕易下注語,因爲他的點評就代表著他的水平,學這個專業的人就容易被這個專業束縛住頭…
《善惡皆有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