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身體也是道的化現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地方一站,不需要任何儀器便曉得這個地方的能量指數高不高,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,適不適合修行,能不能在此修行悟道。就像高速公路,有主幹側支,大自然的能量也分主道、側道、側側道。

  生活中經常有種現象,一個人身體本來很健康或者很有道心,結果到一個地方後身體也不健康了,道心也丟失了。或者還有一種人本來沒有道心,身體也不好,可是到一個地方後身體也健康了,道心也生起來了。可見處所不僅與人文環境有密切關系,和自然環境、以及自然界的能量更有關系。尤其對一個沒有禅定功夫、尚未入道的人來說,更是舉足輕重,有著絕對的關系。因爲人人都是一個縮小的宇宙,而有禅定功夫的人就相當于一個可聚可發、收發自如的巨型發電機和能量場,只要他在這個地方打坐或者在另外一個地方打坐時心裏想到這裏,自然界的能量就過來了,這個地方的磁場和靈氣指數就改變了,就會由負能量變成正能量。身體不好,缺乏道心,沒有菩提心的人,或者一打坐腦袋經常産生貪嗔癡、殺盜淫等負面念頭的人,只要來到這個磁場,這個能量場就會把他充滿負面信息的能量場慢慢給轉換並融化掉,使負面信息變成正面信息,變成正能量。所以我們到了一個好地方,自然就被這個地方的自然環境、人文環境和風水環境改變了。

  只有在高度放松、身心和諧的情況下,生理上的疼痛和思想上的負面信息才容易突破,才能盡快地進入到靈性層次。當我們明白了頭腦裏産生的任何一個念頭都是全然力量的一部分,因此無論是好的念頭,還是不好的念頭,你只是很輕松自然地看著它即可,不要壓製它、否認它,越否認它越說明你的心力越加重了放在它身上的砝碼,反而給它注入了更強大的力量,要讓自己從它的“環境”裏超脫出來,高高在上。

  帶著覺照觀看一切,哪個不是道呢?哪個不是智慧呢?哪個不是佛性的顯現呢?我們的每一個念頭,包括貪嗔癡慢疑都是佛性的顯現。恐怕很多人接受不了貪嗔癡慢疑也是佛性的顯現。你們有幾個人能接受貪嗔癡慢疑就是佛性、就是佛的化身這個觀點啊?呵呵,有一半人能接受。不錯!有一半人能夠成佛,我今天晚上就沒有白講。舉手的人就能夠成佛,不舉手的不能成佛。這就是一種境界!一種格局!一種根器!在多數人心目中只有慈悲、善良、和藹,智慧才是佛性,這才是佛的化身。你們要記住,佛是全然的力量、萬有的力量,無論什麼樣的形象、什麼樣的角色、什麼樣的身份,佛都具備。如果佛不能以百千萬億個面孔、形式、方式、方法出現在大家面前,他就不配被稱爲“千百億化身佛”,他只能被稱爲要麼“萬行”,要麼“一行”,要麼“叁行”,因爲不會變化嘛,當然也就是一個凡夫俗子了。既然是聖人,就是無常心、無常態。

  所以祝願大家在禅修時,或者在日常生活中,無論從你的頭腦裏,還是從你的內心乃至從你的靈魂裏所産生的任何一種念頭,不管是善的、惡的、無明的、智慧的、好的、醜的,你都淡淡地、輕松地看著它,它都是你的力量,只要到了一定的高度,你都會用上這些力量。因爲這種萬有的、全然的力量現在在上面,而你在下面,所以你用不上。如果顛倒過來,你在它的上面,你便會發現都是大能量,都是佛的力量,也都是自己的力量,都是你弘法度生和修行成佛所必須的。

  今天來了很多新面孔,下面這個時間給你們提問題。可有可無的問題就不要問了,只要給它時間自己就會解答。如果是堵在你胸中令你無法入靜,不是時間能夠解決的問題就要當下解決。如果養成一有問題就問的習慣,就意味著在日常生活當中一有困難就請人幫助,一有壓力就推給別人。平時的工作風格就是你修行的風格,修行的風格也是你工作的風格。

  問:阿彌陀佛,我想請問上師在坐禅時應該怎麼去觀想?

  師父:那要看你修的是什麼法門,你的師父是怎麼教你的,不同的法門要用不同的方法。通常有念佛的、修禅的、天臺一心叁觀的、密宗的觀想更是五花八門。每個法門都有它圓滿的步驟和一系列的用功方法。在佛教裏比較有代表性的、形成格局的有八大宗派,其中禅宗又分爲五家。爲什麼要那麼清晰地分門別類呢?也是因爲不同的根器適合不同的方法,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手段才能觸及到他的靈魂深處。

  實際上就法門來講是不分高低貴賤的,只要會用功。任何一個法門都是用來對治心靈、對治頭腦、對治身體。一個法門你會用功了,所有的法門到你手裏你都會用功。就像會開“寶馬”,也會很快學會開“奔馳”,會開“奔馳”就很快會開“勞斯萊斯”。掌握了淨土宗法門的用功方法,一旦想學禅宗的用功方法,也能很快掌握。所有的法門都是人爲的,都是假名安立的把戲。無論人爲地製造了多少方法,創立了多少法門,都是用來對治我們的身心,對治我們的煩惱和惡習以及我們的業障。一個方法掌握了,所有的方法就都掌握了,一法通,法法皆通。不存在某些人理解的念佛能進入狀態,打坐進入不了狀態。無論是念佛還是打坐,都是在心上念,在心上坐。並非盤腿才叫坐禅,而是心坐下來才是坐禅;念佛也不是嘴巴念,而是心念發動起來了才叫念佛(淨土)法門。如果心未降伏、沒抓住,所有的法門只是個死的工具。修法門,修道是心的力量發動起來了

  居士:阿彌陀佛,從去年下半年看到上師的書後,我就開始學習蓮花生靜功,觀想頭是蓮花苞放開,然後把呼吸也住在上面,大概每天坐一個小時,第二天早上起來就會流鼻血。

  師父:你是用功時心提的太緊,繃的太緊了。爲達到某種境界,渴望出現境界的心太急切,于是心火上升。對治的方法首先讓身體放松,平靜下來,往外呼幾口氣,把熱氣從嘴巴裏泄出去後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。呼氣時小腹一定要隨著呼氣扁進去,把熱氣擠出去後,這個熱氣和熱量才不會停留在上焦和頭上,導致牙齒紅腫、鼻孔幹燥、耳鳴、眼睛充血絲。身體放松了,只需要稍微對治一下就過去了。

  居士:阿彌陀佛,能問性與命嗎?

  師父:直截了當地講就是從生理和心理上同時下手修煉,就是性命雙修。所謂“大道不離身心”也是在講離開生理和心理即無大道可言。身體是心靈的載體,如果僅僅執著于修心態(思想),而忽略了身體,那心將于何處安立呢?如果太在意身體的反應而忽略了對起心動念的觀察,整個心都放在了身體的覺受上,比如哪兒漲啊,哪裏有股氣在竄動啊…… 都是不對的。最終是以心態來衡量、鑒定功夫的深淺,絕不是以身體放了多少光,腿能盤多久,多少天不吃飯來衡量誰是高人。身心合一謂之道。

  真正能在心態上超越——心態能穩定在一個層次上,那身體的功夫及其淨化、轉變的速度就會像順風之船楊帆而上。

  有時身體疲勞久久不能恢複,是因爲我們的心沒有收回來、沒有沈澱下來,一直還處在思考狀態或煩惱當中,盡管身體靜下來了,但精神仍然處于疲勞狀態。一個人要在身體上養成一種習慣,一個動作連續暗示叁次便可以形成習慣,但要想在心靈上、思想上形成一個良好的習慣,需要重複叁千次。一個思想懶惰的人必須暗示自己叁千次——我很勤勞,我很勤勞,我很勤勞……然後其心靈才會真的變得勤勞:遇事不再怕煩惱,能深思熟慮心平氣和地分析、判斷、審視。可見越是微細的力量越難捕捉,要想改變更是困難。

  居士:上師,怎麼理解六識的本來面目是七識,七識本來面目是八識?

  師父:正好這裏有個套娃可以給你們做示範。發明這個道具的人一定是個開悟的人,真的是功德無量。用它來做道具表法、講法太好了。(師父把套娃一個一個地打開、取出來)你們看,這第二個套娃就是第一個的本來面目(靈魂),第叁個就是第二個的本來面目。常聽人說我做夢出去了,指的就是第二個(魂),很少有第叁個出去的,更不要說第四個出去了。所謂的開悟見到本來面目必須見到它(最後、最裏面的一個套娃)才是最究竟圓滿的本來面目。通常說的精靈鬼怪可能是第叁個或第四個,能見到第五、第六個的人,真是少之又少。凡是認爲看到本來面目的人,只是第二個就第一個而言是本來面目,第叁個就第二個來講也是本來面目。西遊記裏有很多變化多端的精靈鬼怪也是有禅定功夫、有修煉的,他們通常是第叁個靈體,世間的水火已經拿它沒辦法了,除非是天上的水火才能降伏他們。有時我們做夢從房頂上掉下來或者和人打架被砍了一刀,砍的就是第二層的我,早晨醒來後身體也會痛。其實不管是哪一層的本來面目,他們彼此都有連帶關系。

  就佛性而言,頭腦裏出現的任何一個念頭都是正常的、對的,都是圓滿的、有用的。但是當我們處在頭腦思維的狀態中就總是喜歡分別善惡對錯。

  過去沒見到套娃,我給大家講第六識、第七識、第八識時,講的很吃力,不知道怎麼講才能讓大家明白。我曾經用牆來做比喻:突破第一層牆看到了第二層牆,突破了第二層牆才看到第叁層牆,突破了第叁層牆只是看到了第四層牆,所以看到的第四層牆和穿透第四層牆在論功夫時才能分的開。在理論上辯論時旁觀者是無法分清的,會以爲看到第四層牆和穿透第四層牆的兩個人在功夫上不分上下。禅宗就形成了獨有的方式來檢測一個人的禅定功夫。兩個禅者一見面會問話,一個問:“藍天一柱”。外行一聽,這倆人在打什麼啞謎?牛頭不對馬嘴。行家一聽便知道,于是答:“碧海深崖”。如果沒到這個境界就會發呆,不知道對方在說什麼。

  2000年來了個和尚,往我面前一站便說:“萬裏無雲”,我接著就說:“切莫執著”。因爲他是修禅定的,在他的心靈畫面上出現過萬裏無雲的境界,我也經曆過這個階段,所以一聽就知道,那是禅定功夫。只有身心慢慢淨化、淨化、淨化……淨化的很深沈,眼睛一閉就大放光明了。大放光明階段結束後就如同中秋季節,天高氣爽…

《身體也是道的化現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打坐小技巧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