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學佛變成了本能才算入道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你能夠坐在這個地方,眼睛一睜,就把這幾百個人都收入你的眼睛裏,整個會場任何一個角落有動靜,有反應,你的眼睛馬上看到了,心裏馬上收到了,這不就是菩薩的千百億化身,千手千眼嗎?如果你不能一心多用,你就不會有千手千眼的功夫,不會有千百億化身的功夫。但前提條件是,你要把外面所有散亂的力量收回來,變成一個“一”。“一”你能持續一段時間,你一定會向外迸發,一變成百,百變成千,千變成萬,所以會用功的人,他能瞬間由一變成萬,由萬又變成一。長期打坐的人都知道,到了某個階段,妄念特別多,特別迅速,六根特別敏銳,外面一個微細的聲音,一個小小的影子、圖案,你都能看到、聽到。還有某個階段,外面的聲音你聽不到,種種形象、顔色你也看不到,那是因爲你身心的力量收回來了。他有收回來的那一刻,必然就有往外發射的那一刻,當他發射的時候,雖然是一雙眼睛,但他卻有千千萬萬雙眼睛的功能。只要是坐過禅的人,他的思維肯定非常敏捷,因爲坐禅的人都是用收的辦法,用集中的辦法,當他需要考慮問題時,他會迅速迸發出去,變成千千萬萬個思路。

  所以我們打坐都是爲了收,收是爲了你明天出去做事時更好地往外釋放。如果你只是長期釋放,不想著把它往回收,久而久之,你就沒有力量釋放了。所以一個會保護自己力量的人,一定是個掌握了收發自如的人,當不需要的時候,他可以瞬間一個念頭都不保留,當他需要時,一個小火星瞬間可以形成燎原之火。所以我剛才問,有沒有一上來就用功一路空下去的人,所有的妄念都不管,都放下、放下,能保持這種方法(全部放下)更好。

  大家用主動的方法用功,這也是以妄治妄。以妄治妄對一個初學者來說是用功,如果用“空下來”之法,你盤腿一坐,眼睛一閉,腰杆子一挺,脖子一伸,肩膀一塌,就不管它了,什麼念頭都不管它,這是以真心來治妄,這樣就可以做到十地頓超,不曆僧祇。當然,前面的有爲法是要經曆的,至于經曆的長短,這要看你的慧根了。如果你剛開始學打坐,一上來什麼都不想,可能頭十分鍾很清淨,過了十分鍾後,頭腦裏肯定像開運動會一樣。如果你用功一、二十年了,你還在死死地啃著一個有爲的方法,那說明你還沒有入道。

  有時我們感到身體壓力太大,比如說煩躁,虛火上升,牙痛,這時你可以嘗試著用放松的方法,用舍棄之法把自己的身體忘掉,所有的方法都放掉,都不管它了,真的是空心靜坐了。面對身體的疼痛,有時你感覺煩惱太多,成片成勢,降伏不了,你就跳出來,抓住一件事情緊追猛打。比如說念佛的,一個念接一個念,中間沒有間隙,妄念就産生不了了,念咒語或修止觀的,都是一樣的道理,你用功緊了,沒有縫隙了,妄念就生不起來、鑽不進來了,否則一有間斷,妄念就多了。當你的心能保持清淨,成片成勢時,你就可以采用舍棄法——什麼都舍棄,一路舍下去,這才是在一個相對高的層次上用功的方法。要在身體上起變化,必須落在舍棄法上用功。剛才有人說,念佛時,你不念他還在念,你不看他還在看,偶爾出現這種情況也很難得,那說明他裏面自性力量的苗頭已經出現,時有時無,這樣下去很好。

  實際上,我一直抱著讓大家通過打禅七學規矩的想法。身爲出家人,寺廟裏的業務要學,本身在學規矩的過程中也是在修行,也是在磨練自己的心性。爲什麼我們不喜歡規矩,怕學規矩呢,就是你的心沒有沈下來,不夠清淨,如果你的心放下來了,清淨了,你學規矩就比較快。本身我們進禅堂就是來學規矩的,來學佛的。你昏沈,搞錯了,就要挨香板,香板是爲了提醒你是來學習的,沒有任何惡意想要打誰。學佛,成佛是何等的氣魄,要是我們還用凡夫的心來學佛,來共修,你就很難受益了。我們到一個地方,一個團體,不習慣是因爲我們的我執太多,計劃太多,准備太多,你的心靈被占得滿滿的。如果你心裏是空的,來到某個地方,你就由這個地方來折騰你,塑造你,這個地方是什麼我就接受什麼,學什麼,保證你很快樂的就融進來了,你會感覺這裏什麼規矩都沒有。好多人之所以出家多年不習慣,就是因爲內心的准備太多,抵觸的太多了,所以我們到任何一個地方,你必須以一個空杯子的心態接人待物,看誰都順眼,做什麼事情都能接受,這樣一來,好的規矩你很快就學會了。

  我曾經跟你們講過,出家不到一個禮拜,我就在齋堂裏被罰跪香,給大衆磕頭求忏悔。當時我覺得很不習慣,好丟人啊,臉發紅,因爲從來沒有在大衆面前禮佛求忏悔過。後來發現齋堂裏天天有人被罰磕頭忏悔,大家都習慣了。境界高一點的,做錯後不需要僧值、維那說,自覺到齋堂裏跪香對大家禮佛求忏悔;境界低的,他要被僧值師父擰著耳朵到齋堂對大家禮佛求忏悔。我們能承認自己的錯誤,就已認識到自己的不足。

  一個學佛的人不能産生一種本能的禮佛,本能的向對方合掌問訊,在你身上想有一點點道的影子,一點僧相是不可能的。出家人千萬不要想我見了出家人才合掌、問訊,鞠躬,如果你持這種心態,當你有一天見到出家人了,你也不會合掌問訊。你必須形成見到社會上任何一個俗人,不管他信不信佛,你都會向他合掌彎腰打招呼,連你自己都不知道,我在向他合掌彎腰打招呼,這樣在你的身上才能有一點點佛的影子,僧人的影子。至于你見到某個人很反感,你很傲慢,這是你裏面的惡習,遇到你不喜歡的人的自動反應。但是,當你見到你喜歡的人,你會本能的鞠躬彎腰,乃至禮佛。但是我看有些出家人,進了大殿根本想不到要禮佛,比如說早晨到了大殿,第一件事就是主動地去禮佛,即便不禮佛,本能的反應就是要問訊。當初我們剛出家時,僧值教的規矩我們都記下來了,什麼樣的場合做什麼動作,已形成一種本能,所以一直到現在,只要你到了大殿,不管有人沒人,人多人少,都會自動合掌、彎腰。到了禅堂裏被打板子,我們會覺得這是好事,會非常感恩,是自己身上的習氣流露出來,沒有意識到,別人發現了,給我們一板子,我們會歡喜接受。

  有時我們不容易發現自己身上的優、缺點。往往你認爲是缺點的,恰恰是優點,你認爲是優點的,恰恰是缺點,而旁觀者卻比較清楚。所以我們到任何一個地方都應該敞開自己的心,拿心與人交往,你才能得到知心朋友。何謂知心朋友?你有缺點錯誤,他會給你指出來,你有好事,他會和你一起分享。人不僅在有困難時需要向人訴說,更需要在成功時有人與你分享。也許你們認爲,有痛苦和煩惱時需要向人傾訴,可是大家恰恰搞錯了,對于人,更重要的是你做了一件好事,做對了一件事,或者當你的理想、願望實現的那一刻,你最需要的是知心朋友來與你分享。因爲分享你的喜悅和成功,也是你的一種表現,人更渴望的是一種表現。爲什麼我們做了好事會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和激動,就怕別人不知道呢?因爲人需要表現,需要別人的認可。只有當你修煉到一個很高的層次,找到了內在的喜悅——明心見性了,無論碰到好事壞事,你都不願意向別人訴說了,因爲你沒有分別心了,好也是這樣,壞也是這樣,好壞都是一種現象,既然是現象,它都是無常的,只要能顯現,能表現出來的,都是無常的,因爲是現象就會有生有滅。不僅表現出來的是無常,乃至在我們內心還沒有表現出來的也是無常的。佛早就說過,萬物皆是無常的!所以你今天看到這個人好,他明天未必好,你今天看他壞,他明天未必壞,因爲前念和後念都不一樣,你不可能內心堵住一個念頭持續十年、二十年、叁十年。如果說內心真的有個念頭堵在那裏一、二十年不轉移,這也是一種禅定。

  即便是佛門裏說的禅定,它也是無常的,因爲一切禅定都是建立在念頭上,這裏指的念頭,已經不是頭腦的念頭了,真心也有念頭,真心的念頭是一種清醒的、警覺的念頭,好與壞,它都以一種平等的眼光去看。所以,我那幾本書的書名就是一個修行的次第,一開始要降伏這個心,降服了就要用這個心,用完這個心,你還不能把這個心住在事情上,如果你用完這個心,又讓它住在某件事情上,那說明你還沒有善用這個心。若真能善用這個心,用好了這個心,當這個心碰到任何一件事情時,會全身心地投入到事情中,做完了就馬上忘掉了。遇見問題時他會全身心地去處理,處理完了就幹幹淨淨地放下了。可是在我們凡夫的內心,誰對我們的不好,會永遠放在心裏,誰對我們的好,可能記一段時間就忘掉了,也有人會記一輩子。究竟記住好和壞對不對呢?你記住是對的,但你不能讓它總浮現出來幹擾你。不要說一個有修行的人,你就是有一定修爲的人,好事、壞事過去了就過去了,他不會總是回憶過去,因爲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眼前當下的事,你全身心地對待眼前當下的事,你的感受感悟就深一點,你用散亂心面對當下的事,你的感悟就淺一點。我們信佛,就要學佛,就要把學佛落到實處,體現在你的身上,即便我們做不到,或者說我們做不好,但你必須知道,學佛,做佛必須具備什麼樣的條件、心態和心量,以及什麼樣的付出方式。只有當你了解了這些,當你想做的時候,才能做到位。

  既然我們學佛,就會有感受,有覺受,身體的反應叫受,心靈的反應叫覺。所謂的境界不外乎心理反應和生理反應,既然是一種反應,你怎麼能說它是好是壞呢?你執著不放,好的會變成壞的。它既然是反應,那你就不要去管它,它反應完了,自然就沒反應了。只不過當它在反應的時候,你懂得方法對治,這種現象的反應過去的就快一點,你沒有方法對治它,這種反應就持續的長久一些,但它總會過去。

  如果你的心態調整好了,你會發現來到你眼前的每一個人,無論是說好話還是壞話,乃至做得對與錯,就你而言,都是來檢驗你的,真的都是來磨練你,成就你的。雖然當事情發生在我們眼前時,我們的確是覺得很煩…

《學佛變成了本能才算入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