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你能够坐在这个地方,眼睛一睁,就把这几百个人都收入你的眼睛里,整个会场任何一个角落有动静,有反应,你的眼睛马上看到了,心里马上收到了,这不就是菩萨的千百亿化身,千手千眼吗?如果你不能一心多用,你就不会有千手千眼的功夫,不会有千百亿化身的功夫。但前提条件是,你要把外面所有散乱的力量收回来,变成一个“一”。“一”你能持续一段时间,你一定会向外迸发,一变成百,百变成千,千变成万,所以会用功的人,他能瞬间由一变成万,由万又变成一。长期打坐的人都知道,到了某个阶段,妄念特别多,特别迅速,六根特别敏锐,外面一个微细的声音,一个小小的影子、图案,你都能看到、听到。还有某个阶段,外面的声音你听不到,种种形象、颜色你也看不到,那是因为你身心的力量收回来了。他有收回来的那一刻,必然就有往外发射的那一刻,当他发射的时候,虽然是一双眼睛,但他却有千千万万双眼睛的功能。只要是坐过禅的人,他的思维肯定非常敏捷,因为坐禅的人都是用收的办法,用集中的办法,当他需要考虑问题时,他会迅速迸发出去,变成千千万万个思路。
所以我们打坐都是为了收,收是为了你明天出去做事时更好地往外释放。如果你只是长期释放,不想着把它往回收,久而久之,你就没有力量释放了。所以一个会保护自己力量的人,一定是个掌握了收发自如的人,当不需要的时候,他可以瞬间一个念头都不保留,当他需要时,一个小火星瞬间可以形成燎原之火。所以我刚才问,有没有一上来就用功一路空下去的人,所有的妄念都不管,都放下、放下,能保持这种方法(全部放下)更好。
大家用主动的方法用功,这也是以妄治妄。以妄治妄对一个初学者来说是用功,如果用“空下来”之法,你盘腿一坐,眼睛一闭,腰杆子一挺,脖子一伸,肩膀一塌,就不管它了,什么念头都不管它,这是以真心来治妄,这样就可以做到十地顿超,不历僧祇。当然,前面的有为法是要经历的,至于经历的长短,这要看你的慧根了。如果你刚开始学打坐,一上来什么都不想,可能头十分钟很清净,过了十分钟后,头脑里肯定像开运动会一样。如果你用功一、二十年了,你还在死死地啃着一个有为的方法,那说明你还没有入道。
有时我们感到身体压力太大,比如说烦躁,虚火上升,牙痛,这时你可以尝试着用放松的方法,用舍弃之法把自己的身体忘掉,所有的方法都放掉,都不管它了,真的是空心静坐了。面对身体的疼痛,有时你感觉烦恼太多,成片成势,降伏不了,你就跳出来,抓住一件事情紧追猛打。比如说念佛的,一个念接一个念,中间没有间隙,妄念就产生不了了,念咒语或修止观的,都是一样的道理,你用功紧了,没有缝隙了,妄念就生不起来、钻不进来了,否则一有间断,妄念就多了。当你的心能保持清净,成片成势时,你就可以采用舍弃法——什么都舍弃,一路舍下去,这才是在一个相对高的层次上用功的方法。要在身体上起变化,必须落在舍弃法上用功。刚才有人说,念佛时,你不念他还在念,你不看他还在看,偶尔出现这种情况也很难得,那说明他里面自性力量的苗头已经出现,时有时无,这样下去很好。
实际上,我一直抱着让大家通过打禅七学规矩的想法。身为出家人,寺庙里的业务要学,本身在学规矩的过程中也是在修行,也是在磨练自己的心性。为什么我们不喜欢规矩,怕学规矩呢,就是你的心没有沉下来,不够清净,如果你的心放下来了,清净了,你学规矩就比较快。本身我们进禅堂就是来学规矩的,来学佛的。你昏沉,搞错了,就要挨香板,香板是为了提醒你是来学习的,没有任何恶意想要打谁。学佛,成佛是何等的气魄,要是我们还用凡夫的心来学佛,来共修,你就很难受益了。我们到一个地方,一个团体,不习惯是因为我们的我执太多,计划太多,准备太多,你的心灵被占得满满的。如果你心里是空的,来到某个地方,你就由这个地方来折腾你,塑造你,这个地方是什么我就接受什么,学什么,保证你很快乐的就融进来了,你会感觉这里什么规矩都没有。好多人之所以出家多年不习惯,就是因为内心的准备太多,抵触的太多了,所以我们到任何一个地方,你必须以一个空杯子的心态接人待物,看谁都顺眼,做什么事情都能接受,这样一来,好的规矩你很快就学会了。
我曾经跟你们讲过,出家不到一个礼拜,我就在斋堂里被罚跪香,给大众磕头求忏悔。当时我觉得很不习惯,好丢人啊,脸发红,因为从来没有在大众面前礼佛求忏悔过。后来发现斋堂里天天有人被罚磕头忏悔,大家都习惯了。境界高一点的,做错后不需要僧值、维那说,自觉到斋堂里跪香对大家礼佛求忏悔;境界低的,他要被僧值师父拧着耳朵到斋堂对大家礼佛求忏悔。我们能承认自己的错误,就已认识到自己的不足。
一个学佛的人不能产生一种本能的礼佛,本能的向对方合掌问讯,在你身上想有一点点道的影子,一点僧相是不可能的。出家人千万不要想我见了出家人才合掌、问讯,鞠躬,如果你持这种心态,当你有一天见到出家人了,你也不会合掌问讯。你必须形成见到社会上任何一个俗人,不管他信不信佛,你都会向他合掌弯腰打招呼,连你自己都不知道,我在向他合掌弯腰打招呼,这样在你的身上才能有一点点佛的影子,僧人的影子。至于你见到某个人很反感,你很傲慢,这是你里面的恶习,遇到你不喜欢的人的自动反应。但是,当你见到你喜欢的人,你会本能的鞠躬弯腰,乃至礼佛。但是我看有些出家人,进了大殿根本想不到要礼佛,比如说早晨到了大殿,第一件事就是主动地去礼佛,即便不礼佛,本能的反应就是要问讯。当初我们刚出家时,僧值教的规矩我们都记下来了,什么样的场合做什么动作,已形成一种本能,所以一直到现在,只要你到了大殿,不管有人没人,人多人少,都会自动合掌、弯腰。到了禅堂里被打板子,我们会觉得这是好事,会非常感恩,是自己身上的习气流露出来,没有意识到,别人发现了,给我们一板子,我们会欢喜接受。
有时我们不容易发现自己身上的优、缺点。往往你认为是缺点的,恰恰是优点,你认为是优点的,恰恰是缺点,而旁观者却比较清楚。所以我们到任何一个地方都应该敞开自己的心,拿心与人交往,你才能得到知心朋友。何谓知心朋友?你有缺点错误,他会给你指出来,你有好事,他会和你一起分享。人不仅在有困难时需要向人诉说,更需要在成功时有人与你分享。也许你们认为,有痛苦和烦恼时需要向人倾诉,可是大家恰恰搞错了,对于人,更重要的是你做了一件好事,做对了一件事,或者当你的理想、愿望实现的那一刻,你最需要的是知心朋友来与你分享。因为分享你的喜悦和成功,也是你的一种表现,人更渴望的是一种表现。为什么我们做了好事会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,就怕别人不知道呢?因为人需要表现,需要别人的认可。只有当你修炼到一个很高的层次,找到了内在的喜悦——明心见性了,无论碰到好事坏事,你都不愿意向别人诉说了,因为你没有分别心了,好也是这样,坏也是这样,好坏都是一种现象,既然是现象,它都是无常的,只要能显现,能表现出来的,都是无常的,因为是现象就会有生有灭。不仅表现出来的是无常,乃至在我们内心还没有表现出来的也是无常的。佛早就说过,万物皆是无常的!所以你今天看到这个人好,他明天未必好,你今天看他坏,他明天未必坏,因为前念和后念都不一样,你不可能内心堵住一个念头持续十年、二十年、三十年。如果说内心真的有个念头堵在那里一、二十年不转移,这也是一种禅定。
即便是佛门里说的禅定,它也是无常的,因为一切禅定都是建立在念头上,这里指的念头,已经不是头脑的念头了,真心也有念头,真心的念头是一种清醒的、警觉的念头,好与坏,它都以一种平等的眼光去看。所以,我那几本书的书名就是一个修行的次第,一开始要降伏这个心,降服了就要用这个心,用完这个心,你还不能把这个心住在事情上,如果你用完这个心,又让它住在某件事情上,那说明你还没有善用这个心。若真能善用这个心,用好了这个心,当这个心碰到任何一件事情时,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事情中,做完了就马上忘掉了。遇见问题时他会全身心地去处理,处理完了就干干净净地放下了。可是在我们凡夫的内心,谁对我们的不好,会永远放在心里,谁对我们的好,可能记一段时间就忘掉了,也有人会记一辈子。究竟记住好和坏对不对呢?你记住是对的,但你不能让它总浮现出来干扰你。不要说一个有修行的人,你就是有一定修为的人,好事、坏事过去了就过去了,他不会总是回忆过去,因为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眼前当下的事,你全身心地对待眼前当下的事,你的感受感悟就深一点,你用散乱心面对当下的事,你的感悟就浅一点。我们信佛,就要学佛,就要把学佛落到实处,体现在你的身上,即便我们做不到,或者说我们做不好,但你必须知道,学佛,做佛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、心态和心量,以及什么样的付出方式。只有当你了解了这些,当你想做的时候,才能做到位。
既然我们学佛,就会有感受,有觉受,身体的反应叫受,心灵的反应叫觉。所谓的境界不外乎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,既然是一种反应,你怎么能说它是好是坏呢?你执着不放,好的会变成坏的。它既然是反应,那你就不要去管它,它反应完了,自然就没反应了。只不过当它在反应的时候,你懂得方法对治,这种现象的反应过去的就快一点,你没有方法对治它,这种反应就持续的长久一些,但它总会过去。
如果你的心态调整好了,你会发现来到你眼前的每一个人,无论是说好话还是坏话,乃至做得对与错,就你而言,都是来检验你的,真的都是来磨练你,成就你的。虽然当事情发生在我们眼前时,我们的确是觉得很烦…
《学佛变成了本能才算入道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