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學佛人的氣質

  學佛人的氣質

  師:修行,尤其在啓蒙階段,方法非常重要,必須有過來人指導。自信固然很好,但是在修行這條路上,自信有時也會害了我們。如果有幸能碰到一個過來人傳授給我們修行方法或者他個人經驗,我們的修行的確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。上乘大法的修煉單憑自信與自身的領悟是很難達成的。但是,當你突破身心的修煉階段,進入靈修階段,自信和悟性就顯得非常重要了。在身心還未突破之前,修的是有爲法,不存在悟的問題,必須靠手把手地傳。傳法是不能加入任何個人知見的,否則容易誤導弟子。修法也不能加入任何個人知見,師父怎麼傳,你就怎麼修。即便不懂,也不能改,你可以請教師父。但是很多情況下當你不懂問師父時,他也不會給你解釋,只有頭腦才存在解釋。

  凡夫我執重就是因爲頭腦太活躍了。如果我們不學會適時地關閉頭腦,是很難進入心靈層次的。頭腦可以找一百個一千個理由證明自己爲什麼要這麼做,爲什麼要那麼做。所謂的有問必答,都是頭腦的需要和結果。當進入靈修階段,超越了頭腦,是沒有答案的。本來如是,何需答案?何需解釋?

  通常,當我們聽法師講法聽不懂的時候,總喜歡請法師給我們解釋,甚至追根溯源。追根溯源、打破沙鍋問到底在世俗上是一種被嘉許和鼓勵的好習慣、好品質,但在修道上卻是要不得的。在修行這條路上,除了虔誠,除了空掉頭腦,除了全盤接受,沒有其他更好的途徑。在身心未突破之前,只要提任何問題,都是頭腦的需要,得到答案也只是滿足了頭腦的需求,並不是道。比如牡丹花開了,你的頭腦就會問:牡丹花爲什麼開了?你的頭腦又會馬上給你一個答案:因爲春天到了。接著頭腦還會問:爲什麼春天到了,牡丹花就會開放?……頭腦會一直不停地問下去,也會一直不停地回答下去。如果放棄了頭腦,牡丹花開了就是開了,不需要任何理由,它存在就必須開放。如果不開放,它的存在就沒有價值和意義了。

  作爲一個修行人,無論每天有多忙,禅定都是必不可少的,每天至少要坐叁到四個小時,一天至少要保持兩次靜坐,僅憑寺院每天晚上這兩個小時的靜坐是不夠的。如果長期不靜坐,一旦煩惱生起,成片成勢,你再靜坐想消除煩惱,超越煩惱,那是很難的。必須養成一天靜坐幾次的習慣,把靜坐當成生活的一部分,就像一日叁餐一樣。下座後,還要把禅定中的定境移植、複製到生活和工作中,學會在動中也能保持靜中的狀態。即便場景不停地更換,內心還是保持清淨、覺知的狀態。如果只在盤腿時心才能稍微靜一點,一做事就昏了頭,慌了手腳,這說明你的清淨心還沒有成片成勢。如果清淨心成片成勢,即便不打坐,在嬉笑怒罵中,你的心也能保持清淨的狀態。

  誰能出來做一個法布施,把今晨我發的微博大意說一遍?

  徒:一個小和尚向老和尚彙報,說自己的修行已經很高了——見萬事萬物都如如不動。老和尚連連贊歎說:“高!高!真是高人!”老和尚也向小和尚彙報了自己的修行——我可是喜怒哀樂皆無常啊!小和尚聽了洋洋自得!

  師:這段話中,最重要的是哪一句?

  徒:喜怒無常。

  師:對,最重要的是“喜怒無常”,更精確一點就是“無常”。什麼叫無常啊?就是刹那間就變化。老和尚也有喜怒哀樂、七情六欲,也會嬉笑怒罵,他什麼都有,但都只在霎那間。因爲他是無常的,不會停留在一個狀態裏,不會住在一個狀態裏。而凡夫一旦有什麼就是持續性的,恒常不變地保持這個狀態。比如貪吃的人走到哪裏都想美餐一頓,貪睡的人走到哪裏都想酣睡一覺。

  凡夫的心隨時都在動,而且每動一次,信息都會儲存起來,一旦有機緣就會重新播放。而聖人雖然也會隨著外境而喜怒哀樂,但過去就過去了,不會把信息儲存起來留待以後重新播放。盡管之後他還會有喜怒哀樂,但每一次的喜怒哀樂都是新鮮的,都是第一次,不是過去儲存信息的重新再放。聖人的每一個當下、每一個片刻都是第一次,不會重複。他是隨境而現,過後即空,所以他每時每刻都是一個新人。而凡夫總是停留在兩個極端,不是住在過去就是住在未來,所表現的不是對過去記憶的再現播放,就是對未來幻想的一再重播。

  爲什麼聖人能達到隨起、隨落、隨空呢?這就涉及到頭腦與心靈的關系。我們人是由兩大系統組成的,一是頭腦,二是心靈。只要我們采用頭腦這副系統,它永遠是分裂的、間斷的,所播放的信息永遠是過去的重複。如果我們歸到中心,使用心靈這套系統,他表現出來的每時每刻都是新的,每一個當下都是一個新的面貌、新的想法,不是過去的再現和播放。聖人不是思想開放,而是他本身就是一個敞開者、開放者,他的存在就是一個敞開。

  而凡夫的心靈是封閉的。盡管個別凡夫的頭腦是開放的,但他的心靈依然是關閉的。聖人不采用頭腦這副系統。如果一定要說聖人還有頭腦,那麼他的頭腦已經進化、升華,與他的心靈合二爲一了,也就是所謂的身心靈合一。既然他是開放的,就不存在要進入哪一個空間的問題,他隨時都在等待大家的進入,分享他的一切。實際上說他在等待也是錯誤的,但語言上只能這樣表達。在他的核心裏並沒有一個等待者,也沒有一個被等待者,本來如此,來則來,去則去,你敞開多少,就與他融合多少。爲什麼我們說佛的力量就像陽光普照一樣,無所不在呢?因爲他是敞開的,沒有分別。在他心靈的世界裏,在他心靈的意境上,並沒有男女、好壞、高低、上下之分。但在日常生活中起用的時候還是有分別的。好多學佛的人有一種誤解,認爲在做事的時候也沒有好壞、對錯,也不能起分別。你持這樣的心態,在日常生活中怎麼與人相處,怎麼工作,怎麼護持叁寶呢?盡管佛教的確講衆生同一體,沒有分別,但佛教也講,是佛就不是魔,是魔就不是佛,佛魔不共住。我一直持有一個觀點,佛法是一把無上鋒利的寶劍,讓有智慧的人拿在手裏更有智慧,讓愚昧的人聞到了變得更愚昧。因爲佛法屬于意識形態,是上層建築,不是普通老百姓所能學的,學了,只會把佛法扭曲了,錯用了。

  佛法有時說空,有時說有,有時說是,有時說非,有時說對,有時說錯……它一直不停地轉換角色。站在頭腦的角度講,是要是非分明,佛魔不共住。但站在心靈的意境上講,站在佛性的角度講,佛魔是一不是二,煩惱菩提是一不是二。走出禅定在紅塵中起用時,是非對錯、成功失敗還是要分別的。事情做成了就是做成了,做錯了就是做錯了。做生意賺到錢就是賺到錢了,賠錢了就是賠錢了。賠錢了,你不能說沒有賠;賺到錢了,你不能說沒賺到。如果你這樣說,說明你有問題。所以必須學會轉換角色。佛教裏面不是有一句話:“見佛說佛話,見人說人話,見鬼說鬼話,不人不鬼說胡話”嗎?不人不鬼的時候,你不說胡話說什麼呀?難道說人話,說佛話?

  佛法之所以能在日常生活中起用,就是因爲它能隨時轉換角色。比如社會上有很多大師,當他們回到家還是大師嗎?在父母面前你還是兒子,在爺爺面前你還是孫子。如果你不會轉換角色,到爺爺面前還充大師,那不是白癡?在爺爺面前我們就是孫子,就要把孫子這個角色扮演好。佛法之所以能讓那麼多衆生受益,就是因爲它是鮮活的,不是一塵不變的;它是爲人服務的,不是人爲它服務。世間萬物要想長期存在,就必須爲人服務,否則就沒有存在的可能性。

  在修行的初始階段,也就是頭腦起用的階段,你必須完全發揮頭腦的作用,指揮它,駕馭它,與它融爲一體,只有這樣你才能徹底超越它。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如此。如果連自己的頭腦都不能完全與它融爲一體,不能隨時駕馭它,別說你到不了心靈的階段,就算到了,你也無法完全進入。

  一個聖人,不妨降一個等級講,一個有智慧的人,當他做任何事情的時候,都是全身心地投入,與這件事融爲一體,只要一次百分之百的融合,就能終身超越。不像凡夫,總是不停地重複一件事,不停地走回頭路,還是做不好,還是無法超越。因爲凡夫的頭腦是散亂的,心是散亂的,他的力量是四分五裂的,沒有百分之百地收回來集中到這件事情上。他做任何事情都不是帶著全然的力量,所以就無法全然地超越。所謂的超越,你投入多少,專注多少,就超越多少。如果你拿百分之六十的心在做一件事情,對這件事情的超越,你也只能達到百分之六十。

  爲什麼在剛開始學佛修行的時候,上師要讓我們誦某一部經,或觀想某一位佛菩薩,或磕多少萬個頭,爲什麼要有這麼多加行,做這麼多基礎工作呢?他的目的就是讓我們通過做這一件事,把散亂的心全部收回來,把我們丟失在外面的信息,丟失在外面的力量全部收回來,專注在這件事情上。通過做這一件事,你能把心收回來,人與事能百分百地合一,當你需要把這個力量轉移到其他事情上時,你也能百分之百地轉移。世間上任何一件事你想要百分之百地超越,首先必須百分之百地專注其上。否則,你永遠是四分五裂的,永遠無法超越。既然是四分五裂的,凡是你聽到的、看到的、經曆的,只會留下碎片般的記憶在你頭腦裏不停地播放。宇宙的力量是一個整體,只有當它百分之百地來到一個地方,當它走的時候,才能百分之百地離開。

  修行人無論眼睛看到什麼,耳朵聽到什麼,只要是你聽到了看到了,說明你和它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與緣分。你要是想躲避它,視而不見,聽而未聞,那說明你無知,你是在回避自己。當你聽到看到的時候,應該讓自己的心更開放更敞開地去面對它,審視它。就像我坐在這個臺子上,你喜歡看我或不喜歡看我,都說明了你的心處于某種狀態。喜歡是一種狀態,不喜歡也是一種狀態。無論哪種狀態都必須超越。如何超越呢?就是百分之百地敞開自己,百分之百地看著我,審視我,你才能超越我。

  以此類推,世間上任何事情都是如此。尤其是學佛的人總是恐懼…

《學佛人的氣質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