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比如說感冒,就是身體被鎖定在了一個溫度上,不能隨時根據外面的氣候變化而改變。所以說,聖人無常心,以百姓心爲心;聖人無常態,以萬物爲常態。
如果我們真的能夠根據需要成長,我們對自己的工作就不會抱怨了,就不會說這個我不會那個我不會了。在座的每一個人之所以會做某件事,都是你學來的,並非你生來就會。我常說我和大家的區別就在于,任何一件事情我不會做,但我會去學,而多數人不會做就不做了,甯可不需要,也不去學。很多事情不是你需要才去學,更多的情況是你的確不需要,但是衆生需要,社會需要,我們這個團隊需要,那你就應該去學。只有在這種需求下你學了,你的存在才有價值,你才能讓大家高看你,重用你,擡舉你。
看看我們一無是處。盡管我們身上沒有缺點,但也沒有優點。實際上你沒有優點就是你的缺點。如何理解這句話呢?你說我沒有不良嗜好,但是也沒特長,你沒有特長就是你的過錯,就是你的缺點,因爲生爲一個人,你要謀生,你要立足于社會,立足于一個單位,你怎麼能沒有特長呢!孔子講:“據于德、依于仁、遊于藝”。意思是,做人要以德行爲基礎;要生存,你就必須掌握一門技術,你才能闖社會,走到哪裏都是個有用的人才;你想讓別人敬重你,佩服你,信任你,你要做到仁義二字。你只有能力,但不講信譽,缺乏仁義,人家也不敢重用你。只會交易性地用你,和你一把一利落:你給我辦一件事,我給你多少錢。而不會推心置腹地重用你。
才華的培養確實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。要展現自己的才華,一句話一件事足以說明問題。無論你說話還是不說話,都代表你出手了,都代表你內在的答複和舉措。一般人以爲,新到一個地方,我不說也不做,領導就看不透。實際上你不說不做,同樣代表你內心的反應。你做了,無論你采用哪一種形式和方法,無論做得對與錯,都是你內心的顯現。你千萬別認爲我不說不做,人家就不了解我的內心。學佛的人常說要修功德,聚福報。你的功德福報從哪兒來呢,不就是通過你數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做一些利益他人的事情,才把你的功德福報培養起來嗎?
說到困難,誰做事,做任何事都會遇到。你如果懂得圓融,懂得改變你自己,方法總比困難多。尤其是你想在同行中脫穎而出,甚至在諸多領域中脫穎出來,你必須有過人之處。無論是做事的能力,還是做人的品質,只要有一點過人之處,都會被大家發現。年輕人時常感歎自己懷才不遇,你若真有才華,在二十一世紀的當今社會,百家爭鳴,百花齊放,你怎麼可能沒有機會顯示你的才華和能力呢?各行各業都非常缺人才,當然這裏講的人才不僅是指業務能力強,還要道德品質好,這才是真正的人才。你僅有業務能力,人家不用你,當然你會感歎懷才不遇。遇到這種情況,你就要反省你自己了。
一個人到了一個地方,如果領導撒手讓你負責一件事情,讓你自己做主,那說明領導認可你的能力和你的人品。盡管你認爲你的業務還拿不下來,還有問題,但這時你不需要去問領導了,所有問題都要自己去解決。正因爲有困難,有問題,你把它解決了才能顯示出你的能力。如果把這一攤子工作交給你,沒有困難,沒有問題,那是對你最大的羞辱。越是有困難有問題,越是不好幹,領導把這個球給你,你不要抱怨,你應該感恩:終于給我了一個施展的機會,一個曆練的機會。也許這個領導也拿不下來,出于他的心態的確是給你了,無論他會做還是不會做,他只要是交給你了,你只有一個選擇,那就是歡喜奉行,給他交一個滿意的答卷,他就會對你刮目相看。如果你抱怨,或者說你把它打回去了,這就是你的失敗,是你不懂得做人做事:你不會做,借此機會學習;你會做,借此機會展現自己的才華,讓領導和大衆認可你。我一直持個觀點,一個人之所以有價值,之所以讓大家敬重你,佩服你,認爲你很重要,那是因爲你曾經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,你爲這個團體、爲這個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。別人做不到的,你做到了;別人能做的,你比別人做得更好,所以才獲得了大家的敬重和佩服,說話才有分量。
談到這裏,又要老僧常談了,不過這的確是我內心的感受。你到了一個單位,正趕上這個單位始建初期,白手起家,一無所有,沒水沒電甚至沒有辦公桌,條件很差。這種情形在人的一生當中不會碰到叁次。人生創業,一生當中最多兩次,無論你是一事無成,還是功成名就,都不可能碰到第叁次。這是現在“社會成功學”的專家經過科學論證,探索出來的理論依據。一般來說,人生當中一次性成功的比較多,以後無論到任何地方去創業,都不會再有上述情況了,因爲有本錢了。但是也有第一次創業賠得血本無歸的情況,那麼第二次創業,可能還會面臨第一次創業的艱辛,吃住辦公什麼都沒有。
環境好不是一件好事,環境差也不是一件壞事。什麼都給你准備好叫你去做,你的能力是開發不出來的,早被埋掉一半了。只有在艱苦的環境裏才能培養並顯示出你的韌性。當然,好的環境我們沒必要抛棄,不好的環境我們也無需抱怨,出家人講究隨緣,什麼樣的環境都要去適應。真正做事的人,有環境要做事,沒有環境創造環境也要做事。今天一個出去建寺廟的徒弟給我打電話,抱怨沒人幫他忙。我說你手裏有錢還怕沒人幫你忙嗎?我說你是老摳門,總想讓別人幫忙,自己還不願意花錢。如果你有德行,你找人就可以不用開工資;你沒有德行沒有招感力,你就花錢雇人嘛,環境是人創造出來的。
現在很多年輕人一做事就提要求,首先要給我配車配電腦,包括辦公桌,不是名牌不用。你也許會說,我是給你打工,你不給我配這些,我怎麼給你幹活呢。作爲打工的,你可以提出這種要求。但是還有一種有智慧的打工者,在座的一半都是居士,將來你們也會出去打工,有智慧怎麼打工?——拿著你的電腦,不要公司配,辦公桌不滿意,你可以自己買個好的,把這個不好的辦公桌拿出去。這個理念是我今年才學到的,當我聽到後,我非常佩服這個有智慧的打工者。他是在我的一個徒弟的公司裏打工,我的徒弟由于比較忙,同意他來上班後,沒顧上給他配車、配電腦,只是臨時給他湊了一下。他什麼都不提,拿著自己的電腦,開著私家車,自己買了老板臺,最後也沒到老板那裏去報銷。就這一個動作,當然也樹立了很多敵人:我們一起來打工,就你特別,你這樣搞把我們幾個都比沒了;老板當然會覺得這個打工者好——沒有抱怨,沒有要求,怎麼就那幾個老跟我提要求。他的確在其他打工者中失去了民心,但卻一下子抓住了老板的心。不到叁個月,老板不僅給他配了專用車,名牌電腦,還給他配了更好的實木桌子。
我們可以用不同的心態和眼光來評論這個人,說他沽名釣譽,耍手段也好,還是說他有智慧也罷,你們怎麼說都有道理。爲什麼你不能用這樣的手段,單單這個人可以這樣去做呢?這就反應出一個人的心態、境界和氣量,所以他到公司不到一年就成爲董事長助理。方法也好,手段也好,爲什麼你不會用,單單他一個人用了而且非常奏效呢。好多人都是用常規的思維方式,我來你公司打工,什麼都得給我配齊,不是高待遇我不來。沒來幹活,先講好條件待遇,能滿足我內心標准的就來,否則就不來。但是,只有這個人是個有智慧的人,他用了超常規的方式,當然他也碰上了非常有智慧的老板。他來公司問老板一個月有多少工資,老板說八千到一萬,問有什麼福利待遇,老板說沒什麼福利待遇,表現好,公司效益好,有點兒年終獎,說的都是活話。你的工資待遇與公司效益挂鈎,表現好可能多給一點獎金,多發一個月工資。那麼你會嘀咕什麼樣才算表現好,什麼樣的效益才是可以發獎金的標准呢?但是這個有智慧的人也不問,又碰到了有智慧的老板,沒想到一年下來,每個月的工資的確是8千到一萬,但是沒想到這個公司給他的年終獎是五十萬。老板當然知道獎勵多少是根據我公司今年的效益,公司的效益是誰創造的呢,是你們各個部門的經理,如果你太在自己的福利和工資待遇上斤斤計較,你就錯過了這五十萬的年終獎。那麼你會問,這樣的事情有多少次讓你碰到,哪有幾個老板會這樣?我可以告訴你,你只要是人才,到任何一個公司,老板用你、留你都是靠這一個方法,沒有第二個方法。你憑什麼讓老板依賴你,信賴你,離不開你呢?
現代人,好吃好穿好住好用,樣樣不缺,因此也養成了一個不好的習慣——懶惰。一旦碰到條件差的不好的,我們就會抱怨,不幹活。就像一個用97號油的機器,突然沒油了,你給它加93號油,它就不幹活了:跑不動冒黑煙了。車是這樣,我們人,如果失去警覺也會這樣,會生悶氣不幹活。但是,如果你有警覺,任何時候你都會做環境的主人,你會創造環境,你會先拿業績來說話。
古時候的修行條件和現在的相比,我不用說,大家都能心領神會。按理說現在修行成就的人應該更多才對,這麼好的條件怎麼出來的人才反而更少呢,那就是說,優越的物質條件不僅不能使一般的凡夫俗子進步,反而容易使其腐敗墮落。但對于有警覺的修行人,他會把任何一樣東西都視爲工具,再好的東西,包括金錢,它只是一個工具而已,他絕不會留戀執著。東華寺早期八萬塊錢的車和現在幾百萬的車,就我內心來講,沒有一點區別,甚至更珍貴。我看得更重,更有感情的還是當初的那臺八萬元的車。
社會創造出大量物質來刺激我們的消費,促使我們的欲望不斷膨脹。就拿蘋果手機來說,從第一代投放市場到第五代,短短不到一年時間。每代産品的功能和我們的身份無關,我們的環境已經決定了我們能夠多大程度地使用到産品的各項功能。但是,你在你自己的專業技術上首先要過關,要超越,否則你學再多的手機功能又有什麼用呢?一點用都沒有。
身爲一個學佛的人,尤其是出家…
《人以事顯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