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是人生觀
接著上次的話題,人的一生只有叁次受教育機會:第一階段家庭父母的教育;第二階段學校師長的教育;第叁階段單位領導的教育。這叁次教育奠定了你的人生觀。在座的問一問自己受了幾次教育,是叁次都有,還是兩次,或者只有一次?如果叁次都碰上了,你就是一個幸運者,這一生你必然會成就。之所以我們沒有明確的人生觀,或者我們的人生觀不健康,不正確,就是這叁次教育都錯過了。HY,你解釋一下什麼叫人生觀。
HY:我覺得人生觀說到底就是一個人的爲人處事。
師:大家還有什麼觀點和看法?什麼叫人生觀?人生觀這叁個字怎麼解釋?
答:就是對人生的認識和看法。
答:人生觀是一個人的人生目標和價值取向,是我們從小到大形成的一種對人生的觀念。
師:出家人回答。出家人是師父,人天師表,如果沒有明確的人生觀,怎麼教導信徒?
答:人生觀就是觀人生,認識自己,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位,給社會找到一個正確的發展途徑。
答:人生觀是一種正確的人生態度和方向,是對人事物的觀點和認識,是對家庭生活、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看法,一般分爲消極的人生觀和積極的人生觀。
答:人生觀是觀人觀事,從大的方面講是確定一個人的總目標:你想做成什麼事,並爲這個目標而努力。從微細的角度講,是無論你做什麼事都要有自己的觀點、目標和道德標准,並在這個過程中做到最好,做一個好榜樣。對出家人來說,就是在修行上做一個好榜樣。
答:周恩來“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”,這是他的人生追求,他的人生觀。我是管錢的,我的人生觀就是讓自己活得最值錢。
答:人生觀就是先了解自己,給自己一個定位,然後爲社會做貢獻,讓自己活得有價值有意義。
答:人生觀就是,你是什麼角色就扮演好什麼角色,幹什麼就像什麼。
答:人生觀第一是要思考自己從什麼地方來,爲什麼來到這個地球上;第二是要去哪裏,在這個星球上要做什麼,自己的使命是什麼;第叁點是如何去做,如何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和言行舉止,如何思考,如何說話,如何行動,哪些是對的,哪些是錯的。對這一切都要獨立地思考,並形成自己的觀點。
答:人生觀就是一個人的人生目標和價值定位。
答:人生觀是建立在對生命的了知上,在沒有找到自己的本性之前,我們都沒有真正活過。未知生,焉知死?只有了解自己的本性是不生不死的時候,才能建立真正的人生觀。
答:人生觀是人對苦與樂、榮與辱、生與死的一種正確的認識和人生取向。
答:人生觀是一種生活態度。
答:人生觀就是一個人從小到大所受到的教育、所經曆的事情和所住的環境,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觀點。有什麼樣的人生觀就有什麼樣的人生。
……
師:務虛的人回答得就務虛,務實的人回答得也就務實。有的人回答的聽上去很好,但不具操作性,無從下手,只能用來聽聽,賞心悅耳,就像很多策劃公司的策劃案一樣,策劃書做得很精美,洋洋灑灑幾萬字,可操作性只有百分之二十到叁十。有的人回答的不動聽,可是看得見摸得著,具有可操作性,他的路子是通的,必然會成功。
爲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呢?因爲有的人務虛,有的人務實。就像很多工作本來可以一步到位,但有的人要叁步才到位;有的事情一塊錢就可以做成,有的人需要叁塊錢。
對這個問題的回答,充分顯示了每一個人在家庭、學校和單位裏所受到的教育,也代表了每個人的見地、水平、爲人處事的風格和方式方法。剛才講人生只有叁次受教育機會,這叁次教育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觀。有了正確的人生觀才會有正確的世界觀。
的確,人生觀包含了如何生存,如何生活,如何看待生命,生死等一系列問題,但說到底就是“爲人處事”四個字。首先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?個性性格如何?有何興趣愛好?對社會的種種現象怎麼看?只有對自己對社會有了明確清晰的認識之後,你才能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位,定位之後你才知道如何取舍,取舍之後才知道如何行動,也就是如何去爲人處事。
無論如何取舍,最終還是落在爲人處事上。尤其是現在社會上千奇百怪的現象很多,容易幹擾我們的視線,擾亂我們的心智,影響我們對人生的認識,從而影響我們的人生取向。爲什麼有些人到四五十歲還沒有明確自己的人生方向,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,想做什麼呢?這說明他還沒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觀,對自己對社會都不了解,對社會的種種現象也無從判斷,無法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位。相應地,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也就不知道采用什麼方式方法去爲人處事。
身爲出家人,每天來到我們面前的信徒都會向我們講述社會上的種種現象,好事壞事、正面的負面的、陰暗的陽光的,都會讓我們聽到,最後請我們教他們如何看待這些事,如何處理這些事。如果你沒有健康正確的人生觀,就會誤導他們,讓他們不健康的心理更不健康。
比如社會上貪汙腐敗的現象很嚴重,你要怎麼引導身邊的信徒?社會上很多人自私自利,你又要如何告誡你的信徒?你要讓來到你身邊的信徒從這種迷惘困惑中解脫出來,從而活得舒展、自如、灑脫、超越,不會因爲這些社會現象而悲觀失望,迷失方向,甚至放棄對自我的努力,跟風從雲,隨波逐流。
跟風從雲的人在我們學佛的圈子裏特別多,今天聽說這個明師很厲害就去追隨這個明師,明天聽說那個明師很厲害又去追隨那個明師,一生都在追隨明師,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。你的心不定,就是釋迦摩尼佛來到你身邊,你也一樣活在煩惱之中,用不上功。爲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就確立了人生方向和目標,一輩子朝著自己的目標奮不顧身地努力,無論遇到多少困難險阻都不動搖,甚至遇到再好的機會也不改變自己預定的目標和初衷呢?就是因爲他的人生觀、人生方向很明確,不會被人生途中的種種境遇所動搖所轉變。
爲什麼很多人確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,卻沒有達成呢?因爲在努力的過程中出現的沿途風光太多,他被幹擾和影響了,結果就像猴子摘玉米一樣,折騰了一生,最終還是兩手空空,什麼都沒有得到。因爲他最初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明確,所以邊走邊改。如果你是這種人,在你的人生途中,你很容易被迷惑,被身邊的人幹擾和影響,你聽誰說都有道理。因爲誰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說話,都有他的道理。
問:在社會上辦事很難,都要送禮,而且禮越送越大,有的人把腰包掏空了也辦不成事。對此現象,您是怎麼看的呢?
師:這的確是社會上很普遍的一種現象。古人說,最大的送禮不是送金錢,而是送尊嚴送智慧,也就是我們佛門裏說的般若。爲什麼有的人送金錢,事情還辦不成,有的人什麼禮都不送,一分錢不花,單憑叁寸不爛之舌就能把事情辦成呢?因爲前者沒有智慧,沒有掌握送禮的技巧,不懂對方的真正需求,沒有滿足對方的需求。而後者有智慧,掌握了送禮的最高技巧,就是送尊嚴送智慧。語言能讓人得到尊嚴和心理滿足;智慧能爲人指點迷津,使人獲大益。而送禮物送金錢都達不到這樣的效果。實際上人的內心真正需要的不是金錢和物質,而是他人的認可和尊重,是對方懇切地肯定自己的長處,指出自己的不足,爲自己指點迷津,爲自己提供一個發展發揮的空間。簡要地說,人在物質上得到滿足後,需要的是心理上的滿足和精神上的滿足,乃至靈性上的滿足。而送金錢是最笨最低等的送禮方式。
社會畢竟是社會,需要靠事情來說明問題。古人講:“無德不久,無事不立,無慧不成。”“無德不久”就是沒有德行,你想讓事業長久持續地發展壯大是不可能的。“無事不立”,你沒有辦成一件事,沒有一點業績,在一個團體一個單位裏是無法立足的。要想立足,必須有所作爲有所建樹,有業績擺出來給人看。即便在家庭裏也是如此。那麼,如何做出業績呢?要有智慧,也就是“無慧不成”。沒有智慧,不懂得爲人處事,無論你付出多少,多麼努力,事情也做不成。在家庭裏,你從不承擔家庭責任。到一個單位,你不爲單位創造效益,不爲領導分憂,領導交給你的事,你拿不起也做不好,你的存在還有什麼價值和意義呢?我們佩服一些曆史人物,無非是佩服他們的德行、他們的思想、他們的智慧,和他們爲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。
前幾天我點評了男衆,過後有些男衆來找我說點評得很好。不管點評的是好是壞,是對是錯,我還是重複我的老話:這純屬我個人一家之言。你來到東華寺常住,追隨萬行,萬行就要把他看到的、感覺到的、意識到的都講給你聽。我經常說一句話:有能力不做是不負責任,看到問題不說是不忠。
大家不需要在意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。人在二十歲的時候,總認爲很多人在看自己,注意自己,總是在意別人對自己的感覺。叁十歲的時候開始關注社會,注意別人。四十歲以後你發現誰也沒注意你,你也沒注意誰,每個人都活在自我當中只管自己。五十歲以後該體驗的體驗了,該滿足的滿足了,該過把瘾的也過足瘾了,這時候才開始考慮爲家庭、爲社會盡點責任,做點貢獻,才表現得有愛心,開始學著做好事,學著付出,學著奉獻。到了六十歲,你才有資格含饴弄孫,安享兒孫繞膝的晚年。對于出家人而言,則是安享內在的恬淡和甯靜,以及徒弟滿天下的喜悅。
我經常說一句話,佛教是水,我們出家人是魚,佛教沒有了,寺廟沒有了,魚怎麼存活呢?所以我們出家人不需維護個人的形象,只要維護好佛教的形象、寺廟的形象,就維護了個人的形象;只要維護好佛教的利益、寺廟的利益,就維護了個人的利益。如果你只維護個人的形象和利益,不維護佛教和寺廟的形象和利益,最終你個人的形象、個人的利益也會失去。實際上我們個人的利益和形象跟寺廟相比,跟佛教相比,又算得了什麼呢?
做事必須有結果,拿結果來說話。一個人做事…
《什麼是人生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