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有始無終,沒有結果,不能給人安全感,誰願意和他共事呢?做人要注重過程。做人既實在又很虛。做事則必須實實在在,不能有一點虛的成分。一件事你做成了就是做成了,沒做成就是沒做成。事情是看得見摸得著,馬上可以兌現的。
人要成爲全才是很難的,尤其是我們出家人,你是會修,還是會講,還是會幹呢?大家問一問自己,是想成爲一個會說的,還是會修的,還是會幹的?你肯定會說叁樣我都想要。作爲一個人天師表,這叁樣的確應該集于一身。實際上一個真正會修行的人一定會做事,一個會做事的人一定會認識自己。只有認識了自己,才能認識信徒,發現信徒的問題,做好信徒的工作。當信徒向你請法時,因爲在做事過程中有真切的心得體會和感悟,你必定會言之有物,讓信徒心開意解,轉迷爲悟。
信徒的問題不外乎身病和心病。出家人主要是爲他們解決心病,也就是思想的問題。來到我們面前的信徒無非是想得到我們的點撥。如果你不會說,不會修,也不會做事,是很難爲信徒指點迷津的。
佛法的傳遞,一方面是靠自己身體力行,以身作則,另一方面是靠語言來傳播。有時候言比行更重要,但最終還是要落在行上。現在人的越來越理性,頭腦越來越冷靜,不容易被語言所迷惑。看一個人不僅要看他如何說,更要看他如何做,也就是看他如何爲人處事。
一個能做事、能成事的人一定是一個不怕事、不煩事的人。沒有事情不找事,事情來了絕對不能怕。事情來了,把它處理好就行了。今天處理不完明天處理,明天處理不完後天處理,直到把事情處理完爲止。事情來了不能躲避,否則就是被事情轉,不是你處理事情,而是事情處理你。尤其是我們出家人想成就,沒有事情來磨練你,你怎麼成就呢?
實際上修學佛法是最大的一件事,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你都怕事煩事,成佛這麼大的事你不怕煩嗎?世間上的事你都怕煩,你說你學佛不怕煩,那一定是假的,你不是真正在學佛,不知道什麼是學佛。學佛是分分秒秒、時時刻刻都在和自己的起心動念做鬥爭,和自己的言行舉止較勁。你能對外面的事情認真負責,有始有終,你對自己內在的事情也會認真負責,有始有終。你對內在的事情有始有終,在日常生活中做人做事也會有始有終。
有的人看到了問題不說,有時候沒辦法了才說上一句,對方不聽也就算了,不再說第二句。而有的人說第一句對方不聽,他會說第二句,第二句不聽他會說第叁句,直說到你改爲止,轉變爲止。這種風格的人一定會成事。你看到對方有問題說一句,對方不改,你就拉倒不說第二句了,那你爲什麼還要說第一句呢?這說明你的心量不夠,幹脆你第一句也不說。既然我說了第一句,就要盯著你把這件事情做好做完,盯著你直到你改變,否則我一定會說第二句第叁句。做事要麼別出手,既然出了手就大方一點,不能說:“我努力了就行了。”你努力了沒有結果,有什麼意義呢?你努力的目的就是爲了最後的結果。
看一個人平時的爲人處事,就知道他這輩子能不能成佛。如果你是一個做事有頭無尾,不追求結果的人,那你學佛也不會有結果。很多修行人對自己要求很嚴格,每時每刻都在求
道,不管外面的事,只要有地方住,有口飯吃,能修行就行。這種心態、這種精神很難得。但是如果把這種習性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做事,去弘揚佛法,那還是欠缺。有時候對別人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,對自己負責先要對別人負責,佛教講衆生是一體的。爲什麼說衆生都成佛了,我才成佛呢?衆生都在地獄裏,你一個人成佛能快樂嗎?
有些人做事雖然追求完美,但缺少章法,不知道從何下手,很容易被別人所幹擾所轉。一個成事的人絕對不會輕易被別人的言行舉止所幹擾,所擊垮。如果我這樣,今天就沒辦法坐在這個臺上,沒辦法蓋東華寺,甚至連和尚都當不了了。盡管有很多人認可我,但也有很多人诋毀我。別人诋毀你的目的無非是想讓你生氣,讓你改變初衷,想擊垮你,你怎麼能輕易中計呢?既然你確定了自己的目標,認爲自己做的是對的,無論別人怎麼說,你都不應該動搖。爲什麼別人叁言兩語就能讓你改變初衷,放棄初衷呢?做事不僅要有明確的方向、清晰的方法,還要有冷靜的頭腦、理智的判斷,和堅定的意志。人很容易被自己眼見耳聞的一切所幹擾,所轉,因爲所有的信息都來自眼睛和耳朵。如果你超越了眼根和耳根,不被它們所轉,你做人做事就輕松了,活得就自在了,你也就解脫一大半了。有很多人诋毀我,說我壞話。但是,無論他們怎麼說我,我還是用心地做事。你越是在暗處盯著我,伺機扳倒我,我做事越謹慎。如果你不在旁邊盯著我,我可能會得意忘形,肆無忌憚。所以人家找你的毛病挑剔你,躲在陰暗處算計你,從某個角度講是來成全你,成就你。你不應該生氣,而應該更謹慎。有一天你成就了成佛了,要感恩他,感恩這一類型的人。每一個成爲佛菩薩的衆生,都經曆了無數的磨難,這些磨難都是助道之緣,都是來成就我們的。
已形成的思想理論都有其固定的模式,千年萬年不會改變。比如學中國曆史,無論再過多少年,還是按唐宋元明清這個順序來學,曆史事件都有它清晰的脈絡。但是,有時候我們在理上明白了,爲什麼在事上行不通呢?那就是沒有把理吃透,沒有把理融入血液中變成我們自己的東西。真正明白了理,在事上一定行得通,一定會得心應手。所以一個人明白了理就應該在事上下功夫,把心用在做事上,因爲事和人直接相關,都是因人而生。而人是瞬息萬變的,你接觸的每一個人都在變化。所以理雖然不變,但做事的手法要根據不同的人和環境而改變。
修行要體現在“用”上,這個用不外乎就是爲人和處事。所以真正的修行必須體現在爲人處事上。如果說你有修行,但沒有體現在爲人處事上,怎麼證明你有修行呢?
我們東華寺的女衆一直保持著一股正氣,特別注重自身的實修,對自己管理很嚴謹,做事很穩當,不多管閑事。實際上出家人除了修行,除了寺廟和佛教,還有什麼事呢?佛教的事、寺廟的事就是我們個人的事。我們出了家,就和寺廟和佛法融爲一體分不開了,佛法就是我們的命根子,寺廟就是我們的家。爲什麼過去一些老和尚看到有人诋毀佛法,毀壞佛教,就像挖自己的祖墳一樣?過去我也不理解,心想:這個老和尚,你修你的就是了,人家也沒傷害你,只是說說佛教,說說和尚,也沒說你,你管那麼多幹什麼?慢慢地我悟到了一個道理,有些事情看似和我們沒有關系,但仔細一想,我們和它是同一體的。雖然他說的是其他和尚,但其他和尚也代表了佛教,代表了僧團。所以,盡管他诋毀的是佛教,不是我們個人,但也是诋毀我們。
女衆的嘴要嚴,不要輕易開口。一個團體裏面很多是非都是女衆生出來的。古人講:“好人出在嘴上,好馬出在腿上。”我們是出家師父,更應該口上有德,不要輕易開口,說出去的話就要對它負責。看不慣的事可以自己去做,但不要在背後說是道非。尤其在僧團裏,大家要管住自己的嘴,這個僧團才會清淨。
女衆還要內斂,個性不能太張揚。盡管社會上倡導男女平等,但實際上很多事情還是由男的抛頭露面,不允許女的來做,很多風光還是被男的占去了。佛門裏也是如此。所以女衆更應該注重自己的內在修爲,在內功上下功夫。
我們東華寺的女衆很努力,個個都是修行的榜樣,我真的是打心底裏喜歡你們。將來我要把女衆下院設計得比男衆的還好,讓你們衣食住行無憂,而且心靈無憂。只有心靈無憂,你們才會好好用心修行,什麼都不用想。將來女衆道場建好了,你們女衆也輪流做執事,給你們鍛煉的機會。中國現在有十幾個女方丈,將來我們東華寺也要出幾個女方丈。
臺灣的幾大高僧在起家時,身邊的四梁八柱都是比丘尼。因爲女人的心態比男人的好,名利心沒有男人那麼重,她們只要在衣食住行上有保障,精神上有保障,有一個安穩的環境修行就很滿足。但男的不一樣。所以無論什麼宗教,教主都是男的。但是,不知你們是否注意過,宗教裏面所崇拜的偶像最終還是以女性的形象出現,信徒都崇拜女神、女菩薩。所以女衆更容易度衆生。
大家一定要好好學習充實自己。我們東華寺一定要成爲一個學習型的寺廟。你們要多和外面的人接觸,多向外面的人學習。今天的時代不同于過去,信息量非常大,如果待在寺廟裏什麼都不聞不問,你拿什麼來指點信徒?現在的信徒都很有思想,來到我們面前提出一些問題,如果我們聞所未聞,是沒辦法爲他們答疑解惑的。
過去社會上的人無論什麼都要到寺廟裏來向出家人請教、學習。可是今天我們出家人什麼都不懂,要向社會上的人請教、學習。但是真正的大德高僧還是像過去一樣,學富五車什麼都懂,中國文化全都裝在他們的腦子裏。爲什麼蔣介石退到臺灣時,請走了一大批高僧?因爲他知道只要這批高僧在他手裏,中國文化就在他手裏。所以當時他用一架專機把中國的高僧和知識分子全部接到臺灣去了。
我們東華寺雖然建得這麼大,但爲什麼我總感覺它很單薄很空,一個指頭就能推倒呢?就是我們出家人的腦袋裏面太空了,每個人就像紙一樣單薄,指頭一捅就可以戳穿。好多信徒的素質都比我們高,我們怎麼教得了他們呢?可是我們又是師父,不好意思向人家請教。好多人都有這種看法。這個現象在我身上是不允許存在的。我是個實用主義者,你比我強,你身上有我可學的東西、缺少的東西,你有過人之處,我就會向你請教。我非常推崇一句話:學在一人之下,用在萬人之上。你向別人請教只是一時不懂,你不請教一輩子都不懂。向別人請教不僅不會丟人,還會提升你的美德。
單純心是修道很重要的品質之一。但所謂的單純心,是這顆心由單純變成了複雜,再由複雜變成了單純,這時候才是真正的單純。很多人的心根本就沒有打開過,那不…
《什麼是人生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