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什么是人生观

  什么是人生观

  接着上次的话题,人的一生只有三次受教育机会:第一阶段家庭父母的教育;第二阶段学校师长的教育;第三阶段单位领导的教育。这三次教育奠定了你的人生观。在座的问一问自己受了几次教育,是三次都有,还是两次,或者只有一次?如果三次都碰上了,你就是一个幸运者,这一生你必然会成就。之所以我们没有明确的人生观,或者我们的人生观不健康,不正确,就是这三次教育都错过了。HY,你解释一下什么叫人生观。

  HY:我觉得人生观说到底就是一个人的为人处事。

  师:大家还有什么观点和看法?什么叫人生观?人生观这三个字怎么解释?

  答:就是对人生的认识和看法。

  答:人生观是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,是我们从小到大形成的一种对人生的观念。

  师:出家人回答。出家人是师父,人天师表,如果没有明确的人生观,怎么教导信徒?

  答:人生观就是观人生,认识自己,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,给社会找到一个正确的发展途径。

  答:人生观是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和方向,是对人事物的观点和认识,是对家庭生活、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看法,一般分为消极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观。

  答:人生观是观人观事,从大的方面讲是确定一个人的总目标:你想做成什么事,并为这个目标而努力。从微细的角度讲,是无论你做什么事都要有自己的观点、目标和道德标准,并在这个过程中做到最好,做一个好榜样。对出家人来说,就是在修行上做一个好榜样。

  答:周恩来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,这是他的人生追求,他的人生观。我是管钱的,我的人生观就是让自己活得最值钱。

  答:人生观就是先了解自己,给自己一个定位,然后为社会做贡献,让自己活得有价值有意义。

  答:人生观就是,你是什么角色就扮演好什么角色,干什么就像什么。

  答:人生观第一是要思考自己从什么地方来,为什么来到这个地球上;第二是要去哪里,在这个星球上要做什么,自己的使命是什么;第三点是如何去做,如何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和言行举止,如何思考,如何说话,如何行动,哪些是对的,哪些是错的。对这一切都要独立地思考,并形成自己的观点。

  答:人生观就是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定位。

  答:人生观是建立在对生命的了知上,在没有找到自己的本性之前,我们都没有真正活过。未知生,焉知死?只有了解自己的本性是不生不死的时候,才能建立真正的人生观。

  答:人生观是人对苦与乐、荣与辱、生与死的一种正确的认识和人生取向。

  答:人生观是一种生活态度。

  答:人生观就是一个人从小到大所受到的教育、所经历的事情和所住的环境,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观点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。

  ……

  师:务虚的人回答得就务虚,务实的人回答得也就务实。有的人回答的听上去很好,但不具操作性,无从下手,只能用来听听,赏心悦耳,就像很多策划公司的策划案一样,策划书做得很精美,洋洋洒洒几万字,可操作性只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。有的人回答的不动听,可是看得见摸得着,具有可操作性,他的路子是通的,必然会成功。

 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?因为有的人务虚,有的人务实。就像很多工作本来可以一步到位,但有的人要三步才到位;有的事情一块钱就可以做成,有的人需要三块钱。

 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,充分显示了每一个人在家庭、学校和单位里所受到的教育,也代表了每个人的见地、水平、为人处事的风格和方式方法。刚才讲人生只有三次受教育机会,这三次教育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观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才会有正确的世界观。

  的确,人生观包含了如何生存,如何生活,如何看待生命,生死等一系列问题,但说到底就是“为人处事”四个字。首先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?个性性格如何?有何兴趣爱好?对社会的种种现象怎么看?只有对自己对社会有了明确清晰的认识之后,你才能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,定位之后你才知道如何取舍,取舍之后才知道如何行动,也就是如何去为人处事。

  无论如何取舍,最终还是落在为人处事上。尤其是现在社会上千奇百怪的现象很多,容易干扰我们的视线,扰乱我们的心智,影响我们对人生的认识,从而影响我们的人生取向。为什么有些人到四五十岁还没有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,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想做什么呢?这说明他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,对自己对社会都不了解,对社会的种种现象也无从判断,无法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。相应地,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也就不知道采用什么方式方法去为人处事。

  身为出家人,每天来到我们面前的信徒都会向我们讲述社会上的种种现象,好事坏事、正面的负面的、阴暗的阳光的,都会让我们听到,最后请我们教他们如何看待这些事,如何处理这些事。如果你没有健康正确的人生观,就会误导他们,让他们不健康的心理更不健康。

  比如社会上贪污腐败的现象很严重,你要怎么引导身边的信徒?社会上很多人自私自利,你又要如何告诫你的信徒?你要让来到你身边的信徒从这种迷惘困惑中解脱出来,从而活得舒展、自如、洒脱、超越,不会因为这些社会现象而悲观失望,迷失方向,甚至放弃对自我的努力,跟风从云,随波逐流。

  跟风从云的人在我们学佛的圈子里特别多,今天听说这个明师很厉害就去追随这个明师,明天听说那个明师很厉害又去追随那个明师,一生都在追随明师,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。你的心不定,就是释迦摩尼佛来到你身边,你也一样活在烦恼之中,用不上功。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就确立了人生方向和目标,一辈子朝着自己的目标奋不顾身地努力,无论遇到多少困难险阻都不动摇,甚至遇到再好的机会也不改变自己预定的目标和初衷呢?就是因为他的人生观、人生方向很明确,不会被人生途中的种种境遇所动摇所转变。

  为什么很多人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,却没有达成呢?因为在努力的过程中出现的沿途风光太多,他被干扰和影响了,结果就像猴子摘玉米一样,折腾了一生,最终还是两手空空,什么都没有得到。因为他最初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明确,所以边走边改。如果你是这种人,在你的人生途中,你很容易被迷惑,被身边的人干扰和影响,你听谁说都有道理。因为谁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,都有他的道理。

  问:在社会上办事很难,都要送礼,而且礼越送越大,有的人把腰包掏空了也办不成事。对此现象,您是怎么看的呢?

  师:这的确是社会上很普遍的一种现象。古人说,最大的送礼不是送金钱,而是送尊严送智慧,也就是我们佛门里说的般若。为什么有的人送金钱,事情还办不成,有的人什么礼都不送,一分钱不花,单凭三寸不烂之舌就能把事情办成呢?因为前者没有智慧,没有掌握送礼的技巧,不懂对方的真正需求,没有满足对方的需求。而后者有智慧,掌握了送礼的最高技巧,就是送尊严送智慧。语言能让人得到尊严和心理满足;智慧能为人指点迷津,使人获大益。而送礼物送金钱都达不到这样的效果。实际上人的内心真正需要的不是金钱和物质,而是他人的认可和尊重,是对方恳切地肯定自己的长处,指出自己的不足,为自己指点迷津,为自己提供一个发展发挥的空间。简要地说,人在物质上得到满足后,需要的是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满足,乃至灵性上的满足。而送金钱是最笨最低等的送礼方式。

  社会毕竟是社会,需要靠事情来说明问题。古人讲:“无德不久,无事不立,无慧不成。”“无德不久”就是没有德行,你想让事业长久持续地发展壮大是不可能的。“无事不立”,你没有办成一件事,没有一点业绩,在一个团体一个单位里是无法立足的。要想立足,必须有所作为有所建树,有业绩摆出来给人看。即便在家庭里也是如此。那么,如何做出业绩呢?要有智慧,也就是“无慧不成”。没有智慧,不懂得为人处事,无论你付出多少,多么努力,事情也做不成。在家庭里,你从不承担家庭责任。到一个单位,你不为单位创造效益,不为领导分忧,领导交给你的事,你拿不起也做不好,你的存在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?我们佩服一些历史人物,无非是佩服他们的德行、他们的思想、他们的智慧,和他们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
  前几天我点评了男众,过后有些男众来找我说点评得很好。不管点评的是好是坏,是对是错,我还是重复我的老话:这纯属我个人一家之言。你来到东华寺常住,追随万行,万行就要把他看到的、感觉到的、意识到的都讲给你听。我经常说一句话:有能力不做是不负责任,看到问题不说是不忠。

  大家不需要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。人在二十岁的时候,总认为很多人在看自己,注意自己,总是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感觉。三十岁的时候开始关注社会,注意别人。四十岁以后你发现谁也没注意你,你也没注意谁,每个人都活在自我当中只管自己。五十岁以后该体验的体验了,该满足的满足了,该过把瘾的也过足瘾了,这时候才开始考虑为家庭、为社会尽点责任,做点贡献,才表现得有爱心,开始学着做好事,学着付出,学着奉献。到了六十岁,你才有资格含饴弄孙,安享儿孙绕膝的晚年。对于出家人而言,则是安享内在的恬淡和宁静,以及徒弟满天下的喜悦。

  我经常说一句话,佛教是水,我们出家人是鱼,佛教没有了,寺庙没有了,鱼怎么存活呢?所以我们出家人不需维护个人的形象,只要维护好佛教的形象、寺庙的形象,就维护了个人的形象;只要维护好佛教的利益、寺庙的利益,就维护了个人的利益。如果你只维护个人的形象和利益,不维护佛教和寺庙的形象和利益,最终你个人的形象、个人的利益也会失去。实际上我们个人的利益和形象跟寺庙相比,跟佛教相比,又算得了什么呢?

  做事必须有结果,拿结果来说话。一个人做事…

《什么是人生观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