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信心與耐力是做事的基本條件

  信心與耐力是做事的基本條件

  師:想聽什麼呢?都不知道給你們講什麼好了。好像一切都是廢話,該講的都講了。

  答:講《周易》。

  師:講《周易》你們又聽不懂,講得你們聽得懂,那已經變味,不是它的原意了。你們什麼時候讀了一千本書,我再講給你們聽。

  HZ:您可別忘掉這句話啊!

  師:這麼多人在,怎麼忘得掉呢?你讀了一千本書,我就單獨給你開課!

  《易經》是中國文化的源頭,所有的中國文化都是從《易經》、《道德經》、《山海經》這叁本書衍生出來的。可以說這叁本書是中國五千年文化最精煉的濃縮。如果沒有國學基礎,這叁本書是啃不動的。爲什麼那麼多人诠釋這叁本書,都沒辦法很白話地解釋給現代人看呢?因爲過于白話,它的意思就扭曲變味了。就像禅宗的偈子一樣,爲什麼不能完全用白話來講呢?就是怕變味。真正的意境是心領神會,超越頭腦不需要語言的,語言是爲頭腦服務的。

  魚兒對大海說:“我哭了,可是你看不到我的眼淚,感受不到我的悲傷。”大海說:“我能看到你的眼淚,感受到你的悲傷,因爲你在我心裏。”你們以爲大海感受不到魚兒在流淚嗎?爲什麼魚兒說它流淚了,大海感受不到它的悲傷,看不到它的眼淚呢?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把一件事、一個道理反複地重述給對方聽,有智慧的人一點就明,沒智慧的人你怎麼重述他還是犯錯。而且你越重複,他越是在你重複的地方犯錯誤摔跟頭。所以李世民說:“生子如羊不如生子如狼!”萬行也有一句格言:虎走遍天下都是吃肉,羊走遍天下都被人宰割。

  一個人的道德、仁義、能力、形象,只有在他做事的時候才能表現和證明出來。所謂的功德福報,不外乎從爲人處事中求得。離開了爲人處事,我們如何展現自己的用呢?我們所修的智慧又有什麼意義呢?是聰明還是愚鈍不需要自己表白,在爲人處事中已經展露無遺。一個人急于表白、辯護,正說明他內在空虛與脆弱。

  一個出家人憑什麼立足于教內,憑什麼立足于教外?如果說普度衆生,你是拿自己的思想普度衆生,還是拿佛的思想普度衆生?佛的思想你拿得動嗎?佛的思想如果拿不動,你有自己的思想嗎?如果你沒有自己的思想,佛的思想又拿不動,你拿什麼普度衆生呢?俗世間有句話說:好兒不用多,一個頂百個。一個人的本事不是與生俱來的,是需要時間曆練的。沒有十年二十年乃至叁十年的曆練,你就不要出手,也不要急躁。如果叁十年還成不了一件事,還沒搞明白一件事,奉勸大家就不要再搞了。你所謂的虔誠起不了用,不能爲大家所用,這樣的虔誠有價值有意義嗎?虔誠不能起用就是愚昧無知。

  過幾天東華寺的新網站就設計好了,你們去看看網站設計得如何。網站的設計就代表了設計人員的心靈世界,代表了他的品味、品質、品德,代表了他的一切,他的一切都在他的作品裏展現出來了。你說你是個好人,但不能起用,又有什麼用呢?好人要會做好事才有用啊。所謂的好人,從來沒做對過一件事,所做都是錯的,甚至沒做過好事,怎麼證明你是個好人呢?

  很多學佛的人都輕視世間法。難道世間法不是智慧,不是人在用嗎?你能把世間法看明白,看破,玩得轉,出世間法何愁不能入門?甚至你也能把出世間法掌控在手中。倘若你真的能坐在那裏叁天叁夜不動,說明你的禅定起用了。問題是很多人才坐半個小時就開始浮躁,開始動了,怎麼證明你的禅坐起用了呢?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,都是茫然不知所措,不知從何下手,怎麼能說你是個學佛的人,在開智慧呢?你學佛,沒有佛的格局、心量、氣派,又怎麼證明你是個學佛的人呢?

  好人需要智慧,壞人更需要智慧。因爲大家不能容忍壞人,不允許人做壞事,所以往往做壞事扮演壞人的人更有智慧。有些人你用正面的力量教化不了他,沒辦法讓他醒悟,只能讓他到一個負面的環境中去,他需要反面的力量才能開悟。但是有的人到了這樣的環境中不但沒有開悟,反而墮落得更深,更迷失了。我們每天照鏡子是爲了讓衣冠整齊。實際上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鏡子,可是我們都把他們忽略了,不僅沒有利用這些鏡子來照自己,反而每天都在指責鏡子不幹淨。

  前幾天有個人想來東華寺閉關。他到法堂去見我,坐在椅子上,腳“蹬、蹬、蹬”不停地抖,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,不知道自己的身口意在幹什麼。這怎麼像一個要閉關的禅者呢?一個人心都定不下來,降服不了自己的身口意,還有什麼本錢和資格跟人家提要求講條件呢?這樣的人也想閉關,一個動作我就把他槍斃了!我的心量很小,容不下這種人。

  和一個人共事,你就看他能否管住自己的身口意,管不住就不值得你信任,你更不能依賴他,把事情托付給他。

  修行人越修越靈敏。這個靈敏指的是敏感、敏捷,大家不要理解成疑心重。許多學佛的人喜歡捕風捉影,說:“我有靈感,能感覺到你在幹什麼,說什麼。”實際上這不是靈感,而是疑心。

  現在社會上的人那麼浮躁,就是在我們出家人身上也體現不出甯靜。心都沒有靜下來,怎麼禅坐呢?更不要說入道了!可是現在這個社會遍地都是大師,公開傳的法門都有上百種。但是,無論有多少法門,都是人在修,無論什麼人修什麼法門,都是心在修。說得具體一點,就是要專注專心地修。你不能專注專心,投靠什麼明師都沒有用。你的心收不回來,沒辦法專注在一個法上,怎麼修得進去呢?你必須把心止在一個法上,對這個法才會生起覺受,也就是“觀”。哪一個傳法的大師都是在一個地方一定就是十年二十年,經過一番苦讀苦修才能爲大師的。法無高下,人有高下。每一個傳法的大師都說自己的法是佛的心法,足以開悟成道。但是心靜不下來,氣沈不下來,就是釋迦牟尼佛坐在我們身邊也沒有用!

  現在社會的物質越來越豐富,人類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,接著而來的就是精神需求。無論你追求哪種精神生活,最終必須落在宗教上才能找到安甯。但是如果你沒有入道,這樣的安甯也是短暫的,你一樣會彷徨、迷失、流離。不要以爲聞到了教義,入了教會,你就進了萬無一失的保險箱。這是不可能的。你就是皈依了萬行上師,如果還是被無明牽著跑,該輪回的還是一樣輪回。你皈依了萬行上師,沒有接受他的思想,沒有領悟他的思想,沒有按他的思想去行動,又有什麼用呢?他的思想是一個工具,你沒有使用他的工具,沒有學會使用他的工具,有什麼用呢?

  有的人一邊念阿彌陀佛,一邊在跟人聊天,給人感覺他很用功;有的人一邊工作,一邊念佛,好像他爭分奪秒都在修行。如果你全心全意地工作,還需要念佛嗎?念佛不是頭上安頭嗎?連有爲法我們都抓不住,都不能和有爲法融爲一體,怎麼再上一步去修無爲法,去觀心、看心,乃至用無爲法呢?

  中國傳統的禅堂裏面修的都是無爲法。能夠進入禅堂的都是能抓住心,看住心的。只有能抓住心的人才允許進禅堂。我們現在倒好,進禅堂是爲了熬腿子,練腿子,怕外面的事情多,被打擾,不是爲了觀心,爭取更多的時間深入狀態。退一萬步講,你進禅堂真的能把腿子練好也不錯。問題是現在的出家人不是兩足尊,而是兩足賤,到處亂跑,還爲自己找到充足的理由:我在參訪明師!我在參學!腳都靜不下來,能參學到什麼?爲什麼說出家人是兩足尊呢?他能在一個地方一住幾年不動,盤起腿來幾天都不倒!現在我們退一萬步,能坐一兩個小時不動總該可以吧?可是也做不到。所以我說現在的學佛人不是兩足尊,而是兩足賤!

  現在學佛的人找到一個大師,接了一個法,就把前面修的方法扔掉。修個一年半載沒感覺,又去找個大師,把第二個大師的方法又扔掉。我不是這樣。雖然我參學過很多明師,接觸過很多法門,但我采用的都是第一個方法,二十四年前求的法到現在還在修,從來沒有改變過,放棄過,只是拿後來學的方法斧正和完善第一個方法,讓我能更專一地進入狀態。法門千千萬,心只有一顆,無論用多少法門,都是爲了抓住這顆心,管住這顆心。現在的修行人別說管住心了,連外在的身體都管不住!你們看看當初跟自己一起追隨一個明師的兄弟有多少個,在同一個寺廟裏常住的有多少個,同寮的有幾個。大家在一起做同一件事,一年下來淘汰一批,兩年下來淘汰一批,叁年、五年、十年下來,可能已經所剩無幾了。但是誰堅持下來,誰就成功了!各行各業都是這個規律。時間和歲月把沒有耐心、沒有毅力、素質不高、不願意學習、不願意進步的人都淘汰掉了,誰堅持下來,勝利的果實就屬于誰。

  抓住一個方法一修到底,一定會受大益。什麼都離不開心,抓不住心,什麼法都沒有用。念佛就是觀心,觀心就是念佛。不管幹什麼,丟掉了心,還能念佛,打坐,觀想,結手印,看到覺受嗎?

  無論修什麼法,在將要入道,信號將要對接上的時候都很累。這時候要用心力去銜接,累得妄想都打不起來,跑香都跑不動。但是一旦銜接上,猶如電線接通了電,燈泡馬上就亮了,身體馬上就開始充電了。有的人力量不足,對接不上,就像手機沒電了,發不出信息,外面的信息也接不進來一樣。所以,如果你的體力、心力不夠,在跟道對接的時候就接不上,生起一個念頭就累得虛脫了。所以大家在修行的過程中感覺到累是正常的,說明這時候妄念開始變少,心力開始趨向道,與道對接了,這時候你沒有多余的力量打妄想。

  聰明的人容易發現問題,但行動力差一些。遲鈍的人不容易發現問題,但一旦明白了問題所在,就會想辦法去改變和完善。所以聰明的人容易見道,但很難入道,因爲他的定力不夠,容易朝叁暮四,這反而害了他。而遲鈍的人定力相對好一點,但又難以見道,需要人指點。

  有時想想,生活中的哪一件事都很簡單,只是我們的心沈不下來,不願意去做,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,結果什麼都不會。等到叁十歲、四十歲、…

《信心與耐力是做事的基本條件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✿ 继续阅读 ▪ 人品勝過技巧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