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歸 七、《六祖壇經》眉注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惱)無邊誓願斷,自性法門(性明則法來)無盡誓願學,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』。善知識!大家豈不道『衆生無邊誓願度』,恁(音嫩)(那麼)道,且不是惠能度(並不是惠能度)。善知識!心中衆生,所謂邪迷心、诳妄心、不善心、嫉妒心、惡毒心,如是等心,盡是衆生,各須自性自度,是名真度。何名自性自度?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衆生,將正見度。既有正見,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衆生,各各自度。邪來正度,迷來悟度,愚來智度,惡來善度。如是度者,名爲真度!

  又『煩惱無邊誓願斷』,將自性般若智除卻虛妄思想心是也。又『法門無盡誓願學』,須自見性,常行正法,是名真學。又『無上佛道誓願成』,既常能下心,行于真正,離迷離覺,常生般若,除真除妄,即見佛性;即言下佛道成。常念修行是願力法。(離迷離覺,常生般若,除真除妄,即見佛性。)

  (授無相叁歸依)善知識!今發四弘願了,更與善知識授無相叁歸依戒 (叁歸亦是戒) 。善知識!歸依覺,兩足尊;歸依正,離欲尊;歸依淨,衆中尊!從今日去,稱覺爲師,更不歸依邪魔外道,以自性叁寶常自證明。勸善知識,歸依自性叁寶。佛者,覺也;法者,正也;僧者,淨也。自心歸依覺,邪迷不生,少欲知足,能離財色,名兩足尊。自心歸依正,念念無邪見,以無邪見故,即無人我貢高,貪愛執著,名離欲尊。自心歸依淨,一切塵勞愛欲境界,自性皆不染著,名衆中尊。若修此行,是自歸依。凡夫不會,從日至夜,受叁歸戒;若言歸依佛,佛在何處?若不見佛,憑何所歸?(從禅宗立場,歸依心地)言卻成妄。(那你就是打妄語)善知識!各自觀察,莫錯用心,經文分明言『自歸依佛』,不言『歸依他佛』。自佛不歸,無所依處。今既自悟,各須歸依自心叁寶。內調心性,外敬他人,是自歸依也

  善知識!既歸依自叁寶竟,各各志心。吾與說一體叁身自性佛,令汝等見叁身,了然自悟自性。總隨我道:『于自色身,歸依清淨法身佛;于自色身,歸依圓滿報身佛;于自色身,歸依千百億化身佛。』善知識!色身是舍宅,不可言歸。向者叁身佛,在自性中,世人總有。爲自心迷,不見內性,外覓叁身如來,不見自身中有叁身佛。汝等聽說,令汝等于自身中,見自性有叁身佛。此叁身佛,從自性生,不從外得。

  何名清淨法身佛?世人性本清淨,萬法從自性生。思量一切惡事,即生惡行;思量一切善事,即生善行。如是諸法在自性中,如天常清,日月常明,爲浮雲蓋覆,上明下暗。忽遇風吹雲散,上下俱明,萬象皆現。世人性常浮遊,如彼天雲。善知識!智如日,慧如月,智慧常明。于外著境,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,不得明朗。若遇善知識,聞真正法,自除迷妄,內外明徹,于自性中萬法皆現。見性之人,亦複如是(自除迷妄,內外明徹,于自性中萬法皆現)此名清淨法身佛。善知識!自心歸依自性,是歸依真佛。自歸依者,除卻自性中不善心、嫉妒心、谄曲心、吾我心、诳妄心、輕人心、慢他心、邪見心、貢高心,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;常自見己過,不說他人好惡,是『自歸依』。常須下心,普行恭敬,即是見性通達,更無滯礙,是『自歸依』。

  何名圓滿報身?譬如一燈能除千年闇,一智能滅萬年愚。莫思向前,已過不可得,常思于後,念念圓明,自見本性,善惡雖殊,本性無二。無二之性,名爲實性(善惡從實相生)于實性中,不染善惡,此名圓滿報身佛。自性起一念惡,滅萬劫善因。自性起一念善,得恒沙惡盡。直至無上菩提,念念自見,不失本念(即正念),名爲報身。

  何名千百億化身?若不思萬法,性本如空。一念思量,名爲變化。思量惡事,化爲地獄,思量善事,化爲天堂;毒害化爲龍蛇,慈悲化爲菩薩;智慧化爲上界,愚癡化爲下方。自性變化甚多,迷人不能省覺。念念起惡,常行惡道;回一念善,智慧即生。此名自性化身佛。

  善知識!法身本具,念念自性自見,即是報身佛;從報身思量,即是化身佛;自悟自修自性功德,是真歸依。皮肉是色身,色身是舍宅,不言歸依也。但悟自性叁身,即識自性佛。

  吾有一無相頌,若能師持,言下令汝積劫迷罪,一時銷滅。頌曰:

  迷人修福不修道,只言修福便是道。

  布施供養福無邊,心中叁惡元來造。

  擬將修福欲滅罪,後世得福罪還在。(不明心故)

  但向心中除罪緣,名自性中真忏悔。

  忽悟大乘真忏悔,除邪行正即無罪。

  學道常于自性觀(以清淨本心爲指歸),即與諸佛同一類。

  吾祖惟傳此頓法,普願見性同一體。

  若欲當來覓法身,離諸法相心中洗。

  努力自見莫悠悠,後念忽絕(死的時候)一世休。

  若悟大乘得見性,虔恭合掌至心求。」

  師言:「善知識!總須誦取,依此修行。言下(偈文言下)見性,雖去吾千裏,如常在吾邊。于此言下不悟,即對面千裏(信己比信我好),何勤(辛辛苦苦)遠來?珍重好去!」一衆聞法,靡不開悟,歡喜奉行。

  機緣品第七

  (共開示十二人。根機相當,又遇勝緣,曰機緣。)(98.12.4)

  師自黃梅得法,回至韶州曹侯村(在廣東韶關曲江縣),人無知者。時有儒士劉志略禮遇甚厚。志略有姑爲尼,名無盡藏,常誦大涅槃經。師暫聽,即知妙義,遂爲解說。尼乃執卷問字。師曰:「字即不識,義即請問。」尼曰:「字尚不識,焉能會義?」師曰:「諸佛妙理,非關文字。(文字是符號)」尼驚異之。遍告裏中耆德雲:「此是有道之士,宜請供養。」有魏(魏一作晉)武侯(曹操)玄孫曹叔良及居民,競來瞻禮。時,寶林古寺自隋末兵火,已廢。遂于故基重建梵宇,延師居之,俄成寶坊。

  師住九月余日,又爲惡黨尋逐,師乃遁于前山,被其縱火焚草木,師隱身挨(挨:強進。)入石中得免。石今有師趺坐膝痕,及衣布之紋,因名「避難石」。師憶五祖「懷會(懷集、四會)(可止)(隱藏)」之囑,遂行隱于二邑焉。

  僧法海,韶州曲江人也。初參祖師,問曰:「『即心即佛』,願垂指谕。」(直指悟性,必須腳跟點地,大寂聞大梅悟後住山,派侍者問:見與大師得什麼便住山?曰“即心即佛”。侍者說,大師近又說“非心非佛”了。大梅說,“這老漢,惑亂人沒了日。讓他[非心非佛],我只管即心即佛。”馬祖聞後說,“梅子熟了”。)師曰:「前念不生即心,後念不滅即佛(即無生亦無滅,心體湛然,後念不可滅,後念若滅不可作佛。);成一切相即心,離一切相即佛。吾若具說,窮劫不盡。聽吾偈曰:(舉馬祖開示,爲止小兒啼公案。)

   即心名慧(無心之照),即佛乃定;

  定慧等持(不二),意中清淨。

  悟此法門,由汝習性;

  用本無生(用而不著,無生中用),雙修是正。(即前真如自性起念,雖不斷六塵,而能自在。)

  法海言下大悟,以偈贊曰:

  即心元是佛,不悟而自屈;我知定慧因,雙修離諸物。(尚未離諸相,是過程。)

    僧法達,洪州人,七歲出家,常誦法華經。來禮祖師,頭不至地。師诃曰:「禮不投地,何如不禮?汝心中必有一物,蘊習(障礙積藏)何事耶?」曰:「念法華經已及叁千部。」師曰:「汝若念至萬部,得其經意,不以爲勝(不以爲有功),則與吾偕(與我同修)行。汝今負此事業(有貢高我慢心),都不知過。聽吾偈曰:

  禮本折慢幢,頭奚不至地;有我罪即生,亡功福無比。

  師又曰:「汝名什麼?」曰:「法達。」師曰:「汝名法達,何曾達法?」複說偈曰:

  汝今名法達,勤誦未休歇;空誦但循聲,明心號菩薩。

  汝今有緣故,吾今爲汝說;(佛說而無說,不生執著。)但信佛無言,蓮華從口發。」(各位:佛究竟有言無言?說而無說,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。)

    達聞偈,悔謝曰:「而今而後,當謙恭一切。弟子誦法華經,未解經義,心常有疑。和尚智慧廣大,願略說經中義理。」師曰:「法達!法即甚達,汝心不達。經本無疑,汝心自疑。汝念此經,以何爲宗?」達曰:「學人根性闇鈍,從來但依文誦念,豈知宗趣!」師曰:「吾不識文字,汝試取經誦一遍,吾當爲汝解說。」法達即高聲念經,至「譬喻品」(火宅外的叁車,佛勸衆生出離。)。師曰:「止!此經元來以因緣(大事因緣)出世爲宗。縱說多種譬喻,亦無越于此。何者因緣?經雲:『諸佛世尊,唯以一大事因緣,出現于世。』一大事者,佛之知見也(開示悟入佛之知見)。世人外迷著相,內迷著空。(于相離相,于空離空)若能于相離相,于空離空,即是內外不迷。若悟此法,一念心開,是爲開佛知見。佛,猶覺也。分爲四門:『開覺知見,示覺知見,悟覺知見,入覺知見。』(開示以後令人悟入)若聞開示,便能悟入,即覺知見,本來真性而得出現…

《涵芬集 第一部分 心法指歸 七、《六祖壇經》眉注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