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使比丘 內觀捷徑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氣息就會變細。

  當你觀察到氣息粗時,就會了知氣息是「粗呀」,而氣息細時,就會了知它是「細呀」。現在不必管呼吸的進出或長短,因爲你已經清楚地了然于心了。因此,若知道氣息是粗的,那表示你知道粗出息,或粗入息,在覺知氣息是粗或細的剎那,也同時知道氣息的出入。

  你瞧,明了呼吸不必一定是專家學者才能做到,農夫也可以修習。重要的是找個適當的地方坐下,在適當的地方坐下、放松,不要太挑剔環境,能使你放松的地方就是好地方,然後輕松盤腿坐穩,這個姿勢可以避免跌倒。對!放松地盤坐著,就像個初次學習盤腿的小孩一樣放松,這樣就夠了。  

  總之,開始是覺知呼吸的出入,然後覺知氣息持續的長短狀態,最後再覺知氣息的粗細。這樣做並不難,一點也不困難,如果這樣也做不來,那你什麼都無法做,和貓狗就沒什麼兩樣,不是嗎?假如你無法做這些,就像一只小貓,爲什麼?因爲這些已經是最短的快捷方式,最基礎及最最簡單的修法了!

  (注二)關于「你」、「你們」、「你們自己」等的單複數形式,在泰語中並沒有明顯的區別,在大多數場合中,我比較喜歡用單數名詞來翻譯,因爲禅修課程偏重引導個人。

  觀「色」與「心」

  現在要進入下一個修行步驟,雖說這是一個快捷方式法門,但它依然具有精細、深入與更進一步的修法。首先,學習覺知呼吸。呼吸是你覺知的對象,呼吸本身屬于「色法」,也是覺知的對象,但是能覺知者則是心(citta),心屬于「心法」(mental asset)。現在,就讓我們來覺知心的功能,你將會覺知心念的活動。

  當你覺知心念的活動時,可以默念「名呀」;反之,覺知身體的活動時,則默念「色呀」。例如覺知呼吸時,默念:「色呀」;觀察感受時,則默念「名呀」,這樣,你就可以了解我所謂的「名」、「色」是什麼意思了。

  在覺知呼吸的長短或粗細時,你所關切的是色的行相,這種色法叫做「所造色」(Upadaya Rupa),是指呼吸的種種特性;但若指氣息本身,這氣息就叫做「大種色」(Maha Bhuta Rupa)。我們可以覺知到「大種色」,但我們無須這麼做,那是沒必要的。所以,只要清清楚楚地覺知呼吸就可以了,也就是關切「色法」的特性即可;反之,覺知感受,就是屬于「心法」的部分。

  如果我使用巴利語彙來講解快捷方式法門,反而較爲複雜,你可能會覺得很難記,我們可能因而浪費太多的時間,所以,只要覺知自身的「色法」和「心法」就可以了。凡是物質的東西或與物質有關的就是「色法」;而任何抽象的事物是「名」(nama)或「心」(citta)。現在你必須學習清楚知道你所覺知之對象的本質,如果覺知的對象是屬物質性,就默念「色呀」;如果是感受性的,就默念「名呀」。

  

  觀五蘊

  現在讓我們進一步探究更深的觀察。你們快睡著了嗎?有些人可能已經如坐針氈了,如果不了解我所說的而坐不住是很自然的。從現在開始,我們要觀得更深,如此,你將會變得更敏銳。現在,我想先讓你們知道所謂的「五蘊」,也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等蘊,我將解釋它們的功能。

  我已經說過要覺知呼吸的進與出、短與長和粗與細,另外也談到「色法」和「心法」及呼吸是組成「色」(或「色法」)的基本條件。

  當你專注觀察呼吸時,可能會出現某些感覺,你可能覺得舒適、快樂和喜悅,有時是疼痛的感覺,這些感覺就構成「受」或「受蘊」。當你覺知感受時,你可以默念「受蘊呀」。現在你必須知道受蘊是來自實際的體驗,而不是個複誦或死背的名相而已。

  觀察呼吸時,你必須辨識呼吸的長短及粗細等,這種辨識的能力,就叫做「想蘊」,這是知覺和記憶。當你覺知到「想」時,就默念「想蘊呀」,這是五蘊中另一個屬于「心」的蘊,你必須學著去觀察它,如此做時心中就默念:「想蘊呀」。

  在覺知中,你可能注意到心中念頭的起動,這些念頭和想法統稱爲「行」,行蘊編造出許多念頭,所以,當你覺知到動念時,就默念「行蘊呀」。

  現在讓我們覺知識蘊。每當你覺知呼吸時,識蘊就會反應在身體、皮膚、鼻子等地方,這種身體的知覺就叫做「身識」(kaya vinnana)。如果你專注于心的知覺(識),你的知覺力就會反應在心(citta)上,這個是「意識」(mano vinnana)。我們已經討論完如何覺知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等五蘊,當意識到五蘊生起時,就要好好地深入觀察它們,你應該由實際的體驗來了悟五蘊本質,這就是我們所謂的「現證」

  【譯注一】

  覺知身心的五蘊(名色)就是去覺知色、受、想、行和識。所造色和大種色構成了「色」;受、想、行、識構成了「心」,換句話說,「心」由四蘊所組成。如果你能花點時間和多用點心,就可以確實記住這些名相,一點也不難,試試看,也許花一天或多一點的時間就可以背起來,開始觀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蘊。即使你是從覺知呼吸開始,也會感覺到受、想、行、識四蘊的生起,這其中的每個蘊都可以學著去觀它。

  別忘了當你在觀察呼吸時,可能會感受到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等五蘊。簡而言之,可以說你正在覺知身心或覺知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等蘊。

  有做筆記的人很好,你們會記得我所講的,而沒做筆記的人可能就記不得那麼多了。我想,學習這些是要花點時間的。

  【譯注一】sandittigo可能是sandittiko之誤。

  

  觀生滅

  觀身心五蘊後,你可以再繼續觀「生滅」,而以下要講的內容,就是觀生滅。

  覺知呼吸時,我們可以觀察到氣息的生起:長息的生起、短息的生起,粗息的生起及細息的生起,這些特性稱爲「所造色」,請注意它隨時都在生起。當吸氣完成時,我們就說這氣息滅了,或者也可以說:這長息、短息、粗息或細息滅了。這意謂著當我們對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等身心五蘊保持覺知時,必然也會觀察到它們生滅的狀況。當氣息生起和消失時,即意謂著色蘊的生滅;當感受生起時,即意謂受蘊的生起,當感受消失時,就是受蘊消逝;想蘊也會如此地生起和消失;而行蘊也會生起和消失;當識蘊在運作時,我們說:識蘊生起了,而當它停止作用時,識蘊就消失了。

  現在我們來試著分析一下生滅的狀況,看看這些是如何生起(運作)或消失(停止運作)。每次看到生或滅時,你無須默念生起或消失,當然,如果你的速度夠快,想要默念也可以,不過剛開始練習時,通常反應沒那麼敏銳。

  因此,這可不是你立即能勝任的事,能如實地默念出當下每個生滅,可能要花數日甚至數周的時間,才能對你所做的一切保持覺知。這些「生呀」或「滅呀」的狀況,都會在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等五蘊裏産生,每次你說這些詞彙的時候,必須了解它事實上是在你的知覺中生滅的。

  你必須了解,各種感受是在我們說「生呀」之前産生的,而不是背來的。如果你正在觀察自己的呼吸,事實上,在你告訴自己「生呀」的同時,也必能感知到你正在吸氣。假使你正好體驗到氣息長或短的狀況時,不論它呈現長息或短息,你可以說「長呀」、「短呀」。清楚了知實際上正在發生的事,這不是一種期待或推測,因此,就這點來說,我們是具有科學精神的,因爲我們處理的是真實的事物,而不是在做哲學的探討或以邏輯的分析方式推想許多事情。

  因此,當你注意到呼吸的生滅時,就不用說「色蘊生起呀」,這太冗長了,你可以在出入息中發現一個呼吸的韻律,其它受、想、行、識蘊也一樣,所以你只須說「生呀」或「滅呀」,但最重要的是,你必須確確實實地感受到生滅才這樣說。

  

  觀無常

  現在讓我們更進一步觀無常。當你熟悉觀察生滅的情況後,將會體悟到一切事物都不是恒常不變的,當事物不斷地生滅時,怎麼可能保持恒常不變呢?呼吸也是如此,每個生起都可以看到叁個階段:生、住、滅,它不是恒常的;相同地,長、短息兩者也是變化無常的,不論你是否觀察它,它都是變化的;受、想、行、識也是一樣不斷地變化而無恒常性。因爲變化,所以很容易就有生、住、滅的情況産生。

  因此,深觀呈現無常變化的點,每次感受到無常的狀況時,可以默念「啊,變化呀、變化呀」,「無常呀、無常呀」;別忘了,你必須真實感受到才可以說「無常呀」;是的,在你每次見證到色法、呼吸、身體、氣息的長、短、粗、細,以及和呼吸有關的受、想、行等的無常時,才可以如此默念。

  你應當觀察自身的本來面目,不可以空口無憑說無常,一定要如實體驗到呼吸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等無常後,才對自己說「無常」。當你證知了無常的本質後,就會明白五蘊確實是無常的,你會由衷地體會到這個真理,會看到一切都是「無常呀」、「無常呀」,這就是觀無常的部分。

  

  觀無我

  接下來,我們再進一步觀「無我」。你所看到的只有氣息的吸入和呼出,而沒有「我」──沒有呼吸的主人或生命的擁有者,只有呼吸的生滅與粗細的現象,只有受、想、行、識,沒有所謂的「人」的存在,沒有「人」在做這件或做那件事,只有自然的現象存在。

  體會無我的意思就是體會呼吸中沒有「我」,呼吸的特性是無我,覺知呼吸的心是無我,以及覺知呼吸時所呈顯出的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等五蘊也是無我。這時,沒有所謂的「人」、「我」或「有情」的存在。當你實際體會到這個真理時,就可以對自己說「無我呀、無我呀」,或「只有呼吸呀」,「只是色呀」,「只是受呀」,沒有一個自我存在。這個「呀」表示你越來越清楚了,已經明白沒有「我」的存在。以後我會談到「呀」,…

《佛使比丘 內觀捷徑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「我」的危險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