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現在我們只說觀無我。這裏只有呼吸、身體、心及受、想、行、識,「無我呀」,「無我呀」。當覺知呼吸而體解到無我時,就說「呼吸不是『我』呀」;如果你觀察到正在覺知呼吸的心念時,就說「感覺不是『我』呀」,呼吸只是呼吸而不是「我」,這樣就夠了。你只要吸入或呼出就好;若是氣息短,它就只是短,若氣息長,它就只是長而已,這些都不是「我」。
這就是觀無我,即所謂的「無我觀」(anattanupassi),雖然它並不在《安那般那經》中,但它也包含在「無常」的章節中。所以佛陀運用了「無常觀」(aniccanupassi)、「離欲觀」(viraganupassi)、「滅隨觀」(nirodhanupassi)、「舍遣觀」(patinissagganupassi),但是並沒有提及「無我觀」這個名相,因爲它已經含括在無常的章節中。這個重點在于人如果能體解無常,終究也會體解到無我。但是因爲我想讓各位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事情,所以就單獨地解說無我的真谛。
當觀察呼吸時,我們就會體解到呼吸是無我的。無論呼吸是長短、粗細,都是無我,這是因爲它並非一成不變,而受、想、行、識四蘊也是無我的。因此,當你體解到無我時,就可以說「無我呀」,隨你要觀無我的本質多久都可以。注意啊!這部分就是要你觀無我,「無我呀」。
如果你真正體解到無我,那就是瓜熟蒂落的時刻了,你將會對從前所喜愛並想據爲己有的東西感到厭煩,漸漸不再癡迷,也不再那麼執著快樂、喜悅及美味的誘惑,甚至對生命也不再執著,這種減少執取的行爲稱爲「離欲」(Viraga),即「離欲觀」(Viraganupassi),這意謂著我們的心對于曾經瘋狂迷戀或擁有的事物,已經開始放下,減少執取了。現在,執著已經「松脫呀」、「松脫呀」,我們已經「放下了呀」、「放下了呀」、「放下了呀」。
「放下呀」、「放下呀」,如果這種放下的感覺愈來愈深時,自然就會發現心中的某些執取已經息滅了,「息滅呀」、「息滅呀」、「息滅呀」,這就是「滅隨觀」。我沒有要你說巴利語,因爲對你們而言可能太困難了。
你將見到一切都是無常和無我的,所以心放下釋然了,如此就可以息滅喜愛與迷戀的感覺。「息滅呀」,息滅「我」或「我所有」等錯誤的概念,息滅呼吸、受、想中你所執取的部分。
你可以停在這兒,只要感受中的事物息滅就可以了,但是,如果不想就此打住,可以繼續修習下一步: 「舍棄」(patinissaga)。「此刻,我已經將曾經執取的舍棄了」,我們已經舍棄曾經執取的事物,也就是說,我們的執著息滅了,我們過去習慣執著的事物已經息滅而且消失不見了,這就是「舍棄」的意思。你不必修到這一步,但如果你願意也可以。因此,所有你曾經認爲是可愛的、討人喜歡的、使人印象深刻的種種事物,可以說都已經舍棄它們了,「舍棄呀」,這就是舍遣觀!
以此方法,你也可以到達究竟目標。雖然它是一般人修習的快捷方式法門,但它終究可以使我們放下、釋然及完全地離棄執著。修習四念處時,每個念處都會經曆這四個步驟,或自動地從這個念處轉到另一個念處。當你真正徹見無常後,就會消除以往所執著的一切,然後舍棄一切執著。
我相信佛陀在世時,並沒有說得如此詳細。它的重點在于:如果能將心調伏到某種程度,心就會體驗到放下,舍棄從前執取不放的事物,不需要經曆全程的步驟和背誦難記的名相,就可以息滅執取。因此,若有人能一再地從不同的事物中體解到無常,就能體解到無我,然後心就會釋然,自然放下執取的事物,最後舍棄它們,這些步驟可以簡單地用「解脫」這個語詞來說明。當一個人徹底見到無常的真面目時,就要對它投以極高的專注力,就像用燈對准它照射一般,執取就會如樹葉飄落般掉落,當然任何的執取都會消失。佛陀有時只用「解脫」來說明,這詞已經是綽綽有余了!但是我們要了解這個名相還包含了體解到無常、無我、厭離、息滅、舍棄及舍離(throwing back)等能力,你可以同時體解到這些過程。
重點複習
[觀息法的步驟]
我希望你們別忘了覺知呼吸可以一路引你走向究竟的目標。我說過將先講覺知呼吸,而在身體的姿勢、動作方面,還有許多有待說明的。現在講呼吸,假如你正在覺知呼吸,「吸入、呼出」,「吸入、呼出」;「短呀,長呀」,「短呀、長呀」;「粗呀、細呀」,「粗呀、細呀」;「身呀、心呀、受呀、想呀」,專注觀察自己實際感受到的,如此六塵就與呼吸有了關連,然後再觀察與呼吸有關的生滅等。 五蘊中屬于心法的有受、想、行、識等四蘊,而它們也是會生滅的,當你觀察它們的生滅時,終將明白它們並非恒常不變的,而是短暫無常的,「短暫無常呀」。
當事物總是如此不斷地生滅時,怎可能有個不變的「我」或「人」存在?所以說「無我呀」、「無我呀」、「無我呀」,這不能有口無心,而是打從心靈深處如實說出來的。然後你執取的感覺會漸漸消失,會覺得松脫,一旦感受到松脫時就說「松脫呀」、「松脫呀」、「松脫許多呀」,以簡短的字詞說出你的感覺,「松脫呀」、「松脫呀」,當某些感受松脫殆盡後,你就會體驗到解脫,「消逝呀」、「息滅呀」。當東西從你手中掉落時,就說「掉落呀」,這意謂它們已被舍棄,「舍棄呀」、「舍棄呀」。
所以這是覺知呼吸的課程,還沒說到身體姿勢、動作的部分。你知道如何覺知呼吸,這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,如果你覺得步驟太多,也可以略過一些不做,依你自己的想法來做。
總而言之,你觀「呼吸呀」,觀氣息的進出、短長呀、粗細呀、觀身心呀、觀生滅呀、觀變化呀,這也就是觀無常和無我,讓執著漸漸消失呀,終結執著呀,舍棄執著呀。
上述任何事都與呼吸有關,當你觀察呼吸時,必須感受它們都與呼吸有關,當全心專注覺知呼吸時,將可以徹底了知事物的本質。換句話說,就是以覺知呼吸爲基礎,來觀察分析事物。
如果你記不住,可以向朋友複印筆記。第一步要覺知呼吸呀,接著觀氣息的進出呀、短長呀、粗細呀;然後觀身心呀,呼吸就是色蘊呀,覺知呼吸的感受,感受是心法呀;再來就是觀生滅呀,生呀、滅呀;然後觀變化,即無常的狀態,也觀無我;最後再觀此刻執著松脫了,某些的執著消逝了,你習慣執持不放的事物也松落了,你已經舍棄它們了。
有多少步驟?你有沒有從所記下的筆記中算算看:第一步覺知呼吸,第二步覺知呼吸的進出,第叁步覺知呼吸的短長,第四步覺知呼吸的粗細,第五步觀身心,第六到第八步是觀生滅、無常及無我,第九到十一步是觀執取漸漸消失、息滅及舍棄,事實上,也可以不需要最後一步,因爲當執取的事物消逝時,就表示你已經把它們放下了。現在數數有幾個步驟?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、十一,共十一個步驟。你可以將它們減少到五或六個步驟,但完整的修法包含了十一個步驟。
[把持心念就是培養覺知力]
希望你試著禅修,這是使自己保持覺知的方法,能把持得住心念的人,將能達到一心專注。修習專注的目的並不是爲證得色界定或無色界定,不是那樣,重要的是正念或觀照本身就足夠了。這種一心專注是很好的,世尊也曾贊歎它確實很殊勝,因爲它能活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。相反地,假如讓它進展到定的狀態,例如無色界定,就無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,因爲在無色界定中,感官不起作用,因此就無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了;但不在定境時,就能應用這覺知力及一心專注的功能,這就好比錢一樣,有錢放著不用,等于沒錢,也無法因有錢而獲得好處;如果能善加利用金錢,你就會從中得到利益。
透過這種修習而長養覺知和一心專注是很有用處的。這種一心專注又稱「近行定」(anantariya samadhi),這種定和慧是雙胞胎,我們並不直接修一心專注,而是經由前面所說覺知的方法,它會自動增長,也就是說當一心專注生起時,就能立刻應用它。這就像開車一樣,引擎不會毫無意義地運轉,我們激活引擎,腳專注踩著離合器,然後一放離合器,車就自動向前走。如果我們沒事就發動引擎,那我們是瘋了,如果發動引摯,車子卻不動,那引摯有什麼用?這真是瘋狂的行爲。所以當激活引擎時,要專心踩放離合器,讓車子得以前進,這就是所謂的「近行定」,這種定生起時,就馬上能應用它來禅修和作觀。也許有人會說這樣不太有效,別在意他,因爲你又不是要費盡心力培養一心專注而成爲專家,但也沒關系,因爲這種一心專注的情況,就足夠我們觀「法」並且開悟。
除了我說的之外,別想那麼多,努力試試看,一心專注就會進展得很好,而覺知力也將充分發展,因爲你已經學得不間斷地觀察六塵,因此,在你心中將會産生一種神秘的能力,就是你不用思考、言說或做任何舉動就能生起覺知。這點很重要,在這之後,你的正念將如閃電般迅速敏捷,無須思考、言說或做任何舉動就能覺知,凡是對自己的思想、言語和行爲都能念念分明的人,就能解脫。
[修習「呀」(ya)的叁種意義]
時間快到了,接下來要講「呀」的含義。
第一種是無明的「呀」。有人重複發出「呀」,是因爲別人要他這麼做,他就照做不誤,當然他是真心去念它,依教導恭敬行事,這就是無明的「呀」,有很多的「呀」都屬于這類,這還不如不念的好。有些人以重音發出「呀」,而說「滅呀」、「生呀」、「進呀」、「出呀」,如果我們是以嚴肅、執著的方式念誦它,就不會得到什麼好處,這就是無明的「呀」。
另一種「呀」是覺知的…
《佛使比丘 內觀捷徑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