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现在我们只说观无我。这里只有呼吸、身体、心及受、想、行、识,「无我呀」,「无我呀」。当觉知呼吸而体解到无我时,就说「呼吸不是『我』呀」;如果你观察到正在觉知呼吸的心念时,就说「感觉不是『我』呀」,呼吸只是呼吸而不是「我」,这样就够了。你只要吸入或呼出就好;若是气息短,它就只是短,若气息长,它就只是长而已,这些都不是「我」。
这就是观无我,即所谓的「无我观」(anattanupassi),虽然它并不在《安那般那经》中,但它也包含在「无常」的章节中。所以佛陀运用了「无常观」(aniccanupassi)、「离欲观」(viraganupassi)、「灭随观」(nirodhanupassi)、「舍遣观」(patinissagganupassi),但是并没有提及「无我观」这个名相,因为它已经含括在无常的章节中。这个重点在于人如果能体解无常,终究也会体解到无我。但是因为我想让各位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事情,所以就单独地解说无我的真谛。
当观察呼吸时,我们就会体解到呼吸是无我的。无论呼吸是长短、粗细,都是无我,这是因为它并非一成不变,而受、想、行、识四蕴也是无我的。因此,当你体解到无我时,就可以说「无我呀」,随你要观无我的本质多久都可以。注意啊!这部分就是要你观无我,「无我呀」。
如果你真正体解到无我,那就是瓜熟蒂落的时刻了,你将会对从前所喜爱并想据为己有的东西感到厌烦,渐渐不再痴迷,也不再那么执着快乐、喜悦及美味的诱惑,甚至对生命也不再执着,这种减少执取的行为称为「离欲」(Viraga),即「离欲观」(Viraganupassi),这意谓着我们的心对于曾经疯狂迷恋或拥有的事物,已经开始放下,减少执取了。现在,执着已经「松脱呀」、「松脱呀」,我们已经「放下了呀」、「放下了呀」、「放下了呀」。
「放下呀」、「放下呀」,如果这种放下的感觉愈来愈深时,自然就会发现心中的某些执取已经息灭了,「息灭呀」、「息灭呀」、「息灭呀」,这就是「灭随观」。我没有要你说巴利语,因为对你们而言可能太困难了。
你将见到一切都是无常和无我的,所以心放下释然了,如此就可以息灭喜爱与迷恋的感觉。「息灭呀」,息灭「我」或「我所有」等错误的概念,息灭呼吸、受、想中你所执取的部分。
你可以停在这儿,只要感受中的事物息灭就可以了,但是,如果不想就此打住,可以继续修习下一步: 「舍弃」(patinissaga)。「此刻,我已经将曾经执取的舍弃了」,我们已经舍弃曾经执取的事物,也就是说,我们的执着息灭了,我们过去习惯执着的事物已经息灭而且消失不见了,这就是「舍弃」的意思。你不必修到这一步,但如果你愿意也可以。因此,所有你曾经认为是可爱的、讨人喜欢的、使人印象深刻的种种事物,可以说都已经舍弃它们了,「舍弃呀」,这就是舍遣观!
以此方法,你也可以到达究竟目标。虽然它是一般人修习的快捷方式法门,但它终究可以使我们放下、释然及完全地离弃执着。修习四念处时,每个念处都会经历这四个步骤,或自动地从这个念处转到另一个念处。当你真正彻见无常后,就会消除以往所执着的一切,然后舍弃一切执着。
我相信佛陀在世时,并没有说得如此详细。它的重点在于:如果能将心调伏到某种程度,心就会体验到放下,舍弃从前执取不放的事物,不需要经历全程的步骤和背诵难记的名相,就可以息灭执取。因此,若有人能一再地从不同的事物中体解到无常,就能体解到无我,然后心就会释然,自然放下执取的事物,最后舍弃它们,这些步骤可以简单地用「解脱」这个语词来说明。当一个人彻底见到无常的真面目时,就要对它投以极高的专注力,就像用灯对准它照射一般,执取就会如树叶飘落般掉落,当然任何的执取都会消失。佛陀有时只用「解脱」来说明,这词已经是绰绰有余了!但是我们要了解这个名相还包含了体解到无常、无我、厌离、息灭、舍弃及舍离(throwing back)等能力,你可以同时体解到这些过程。
重点复习
[观息法的步骤]
我希望你们别忘了觉知呼吸可以一路引你走向究竟的目标。我说过将先讲觉知呼吸,而在身体的姿势、动作方面,还有许多有待说明的。现在讲呼吸,假如你正在觉知呼吸,「吸入、呼出」,「吸入、呼出」;「短呀,长呀」,「短呀、长呀」;「粗呀、细呀」,「粗呀、细呀」;「身呀、心呀、受呀、想呀」,专注观察自己实际感受到的,如此六尘就与呼吸有了关连,然后再观察与呼吸有关的生灭等。 五蕴中属于心法的有受、想、行、识等四蕴,而它们也是会生灭的,当你观察它们的生灭时,终将明白它们并非恒常不变的,而是短暂无常的,「短暂无常呀」。
当事物总是如此不断地生灭时,怎可能有个不变的「我」或「人」存在?所以说「无我呀」、「无我呀」、「无我呀」,这不能有口无心,而是打从心灵深处如实说出来的。然后你执取的感觉会渐渐消失,会觉得松脱,一旦感受到松脱时就说「松脱呀」、「松脱呀」、「松脱许多呀」,以简短的字词说出你的感觉,「松脱呀」、「松脱呀」,当某些感受松脱殆尽后,你就会体验到解脱,「消逝呀」、「息灭呀」。当东西从你手中掉落时,就说「掉落呀」,这意谓它们已被舍弃,「舍弃呀」、「舍弃呀」。
所以这是觉知呼吸的课程,还没说到身体姿势、动作的部分。你知道如何觉知呼吸,这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,如果你觉得步骤太多,也可以略过一些不做,依你自己的想法来做。
总而言之,你观「呼吸呀」,观气息的进出、短长呀、粗细呀、观身心呀、观生灭呀、观变化呀,这也就是观无常和无我,让执着渐渐消失呀,终结执着呀,舍弃执着呀。
上述任何事都与呼吸有关,当你观察呼吸时,必须感受它们都与呼吸有关,当全心专注觉知呼吸时,将可以彻底了知事物的本质。换句话说,就是以觉知呼吸为基础,来观察分析事物。
如果你记不住,可以向朋友复印笔记。第一步要觉知呼吸呀,接着观气息的进出呀、短长呀、粗细呀;然后观身心呀,呼吸就是色蕴呀,觉知呼吸的感受,感受是心法呀;再来就是观生灭呀,生呀、灭呀;然后观变化,即无常的状态,也观无我;最后再观此刻执着松脱了,某些的执着消逝了,你习惯执持不放的事物也松落了,你已经舍弃它们了。
有多少步骤?你有没有从所记下的笔记中算算看:第一步觉知呼吸,第二步觉知呼吸的进出,第三步觉知呼吸的短长,第四步觉知呼吸的粗细,第五步观身心,第六到第八步是观生灭、无常及无我,第九到十一步是观执取渐渐消失、息灭及舍弃,事实上,也可以不需要最后一步,因为当执取的事物消逝时,就表示你已经把它们放下了。现在数数有几个步骤?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、十一,共十一个步骤。你可以将它们减少到五或六个步骤,但完整的修法包含了十一个步骤。
[把持心念就是培养觉知力]
希望你试着禅修,这是使自己保持觉知的方法,能把持得住心念的人,将能达到一心专注。修习专注的目的并不是为证得色界定或无色界定,不是那样,重要的是正念或观照本身就足够了。这种一心专注是很好的,世尊也曾赞叹它确实很殊胜,因为它能活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。相反地,假如让它进展到定的状态,例如无色界定,就无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,因为在无色界定中,感官不起作用,因此就无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了;但不在定境时,就能应用这觉知力及一心专注的功能,这就好比钱一样,有钱放着不用,等于没钱,也无法因有钱而获得好处;如果能善加利用金钱,你就会从中得到利益。
透过这种修习而长养觉知和一心专注是很有用处的。这种一心专注又称「近行定」(anantariya samadhi),这种定和慧是双胞胎,我们并不直接修一心专注,而是经由前面所说觉知的方法,它会自动增长,也就是说当一心专注生起时,就能立刻应用它。这就像开车一样,引擎不会毫无意义地运转,我们激活引擎,脚专注踩着离合器,然后一放离合器,车就自动向前走。如果我们没事就发动引擎,那我们是疯了,如果发动引挚,车子却不动,那引挚有什么用?这真是疯狂的行为。所以当激活引擎时,要专心踩放离合器,让车子得以前进,这就是所谓的「近行定」,这种定生起时,就马上能应用它来禅修和作观。也许有人会说这样不太有效,别在意他,因为你又不是要费尽心力培养一心专注而成为专家,但也没关系,因为这种一心专注的情况,就足够我们观「法」并且开悟。
除了我说的之外,别想那么多,努力试试看,一心专注就会进展得很好,而觉知力也将充分发展,因为你已经学得不间断地观察六尘,因此,在你心中将会产生一种神秘的能力,就是你不用思考、言说或做任何举动就能生起觉知。这点很重要,在这之后,你的正念将如闪电般迅速敏捷,无须思考、言说或做任何举动就能觉知,凡是对自己的思想、言语和行为都能念念分明的人,就能解脱。
[修习「呀」(ya)的三种意义]
时间快到了,接下来要讲「呀」的含义。
第一种是无明的「呀」。有人重复发出「呀」,是因为别人要他这么做,他就照做不误,当然他是真心去念它,依教导恭敬行事,这就是无明的「呀」,有很多的「呀」都属于这类,这还不如不念的好。有些人以重音发出「呀」,而说「灭呀」、「生呀」、「进呀」、「出呀」,如果我们是以严肃、执着的方式念诵它,就不会得到什么好处,这就是无明的「呀」。
另一种「呀」是觉知的…
《佛使比丘 内观捷径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