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气息就会变细。
当你观察到气息粗时,就会了知气息是「粗呀」,而气息细时,就会了知它是「细呀」。现在不必管呼吸的进出或长短,因为你已经清楚地了然于心了。因此,若知道气息是粗的,那表示你知道粗出息,或粗入息,在觉知气息是粗或细的剎那,也同时知道气息的出入。
你瞧,明了呼吸不必一定是专家学者才能做到,农夫也可以修习。重要的是找个适当的地方坐下,在适当的地方坐下、放松,不要太挑剔环境,能使你放松的地方就是好地方,然后轻松盘腿坐稳,这个姿势可以避免跌倒。对!放松地盘坐着,就像个初次学习盘腿的小孩一样放松,这样就够了。
总之,开始是觉知呼吸的出入,然后觉知气息持续的长短状态,最后再觉知气息的粗细。这样做并不难,一点也不困难,如果这样也做不来,那你什么都无法做,和猫狗就没什么两样,不是吗?假如你无法做这些,就像一只小猫,为什么?因为这些已经是最短的快捷方式,最基础及最最简单的修法了!
(注二)关于「你」、「你们」、「你们自己」等的单复数形式,在泰语中并没有明显的区别,在大多数场合中,我比较喜欢用单数名词来翻译,因为禅修课程偏重引导个人。
观「色」与「心」
现在要进入下一个修行步骤,虽说这是一个快捷方式法门,但它依然具有精细、深入与更进一步的修法。首先,学习觉知呼吸。呼吸是你觉知的对象,呼吸本身属于「色法」,也是觉知的对象,但是能觉知者则是心(citta),心属于「心法」(mental asset)。现在,就让我们来觉知心的功能,你将会觉知心念的活动。
当你觉知心念的活动时,可以默念「名呀」;反之,觉知身体的活动时,则默念「色呀」。例如觉知呼吸时,默念:「色呀」;观察感受时,则默念「名呀」,这样,你就可以了解我所谓的「名」、「色」是什么意思了。
在觉知呼吸的长短或粗细时,你所关切的是色的行相,这种色法叫做「所造色」(Upadaya Rupa),是指呼吸的种种特性;但若指气息本身,这气息就叫做「大种色」(Maha Bhuta Rupa)。我们可以觉知到「大种色」,但我们无须这么做,那是没必要的。所以,只要清清楚楚地觉知呼吸就可以了,也就是关切「色法」的特性即可;反之,觉知感受,就是属于「心法」的部分。
如果我使用巴利语汇来讲解快捷方式法门,反而较为复杂,你可能会觉得很难记,我们可能因而浪费太多的时间,所以,只要觉知自身的「色法」和「心法」就可以了。凡是物质的东西或与物质有关的就是「色法」;而任何抽象的事物是「名」(nama)或「心」(citta)。现在你必须学习清楚知道你所觉知之对象的本质,如果觉知的对象是属物质性,就默念「色呀」;如果是感受性的,就默念「名呀」。
观五蕴
现在让我们进一步探究更深的观察。你们快睡着了吗?有些人可能已经如坐针毡了,如果不了解我所说的而坐不住是很自然的。从现在开始,我们要观得更深,如此,你将会变得更敏锐。现在,我想先让你们知道所谓的「五蕴」,也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等蕴,我将解释它们的功能。
我已经说过要觉知呼吸的进与出、短与长和粗与细,另外也谈到「色法」和「心法」及呼吸是组成「色」(或「色法」)的基本条件。
当你专注观察呼吸时,可能会出现某些感觉,你可能觉得舒适、快乐和喜悦,有时是疼痛的感觉,这些感觉就构成「受」或「受蕴」。当你觉知感受时,你可以默念「受蕴呀」。现在你必须知道受蕴是来自实际的体验,而不是个复诵或死背的名相而已。
观察呼吸时,你必须辨识呼吸的长短及粗细等,这种辨识的能力,就叫做「想蕴」,这是知觉和记忆。当你觉知到「想」时,就默念「想蕴呀」,这是五蕴中另一个属于「心」的蕴,你必须学着去观察它,如此做时心中就默念:「想蕴呀」。
在觉知中,你可能注意到心中念头的起动,这些念头和想法统称为「行」,行蕴编造出许多念头,所以,当你觉知到动念时,就默念「行蕴呀」。
现在让我们觉知识蕴。每当你觉知呼吸时,识蕴就会反应在身体、皮肤、鼻子等地方,这种身体的知觉就叫做「身识」(kaya vinnana)。如果你专注于心的知觉(识),你的知觉力就会反应在心(citta)上,这个是「意识」(mano vinnana)。我们已经讨论完如何觉知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等五蕴,当意识到五蕴生起时,就要好好地深入观察它们,你应该由实际的体验来了悟五蕴本质,这就是我们所谓的「现证」
【译注一】
觉知身心的五蕴(名色)就是去觉知色、受、想、行和识。所造色和大种色构成了「色」;受、想、行、识构成了「心」,换句话说,「心」由四蕴所组成。如果你能花点时间和多用点心,就可以确实记住这些名相,一点也不难,试试看,也许花一天或多一点的时间就可以背起来,开始观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蕴。即使你是从觉知呼吸开始,也会感觉到受、想、行、识四蕴的生起,这其中的每个蕴都可以学着去观它。
别忘了当你在观察呼吸时,可能会感受到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等五蕴。简而言之,可以说你正在觉知身心或觉知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等蕴。
有做笔记的人很好,你们会记得我所讲的,而没做笔记的人可能就记不得那么多了。我想,学习这些是要花点时间的。
【译注一】sandittigo可能是sandittiko之误。
观生灭
观身心五蕴后,你可以再继续观「生灭」,而以下要讲的内容,就是观生灭。
觉知呼吸时,我们可以观察到气息的生起:长息的生起、短息的生起,粗息的生起及细息的生起,这些特性称为「所造色」,请注意它随时都在生起。当吸气完成时,我们就说这气息灭了,或者也可以说:这长息、短息、粗息或细息灭了。这意谓着当我们对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等身心五蕴保持觉知时,必然也会观察到它们生灭的状况。当气息生起和消失时,即意谓着色蕴的生灭;当感受生起时,即意谓受蕴的生起,当感受消失时,就是受蕴消逝;想蕴也会如此地生起和消失;而行蕴也会生起和消失;当识蕴在运作时,我们说:识蕴生起了,而当它停止作用时,识蕴就消失了。
现在我们来试着分析一下生灭的状况,看看这些是如何生起(运作)或消失(停止运作)。每次看到生或灭时,你无须默念生起或消失,当然,如果你的速度够快,想要默念也可以,不过刚开始练习时,通常反应没那么敏锐。
因此,这可不是你立即能胜任的事,能如实地默念出当下每个生灭,可能要花数日甚至数周的时间,才能对你所做的一切保持觉知。这些「生呀」或「灭呀」的状况,都会在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等五蕴里产生,每次你说这些词汇的时候,必须了解它事实上是在你的知觉中生灭的。
你必须了解,各种感受是在我们说「生呀」之前产生的,而不是背来的。如果你正在观察自己的呼吸,事实上,在你告诉自己「生呀」的同时,也必能感知到你正在吸气。假使你正好体验到气息长或短的状况时,不论它呈现长息或短息,你可以说「长呀」、「短呀」。清楚了知实际上正在发生的事,这不是一种期待或推测,因此,就这点来说,我们是具有科学精神的,因为我们处理的是真实的事物,而不是在做哲学的探讨或以逻辑的分析方式推想许多事情。
因此,当你注意到呼吸的生灭时,就不用说「色蕴生起呀」,这太冗长了,你可以在出入息中发现一个呼吸的韵律,其它受、想、行、识蕴也一样,所以你只须说「生呀」或「灭呀」,但最重要的是,你必须确确实实地感受到生灭才这样说。
观无常
现在让我们更进一步观无常。当你熟悉观察生灭的情况后,将会体悟到一切事物都不是恒常不变的,当事物不断地生灭时,怎么可能保持恒常不变呢?呼吸也是如此,每个生起都可以看到三个阶段:生、住、灭,它不是恒常的;相同地,长、短息两者也是变化无常的,不论你是否观察它,它都是变化的;受、想、行、识也是一样不断地变化而无恒常性。因为变化,所以很容易就有生、住、灭的情况产生。
因此,深观呈现无常变化的点,每次感受到无常的状况时,可以默念「啊,变化呀、变化呀」,「无常呀、无常呀」;别忘了,你必须真实感受到才可以说「无常呀」;是的,在你每次见证到色法、呼吸、身体、气息的长、短、粗、细,以及和呼吸有关的受、想、行等的无常时,才可以如此默念。
你应当观察自身的本来面目,不可以空口无凭说无常,一定要如实体验到呼吸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等无常后,才对自己说「无常」。当你证知了无常的本质后,就会明白五蕴确实是无常的,你会由衷地体会到这个真理,会看到一切都是「无常呀」、「无常呀」,这就是观无常的部分。
观无我
接下来,我们再进一步观「无我」。你所看到的只有气息的吸入和呼出,而没有「我」──没有呼吸的主人或生命的拥有者,只有呼吸的生灭与粗细的现象,只有受、想、行、识,没有所谓的「人」的存在,没有「人」在做这件或做那件事,只有自然的现象存在。
体会无我的意思就是体会呼吸中没有「我」,呼吸的特性是无我,觉知呼吸的心是无我,以及觉知呼吸时所呈显出的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等五蕴也是无我。这时,没有所谓的「人」、「我」或「有情」的存在。当你实际体会到这个真理时,就可以对自己说「无我呀、无我呀」,或「只有呼吸呀」,「只是色呀」,「只是受呀」,没有一个自我存在。这个「呀」表示你越来越清楚了,已经明白没有「我」的存在。以后我会谈到「呀」,…
《佛使比丘 内观捷径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