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使比丘 內觀捷徑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與正知(sampajanna),工作中不再犯錯,也不輕易掉入愛恨的糾葛裏,煩惱如雷電般迅速地消失,反之,假如你正念不足,就將成爲煩惱的獵物。如果我們無法把持心念,煩惱隨即主宰我們的心;也就是說,如果正念和智能無法調伏心念,那麼,煩惱就會主宰我們的心,而且成爲心的特質。

  心法有兩種特質,即煩惱(kiles)和覺念(bodhi),當覺念主宰心念時,就會使心脫離煩惱,我們所講的修行方法,就是要把心引導到覺念的這邊。擁有覺念的人,心中充滿正念、甯靜與智能,在此情況下,沒有一個自我存在其中,只有心和心所法而已,你可以達到這種境界,而且應該努力證悟真理,然後去除無明。以上所談的都是禅修必須知道的基本原則,不知道的人可能會在無明的深淵中愈陷愈深,如果不禅修,就將陷入無明的深淵而不能自拔。

  好了,我已經說了修內觀的快捷方式,也解釋了非完整的快捷方式法門系統,甚至在說明快捷方式法門時,也只談到第一種覺知呼吸的主題而已,還有一種包含各種姿勢及許多主題的修法還沒有談到,但這些並不艱深也不冗長,這些修法也可以爲想修習者提供訣竅和技巧,我以後會再說明這些。

  現在演講已近尾聲,今天就講到這裏,其它的時間就留給比丘們誦經,藉此激勵、強化你們禅修的意願。

  觀行走

  各位虔誠的法友大家好:

  這次演講是紀念瑪迦撲加節所舉辦的「核子時代的止觀禅修法門」系列演講第四場開示,要講的主題是「觀行走」。

  希望你們複習一下上次所說的與坐禅有關修法,我已經在修習覺知呼吸中詳盡地說明其修法,本章和下一章必須運用到前面所說的禅修方法,所以我不再重述覺知呼吸的方法。接下來要說明的是如何觀身體的動作。

  爲什麼必須說明身體的動作及每一種姿勢呢?因爲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改變姿勢和動作。因此,必須能在每個姿勢和動作中修習「法」,讓每個姿勢和動作都能成爲修習「法」的基礎,所以,我們必須以身體的姿勢和動作爲基礎開始修。

  身體主要的動作或姿勢是行、住、坐和臥,不論何種的動作、姿勢都可以修「法」,我們不要被這些姿勢和動作限製住了,如果覺得四項太多,就選擇其中的一項修習也可以。「坐」是主要的姿勢,因爲它比較便于禅修,也可以持續很久,而且坐姿也是比較容易修觀的禅修姿勢。

  止觀式的覺知行走

  現在我們來談談「行走」。「行走」的方式有兩種:一是止觀法門;二是日常生活中修觀的法門。就是說,爲了要禅修,我們必須培養定力與一心專注。然而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必須走來走去,走動時也要遵守一些規定,這樣才能從步行中獲得最大的利益。

  首先要講的是,依照止觀的原則行走。因爲本章主要談觀行走,我覺得有必要將內容分成二個部分來說明:其一是「止」(奢摩他samatha),這是要訓練定力和一心專注;其二是「觀」(毘婆奢那vipassana),這是要訓練智能和洞察力。如果你回想上一章所說的,可能就會了解它們彼此間的差異。

  總而言之,修習「止」(奢摩他)是爲了要獲得平靜與一心專注,其結果是修成叁摩地(samadhi);修習「觀」(毘婆奢那)是覺知某個外塵的實相,例如觀它的特相等,而其結果是産生智能和洞察力,這兩者都必須清楚地了解才行!當你開始覺知某個特別的外塵時,就是在修「止」,而它的目的是達到平靜和一心專注,如果覺知到隱藏在某個外塵的本質,就會獲得智能與洞察力。

  簡而言之,修「止」可以達到平靜與一心專注;修「觀」則可獲得智能,就是這兩個重點。但是,無論如何,禅修時止觀兩者必須並修,不可偏廢。

  在行走時,要極精密地慢慢發展覺知力,而這關鍵就在于你是否有精密地覺知。覺知是指迅速覺照的能力,而精密則是注意每個動作及不同步驟的變化。行走時,有許多不同的動作,你必須注意每個微細的動作,這就是精密地修習覺知的方法。

  在覺知呼吸時,並沒有將呼吸分成幾個小步驟,這是因爲我們要將注意力放在整個呼吸的過程,從頭到尾覺知呼吸的整個過程,這是一個十分精細的觀察方式,而不將呼吸分步驟觀察,我們不觀察氣息與鼻子、喉嚨、胸部、腹部等接觸的情形,不是觀察接觸的地方,而是覺知呼吸的進出和移動,也就是觀察呼吸如何由體外到體內,或由體內到體外。

  但是在觀察行走時,應該把動作分成幾個步驟,如此將使我們容易作觀,否則目標就太粗大了。如果觀察行走時,我們說「走呀……走呀」,這是很粗層次的。因此,我們必須精密地觀察每個步驟,我們可以將之分成叁種層次來觀,即粗層次的、適中的及微細的叁種覺知。

  粗層次的觀察有兩個步驟:觀行走時左腳先離地,然後右腳離地,「左腳……右腳,左腳……右腳,左腳……右腳」,也就是把動作分成兩部分。也可以默念「左呀、右呀」,可以在適當時機發出「呀」,這就是以「止」的方式去作觀,如此一來你就明白當下正在做什麼,如果你是說「走呀」,那就意謂著你只觀行走的動作。

  在你達到某種程度的平靜,而且能輕松、微細地注意步行的動作後,就可以根據內觀的原則繼續禅修。此時你會以覺知行走動作的方式行走,而沒有「自我「或「人」的概念。你可以觀「走呀」,但是其中的意義是相當不同的,也就是只觀行走動作的本質,而「呀」表示它僅只是個動作而已,是個自然存在的動作,這樣就夠了。這沒有所謂的自我主義,走路時,沒有某人正在行走的想法,應該了了分明沒有一個「我」正在行走。如果說「這只是個自然行走的動作,沒有一個人正在行走」,這樣會太過冗長,所以觀行走時只要說」走呀……走呀」就好了。

  切記!「止」的原則只需觀行走的動作,而「觀」的原則,卻是了解到行走是自然而有的動作,其中沒有任何「人」在走路。你可以在修「止」或「觀」時默念「走呀」,但它們的意義是相當不同的。

  以修「止」的方式覺知行走

  現在解釋以修止的方式來覺知行走。覺知有叁種層次:粗層次的、適中的及微細的。粗層次的只覺知左、右腳舉離地的動作,心中默念「右……左,右……左,右……左」,如果走得很快,你就必須快速地覺知到動作,如果走得慢,就可以慢慢地覺知動作,所以應該盡可能地慢慢走。你也可以加上「呀」,默念「右呀……左呀、右呀……左呀、右呀……左呀」。這當中只有兩個步驟,提左腳時說「左呀」,注意左腳擡起的動作;當說「右呀」時,就注意右腳擡起的動作。左、右腳的動作是持續進行的,你的注意力也要持續不斷,心才不會到處亂跑。

  你可以將這種比較粗層次的覺知動作分成叁個步驟:腳舉起時,說「舉起呀」;腳住前移動時,說「移動呀」;腳觸地時,說「踏下呀」。這樣就有叁個步驟:「舉起呀……移動呀……踏下呀」,動作不變,但分叁個步驟來觀照,這樣更能保持專注。而這意謂著你的注意力將被訓練得更精細,但是這還是粗層次的覺知法。再說一次粗層次的叁個步驟是:舉起呀、移動呀、踏下呀,不論是兩個或叁個步驟,都還是屬于粗層次的覺知方式。

  適中層次的覺知,要覺知行走動作的四個步驟:當腳舉起時,這是「舉起呀」;腳往前移動時,是「移動呀」;腳踏下時,是「踏下呀」;腳觸地時,默念「觸地呀」。「舉起呀」、「移動呀」、「踏下呀」、「觸地呀」,總共有四步驟,這樣會使覺知力變得更敏銳、更機警。

  如果心太粗,就無法抓准每個微細的部分,你可能還是習慣依照「舉起呀、踏下呀」的兩個步驟,這仍然是粗的層次。但爲了覺察到四個步驟的動作,我們的心必須要時時保持專注及敏銳,換句話說,要有十分細微的覺知力,當覺知力被分成四個步驟時,就會促使它覺知得更細微,而心也變得更細密。這是將覺知的對象分成小部分的訓練。請記得它有四個步驟:「舉起呀」、「移動呀」、「踏下呀」、「觸地呀」,這些就是適中層次的覺知。

  接下來的是中層次裏較微細的觀察法,這方法分成五個步驟,就是「擡起腳跟呀、擡起呀」、「舉起呀」、「移動呀」、「踏下呀」、「觸地呀」,總共分成五個步驟。擡起呀、舉起呀、移動呀、踏下呀、觸地呀,然後你會發現心變得更微細,而正念或覺知力也會變得更精細。

  無論如何,如果心和正念仍是粗疏的話,就無法很順利地覺知這五個步驟了。爲了要訓練它們,必須十分緩慢地行走,速度要慢到足以清楚觀察這五個步驟才行──擡起腳跟呀、舉起呀、移動呀、踏下呀、觸地呀。因此,適中的層次可以有四個或五個步驟兩種方式。

  現在說到細層次的覺知訓練,有六個步驟:擡起呀、舉起呀、移動呀、踏下呀、腳尖觸地呀、腳貼地呀。總共有六個步驟:擡起呀、舉起呀、移動呀、踏下呀、腳尖觸地呀、腳貼地呀。【譯注一】

  我們也可以將微細層次的觀察法,分成七個步驟:「擡起呀」、「舉起呀」、「移動呀」、「踏下呀」、「觸地呀」、「貼地呀」及「踏穩呀」。讓我們將它分成這「擡起呀」、「舉起呀」、「移動呀」、「踏下呀」、「觸地呀」、「貼地呀」及「踏穩呀」等七個步驟。

  以上這些修法聽起來似乎很瑣碎,不懂禅修的人可能會以爲我們瘋了,但這就是訓練正念變得更敏銳和細密的方法。很好,這樣真的很不錯。爲了使心不外馳,就須保持正念。而我們經常遇到的問題就是禅修一陣子之後,心就跑掉,無法作觀,其中一個原因是,沒將禅觀的對象分成若幹部分來觀察,所以爲了系住這顆心,我們應該將動作分成幾個小部分或步驟來覺知。

  這樣的結果是正念會不斷地維持下去,只要正念不中斷,心就不會隨雜念跑掉,聽好,比這個更好的事是,心會被訓…

《佛使比丘 內觀捷徑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「我」的危險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