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与正知(sampajanna),工作中不再犯错,也不轻易掉入爱恨的纠葛里,烦恼如雷电般迅速地消失,反之,假如你正念不足,就将成为烦恼的猎物。如果我们无法把持心念,烦恼随即主宰我们的心;也就是说,如果正念和智能无法调伏心念,那么,烦恼就会主宰我们的心,而且成为心的特质。
心法有两种特质,即烦恼(kiles)和觉念(bodhi),当觉念主宰心念时,就会使心脱离烦恼,我们所讲的修行方法,就是要把心引导到觉念的这边。拥有觉念的人,心中充满正念、宁静与智能,在此情况下,没有一个自我存在其中,只有心和心所法而已,你可以达到这种境界,而且应该努力证悟真理,然后去除无明。以上所谈的都是禅修必须知道的基本原则,不知道的人可能会在无明的深渊中愈陷愈深,如果不禅修,就将陷入无明的深渊而不能自拔。
好了,我已经说了修内观的快捷方式,也解释了非完整的快捷方式法门系统,甚至在说明快捷方式法门时,也只谈到第一种觉知呼吸的主题而已,还有一种包含各种姿势及许多主题的修法还没有谈到,但这些并不艰深也不冗长,这些修法也可以为想修习者提供诀窍和技巧,我以后会再说明这些。
现在演讲已近尾声,今天就讲到这里,其它的时间就留给比丘们诵经,藉此激励、强化你们禅修的意愿。
观行走
各位虔诚的法友大家好:
这次演讲是纪念玛迦扑加节所举办的「核子时代的止观禅修法门」系列演讲第四场开示,要讲的主题是「观行走」。
希望你们复习一下上次所说的与坐禅有关修法,我已经在修习觉知呼吸中详尽地说明其修法,本章和下一章必须运用到前面所说的禅修方法,所以我不再重述觉知呼吸的方法。接下来要说明的是如何观身体的动作。
为什么必须说明身体的动作及每一种姿势呢?因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改变姿势和动作。因此,必须能在每个姿势和动作中修习「法」,让每个姿势和动作都能成为修习「法」的基础,所以,我们必须以身体的姿势和动作为基础开始修。
身体主要的动作或姿势是行、住、坐和卧,不论何种的动作、姿势都可以修「法」,我们不要被这些姿势和动作限制住了,如果觉得四项太多,就选择其中的一项修习也可以。「坐」是主要的姿势,因为它比较便于禅修,也可以持续很久,而且坐姿也是比较容易修观的禅修姿势。
止观式的觉知行走
现在我们来谈谈「行走」。「行走」的方式有两种:一是止观法门;二是日常生活中修观的法门。就是说,为了要禅修,我们必须培养定力与一心专注。然而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必须走来走去,走动时也要遵守一些规定,这样才能从步行中获得最大的利益。
首先要讲的是,依照止观的原则行走。因为本章主要谈观行走,我觉得有必要将内容分成二个部分来说明:其一是「止」(奢摩他samatha),这是要训练定力和一心专注;其二是「观」(毘婆奢那vipassana),这是要训练智能和洞察力。如果你回想上一章所说的,可能就会了解它们彼此间的差异。
总而言之,修习「止」(奢摩他)是为了要获得平静与一心专注,其结果是修成三摩地(samadhi);修习「观」(毘婆奢那)是觉知某个外尘的实相,例如观它的特相等,而其结果是产生智能和洞察力,这两者都必须清楚地了解才行!当你开始觉知某个特别的外尘时,就是在修「止」,而它的目的是达到平静和一心专注,如果觉知到隐藏在某个外尘的本质,就会获得智能与洞察力。
简而言之,修「止」可以达到平静与一心专注;修「观」则可获得智能,就是这两个重点。但是,无论如何,禅修时止观两者必须并修,不可偏废。
在行走时,要极精密地慢慢发展觉知力,而这关键就在于你是否有精密地觉知。觉知是指迅速觉照的能力,而精密则是注意每个动作及不同步骤的变化。行走时,有许多不同的动作,你必须注意每个微细的动作,这就是精密地修习觉知的方法。
在觉知呼吸时,并没有将呼吸分成几个小步骤,这是因为我们要将注意力放在整个呼吸的过程,从头到尾觉知呼吸的整个过程,这是一个十分精细的观察方式,而不将呼吸分步骤观察,我们不观察气息与鼻子、喉咙、胸部、腹部等接触的情形,不是观察接触的地方,而是觉知呼吸的进出和移动,也就是观察呼吸如何由体外到体内,或由体内到体外。
但是在观察行走时,应该把动作分成几个步骤,如此将使我们容易作观,否则目标就太粗大了。如果观察行走时,我们说「走呀……走呀」,这是很粗层次的。因此,我们必须精密地观察每个步骤,我们可以将之分成三种层次来观,即粗层次的、适中的及微细的三种觉知。
粗层次的观察有两个步骤:观行走时左脚先离地,然后右脚离地,「左脚……右脚,左脚……右脚,左脚……右脚」,也就是把动作分成两部分。也可以默念「左呀、右呀」,可以在适当时机发出「呀」,这就是以「止」的方式去作观,如此一来你就明白当下正在做什么,如果你是说「走呀」,那就意谓着你只观行走的动作。
在你达到某种程度的平静,而且能轻松、微细地注意步行的动作后,就可以根据内观的原则继续禅修。此时你会以觉知行走动作的方式行走,而没有「自我「或「人」的概念。你可以观「走呀」,但是其中的意义是相当不同的,也就是只观行走动作的本质,而「呀」表示它仅只是个动作而已,是个自然存在的动作,这样就够了。这没有所谓的自我主义,走路时,没有某人正在行走的想法,应该了了分明没有一个「我」正在行走。如果说「这只是个自然行走的动作,没有一个人正在行走」,这样会太过冗长,所以观行走时只要说」走呀……走呀」就好了。
切记!「止」的原则只需观行走的动作,而「观」的原则,却是了解到行走是自然而有的动作,其中没有任何「人」在走路。你可以在修「止」或「观」时默念「走呀」,但它们的意义是相当不同的。
以修「止」的方式觉知行走
现在解释以修止的方式来觉知行走。觉知有三种层次:粗层次的、适中的及微细的。粗层次的只觉知左、右脚举离地的动作,心中默念「右……左,右……左,右……左」,如果走得很快,你就必须快速地觉知到动作,如果走得慢,就可以慢慢地觉知动作,所以应该尽可能地慢慢走。你也可以加上「呀」,默念「右呀……左呀、右呀……左呀、右呀……左呀」。这当中只有两个步骤,提左脚时说「左呀」,注意左脚抬起的动作;当说「右呀」时,就注意右脚抬起的动作。左、右脚的动作是持续进行的,你的注意力也要持续不断,心才不会到处乱跑。
你可以将这种比较粗层次的觉知动作分成三个步骤:脚举起时,说「举起呀」;脚住前移动时,说「移动呀」;脚触地时,说「踏下呀」。这样就有三个步骤:「举起呀……移动呀……踏下呀」,动作不变,但分三个步骤来观照,这样更能保持专注。而这意谓着你的注意力将被训练得更精细,但是这还是粗层次的觉知法。再说一次粗层次的三个步骤是:举起呀、移动呀、踏下呀,不论是两个或三个步骤,都还是属于粗层次的觉知方式。
适中层次的觉知,要觉知行走动作的四个步骤:当脚举起时,这是「举起呀」;脚往前移动时,是「移动呀」;脚踏下时,是「踏下呀」;脚触地时,默念「触地呀」。「举起呀」、「移动呀」、「踏下呀」、「触地呀」,总共有四步骤,这样会使觉知力变得更敏锐、更机警。
如果心太粗,就无法抓准每个微细的部分,你可能还是习惯依照「举起呀、踏下呀」的两个步骤,这仍然是粗的层次。但为了觉察到四个步骤的动作,我们的心必须要时时保持专注及敏锐,换句话说,要有十分细微的觉知力,当觉知力被分成四个步骤时,就会促使它觉知得更细微,而心也变得更细密。这是将觉知的对象分成小部分的训练。请记得它有四个步骤:「举起呀」、「移动呀」、「踏下呀」、「触地呀」,这些就是适中层次的觉知。
接下来的是中层次里较微细的观察法,这方法分成五个步骤,就是「抬起脚跟呀、抬起呀」、「举起呀」、「移动呀」、「踏下呀」、「触地呀」,总共分成五个步骤。抬起呀、举起呀、移动呀、踏下呀、触地呀,然后你会发现心变得更微细,而正念或觉知力也会变得更精细。
无论如何,如果心和正念仍是粗疏的话,就无法很顺利地觉知这五个步骤了。为了要训练它们,必须十分缓慢地行走,速度要慢到足以清楚观察这五个步骤才行──抬起脚跟呀、举起呀、移动呀、踏下呀、触地呀。因此,适中的层次可以有四个或五个步骤两种方式。
现在说到细层次的觉知训练,有六个步骤:抬起呀、举起呀、移动呀、踏下呀、脚尖触地呀、脚贴地呀。总共有六个步骤:抬起呀、举起呀、移动呀、踏下呀、脚尖触地呀、脚贴地呀。【译注一】
我们也可以将微细层次的观察法,分成七个步骤:「抬起呀」、「举起呀」、「移动呀」、「踏下呀」、「触地呀」、「贴地呀」及「踏稳呀」。让我们将它分成这「抬起呀」、「举起呀」、「移动呀」、「踏下呀」、「触地呀」、「贴地呀」及「踏稳呀」等七个步骤。
以上这些修法听起来似乎很琐碎,不懂禅修的人可能会以为我们疯了,但这就是训练正念变得更敏锐和细密的方法。很好,这样真的很不错。为了使心不外驰,就须保持正念。而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禅修一阵子之后,心就跑掉,无法作观,其中一个原因是,没将禅观的对象分成若干部分来观察,所以为了系住这颗心,我们应该将动作分成几个小部分或步骤来觉知。
这样的结果是正念会不断地维持下去,只要正念不中断,心就不会随杂念跑掉,听好,比这个更好的事是,心会被训…
《佛使比丘 内观捷径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