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练成对自己的一举一动了了分明,换句话说,正念将随时保持觉知,而这就是我们的目的。训练自己达到圆满的觉知,在不了解心的运作之前,不应该盲目地做事或有所动作,如果能训练自己念念分明到这种境界,就会获得殊胜的成果,也就是能达到平静与一心专注,心不乱跑,觉知力也不会间断,如果没有经过正念的觉知,心也将不会思考、行动或发号命令。
这个重点在于,人会引起麻烦是因为没有觉知到心念的运作,那时心念没有知觉,无法行使控制力,而正念也就无法执行控制力,这就是我们记性差的原因,常忘记东西放在何处,因为我们没有训练自己在做事之前先清楚知道要做的事。因此,放置物品前,要先保持清楚的觉知力,觉察放下物品的动作以及放置的地方,有这种觉知,然后我们才能放下物品,才不会丢三忘四,否则我们就会忘记钥匙,忘记所有贵重的东西等。你看,心如此粗疏时,我们就会忘记锁门,出门后,就开始担心不知道自己是否锁了门,于是又要再跑回去检查看看门锁了没有。
如果培养了上面所说的觉知力,就会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事,不会忘东忘西,会清楚觉知每次自己关门、栓门或上锁,并且清楚觉知在做这些事,所以我们不会忘记,能确定记得做过的事,外出也不会忘记锁门。以上就是把动作分成几个步骤,训练自己觉知每个步骤的结果或好处。
总而言之,觉知行走时,最粗层次的观察是觉知二或三个步骤的动作:二个步骤是觉知左脚举起,然后右脚举起;而三个步骤是觉知举起呀、移动呀、踏下呀。
至于适中层次的觉知有四或五个步骤,四个步骤是:「举起呀、移动呀、踏下呀、触地呀」;而五个步骤则是:「抬起脚跟呀、举起呀、移动呀、踏下呀以及触地呀」。
至于更微细层次的觉知则有六或七个步骤。六个步骤是:「抬起呀」、「举起呀」、「移动呀」、「踏下呀」、「脚尖触地呀」、「脚贴地呀」;七个步骤则是:「抬起脚跟呀」、「举起呀」、「移动呀」、「踏下呀」、「脚尖触地呀」、「脚贴地呀」,及「踏稳呀」。
这并不是无关紧要的小事,或漫无目的地做事,也不是在浪费时间,相反地,这是训练觉知力的好方法,会使觉知力更加微细,而这正念将是非常迅速敏锐的,保证能细密且迅速地觉知任何事物。如果你想再细分成十个步骤也可以,在此我只是提供一个合理、适中的步骤,超过这些步骤则是太多了,并不适合,这些就足够了。再复习一遍:最粗的层次是二或三个步骤,适中的层次的是四或五个步骤,而微细的层次则是六或七个步骤。
一旦训练自己达到这样的境界,就可以完成目标,也就是说,在做任何事前,你就会有迅速、精密的正念,能及时地觉知所有的事物,你也将及时了知每个「触」,如果不能当下及时觉知每个触境,就很容易惹上麻烦。由于种种修练,觉知力会变得十分迅速、细密,并能及时回应每个行为,这就是修习觉知每个小步骤及特定动作的好处。以上所说的就是觉知行走的训练方式。
【译注一】其中「触地呀」是指脚尖着地的动作,而「贴地呀」则指整个脚贴到地板。
以修「观」的方式觉知行走
现在进入「观」(毘婆奢那)的部分,「观」是智能的训练,我们可以用观察相同觉照对象的方式来训练自己,同样用「呀」,但意思却不相同。在「止」(奢摩他)的部分,「呀」只是指「觉知」;但在「观」的部分,则是指「觉知无我」,你必须谨记在心,这是不同的「呀」。现在你将训练自己去了知无我,行走时,只有动作或移动,其中没有「我」,你必须深入观察这一现象,才能见到其中没有「我」的存在。
当你行走时,觉知「抬起呀」、「移动呀」、「踏下呀」,这是行走时的通则,然后训练自己觉知行走时「身」、「心」二法,观察「身」与「心」二法在行走时的情况,要觉知每只脚的移动,脚的移动是「色法」,觉知动作的心则是「心法」,这样就能在走路的同时觉知「身」、「心」二法了。
[观五蕴]
在观察行走的三个步骤时,在抬起脚、移动脚和放下脚的三个过程中,你会看到「色法」,而这些动作构成「色法」,此时你可以说「色呀」;心是正念,是能觉知动作的心法,包含在心法或是所谓的「名」之中。在行走的当下,同时可以见到「色」和「名」。
如果你想将动作分成几个步骤,就要觉知每个步骤的细节,你将会有每个动作的影像。移动的脚是「色」,觉知动作的则是「正念」或「名」,这些都属于心法。所以无论觉知到什么,就说「名呀」或「色呀」。「色」只是「色」,「名」只是「名」,其中没有「我」或「自我」,只要了知行走时的「名」与「色」的行相就可以了。
如果将「名」细分,可以将它分成四蕴,加上色,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五蕴,可以如同前面所说的一样详加觉知。脚及其动作构成色蕴,它行走时生起痛、硬、柔软、舒适和不舒适的感觉,都是属于受蕴,你就观感受。此时你放下先前所观的对象,开始观感受,将会同时看到「色」和「受」。想蕴是产生在你去认知正在踏下或抬起的是左脚还是右脚时,这就是想蕴。而在踏下、抬脚或移动时所产生的念头就包括在行蕴里,你将彻底地知道最初、中间及最后的动作,而了知准备移动、抬脚及踏下等动作,这种了别、知觉就是识蕴。
如果你有足够敏锐的心,无论做什么事都可以观五蕴,在此我只解释一些基本原则。当你在观身体的形色、状态、特相等时,就是在观色蕴;在观察身体移动产生的各种感受时,就是观受蕴;认知或想象这是什么事物时,就是想蕴;生起的念头就是行蕴;而识别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根所接触的外境时,是识蕴。我们可以运应用它们作为观的基础,使观更容易、更圆满 。这就是行走时观身心等五蕴的部分。
当学习作观之后,我们要了解到,五蕴随时随处与我们息息相关,如果只是死记五蕴的文字,就不会知道它们在何处,可能背了数百遍,也不知这五蕴真正的意义何在。现在我们慢慢来了解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等五蕴的特相,无论身体处于何种姿势,做何种动作,五蕴的意义都是一样,甚至坐着禅修和觉知呼吸也是如此。
[观生灭]
接下来要说明观生灭,想想觉知行走时的各种动作:抬脚呀、举起呀、移动呀、踏下呀等不同的动作。在脚踏下后,走路的动作就灭了,也就是结束了。当你觉知行走的三个步骤时,最初抬起脚跟及举起的动作,脚往前移是属于「住」的剎那,而在踏下的动作之后,这动作就停了。你可以看到一个动作的生、住、灭,这意谓着你了解到行走及行走的动作,或觉知行走时心的生灭。你也可以觉知心的本身,当心念生起时,心就觉知行走的动作,然后持续觉知一会儿,最后心又消失了,而这就标明了一举一动的结束。
这样的觉知不是很微细吗?有什么比这个更微细的呢?再微细也是这样而已,也就是说知道开始行走、正在行走及行走结束。
在你抬起脚跟、举起脚时是行走的开始(生);往前移动是中间的部分(住);当脚踏下停止动作,就结束了动作(灭)。所以这意谓着,开始行走……正在行走及行走结束。当然,你也可以观五蕴,但此时是不必要的。
观生、住及灭,是为了使你能彻见到无常和变化。因此,在观察脚的提起、移动、踏下时,就要观察这些动作的变化,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生、住和灭的三种变化。当你观到事物变化过程中的生灭,就会见到无常。
[观无常]
下一步是观无常,「无常呀」,在你抬脚时、踏下时,都要了知无常。举起时,默念「无常呀」;向前移动时默念「无常呀」;踏下时也默念「无常呀」。这意指你已见到色身的无常变化,也就是正在动作的脚是无常的,同时你也会见到觉知脚的动作的心也是无常的。它们都是无常的,因为心正在觉知举起脚的动作的「开始」;觉知脚向前移动这是「住」;当心觉知到脚踏下,便是觉知到「灭」。我们把觉知的点分成几部分,是为了能观察变化的剎那,如果不分成几个部分,就会发现很难觉知到其变化的情形,而且也无法深入理解佛法。
观无常即观变化,观每个发生在我们活动中的变化,无常的定义是观察每个活动的变化。当人能见到脚、腿各种身体变化的特相,及见到觉知每个动作的心的变化时,那么他就能体解到身心五蕴的无常,也能见到每一举一动的无常与生灭。
当见到无常时,可以默念「无常呀」;脚举起时,默念「无常呀」;向前移动时,默念「无常呀」;踏下时也默念「无常呀」;默念这句话,就如打钉入木使之更牢固一般,当你见到无常剎那相续后,将能持续不断地照见无常,再也不会执着于「常」了。
[观无我]
接下来是学习观无我。每当移动时,你将会见到它只是个合乎自然本质的动作,没有「我」的存在,也没有灵魂,不论那里都没有「我」,只有自然,只有自然的生、住、灭……生、住、灭……生、住、灭。
当你举起脚时,默念「无我呀」或「没有我呀」而不说「无常呀」;举起脚时,说「没有我呀」;脚踏下时也说「没有我呀」。当你观察任何一种特相或状况时,会发现它们无我的本质,而且正在觉知这种种情况的心,其本质也是无我的。它是自然存在的、自然运作的,不管你怎么行走都没有「我」的存在。
[观放下]
接下来,要学习观放下或去除执取或舍弃,这与前面所说的道理是相同的。行走时,觉知正在移动的脚、步行的动作、步行的方式及步行的状态。当你产生感受、回忆或念头,或对事物的觉知时,只是视之为自然形成的产物,没有自我概念的成分,就不会执着它,也不会因爱、恨或其它原因而产生执取,因为这些或多或少都含有「…
《佛使比丘 内观捷径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