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練成對自己的一舉一動了了分明,換句話說,正念將隨時保持覺知,而這就是我們的目的。訓練自己達到圓滿的覺知,在不了解心的運作之前,不應該盲目地做事或有所動作,如果能訓練自己念念分明到這種境界,就會獲得殊勝的成果,也就是能達到平靜與一心專注,心不亂跑,覺知力也不會間斷,如果沒有經過正念的覺知,心也將不會思考、行動或發號命令。
這個重點在于,人會引起麻煩是因爲沒有覺知到心念的運作,那時心念沒有知覺,無法行使控製力,而正念也就無法執行控製力,這就是我們記性差的原因,常忘記東西放在何處,因爲我們沒有訓練自己在做事之前先清楚知道要做的事。因此,放置物品前,要先保持清楚的覺知力,覺察放下物品的動作以及放置的地方,有這種覺知,然後我們才能放下物品,才不會丟叁忘四,否則我們就會忘記鑰匙,忘記所有貴重的東西等。你看,心如此粗疏時,我們就會忘記鎖門,出門後,就開始擔心不知道自己是否鎖了門,于是又要再跑回去檢查看看門鎖了沒有。
如果培養了上面所說的覺知力,就會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事,不會忘東忘西,會清楚覺知每次自己關門、栓門或上鎖,並且清楚覺知在做這些事,所以我們不會忘記,能確定記得做過的事,外出也不會忘記鎖門。以上就是把動作分成幾個步驟,訓練自己覺知每個步驟的結果或好處。
總而言之,覺知行走時,最粗層次的觀察是覺知二或叁個步驟的動作:二個步驟是覺知左腳舉起,然後右腳舉起;而叁個步驟是覺知舉起呀、移動呀、踏下呀。
至于適中層次的覺知有四或五個步驟,四個步驟是:「舉起呀、移動呀、踏下呀、觸地呀」;而五個步驟則是:「擡起腳跟呀、舉起呀、移動呀、踏下呀以及觸地呀」。
至于更微細層次的覺知則有六或七個步驟。六個步驟是:「擡起呀」、「舉起呀」、「移動呀」、「踏下呀」、「腳尖觸地呀」、「腳貼地呀」;七個步驟則是:「擡起腳跟呀」、「舉起呀」、「移動呀」、「踏下呀」、「腳尖觸地呀」、「腳貼地呀」,及「踏穩呀」。
這並不是無關緊要的小事,或漫無目的地做事,也不是在浪費時間,相反地,這是訓練覺知力的好方法,會使覺知力更加微細,而這正念將是非常迅速敏銳的,保證能細密且迅速地覺知任何事物。如果你想再細分成十個步驟也可以,在此我只是提供一個合理、適中的步驟,超過這些步驟則是太多了,並不適合,這些就足夠了。再複習一遍:最粗的層次是二或叁個步驟,適中的層次的是四或五個步驟,而微細的層次則是六或七個步驟。
一旦訓練自己達到這樣的境界,就可以完成目標,也就是說,在做任何事前,你就會有迅速、精密的正念,能及時地覺知所有的事物,你也將及時了知每個「觸」,如果不能當下及時覺知每個觸境,就很容易惹上麻煩。由于種種修練,覺知力會變得十分迅速、細密,並能及時回應每個行爲,這就是修習覺知每個小步驟及特定動作的好處。以上所說的就是覺知行走的訓練方式。
【譯注一】其中「觸地呀」是指腳尖著地的動作,而「貼地呀」則指整個腳貼到地板。
以修「觀」的方式覺知行走
現在進入「觀」(毘婆奢那)的部分,「觀」是智能的訓練,我們可以用觀察相同覺照對象的方式來訓練自己,同樣用「呀」,但意思卻不相同。在「止」(奢摩他)的部分,「呀」只是指「覺知」;但在「觀」的部分,則是指「覺知無我」,你必須謹記在心,這是不同的「呀」。現在你將訓練自己去了知無我,行走時,只有動作或移動,其中沒有「我」,你必須深入觀察這一現象,才能見到其中沒有「我」的存在。
當你行走時,覺知「擡起呀」、「移動呀」、「踏下呀」,這是行走時的通則,然後訓練自己覺知行走時「身」、「心」二法,觀察「身」與「心」二法在行走時的情況,要覺知每只腳的移動,腳的移動是「色法」,覺知動作的心則是「心法」,這樣就能在走路的同時覺知「身」、「心」二法了。
[觀五蘊]
在觀察行走的叁個步驟時,在擡起腳、移動腳和放下腳的叁個過程中,你會看到「色法」,而這些動作構成「色法」,此時你可以說「色呀」;心是正念,是能覺知動作的心法,包含在心法或是所謂的「名」之中。在行走的當下,同時可以見到「色」和「名」。
如果你想將動作分成幾個步驟,就要覺知每個步驟的細節,你將會有每個動作的影像。移動的腳是「色」,覺知動作的則是「正念」或「名」,這些都屬于心法。所以無論覺知到什麼,就說「名呀」或「色呀」。「色」只是「色」,「名」只是「名」,其中沒有「我」或「自我」,只要了知行走時的「名」與「色」的行相就可以了。
如果將「名」細分,可以將它分成四蘊,加上色,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蘊,可以如同前面所說的一樣詳加覺知。腳及其動作構成色蘊,它行走時生起痛、硬、柔軟、舒適和不舒適的感覺,都是屬于受蘊,你就觀感受。此時你放下先前所觀的對象,開始觀感受,將會同時看到「色」和「受」。想蘊是産生在你去認知正在踏下或擡起的是左腳還是右腳時,這就是想蘊。而在踏下、擡腳或移動時所産生的念頭就包括在行蘊裏,你將徹底地知道最初、中間及最後的動作,而了知准備移動、擡腳及踏下等動作,這種了別、知覺就是識蘊。
如果你有足夠敏銳的心,無論做什麼事都可以觀五蘊,在此我只解釋一些基本原則。當你在觀身體的形色、狀態、特相等時,就是在觀色蘊;在觀察身體移動産生的各種感受時,就是觀受蘊;認知或想象這是什麼事物時,就是想蘊;生起的念頭就是行蘊;而識別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根所接觸的外境時,是識蘊。我們可以運應用它們作爲觀的基礎,使觀更容易、更圓滿 。這就是行走時觀身心等五蘊的部分。
當學習作觀之後,我們要了解到,五蘊隨時隨處與我們息息相關,如果只是死記五蘊的文字,就不會知道它們在何處,可能背了數百遍,也不知這五蘊真正的意義何在。現在我們慢慢來了解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等五蘊的特相,無論身體處于何種姿勢,做何種動作,五蘊的意義都是一樣,甚至坐著禅修和覺知呼吸也是如此。
[觀生滅]
接下來要說明觀生滅,想想覺知行走時的各種動作:擡腳呀、舉起呀、移動呀、踏下呀等不同的動作。在腳踏下後,走路的動作就滅了,也就是結束了。當你覺知行走的叁個步驟時,最初擡起腳跟及舉起的動作,腳往前移是屬于「住」的剎那,而在踏下的動作之後,這動作就停了。你可以看到一個動作的生、住、滅,這意謂著你了解到行走及行走的動作,或覺知行走時心的生滅。你也可以覺知心的本身,當心念生起時,心就覺知行走的動作,然後持續覺知一會兒,最後心又消失了,而這就標明了一舉一動的結束。
這樣的覺知不是很微細嗎?有什麼比這個更微細的呢?再微細也是這樣而已,也就是說知道開始行走、正在行走及行走結束。
在你擡起腳跟、舉起腳時是行走的開始(生);往前移動是中間的部分(住);當腳踏下停止動作,就結束了動作(滅)。所以這意謂著,開始行走……正在行走及行走結束。當然,你也可以觀五蘊,但此時是不必要的。
觀生、住及滅,是爲了使你能徹見到無常和變化。因此,在觀察腳的提起、移動、踏下時,就要觀察這些動作的變化,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生、住和滅的叁種變化。當你觀到事物變化過程中的生滅,就會見到無常。
[觀無常]
下一步是觀無常,「無常呀」,在你擡腳時、踏下時,都要了知無常。舉起時,默念「無常呀」;向前移動時默念「無常呀」;踏下時也默念「無常呀」。這意指你已見到色身的無常變化,也就是正在動作的腳是無常的,同時你也會見到覺知腳的動作的心也是無常的。它們都是無常的,因爲心正在覺知舉起腳的動作的「開始」;覺知腳向前移動這是「住」;當心覺知到腳踏下,便是覺知到「滅」。我們把覺知的點分成幾部分,是爲了能觀察變化的剎那,如果不分成幾個部分,就會發現很難覺知到其變化的情形,而且也無法深入理解佛法。
觀無常即觀變化,觀每個發生在我們活動中的變化,無常的定義是觀察每個活動的變化。當人能見到腳、腿各種身體變化的特相,及見到覺知每個動作的心的變化時,那麼他就能體解到身心五蘊的無常,也能見到每一舉一動的無常與生滅。
當見到無常時,可以默念「無常呀」;腳舉起時,默念「無常呀」;向前移動時,默念「無常呀」;踏下時也默念「無常呀」;默念這句話,就如打釘入木使之更牢固一般,當你見到無常剎那相續後,將能持續不斷地照見無常,再也不會執著于「常」了。
[觀無我]
接下來是學習觀無我。每當移動時,你將會見到它只是個合乎自然本質的動作,沒有「我」的存在,也沒有靈魂,不論那裏都沒有「我」,只有自然,只有自然的生、住、滅……生、住、滅……生、住、滅。
當你舉起腳時,默念「無我呀」或「沒有我呀」而不說「無常呀」;舉起腳時,說「沒有我呀」;腳踏下時也說「沒有我呀」。當你觀察任何一種特相或狀況時,會發現它們無我的本質,而且正在覺知這種種情況的心,其本質也是無我的。它是自然存在的、自然運作的,不管你怎麼行走都沒有「我」的存在。
[觀放下]
接下來,要學習觀放下或去除執取或舍棄,這與前面所說的道理是相同的。行走時,覺知正在移動的腳、步行的動作、步行的方式及步行的狀態。當你産生感受、回憶或念頭,或對事物的覺知時,只是視之爲自然形成的産物,沒有自我概念的成分,就不會執著它,也不會因愛、恨或其它原因而産生執取,因爲這些或多或少都含有「…
《佛使比丘 內觀捷徑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