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使比丘 內觀捷徑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自我」的概念。如此一來,在行走的動作中,就不會覺得腳漂亮、走路姿態優美或覺得舒服等,只要將它視爲自然現象就夠了,如此就會從愛的束縛中解脫。用來行走的腳、行走的動作或行走的目的等,這些並不會組成自我概念。因此,就會從執著中解脫出來,從過去經常執著、未曾有的執著或未來將會有的執著中解脫出來。當以此種方法觀走路時,就不會有任何執著,因爲我們覺知行走就是爲了去除執著,曾經或即將執取的事情,將不再有任何機會執取了。現在,要如實地感覺到不再執著,當心體驗到我執息滅時,就默念「息滅呀、息滅呀」,這就是滅除執著,你會感覺到自己正在放下曾經緊抓的執著。這麼做時,你可以使自己覺知正在舍棄的情況,舍棄呀,舍棄呀。

  這就是接近「法」的概要,世尊曾指出這是覺知呼吸的原則,首先要能見到身心五蘊,這是很重要的。見到身心五蘊之後,你就可以觀到五蘊的生滅,最後將會見到無常與無我。在無常裏,將體會到放下執著、息滅執著,從此舍離執著。

  現在應該要覺知身心五蘊,覺知它們的生滅、無常、無我、放下、息滅執著及舍離。一、 二、叁、四、五、六、七,共有七個步驟,這非常重要,要清楚地經由修習內觀法門來測試這七個步驟。禅修時,應該觀察自己是否進步了,還是在那兒被卡住了,如果不斷地進步,就會順利通過這七個步驟。

  

  經由內觀透視無我的本質

  「毘婆舍那」意爲「內觀」,觀身心五蘊、生滅、無常、無我、放下、息滅與舍離的本質。在你通過這些步驟之後,會達到息滅執著而且舍離的境界。此時,在心舍棄執著之後,就會獲得某種獨特的內觀能力,以前所稱的「我」,並非真正的「我」,只是這顆心而已,但是我們習慣稱它爲「我」,認爲是「我」在做這做那,是「我」招致這招致那,只要有「我」這種想法,就無法放下,因爲我們總是活在自我的概念裏。

  一切皆無我,存在的只是自然現象,身體的姿勢只不過是依自然法則而變化的色蘊。因此,若有人問:「誰在修內觀?」你要如何回答呢?如果回答:「是『我』在修內觀」,那就不是內觀了。這個重點在于如果能正確地做事,心會因爲正念而愈來愈有智能和力量,心會自然開發出潛能。別說那是「我」,或「我」在修內觀,是「我」證得初果,「我」證得阿羅漢等,這些都是自認爲「我」在修內觀,而以自己的標准來評量自己!

  希望你們明白修內觀的目的是爲了去除自我。假如是「我」在修內觀,那如何去除「我」呢?所以我們必須明白這點:修內觀是以去除「我」爲目的。那爲何我們要修內觀呢?這是一般人的表達方式,是世俗的說法,也是約定俗成的說法,這種說法是在有自我概念的架構下說的。然而我們應該修習內觀以去除煩惱,而息滅煩惱是爲了走向解脫道,獲取涅槃的果實。如果我們是在「法」的架構下而說,就沒有「我」或「人」,只有「法」,它就是自然,而所謂的自然,就是身心五蘊。心是屬于心法,當心法被調伏、改變與開發後,它就會在「法」中進步成長,最後會獲得解脫。一般人的說法是:「我們」解脫了,或「某某先生」解脫了,這是世俗的說法,它並非真理,只是約定俗成的說法,正確的說法是──心已經解脫了。

  若有人問:「是什麼解脫了?」你應該回答:「是心解脫了」,經過開發、調伏的心解脫了,這就是真理。如果依照世俗的說法則是「某某先生」解脫了,但將煩惱舍棄,獲得解脫的是心或心所法。

  如果一直保有圓滿的內觀,就能真正地滅除自我──「我」或「我所有」,它們就會完全瓦解、滅除,「我」或「我所有」將不會有立足處或住著點,這些將被完全地瓦解。某人可以說「我」或「我所有」已完全崩潰瓦解了,同時也可以說自我的概念和我執已全然瓦解了,「我」和「我所有」完全消解了,這就是我們對心及爲心所做的事,心也會因此而打開慧眼,觀見事物真正的本質,觀見姿勢原來是由因與果依照緣起的法則而成的,其中沒有「我」或「我所有」。

  先「止」後「觀」

  剛才結束的是內觀的部分,現在開始的是「止」的修習,首先,覺知雙腳的動作:舉起、向前移動、踏下。你也可以依個人想分幾個步驟,就分幾個步驟來覺知,直到一心專注,定下來爲止。而「禅觀」的目的是爲了觀身心五蘊、五蘊生滅、無常及無我,這就是修「觀」(毘婆奢那)的目的。人們開始是修奢摩他或修定,然後繼續修毘婆奢那或內觀,止與觀是不可分割的。「止」就是覺知腳舉起、向前移動、放下的動作;而「觀」就是見到這些動作都只是自然現象,沒有「我」的意涵存在。止與觀就像是雙胞胎,任何時候都是和樂的好朋友。巴利經典說到止和觀時,兩者常常同時出現,它們就好象是老朋友或雙胞胎似的,密不可分,也像身心五蘊無法分開一般,如果把它們分開,就什麼都沒有了。我們必須指出身心二者猶如雙胞胎,所以止與觀就如老朋友一樣是不可分割的,止不能沒有觀而存在,但爲了便于修習,我將止與觀分別放在不同的章節說明。因爲它們互相關連,我們可依止觀的順序修下去,有些人甚至沒有察覺到其中蘊藏著止與觀,而視之爲一個整體的禅修法。

  

  覺知每個變換的姿勢

  現在你已經知道行走時如何修止和修觀的方法,已經了解整個步驟,現在還要知道一些相關的知識,那就是覺知每個姿勢的變換。

  假如你已經坐了很久,感到疲憊或想睡覺,此時你可能想起來走動一下,那麼你先要覺知現在打坐的姿勢,然後很清楚地覺知自己要改變姿勢的念頭。你們都知道由坐到開始站起來的連續動作吧!首先,將膝蓋伸直,然後站起來開始走路,必須覺知每個動作,別漏掉任何動作,在還沒覺知前,不要站起來,在還沒覺知時不要移動腳,這就是姿勢變換的過渡期、轉接點。要學著覺知從一個姿勢換到另一個姿勢,因爲它是慢慢地改變的,所以必須看好每個導致改變的步驟。現在你是以平常的姿勢坐著,要站起來該怎麼做呢?先移動雙腳,把手掌心向下,壓著地板托起身體,然後慢慢地站起來,站穩之後,你才開始向前邁進。這時你必須覺知:腳舉起、向前移、踏下來等動作,像這樣持續不斷地保持覺知,一定能夠熟習每一種姿勢。

  你的正念不會中斷,而由正念輔助的覺知的心也不會停止。此時如果出現了障礙,你會及時知道,然後要繼續不斷地覺知這個障礙,直到它消失爲止,最後再回到你開始覺知的對象上。

  以上所講的是通則,之前我曾說過這個原則:當幹擾生起時,轉而覺知它,在你看清它是什麼時,它就會逐漸消失。這是因爲集中的覺知力使得幹擾心念的催化劑無法增加,甚至消失。幹擾消失之後,就可以重新回到原來覺知的對象上,以這種方法對治幹擾,你的覺知力就不會被任何事物打斷了。

  以上這是對覺知行走修法的詳細說明。這些是我們必須要學的,要學著依照正式的禅修方法來行走。

  

  在日常生活中覺知行走的方法

  現在來談談非正式的禅修法,也就是第二種行走的方式。稍早我曾說過,有兩種行走的方式:一種是正式的禅修法門,另一種是日常生活的行走方式。第二種行走的修法並不是在禅修中,你可能是走在田園和市場裏,這些雖然是屬于一般的走路方式,但是我們也可以從正式的覺知行走中得到一些法益。平常走路時,如果常常覺知行走,也會有較好的覺知力。因爲我們已經從不斷地訓練覺知中,開發出很高的覺知力,不論走到那裏,都會走得比以前更好,這稱之爲「覺知地走路」,與漫不經心地走路不同。如果我們一直不斷地培養覺知力,連平時走路也會充滿覺知,而這也就是依正念而行走,依覺知而行走。

   當心擁有覺知時,就能平穩和安詳自在,就能不受傷害地走,不會被絆倒或受傷,可以走得平穩又快樂,真的非常喜悅地走著。當你繼續聽下去,就會明白我所謂「喜悅地行走」的意思。好了,爲了要使它更完整,我會更進一步詳細地說明「覺知行走」這個主題。

  觀行走可使行止正確、離苦得樂

  一但我們徹底地覺知行走,就會確實以完全的覺知力,微細並警覺地行走。因此,你知道什麼是合宜又有教養的行爲,也會了解如何才能有禮貌又安詳地走路。你會知道不同社會的風俗習慣及規範,而且也能以令人歡喜的方式行走。

  以這種方式行走,你將會很健康,身心二者健全發展。以覺知的方式行走將使身心二者都健康,這是個鍛煉身體的好方法,有需要鍛煉身體的話,可以盡量如此做。然後你會說它幫助你保護自己的生命,這就是第一個好處。依覺知而行走爲你帶來健康和平安,而這就是一般所謂的幸福。

  在內觀法門中,依覺知而行走,是一種沒有自我概念,也沒有任何「動物」或「人」之概念的行走方式。若能以內觀的心來行走,也就是以訓練良好的正念、覺知力與智能來行走,我們會覺得事事順利,一切都沒有問題。請記住這句話:「一切都沒有問題」,人只要覺得一切都沒有問題時,就不會有不快樂的原因。所以無論是行、坐、臥或做任何事,只要覺得一切都沒有問題,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會沒有問題,那就是「一切都沒有問題」了。

  「正確」就是沒有錯誤。如果行、住、坐、臥的姿勢都很正確,一切就會沒有問題了。當覺得一切都沒有問題時,我們就會感覺安穩,也會覺得輕松和愉快。

  當我們覺得一切都沒有問題時,心將是平和、冷靜且愉快的。英語中有個完全相同的說法,「沒問題」(All Right)是使用英語的人常說的一個詞彙 ,懂英語的人可能早已注意到這點。看吧!如果我們有正念或覺知力,就不會犯錯,當依著正念做事時,我們就不會犯錯,一切就會沒有問題,當我們自覺一切都沒問題,就會比一般人更幸福,…

《佛使比丘 內觀捷徑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「我」的危險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