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自我」的概念。如此一来,在行走的动作中,就不会觉得脚漂亮、走路姿态优美或觉得舒服等,只要将它视为自然现象就够了,如此就会从爱的束缚中解脱。用来行走的脚、行走的动作或行走的目的等,这些并不会组成自我概念。因此,就会从执着中解脱出来,从过去经常执着、未曾有的执着或未来将会有的执着中解脱出来。当以此种方法观走路时,就不会有任何执着,因为我们觉知行走就是为了去除执着,曾经或即将执取的事情,将不再有任何机会执取了。现在,要如实地感觉到不再执着,当心体验到我执息灭时,就默念「息灭呀、息灭呀」,这就是灭除执着,你会感觉到自己正在放下曾经紧抓的执着。这么做时,你可以使自己觉知正在舍弃的情况,舍弃呀,舍弃呀。
这就是接近「法」的概要,世尊曾指出这是觉知呼吸的原则,首先要能见到身心五蕴,这是很重要的。见到身心五蕴之后,你就可以观到五蕴的生灭,最后将会见到无常与无我。在无常里,将体会到放下执着、息灭执着,从此舍离执着。
现在应该要觉知身心五蕴,觉知它们的生灭、无常、无我、放下、息灭执着及舍离。一、 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,共有七个步骤,这非常重要,要清楚地经由修习内观法门来测试这七个步骤。禅修时,应该观察自己是否进步了,还是在那儿被卡住了,如果不断地进步,就会顺利通过这七个步骤。
经由内观透视无我的本质
「毘婆舍那」意为「内观」,观身心五蕴、生灭、无常、无我、放下、息灭与舍离的本质。在你通过这些步骤之后,会达到息灭执着而且舍离的境界。此时,在心舍弃执着之后,就会获得某种独特的内观能力,以前所称的「我」,并非真正的「我」,只是这颗心而已,但是我们习惯称它为「我」,认为是「我」在做这做那,是「我」招致这招致那,只要有「我」这种想法,就无法放下,因为我们总是活在自我的概念里。
一切皆无我,存在的只是自然现象,身体的姿势只不过是依自然法则而变化的色蕴。因此,若有人问:「谁在修内观?」你要如何回答呢?如果回答:「是『我』在修内观」,那就不是内观了。这个重点在于如果能正确地做事,心会因为正念而愈来愈有智能和力量,心会自然开发出潜能。别说那是「我」,或「我」在修内观,是「我」证得初果,「我」证得阿罗汉等,这些都是自认为「我」在修内观,而以自己的标准来评量自己!
希望你们明白修内观的目的是为了去除自我。假如是「我」在修内观,那如何去除「我」呢?所以我们必须明白这点:修内观是以去除「我」为目的。那为何我们要修内观呢?这是一般人的表达方式,是世俗的说法,也是约定俗成的说法,这种说法是在有自我概念的架构下说的。然而我们应该修习内观以去除烦恼,而息灭烦恼是为了走向解脱道,获取涅槃的果实。如果我们是在「法」的架构下而说,就没有「我」或「人」,只有「法」,它就是自然,而所谓的自然,就是身心五蕴。心是属于心法,当心法被调伏、改变与开发后,它就会在「法」中进步成长,最后会获得解脱。一般人的说法是:「我们」解脱了,或「某某先生」解脱了,这是世俗的说法,它并非真理,只是约定俗成的说法,正确的说法是──心已经解脱了。
若有人问:「是什么解脱了?」你应该回答:「是心解脱了」,经过开发、调伏的心解脱了,这就是真理。如果依照世俗的说法则是「某某先生」解脱了,但将烦恼舍弃,获得解脱的是心或心所法。
如果一直保有圆满的内观,就能真正地灭除自我──「我」或「我所有」,它们就会完全瓦解、灭除,「我」或「我所有」将不会有立足处或住着点,这些将被完全地瓦解。某人可以说「我」或「我所有」已完全崩溃瓦解了,同时也可以说自我的概念和我执已全然瓦解了,「我」和「我所有」完全消解了,这就是我们对心及为心所做的事,心也会因此而打开慧眼,观见事物真正的本质,观见姿势原来是由因与果依照缘起的法则而成的,其中没有「我」或「我所有」。
先「止」后「观」
刚才结束的是内观的部分,现在开始的是「止」的修习,首先,觉知双脚的动作:举起、向前移动、踏下。你也可以依个人想分几个步骤,就分几个步骤来觉知,直到一心专注,定下来为止。而「禅观」的目的是为了观身心五蕴、五蕴生灭、无常及无我,这就是修「观」(毘婆奢那)的目的。人们开始是修奢摩他或修定,然后继续修毘婆奢那或内观,止与观是不可分割的。「止」就是觉知脚举起、向前移动、放下的动作;而「观」就是见到这些动作都只是自然现象,没有「我」的意涵存在。止与观就像是双胞胎,任何时候都是和乐的好朋友。巴利经典说到止和观时,两者常常同时出现,它们就好象是老朋友或双胞胎似的,密不可分,也像身心五蕴无法分开一般,如果把它们分开,就什么都没有了。我们必须指出身心二者犹如双胞胎,所以止与观就如老朋友一样是不可分割的,止不能没有观而存在,但为了便于修习,我将止与观分别放在不同的章节说明。因为它们互相关连,我们可依止观的顺序修下去,有些人甚至没有察觉到其中蕴藏着止与观,而视之为一个整体的禅修法。
觉知每个变换的姿势
现在你已经知道行走时如何修止和修观的方法,已经了解整个步骤,现在还要知道一些相关的知识,那就是觉知每个姿势的变换。
假如你已经坐了很久,感到疲惫或想睡觉,此时你可能想起来走动一下,那么你先要觉知现在打坐的姿势,然后很清楚地觉知自己要改变姿势的念头。你们都知道由坐到开始站起来的连续动作吧!首先,将膝盖伸直,然后站起来开始走路,必须觉知每个动作,别漏掉任何动作,在还没觉知前,不要站起来,在还没觉知时不要移动脚,这就是姿势变换的过渡期、转接点。要学着觉知从一个姿势换到另一个姿势,因为它是慢慢地改变的,所以必须看好每个导致改变的步骤。现在你是以平常的姿势坐着,要站起来该怎么做呢?先移动双脚,把手掌心向下,压着地板托起身体,然后慢慢地站起来,站稳之后,你才开始向前迈进。这时你必须觉知:脚举起、向前移、踏下来等动作,像这样持续不断地保持觉知,一定能够熟习每一种姿势。
你的正念不会中断,而由正念辅助的觉知的心也不会停止。此时如果出现了障碍,你会及时知道,然后要继续不断地觉知这个障碍,直到它消失为止,最后再回到你开始觉知的对象上。
以上所讲的是通则,之前我曾说过这个原则:当干扰生起时,转而觉知它,在你看清它是什么时,它就会逐渐消失。这是因为集中的觉知力使得干扰心念的催化剂无法增加,甚至消失。干扰消失之后,就可以重新回到原来觉知的对象上,以这种方法对治干扰,你的觉知力就不会被任何事物打断了。
以上这是对觉知行走修法的详细说明。这些是我们必须要学的,要学着依照正式的禅修方法来行走。
在日常生活中觉知行走的方法
现在来谈谈非正式的禅修法,也就是第二种行走的方式。稍早我曾说过,有两种行走的方式:一种是正式的禅修法门,另一种是日常生活的行走方式。第二种行走的修法并不是在禅修中,你可能是走在田园和市场里,这些虽然是属于一般的走路方式,但是我们也可以从正式的觉知行走中得到一些法益。平常走路时,如果常常觉知行走,也会有较好的觉知力。因为我们已经从不断地训练觉知中,开发出很高的觉知力,不论走到那里,都会走得比以前更好,这称之为「觉知地走路」,与漫不经心地走路不同。如果我们一直不断地培养觉知力,连平时走路也会充满觉知,而这也就是依正念而行走,依觉知而行走。
当心拥有觉知时,就能平稳和安详自在,就能不受伤害地走,不会被绊倒或受伤,可以走得平稳又快乐,真的非常喜悦地走着。当你继续听下去,就会明白我所谓「喜悦地行走」的意思。好了,为了要使它更完整,我会更进一步详细地说明「觉知行走」这个主题。
观行走可使行止正确、离苦得乐
一但我们彻底地觉知行走,就会确实以完全的觉知力,微细并警觉地行走。因此,你知道什么是合宜又有教养的行为,也会了解如何才能有礼貌又安详地走路。你会知道不同社会的风俗习惯及规范,而且也能以令人欢喜的方式行走。
以这种方式行走,你将会很健康,身心二者健全发展。以觉知的方式行走将使身心二者都健康,这是个锻炼身体的好方法,有需要锻炼身体的话,可以尽量如此做。然后你会说它帮助你保护自己的生命,这就是第一个好处。依觉知而行走为你带来健康和平安,而这就是一般所谓的幸福。
在内观法门中,依觉知而行走,是一种没有自我概念,也没有任何「动物」或「人」之概念的行走方式。若能以内观的心来行走,也就是以训练良好的正念、觉知力与智能来行走,我们会觉得事事顺利,一切都没有问题。请记住这句话:「一切都没有问题」,人只要觉得一切都没有问题时,就不会有不快乐的原因。所以无论是行、坐、卧或做任何事,只要觉得一切都没有问题,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没有问题,那就是「一切都没有问题」了。
「正确」就是没有错误。如果行、住、坐、卧的姿势都很正确,一切就会没有问题了。当觉得一切都没有问题时,我们就会感觉安稳,也会觉得轻松和愉快。
当我们觉得一切都没有问题时,心将是平和、冷静且愉快的。英语中有个完全相同的说法,「没问题」(All Right)是使用英语的人常说的一个词汇 ,懂英语的人可能早已注意到这点。看吧!如果我们有正念或觉知力,就不会犯错,当依着正念做事时,我们就不会犯错,一切就会没有问题,当我们自觉一切都没问题,就会比一般人更幸福,…
《佛使比丘 内观捷径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