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”。即對一切利養恭敬均無貪心,內心遠離一切貪欲的清淨之心。
“六者求佛種智于一切時無忘失心”。此爲菩提心。將利益一切有情視爲最終目的;以及爲此而尋求無上菩提。對此時時刻刻永不忘失。
“七者與諸衆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”。即對一切衆生起大慈大悲,以及尊重恭敬之心。
“八者不著世論于菩薩分生決定心”。對一切世間的榮華富貴不産生任何執著。以決定心希求菩薩叁十七分法之心。
“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”。所修善根均無雜染。即無執著的雜染,也無貪嗔癡的雜染。
“十者于諸如來舍離諸相起隨念心”。對一切如來不起諸相,不起諸相中生隨念之心。
以上所述,簡而言之,就是出離心、菩提心和清淨見的內容。圍繞此叁個內容,可概括爲兩方面:一是發菩提心,二是行菩薩廣大行。
2.頗瓦法與誦佛名號之差別
在傳授頗瓦法之前,我先講授一下,念誦佛號與修頗瓦法之間的區別所在。這是非常重要的,所有念誦佛號的功德,以及所作的一切善行、所集的一切福德、智慧資糧,最後都歸攝在前面所引經文的最後一句“是人終時,心不顛倒”上,這樣的理解會不會有所偏頗?不,完全不會。因爲來世去往何處,全看我們臨終時的心態。善的心態轉生善道,惡的心態墮入惡趣,這是因果緣起規律所決定的,要想往生西方淨土,則必須如《阿彌陀經》中所說:是人終時,心不顛倒。而在臨終時是否能夠生起善念或心不顛倒,關鍵在于平時的修持,若在臨終時,能夠生起無顛倒之心,並能夠念誦佛號,才得其功用。阿彌陀佛、八大菩薩的大慈大悲、救苦救難固然毋庸置疑,但臨終之時,如若不能生起無顛倒的信心,阿彌陀佛、八大菩薩再大慈大悲、救苦救難,也無可奈何。所以,認識這一點極爲重要。
而頗瓦法這一淨土法門,卻有所不同,它是一種比較主動的方法。與持佛號祈請阿彌陀佛臨終時現身接引有所不同,頗瓦法是通過迎請阿彌陀佛和八大菩薩,將自己的神識直接送往西方極樂佛國的一種修法,其殊勝之處就在于遷識往生。然而此法也有一個缺陷,就是在意外橫死或暴病而死的情況下是不適用的。如遇車禍而死這種方法是用不上的,因爲連去思維都來不及;暴病而死時,由于巨大的痛苦恐怕也很難生起觀想,也不適用。
因此,我們必須要做好兩手准備:既要修“頗瓦法”,又要勤修菩薩廣大行,修出離心、菩提心和清淨見。兩者均不可偏廢。將頗瓦法與菩薩廣大行有機地結合,方可有更大的把握。
3.聞思修結合之修持
修頗瓦法,如果能在修大乘菩提心的基礎之上修持便是非常之殊勝。同時對經論的聞思也不能偏費,有許多信衆,持有一些無論對佛法抑或對自身修行都不利的種種想法。比如有人大肆宣揚,學習大量經論毫無用處,一心念佛或念咒即可;又有人認爲,聞思僅是浪費時間,不如一心稱念“阿彌陀佛”;還有人雖不認爲聞思無用,卻認爲自己年事已高、無力聞思,不如趁早多念咒、念阿彌陀佛、多修法——此是將修法與聞思拆分開,是不對的。
其實,在閱讀每一本如法的書時,實際便是在修法。而且,此種修法比念咒、念佛號、念六字真言,更加有用。因爲你的內心在看書的過程中,發生了微妙的變化。而你念咒之時,一邊念咒、一邊在想:某人對我有偏見,某人對我如何態度惡劣,某人我該以何種手段去報複等等,本來念咒的加持力極強,可如此一來,念咒、念佛的加持力便消失殆盡。念咒也好、念佛號也罷,其中有一個至關重要並且絕不能忽視的問題,即《阿彌陀經》中所說的“一心不亂”。倘若你的心早就亂了,念佛念咒還能有效果嗎?不能。而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一心不亂?當你得到了九住心後即一禅以上禅定之際,才可以真正地避免一切掉舉、沈沒之心,達到一心不亂。在此之前,真正要做到一心不亂,是非常困難的。另外,經中所說:“一心不亂”。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集中注意力,不胡思亂想之意,“一心”是禅定之意,即禅定中的不動搖之心;“不亂”,是不起任何掉舉、沈沒之心。
人心經常起伏不定。起信心的時候,淚流滿面,激動和感激之情簡直難以言表。但煩惱一起,他人怎樣勸說都是枉然。有時執迷不悟,難以自拔,過一段時間,又會恢複正常。總是好好壞壞,壞壞好好——這是自然規則。另外,千萬不要讓自己對任何一件事,産生執著而無力自拔。一定不要!在自己的一生中,要努力守護自己的身、守護自己的口、守護自己的意,不令其趣入惡行,盡可能引向善行,這不僅是一天或者兩天,而是需要漫長的歲月。所以,我們一定要恒時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守護自己的身——不殺生、偷盜、邪淫,守護自己的口——不妄語、惡口、绮語、兩舌,守護自己的意——不生貪心、嗔心、邪見。這是極其重要的。
下面正式講《阿彌陀佛頗瓦法修法儀軌》。
二、頗瓦法前行
1.皈依發心及四無量心
諸佛正法賢聖叁寶尊,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。
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,爲利有情故願大覺成。
(念叁遍)
願諸衆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,
願諸衆生永離衆苦及衆苦因,
願諸衆生永具無苦之樂,我心怡悅。
願諸衆生遠離貪嗔之心,住平等舍。
(念叁遍)
這樣的皈依、發菩提心以及四無量心,已具足《寶積經》裏所說的十心——“于諸衆生起于大慈無損心”,即願一切衆生具足安樂及安樂因的大慈心;“于諸衆生起于大悲無逼惱心”,即願一切衆生遠離一切痛苦及痛苦因的大悲心;“于諸正法不惜生命守護心”,即爲弘揚正法,而舍命守護正法,此在皈依學處裏已具足。“于一切法生無執著心”,在菩薩的“施等諸資糧”亦即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六波羅蜜中已經具足。“不貪利養恭敬,尊重清淨意樂”,在菩薩廣大行中的“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,爲利有情故願大覺成”,已具足了這個內容;如是等等在皈依發心中也都已包涵了。
因此,倘若你認真地、專心地修持皈依、發心及四無量心,則是十分殊勝的。當然,此處強調一下,皈依、發心和四無量心,如果你認爲念叁遍還不夠的話,可以念二十一遍或者更多……直到你內心感動或激動地全身毫毛直立、淚流滿面爲止。
2.祈請
殊勝事業賜衆無盡福,偶一念即遠離死主怖,
恒以慈悲護衆親如子,敬禮人天導師無量壽。
意爲:具有最殊勝事業、恩賜予衆生無窮無盡福報之人天導師阿彌陀佛,恒常以大慈大悲來救護一切衆生,視衆生如唯一愛子,即使心中偶起一念,也能令我等衆生遠離死亡的怖畏。所以我恭敬頂禮。
如同修上師供資糧田一樣,但先要把資糧田中間的上師能仁金剛持,改爲阿彌陀佛的形象。然後,將環繞周圍的廣大行派、甚深見派、加持派的所有上師以及下方的本尊、諸佛直接融入到阿彌陀佛當中。而周圍之聲聞、緣覺、護法等則融入八大菩薩中。蓮花獅子寶座刹那間變成廣大的琉璃地面,現前的資糧田一刹那間轉化爲西方極樂佛國,如唐卡裏所顯現的一般。
或者,觀想面前之虛空中,資糧田刹那間轉化爲由阿彌陀佛爲核心的八大菩薩、聲聞、緣覺諸位聖者等所圍繞之會衆。此時,廣大行派、甚深見派、加持派,融入阿彌陀佛中。如是觀想。這時當作意:這一切都是真實的阿彌陀佛及八大菩薩,就像在《上師供》中,前面迎請了一切諸如來,上師即是一切諸如來之智慧、慈悲、德能之集中體現,于阿彌陀佛亦然。然後雙手合掌祈禱:
能仁之王數數以善說,贊歎佛刹土中最殊勝,
今此少分往生極樂願,悲憫心故盡力而宣說。
在佛經中,能仁之王釋迦牟尼佛一次又一次地贊歎無量壽佛的刹土最爲殊勝。此處,阿彌陀佛也就是無量壽佛。“阿彌陀”是梵文“阿彌達巴”之音譯,其意譯爲無量壽或者無量光——因爲“阿彌達”是甘露之意。甘露有叁種殊勝功德:第一,享受無盡;第二,能除一切疾病;第叁、遠離死亡,長壽不老。即有長壽又有光明之意。所以梵文“阿彌達”翻譯爲甘露光、無量光或者無量壽,沒有什麼區別。在這裏,爲悲憫衆生故,而盡力宣說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佛國殊勝之一二,這是宗喀巴大師所說的。我們在念誦時應思維:諸佛菩薩慈悲而宣說的一切法,即是勸說我等衆生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佛國,所以,我要如是發願。如此作意方爲如法。
取舍處爲無明厚障覆,嗔恚兵械奪取善趣命,
貪愛繩索系縛輪回獄,業河所漂流入叁有海。
(1)我對應取什麼、應舍什麼,均一無所知。因爲深厚的無明業障,障覆了我的眼睛,所以看不到真正的取舍之利,以及修學佛法之利。
(2)“嗔恚”比喻爲兵械,意爲:嗔恚的兵械奪取了我的一切善根。“善趣命”即是善根,它如何被奪走了?《入菩薩行論》有雲:“百千劫中所積集,布施妙供供如來,所有一切諸善行,一念嗔心能摧毀。”——我們百千劫當中,所積累一切布施以及妙供供如來等所有的一切功德,即是趨入善趣之命,可是卻早已被嗔恚之心的兵械奪走了。
(3)貪愛就像一根繩索一般把我緊緊地系縛在輪回的監獄中,令我無法脫離。以上這叁種悲慘的處境,第一個是癡,第二個是嗔,第叁個是貪。
(4)貪嗔癡煩惱所致的、成爲漂入輪回之因的業力河流,把我推入到生死輪回的叁有海之中。叁有海中,即是輪回之意。
衆多老病苦痛浪濤湧,卷入凶猛死主鯨鳄口,
不欲痛苦重擔壓迫中,無有依怙我發大哀號。
(5)我們墮入到生死輪回大海中,生、老、病、死等人的苦;相互殘殺的阿修羅之苦;墮落等天界苦;饑餓等餓鬼苦;相互殘殺等畜生苦;冷熱等地獄的苦等等一切苦痛的浪濤,一個接一個,洶湧撲來。
(6)並且因此,把我卷到凶猛死主的鯨鳄口中,這何其可怖!
(7)這無數自己所不願承受的愛離別、怨憎會、求而…
《阿彌陀佛破瓦法導論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